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盟市园地】老陶和四胡的故事
  • 老陶名叫陶特格,现在的身份是内蒙古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而他更在意自己另外的一个身份,那就是内蒙古四胡协会名誉会长。因为四胡情结不但融入到了他的血液里,更融入到了他生活的传承之中。四胡,一种简单的蒙古族乐器,却成了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一直与四胡为伴。无论工作和生活多么紧张,他都会找一些时间,找上几个朋友,坐下来,拉上一段四胡,在那浑厚悠扬的旋律中,他疲惫的心就会安静下来,就会感受到四胡对于蒙古族这个民族,对于那些生活在乡村、生活在草原上的兄弟姐妹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四胡,作为蒙古族最重要的一种乐器,是与马头琴齐名的。马头琴可能更贵族一些,而四胡更民间一些,包括乌力格尔、民歌演唱、安代舞在内的一些民间演唱形式都是由四胡作为主奏乐器完成的,因此四胡在民间流传甚广,几乎覆盖了蒙古族聚集的北方八省区。陶特格的父亲旦巴,为了学习四胡演奏,7、8岁时就经常跑到庙里去,一边看喇嘛们表演,一边跟他们学四胡,在香火缭绕庄严肃穆的氛围里,父亲学会了四胡演奏,后来又影响了老陶的叔叔、姑姑,全家人都学会拉四胡,成了村中的一景。每到晚上,在父亲低矮潮湿的土房里,挤满了前来听四胡演奏的乡亲们,父亲、叔叔、姑姑,家中几把四胡合奏,民间的曲子一首接一首,就像一个小型的演唱会一样。父亲经常拉的一首曲子叫《八音》,是一首高难度的曲子,父亲因此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很多演奏名家都与他有过交往和交流。  

    就这样,父亲的爱好深深地影响了老陶,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跟着父亲学四胡,可是四胡在当时也算是一种稀缺的乐器,父亲象宝贝一样看护着,从不让他动一下,更别说学了。可是孩子好学的天性是止不住的,他串通了哥哥,趁父亲不在家,两个人就偷偷把父亲的四胡拿出来,躲进菜窖里,摸着黑在里边拉。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陶特格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拉得很好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允许随便拉四胡了,特别是那些民间的曲子,老陶就和哥哥躲在家里偷偷的拉,有时还会躲到山上去拉。那个时候不能随便拉,老陶只好拉拉停停,停停拉拉,好多年。     

    老陶1984年年初调进科右中旗政府工作,1989年被派到西日根苏木当乡党委书记。在那里他工作了十年,也是在那里,他和民间四胡艺人打成了一片,经常把四胡艺人请到宿舍来,或者到他们家里去,演奏四胡,切磋技艺,让他看到了四胡在民间的勃勃生机。在民间牧民家里,四胡是很稀缺的,多数很简陋,甚至是用杨木杆做成的,音色也不太好,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挡住民间群众热爱四胡的热情。  

    1999年回到旗里,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老百姓热爱四胡,想学想拉四胡,但是他们缺少最基本的工具——四胡,这给老百姓增加了不少实际困难。只有先解决这些困难,才能把四胡这门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于是他想到,要搞一个四胡制作工厂。乌兰牧骑的哈达有自己做四胡的经历,也是老陶的好朋友,于是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辆带斗的大车,带上哈达直接就奔北京、天津而去,购买做四胡的原料,买了很多紫檀木、红花梨木等,又买了一些蟒皮。回来后,就指定由哈达来做四胡,当时哈达没有钱,没有工具,老陶就自己掏钱,又带着哈达去沈阳、长春、白城等地,买来了一些电锯、车床等制作工具,兴安盟制作四胡的第一个作坊就这样开业了。当时做出的四胡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很大,有的老百姓掏不出钱来,就用羊来换。这个制作工厂为四胡艺术在科右中旗大地上的迅速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  

    同时老陶还组织一些人通过走访,演奏,抢救挖掘了民间即将失传的一些四胡曲目,并把它录制成光盘,永久的保存了下来。在抢救挖掘过程中,老陶看到生活在科右中旗两支箭苏木的民间老艺人特木乐患了肺病,卧床不起,就通知旗文化局把老人接到了旗医院进行治疗,连续三年,每到天冷的时候,就把老艺人接到旗医院治疗,直到治好了老人的病,使他重返舞台,现在特木乐老艺人仍然活跃在乌力格尔的舞台上,并且录制了很多曲目,在当地电台和通辽广播电台播出。  

