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海钩沉】七世章嘉活佛源流及其在晋蒙等地遗闻轶事
  • 章嘉呼图克图,俗称章嘉活佛,(呼图克图是蒙古语,汉语意为活佛)是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七世章嘉活佛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具有政治远见的佛教领袖。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从内蒙古驰赴北京,赞成共和;后又劝导内外蒙古,维护国家统一;抗战之初,拒绝日寇利诱,表现了一位佛教领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9年移居台湾,于1957年3月4日在台北圆寂,从此,章嘉活佛转世系统随之终结。七世章嘉是一位爱国爱教的佛门高僧硕德,他日常诵持经咒,精进不懈,戒行精严,解行并重。同时,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今年适值七世章嘉活佛诞辰120周年暨圆寂53周年。笔者兹将搜集整理的七世章嘉活佛源流及其在晋蒙等地鲜为人知的遗闻轶事,综述如次,权作瓣香,藉以缅怀先哲大德,或可作为史家研究之参考。  

       

    一、历代章嘉活佛转世源流  

    章嘉呼图克图与外蒙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地两大活佛。也是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四大领袖之一。相传,章嘉活佛第一世为阿罗汉达尊,生于印度,四世以前都转世在印度,五世以后转世在西藏和青海,根据章嘉呼图克图转世源流记载至罗桑班第达丹毕蓉梅(亦名益西道尔吉),共转世十九世,在清朝康熙皇帝册封以前,转世十三世。扎巴俄色被称为第十三世章嘉活佛,但在藏区通常把扎巴俄色列为第一世章嘉活佛。  

    一世章嘉活佛名禅克朗塞拉,亦译为札巴俄色,诞于青海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生年不详,初年赴藏学习经典,在当时喇嘛中,称智慧第一,经达赖喇嘛证明为其师班觉轮珠再来,嗣后回青海佑宁寺,传扬佛法。(班觉轮珠,万历二十四年圆寂。曾为五世达赖喇嘛之经师。五世达赖为其造塔奉之。)幼时即能勤学密宗经典,出家后在廓隆寺(佑宁寺)被尊为活佛,因生于张家村,始被称为“张家活佛”。后来清圣祖康熙以张家二字不雅,改为章嘉,于清太宗崇德六年(1641)圆寂。  

    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阿旺罗布桑曲丹(1642~1715),生于青海湟中县达曲格村,与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同乡。父名张益华,母名泰母沙。自幼颖慧,能辨识前世章嘉经典佛像,经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却布认定为一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封为章嘉呼图克图,送到佑宁寺坐床。1652年(顺治九年),五世达赖晋京朝觐途中适逢11岁阿旺罗布桑曲丹,为他受小戒。后仍住佑宁寺拜著名大喇嘛为师,学习密宗经典。19岁时,再赴西藏拜谒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朝拜各大寺,深研经典。21岁时,再拜五世达赖为师,受中戒。23岁依五世达赖受大戒。29岁即在拉萨举行讲经法会,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辩才,声名大震。成为藏区著名的大喇嘛之一。42岁时,由西藏返回佑宁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由于喀尔喀地区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清政府为安定北疆,派出使节前去调解。同时也利用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影响,命五世达赖协助清朝使臣去调解。五世达赖派遣甘丹寺活佛为私人代表,并路经青海,会同二世章嘉前去喀尔喀进行调解。这次使命完成得颇为顺利,使喀土两部和好如初。1687年,康熙皇帝对二世章嘉的喀尔喀之行给予很高评价,赏赐甚丰,在京期间还举行了辩经法会,二世章嘉渊博的佛学知识轰动都门,亦为康熙所欣赏,声望日隆。1688年,康熙宣诏二世章嘉进京,安置其在法源寺居住,并任命为管理京城各寺掌印札萨克大喇嘛职务,此后常住京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世章嘉被封为“札萨克大喇嘛”,主管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事宜,1697年,二世章嘉奉康熙帝命,赴西藏主持六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章嘉呼图克图大国师”,自此,章嘉呼图克图累世相继,主持内蒙古及青海两翼29蒙旗之教化。  

    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专门为二世章嘉活佛修建了一座寺庙,康熙御书寺额“嵩祝寺”。(嵩祝寺原址在北京地安门内三眼井东口外,该寺一直是章嘉活佛在京的驻锡寺庙,今已不存。)1713年,康熙宣布:“黄教之事,由藏东向,均归你一人掌管”。由此,奠定了章嘉呼图克图总管内蒙古藏传佛教的地位。康熙五十年(1715)5月26日,二世章嘉呼图克图在多伦圆寂。  

