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读书园地】浅谈学习体会
  • 关于读书学习,我体会颇多,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好学者学习无处不在。说起学习,不是非读书不可。我认为学习应该是更广义的,学习不应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比如,读报纸、网上浏览、听广播是学习,看电视、看电影是学习,参观考察是学习、观光旅游也是学习,与人交谈还是学习,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更是学习,只要你是用心了、关注了,学习就是无处不在,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那学习不就成了日常生活了吗,我认为就是那样。但为什么人与人的学习结果或表现不甚相同呢,甚至有人付出的很多但收效甚微或者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我想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善学、乐学、思学?学习观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同时,还要看一个人的学习悟性了,“同师不同弟”、“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弟子三千,才七十二贤人等等,不一而足,学习差异就自然产生,所以,善学者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就在心中。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条件下,新媒体和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出现,我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的途径比过去更多了,但读书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下降,而且变得日益重要,我们依然要呼吁读书的价值,保持读书的习惯,要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升级”。书籍是获得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渠道,若就知识的系统性、思想观点的深度和阅读的审美感来衡量,书籍依然不失为最佳的选择,上网、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固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取代读书的功用。真正的读书者,他们是爱书的,他们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读起书来也如品美味,韵味无穷。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语道出了书的深刻内涵。  

    重视阅读中外历史名著。现实无论怎样精彩,毕竟是短暂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宝库,储存着无比丰厚的积淀。我以为,只有读名著才能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的经典著作,堪称人类思想文化的巅峰之作,其涉猎之广泛,思想之深邃,见解之高妙,时至今日能与之比肩者,寥若晨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往往早有洞察,并做出了极为精辟的分析,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读这样的经典著作,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学习要与思考有机结合。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思考使人清明,思考使人和谐,思考使人缜密。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得知一位学生整天都在埋头做实验,他不但没有给予表扬,反而厉声责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伟大的发明家而言,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不断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思考就没有更高的心灵感悟。因而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只读书而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就是得不到真的知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通过理论的指导、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运用中提高读书水平,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所以既要善读书,也要善思考,更要善于将两者有机结合。对一本好书做深度的思考,就是一个融会贯通、拔高自我的过程。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厚积薄发。孟子说:“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在是太精彩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轻松懂得了“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令人佩服。什么是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另有一则故事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西晋时著名的辞赋大家左思,他写旷世名篇《三都赋》就用了整整十年。他为了把《三都赋》写好,无论是吃饭也好睡觉也罢,时时刻刻都在构思这篇赋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为了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带着纸笔,一想到有什么好的句子,就马上记下来,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十载寒暑过去,左思终于完成了他名誉天下、流传千古的《三都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的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滴水穿石”。厚积薄发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积淀,也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追逐,更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流露和运筹帷幄的凸现!这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读书园地】浅谈学习体会
  • 关于读书学习,我体会颇多,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好学者学习无处不在。说起学习,不是非读书不可。我认为学习应该是更广义的,学习不应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比如,读报纸、网上浏览、听广播是学习,看电视、看电影是学习,参观考察是学习、观光旅游也是学习,与人交谈还是学习,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更是学习,只要你是用心了、关注了,学习就是无处不在,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那学习不就成了日常生活了吗,我认为就是那样。但为什么人与人的学习结果或表现不甚相同呢,甚至有人付出的很多但收效甚微或者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我想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善学、乐学、思学?学习观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同时,还要看一个人的学习悟性了,“同师不同弟”、“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弟子三千,才七十二贤人等等,不一而足,学习差异就自然产生,所以,善学者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就在心中。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条件下,新媒体和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出现,我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的途径比过去更多了,但读书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下降,而且变得日益重要,我们依然要呼吁读书的价值,保持读书的习惯,要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升级”。书籍是获得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渠道,若就知识的系统性、思想观点的深度和阅读的审美感来衡量,书籍依然不失为最佳的选择,上网、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固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取代读书的功用。真正的读书者,他们是爱书的,他们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读起书来也如品美味,韵味无穷。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语道出了书的深刻内涵。  

    重视阅读中外历史名著。现实无论怎样精彩,毕竟是短暂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宝库,储存着无比丰厚的积淀。我以为,只有读名著才能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的经典著作,堪称人类思想文化的巅峰之作,其涉猎之广泛,思想之深邃,见解之高妙,时至今日能与之比肩者,寥若晨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往往早有洞察,并做出了极为精辟的分析,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读这样的经典著作,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学习要与思考有机结合。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思考使人清明,思考使人和谐,思考使人缜密。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得知一位学生整天都在埋头做实验,他不但没有给予表扬,反而厉声责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伟大的发明家而言,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不断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思考就没有更高的心灵感悟。因而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只读书而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就是得不到真的知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通过理论的指导、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运用中提高读书水平,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所以既要善读书,也要善思考,更要善于将两者有机结合。对一本好书做深度的思考,就是一个融会贯通、拔高自我的过程。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厚积薄发。孟子说:“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在是太精彩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轻松懂得了“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令人佩服。什么是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另有一则故事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西晋时著名的辞赋大家左思,他写旷世名篇《三都赋》就用了整整十年。他为了把《三都赋》写好,无论是吃饭也好睡觉也罢,时时刻刻都在构思这篇赋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为了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带着纸笔,一想到有什么好的句子,就马上记下来,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十载寒暑过去,左思终于完成了他名誉天下、流传千古的《三都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的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滴水穿石”。厚积薄发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积淀,也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追逐,更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流露和运筹帷幄的凸现!这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