    老陶对蒙古四胡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蒙古四胡作为传递人们思想感情的拉弦乐器,在演奏《八音》、《陶格涛胡》、《普庵咒》、《柳青娘》、《荷英花》等不少蒙古四胡独奏曲时,表现出欢快与舒缓、浩荡与柔和、壮烈与凄美并存的技艺风格,充分展示了蒙古四胡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与广度。  

    他对由科尔沁叙事民歌改编的《乌云珊丹》、《达那巴拉》、《云良》、《金珠尔》、《韩秀英》等四胡曲目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他的搜集和整理,这些曲目从口传心授发展到如今有标准的教程,利用了记谱法等规范的传授手段与方式。  

    老陶在长期的四胡演奏实践中,不断改进指法和弓法,使音域不断扩展,音量逐渐扩大,音色日趋完美,摸索出按、打、弹、滑等一整套抚弦技法和独特多变的“快曲长弓”技巧,有效避免了高音四胡因双弦双弓而容易产生的杂音,奏出的乐音清婉响亮,干净利落,从而奠定了蒙古四胡纯净、明亮、刚健、铿锵的基本演奏风格,极大地提高蒙古四胡的艺术表现力。  

    2005年,全国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在科右中旗举办,老陶组织了一百多人参加了演出,并且被安排表演第一个节目,当一百多人坐在舞台上,共同演奏《乌力格尔三部曲》,那种雄浑和壮观把来自全国各省区的评委和演出团队都给震撼了,很多评委激动得当场流下了热泪。因为这次演出,第二年,内蒙古就成立了全区四胡协会。成立之初,内蒙古四胡协会就把名誉主席的聘书送到了老陶的手上,以肯定他在四胡文化的发掘、推广和发展上所做的贡献。  

    老陶在科右中旗工作期间还组织成立了一个由16名成员组成的图什业四胡演出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2006年,在“成龙煤炭杯八省区蒙古四胡演奏广播电视大奖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老陶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四胡的普及和推广,科尔沁文化就会失色不少,也缺少了很多群众基础。目前老陶正在参与组建兴安盟四胡协会,希望通过协会把兴安盟的四胡文化真正的发展起来,丰富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将四胡艺术打造成兴安盟的文化品牌。  

    在四胡文化这条路上,老陶越走越有劲。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作家协会副主席)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老陶和四胡的故事
  • 老陶名叫陶特格,现在的身份是内蒙古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而他更在意自己另外的一个身份,那就是内蒙古四胡协会名誉会长。因为四胡情结不但融入到了他的血液里,更融入到了他生活的传承之中。四胡,一种简单的蒙古族乐器,却成了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一直与四胡为伴。无论工作和生活多么紧张,他都会找一些时间,找上几个朋友,坐下来,拉上一段四胡,在那浑厚悠扬的旋律中,他疲惫的心就会安静下来,就会感受到四胡对于蒙古族这个民族,对于那些生活在乡村、生活在草原上的兄弟姐妹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四胡,作为蒙古族最重要的一种乐器,是与马头琴齐名的。马头琴可能更贵族一些,而四胡更民间一些,包括乌力格尔、民歌演唱、安代舞在内的一些民间演唱形式都是由四胡作为主奏乐器完成的,因此四胡在民间流传甚广,几乎覆盖了蒙古族聚集的北方八省区。陶特格的父亲旦巴,为了学习四胡演奏,7、8岁时就经常跑到庙里去,一边看喇嘛们表演,一边跟他们学四胡,在香火缭绕庄严肃穆的氛围里,父亲学会了四胡演奏,后来又影响了老陶的叔叔、姑姑,全家人都学会拉四胡,成了村中的一景。每到晚上,在父亲低矮潮湿的土房里,挤满了前来听四胡演奏的乡亲们,父亲、叔叔、姑姑,家中几把四胡合奏,民间的曲子一首接一首,就像一个小型的演唱会一样。父亲经常拉的一首曲子叫《八音》,是一首高难度的曲子,父亲因此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很多演奏名家都与他有过交往和交流。  

    就这样,父亲的爱好深深地影响了老陶,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跟着父亲学四胡,可是四胡在当时也算是一种稀缺的乐器,父亲象宝贝一样看护着,从不让他动一下,更别说学了。可是孩子好学的天性是止不住的,他串通了哥哥,趁父亲不在家,两个人就偷偷把父亲的四胡拿出来,躲进菜窖里,摸着黑在里边拉。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陶特格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拉得很好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允许随便拉四胡了,特别是那些民间的曲子,老陶就和哥哥躲在家里偷偷的拉,有时还会躲到山上去拉。那个时候不能随便拉,老陶只好拉拉停停,停停拉拉,好多年。     