    “雍正帝于禅门,颇有造诣;自言得力于西藏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他在《御选语录》卷十八后序文中说: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圣祖敕封灌顶普善广慈章嘉呼图克图喇嘛,乃真再来人,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圆通无碍,藩邸清闲,时接茶话者十余载;得其善权方便,因知究竟此事。雍正帝之为此言,盖初时惟知从佛教经典上研求,而未知心性中向上之事,与一般学人所犯之病相同;及接近国师,而方能省悟也。帝曾于康熙年间,延禅僧迦陵性音,屡为结制,帝着力参究,偶有省悟,性音赞扬,大悟彻底,帝不自信,叩问章嘉,极端信仰,称为证明之恩师。”(《中国佛教史》蒋维乔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P269)乾隆元年(1736),章嘉的正式称号被定为“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乾隆五十七年(1792),规定章嘉转世须经金瓶掣签决定。  

    三世章嘉活佛若贝多杰(1717~1786),康熙五十六年,生于甘肃凉州,父亲名古如丹僧,母名布吉。由五世班禅认定为二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报清朝政府确定。幼年在佑宁寺坐床。六岁时,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青海不靖,佑宁寺喇嘛亦参与叛乱。清军镇压时将寺焚毁,叛乱喇嘛皆被处死,当时三世章嘉活佛因年幼,奉诏入京,继承法统,雍正皇帝一见三世章嘉活佛聪明伶俐的样子,颇为喜欢,把他抱在怀里。三世章嘉活佛被送往北京后,得到了前世章嘉活佛的一切待遇和封号,并和雍正皇帝的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一起读书。三世章嘉活佛在北京学习了汉、蒙、满等族的语言和文字,还学习藏文经典。从此开始了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长达六十年的亲密关系。  

    雍正十二年(1734)藏乱平靖,清政府正式册封三世章嘉“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名号,赐银印及封册。同年11月奉旨偕和硕亲王允礼赴四川泰宁惠远寺,慰问七世达赖喇嘛。次年3月又护送其回藏。乾隆年间,将雍亲王邸,改为雍和宫大喇嘛寺,设置四大学院,皆躬于其事,并监修妙应寺、资福院及专供满族出家之正觉寺、功德寺以及热河布达拉等九大寺,由其订立管理规则,班禅喇嘛来京,奉诏与皇六子恒亲王接待。乾隆帝复于多伦汇宗寺右侧建造善因寺施之,并钦定雍和宫、汇宗寺、善因寺为同样收召蒙旗喇嘛安住颂经之所。达赖七世圆寂,三世章嘉奉旨办理善后,因入藏二年,归京后,奏请前后藏派堪布多名来京、热河、五台山等处,任札萨克及总理堪布,并为驻藏联络处之代表;奉诏驻北京旃檀寺、嵩祝寺,纂修《钦定同文韵统》;三世章嘉活佛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丰富著作为后世所瞩目,除译著大藏经《丹珠尔》、《甘珠尔》外,还有《七世达赖喇嘛传》、《五台山志》、《宗派建立论·须弥妙庄严》、《藏文正字学·智者之源》等;还编著了一部《蒙藏合壁字典》、《喇嘛神像集》、《佛历表》等十几部经籍,对研究佛教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甘肃省天祝县三世土观活佛所著的《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记载,当章嘉国师第一次陪同乾隆皇帝朝礼五台山时,他就被这梵宫琳宇之圣境所吸引,向乾隆请求希冀每年夏天驻锡此地。章嘉国师曾经在善财洞、金刚窟、菩萨顶等处皆下榻过,以后修建了一处禅寺名为“普乐院”,每年四月至八月,他便到此闭关修行。“普乐”二字即是乾隆皇帝亲赐的名字。  

    乾隆帝对章嘉活佛的尊崇贯彻始终。每逢年节、传法、诞辰之日,乾隆帝都要赐给三世章嘉活佛大量财物。当他五十、六十、七十寿辰时,乾隆帝都提前于上一月的二十二日派内务府大臣到嵩祝寺献礼。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帝去五台山进香,钦命三世章嘉活佛于三月至五台山接驾。乾隆帝题《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有:“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是日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乾隆帝离五台山时,三世章嘉活佛已患病,仍坚持送行。三世章嘉国师七十大寿庆典结束后,他就说起一心归西的言语,章嘉活佛在五台山参加祈愿法会后,还写了遗言,不要保存遗体,火化后装入铜塔存放五台山镇海寺。四月初二傍晚约21~23时示寂。乾隆皇帝闻讯悲恸欲绝,但也知他已出三界,不久又可转世再来。于是以7000两纯金造了一座镶嵌无数珍宝的大塔,将遗体安放在塔瓶内,供奉在镇海寺。乾隆为了悼念三世章嘉活佛,拨了大批银两,熬茶诵经,又造鎏金银像,供奉宫中,还在五台山镇海寺造石塔,供奉三世章嘉活佛舍利。  

    四世章嘉活佛益西丹毕坚赞(1787~1846),乾隆五十二年5月18日生于甘肃江宗之北的扎拉通地方。父名达扎拉哲巴,母名萨札达。当时由札萨克喇嘛格里格那木哈主持,报请乾隆批准,认定为三世章嘉活佛的转世童。4岁受小戒,7岁受格苏勒戒,8岁奉诏进京,朝拜乾隆皇帝。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山庄,四世章嘉活佛由呼和浩特,经察哈尔、多伦到承德。乾隆帝派使臣用黄轿车迎至避暑山庄陛见。并表示:前世圆寂,特别悲伤,“如慈母失子,现在你已转世,如失复得,我很高兴”。帝让他在身边待了一年。9岁时,让他回到原寺学习经典。1796年(嘉庆元年),11岁的四世章嘉活佛得悉乾隆帝逝世的消息,急忙从萨布森起程来京吊唁,并朝拜新登基的嘉庆皇帝。14岁奉诏入藏拜八世达赖喇嘛学法深造,历三年回京,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敕封“管理京师喇嘛班第达札萨克达喇嘛”, 按前世惯例掌京城、内蒙古、察哈尔、热河地区藏传佛教事务。之后曾四次巡化各蒙旗,并在青海建光积寺,1834年(道光十四年)赐大国师金印,1840年赐金顶黄轿。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在佑宁寺圆寂,世寿59岁,舍利供于五台山镇海寺。  

    五世章嘉活佛益西丹毕尼玛(1849~1875),生于甘肃札拉通。父名通拉波,母名满超。1850年(道光三十年)12月17日,在理藩院主持下,经过雍和宫金本巴瓶中抽签,并经道光御准认定。他4岁受小戒,1858年(咸丰八年),应诏入京,继承四世法位,按例接受赏赐。勉其努力深造,护持黄教。咸丰初年,钦派入藏学法,历二年余始返,充任喇嘛印务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并曾赴蒙旗巡化。  

    1859年5月,赴多伦,住汇宗寺。内蒙古49旗、外蒙古57旗王公贵族,咸聚多伦,为他举行庆典盛会,欢迎他回到多伦。1860年(咸丰十年),正月,赴甘肃高力寺。  

    五世章嘉活佛在甘肃获悉咸丰在热河薨逝消息后,即于1862年(同治元年)3月,赴京悼唁,并朝见同治皇帝。同年夏天由五台山转赴多伦、再至青海拜师学习佛典。20岁时,受大戒。次年离开西藏返京。22岁同治颁给“大国师”金印、封册。1870年诏封五世章嘉活佛父为“公爵”,赐予花翎顶戴。1875年(光绪元年)冬天,五世章嘉活佛由五台山回京,暂住天宁寺时病故。世寿26岁,舍利送五台山镇海寺供奉。  

    六世章嘉活佛罗藏丹森嘉索(1878~1888),光绪四年(1878)转生于西宁附近的多隆基地方。父亲名阿朗萨松,母亲名扎朗孟。1881年(光绪七年)光绪诏谕西宁大臣和五世章嘉活佛弟子等,寻找转世灵童。1882年(光绪八年)7月14日,在理藩院的监督下,在雍和宫抽签选定,报德宗御准,即在当地拜师学经。六岁受小戒,七岁受噶苏戒。1886年(光绪十二年),谒见德宗和慈禧太后,按例赏赐各种珍宝和荣典用品。1887年到多伦再赴五台山诵经拜佛。1888年(光绪十四年)由五台山转多伦,7月间,有哲布尊丹巴的代表和外蒙古57旗、内蒙古49旗王公贝勒、贝子、札萨克,各地活佛及信众共计3万人参加盛大欢迎法会。同年9月7日,在多伦善因寺示寂,年仅10岁,舍利供奉于五台山镇海寺。  