    老陶1984年年初调进科右中旗政府工作,1989年被派到西日根苏木当乡党委书记。在那里他工作了十年,也是在那里,他和民间四胡艺人打成了一片,经常把四胡艺人请到宿舍来,或者到他们家里去,演奏四胡,切磋技艺,让他看到了四胡在民间的勃勃生机。在民间牧民家里,四胡是很稀缺的,多数很简陋,甚至是用杨木杆做成的,音色也不太好,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挡住民间群众热爱四胡的热情。  

    1999年回到旗里,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老百姓热爱四胡,想学想拉四胡,但是他们缺少最基本的工具——四胡,这给老百姓增加了不少实际困难。只有先解决这些困难,才能把四胡这门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于是他想到,要搞一个四胡制作工厂。乌兰牧骑的哈达有自己做四胡的经历,也是老陶的好朋友,于是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辆带斗的大车,带上哈达直接就奔北京、天津而去,购买做四胡的原料,买了很多紫檀木、红花梨木等,又买了一些蟒皮。回来后,就指定由哈达来做四胡,当时哈达没有钱,没有工具,老陶就自己掏钱,又带着哈达去沈阳、长春、白城等地,买来了一些电锯、车床等制作工具,兴安盟制作四胡的第一个作坊就这样开业了。当时做出的四胡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很大,有的老百姓掏不出钱来,就用羊来换。这个制作工厂为四胡艺术在科右中旗大地上的迅速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  

    同时老陶还组织一些人通过走访,演奏,抢救挖掘了民间即将失传的一些四胡曲目,并把它录制成光盘,永久的保存了下来。在抢救挖掘过程中,老陶看到生活在科右中旗两支箭苏木的民间老艺人特木乐患了肺病,卧床不起,就通知旗文化局把老人接到了旗医院进行治疗,连续三年,每到天冷的时候,就把老艺人接到旗医院治疗,直到治好了老人的病,使他重返舞台,现在特木乐老艺人仍然活跃在乌力格尔的舞台上,并且录制了很多曲目,在当地电台和通辽广播电台播出。  

    老陶对蒙古四胡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蒙古四胡作为传递人们思想感情的拉弦乐器,在演奏《八音》、《陶格涛胡》、《普庵咒》、《柳青娘》、《荷英花》等不少蒙古四胡独奏曲时,表现出欢快与舒缓、浩荡与柔和、壮烈与凄美并存的技艺风格,充分展示了蒙古四胡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与广度。  

    他对由科尔沁叙事民歌改编的《乌云珊丹》、《达那巴拉》、《云良》、《金珠尔》、《韩秀英》等四胡曲目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他的搜集和整理,这些曲目从口传心授发展到如今有标准的教程,利用了记谱法等规范的传授手段与方式。  

    老陶在长期的四胡演奏实践中,不断改进指法和弓法,使音域不断扩展,音量逐渐扩大,音色日趋完美,摸索出按、打、弹、滑等一整套抚弦技法和独特多变的“快曲长弓”技巧,有效避免了高音四胡因双弦双弓而容易产生的杂音,奏出的乐音清婉响亮,干净利落,从而奠定了蒙古四胡纯净、明亮、刚健、铿锵的基本演奏风格,极大地提高蒙古四胡的艺术表现力。  

    2005年,全国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在科右中旗举办,老陶组织了一百多人参加了演出,并且被安排表演第一个节目,当一百多人坐在舞台上,共同演奏《乌力格尔三部曲》,那种雄浑和壮观把来自全国各省区的评委和演出团队都给震撼了,很多评委激动得当场流下了热泪。因为这次演出,第二年,内蒙古就成立了全区四胡协会。成立之初,内蒙古四胡协会就把名誉主席的聘书送到了老陶的手上,以肯定他在四胡文化的发掘、推广和发展上所做的贡献。  

    老陶在科右中旗工作期间还组织成立了一个由16名成员组成的图什业四胡演出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2006年,在“成龙煤炭杯八省区蒙古四胡演奏广播电视大奖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老陶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四胡的普及和推广,科尔沁文化就会失色不少,也缺少了很多群众基础。目前老陶正在参与组建兴安盟四胡协会,希望通过协会把兴安盟的四胡文化真正的发展起来,丰富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将四胡艺术打造成兴安盟的文化品牌。  

    在四胡文化这条路上,老陶越走越有劲。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作家协会副主席)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