    七世章嘉名罗桑班第达丹毕蓉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青海省一藏族家庭,父亲名格尔玛林沁,母亲名苏木吉德。光绪二十五年(1899),8岁的章嘉奉诏晋京,驻系锡嵩祝寺,光绪帝在内廷召见了他,受封继位为第七世章嘉呼图克图。赏乘黄舆,颁赐金印,次年授为札萨克大喇嘛,(札萨克,蒙古语音译,为执政之意。清代首先将内蒙古24部划为49旗,每旗设札萨克一人,由王公中选拔担任,如诏封世袭罔替,则可世袭。札萨克为一旗之首,综管全旗军事、行政、司法等事务,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节制。)命其长驻北京,继承前世所有封号。章嘉活佛教化的区域有内蒙古49旗、青海29旗的广大信众。他所管辖的寺庙,在蒙旗达300多所。此外,在西藏、青海、内蒙古、辽宁及北京、五台山等地,各有其主管的寺庙。总计有为数十万喇嘛皆是其出家弟子。章嘉大师每年巡化蒙旗,每次应供,向其顶礼者,日有数万人,每到一地即成为蒙旗人民信仰的中心。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到五台山驻锡镇海寺,朝拜各寺,诵经拜佛。同年夏天到多伦,驻锡汇宗寺,按前世惯例,以统管内蒙古藏传佛教札萨克大喇嘛身份,视察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情况。1904年9月,由内蒙古回北京。清朝政府命他依前世例,管理京城及内蒙古藏传佛教,并颁给“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印绶和敕书。次年德宗赐貂皮坐褥、九龙伞。1911年(宣统三年),七世章嘉赴五台山住镇海寺,坐禅诵经。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同年8月,七世章嘉从五台山回京,发表声明,拥护民国政府,开始赞助共和活动。同年10月,民国大总统加封七世章嘉为“宏济光明大国师”尊号,加给年俸银一万元。再封七世章嘉父为“辅国公”,母封“公夫人”,其弟被授予三等嘉禾章,其师达齐扎木苏授予“莫尔根堪布”尊号。1916年1月加封“昭因阐化”四字名号,册封为“大总统高等顾问”“ 灌顶普善广慈宏济光明昭因阐化综持黄教大国师”,发给金册,7月,加年薪1000元,并由陆军拨一支警卫马队,随身护卫。  

       

    二、襄助五台、繁峙、代县人民废除长达256年寺庙经济负担  

    因五台山镇海寺系清廷赐章嘉活佛常川驻锡之所。院内有三世章嘉石塔,寺南侧的普乐院又是蒙旗宣化使行署所在地,为章嘉活佛办公处,外院有办公室、秘书处及警卫、电台服务处。位于台怀的菩萨顶传为文殊住处,又称真容院、文殊寺,在明永乐后即有蒙藏喇嘛进驻,成为全山黄庙(藏传)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来台朝圣时曾宿寺中。罗睺寺明清以来亦成为黄庙。因此,章嘉活佛与山西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其对山西的经济收益有着很大影响。因为除章嘉本身的薪俸十二万元之外,另外,还有布施的收入也相当可观,这些钱财,大部分都消费在五台山。民国初年,正是由于七世章嘉活佛的劝导作用和影响,内蒙古各盟盟长、王公及贵族、喇嘛、庶民决心内附,抵制了喀尔喀(外蒙)哲布尊丹巴煽动“蒙古独立”的分裂活动,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1929年,国民政府特准七世章嘉活佛在全国南京、北平、太原、张家口等地设立“大国师章嘉活佛办事处”。当时在太原也设立了办事处(处长衡),广泛宣传宗教教义,为团结蒙汉人民友好交往做出很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章嘉活佛虽系客卿,但他曾为山西人民做过一些功德无量的善举,尤其是经过章嘉活佛参与处理的一件宗教界历史遗留问题在当时曾经产生了很大影响。此事缘起于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顺治皇帝朝礼五台山时,曾以身许佛,愿入空门。其子康熙继位,为父尽孝,勒令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替天行道,广做善事,加封其为“札萨克大喇嘛”并赐予“上方宝剑”颁布谕旨:(一)凡系不法庶民,有违反教规者,可先斩后奏;(二)菩萨顶法事所需开支费用,可随需要征收。此令一出,从此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的权限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给临近各县人民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五台山周边的五台、繁峙、代县人民在本已沉重的赋役之外又加额外摊派,无异于雪上加霜,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且这一规定一直沿袭了256年之久,从未改变。民国6年(1917),五台、繁峙、代县三县人民,对大喇嘛的任意作为,实在忍无可忍,认为民国已经成立六年,皇帝早被推翻,菩萨顶却还沿袭旧制征收百姓供养,太无道理。于是三县人民遂派代表向当时的山西都督阎锡山请愿,要求废除菩萨顶向三县人民征敛实物的旧制。五台县派出的代表名叫王进贤,字益三,系前清进士,曾任山西省议会议员;繁峙县派出的代表是陈钰,系清朝宣化府知府,曾任山西省民政厅厅长;代县所派代表忘其姓氏。阎锡山对此亦表示十分同情,但因菩萨顶大喇嘛系宗教上层人士,阎锡山即请时年28岁的章嘉活佛出面从中斡旋,三县代表一时齐聚于五台山蒙旗宣化使行署——镇海寺,举行会议磋商。会上虽有争议,但最终以国体改革,封建法令业已失效为由,取得菩萨顶大喇嘛的谅解,同意停止三县人民对菩萨顶的供应。从此,阎锡山对章嘉活佛格外崇敬,五台、繁峙、代县人民对章嘉活佛亦深怀感激之情。每逢章嘉活佛莅晋,阎锡山必亲自接见,执以贵宾礼相待,设宴款待,安排专人迎来送往,并通令沿途各县给予各种便利,一时在五台山周边传为佳话。同年察哈尔地区从事蒙古文书籍出版事业的出版机构——国光书社,在张家口成立时,七世章嘉得知后,专程赴张家口资助了五百银元。  

       

    三、为僧侣请命,抵制德王投日分裂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各盟旗相继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札萨克郡王兼锡林郭勒盟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1902~1966)看到当时东蒙的情况,认为日本的“满蒙政策”要掌握全蒙。既得东蒙,必然要侵占西蒙,乘机大搞所谓“高度自治”运动,实质是想实现其一贯主张的“蒙古独立”,极力煽动各蒙旗分头派遣代表到北平面见国民政府海陆空军副司令张学良,要求发给枪械武器捍卫内蒙。又由蒙旗三位王爷及蒙古旅平同乡会等名义致电蒋介石,吹捧德王是“素孚众望,洽顺舆情,是内蒙古有实力的人物”,要求由德王出任“蒙旗宣抚使”,掌握军政大权。因而,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接电后,即派其亲信桂永清,专程赴内蒙古访问,其后国民党行政院也派***长黄绍竑、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字芷青,山西五台人)驰赴内蒙古百灵庙等地视察,一时间塞外形势陡然紧张。  

     针对内蒙古贵族德王与日寇勾结,策划“蒙古自治”进行的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活动,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爱国爱教的章嘉活佛也不例外,他多次规劝德王以及各旗王公不要轻信日寇挑唆,甚至与德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931年4月,国民政府在洛阳主持召开“国难会议”,邀请七世章嘉和蒙旗王公出席会议,他被公推为会议名誉主席,他由五台山起程,经太原前往参加,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和褚民谊等率领各界代表和宗教团体人士到车站热烈欢迎,并备一辆用黄缎包裹的汽车供他专用,欢迎场面盛况空前。  

    他在会上用蒙语进行演讲,陈述国家强盛之理,领土被蹂躏之痛,博得热烈掌声。不久,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任命章嘉活佛为蒙旗宣化使。1932年12月26日晨,章嘉活佛在南京国府大礼堂正式宣誓就职,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授予印信,随之成立宣化使公署,内设总务、宣传两个处。1933年元月,章嘉活佛回到五台山,设立行署秘书室,并筹备宣化办公用品。之后,行政院准其在北平设立蒙旗宣化使公署,此时,北平28处官庙黄教喇嘛,因应领口粮拖欠12年之久未发,目睹僧侣冻馁待毙之状,章嘉活佛作为宗教领袖,岂能袖手旁观,积极为僧侣请命呼吁,终于获政府允准月发口粮款三千元,改变了僧侣们饥寒交迫的窘迫状况,喇嘛们度过饥荒,终于能安心道场事务。蒙旗宣化使公署甫一成立,章嘉活佛即调太原办事处处长衡为该署秘书长,主持政务,1934年3月间,章嘉活佛率领随员一行70余人,由北平起程,并由总务处长宫子万(亦名宫书士,繁峙县籍)、蒙籍处长李寿山组成宣传队,先行赴察哈尔。章嘉活佛一行出发前,受到北平各界和宗教团体的热烈欢送。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欢送大会,会后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设宴饯行。  

    章嘉活佛到达包头后,由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阿拉坦鄂其尔王公迎请至杭锦旗,下榻在阿王府。阿王召集伊克昭盟各旗农牧民及喇嘛僧侣举行欢迎大会。聆听章嘉活佛讲经说法。一月之后,4月14日章嘉活佛由杭锦旗返回包头到五当召休息数日后,又经土默特旗至呼和浩特,土默特旗总管公署举行演讲,在大召、席勒图召等寺庙诵经拜佛。4月17日转赴锡盟,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山人海,僧侣不绝于途,鉴于德王投敌情形已定,日寇势力加紧渗透,当时形势紧迫,不容久留,章嘉活佛遂于4月27日返北平,5月4日回到五台山休息。接着又主持6月1日至7月1日按惯例举行的镇海寺大法会。8、9月间派秘书赴南京报告在蒙旗宣化始末。章嘉活佛此行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各蒙旗王公、喇嘛、民众反对日寇侵略,抵制德王的投日分裂活动起到重要作用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章嘉活佛在内蒙古的宗教政治活动,早已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监视,他们企图以重利拉拢章嘉活佛,利用章嘉活佛在蒙旗群众中的崇高威信进行分裂内蒙古地区的活动,可是章嘉活佛面对利诱威逼,态度坚决,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表现了一位佛教领袖崇高的民族气节。1935年章嘉活佛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7年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    

    “七·七”事变后,日寇逼近河北、山西,当时,章嘉活佛正在五台山,1937年9月27日,平型关鏖战正激时,29日茹越口失陷,国民党74军203旅梁鉴堂旅长以下1400人殉国。30日繁峙城又失。29日,阎锡山在代县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前线行营指挥部,听取平型关方面战况报告,商讨御敌之策,傅作义等曾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围攻茹越口、繁峙,歼灭平型关外之敌;二是坚守平型关、团城口阵地,夹击侵入繁峙之敌。但在讨论中,将领们对两个方案皆各执一词,阎锡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而此时日军已占领繁峙,阎锡山便听从了杨爱源的“繁峙之敌有可能经峨口(峨口镇,距代县城30公里,距台怀50公里;距繁峙城10公里;昔日曾是西北甘、青、宁、蒙等地僧俗朝台必经之地。《虚云年谱》载:光绪十年虚云老和尚朝台时曾路经此地,在峨口白云寺挂单。亦笔者之故乡)直窜五台山”的微妙提醒,深恐通往五台山的退路被截,竟拍案而起,有气无力地说:“我看这种形势,已无可补救了,拖下去更不好,星如(杨爱源字)、宜生(傅作义字)就下令全线撤退吧!”并部署了各路大军向五台山区的撤退。会议于午夜1时结束后,阎锡山等国民党军政要人,即趁夜骑着毛驴经峨口赶往五台山台怀镇,住在显通寺,当晚他们邀请七世章嘉活佛在显通寺召开秘密会议。10月1日,代县沦陷,五台山地区已很紧张,10月,阎锡山便派两辆汽车到五台山,将七世章嘉活佛和随行人员接到太原。七世章嘉活佛遂离开五台山,由太原而转南京,后上重庆,将蒙旗宣化使公署迁至成都,继续进行爱国宗教活动。抗战期间,他都是在渝度过的,他还和太虚大师整顿重建中国佛教会,为推动国内佛教活动殚精竭虑,废寝忘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章嘉大师予以表彰,晋封他为“护国净觉辅教大师”,授予金印金册。在当时与达赖、班禅同获此殊荣尊号,可见政府对他的敬重程度之深。同时,还授予他胜利勋章等多枚。  

    另外,布德巴拉先生在回忆其父(原锡林郭勒盟盟长,俗称阿巴嘎大王杨森,1892~1926)的文章中说:父亲好为所欲为,个性较固执,一般不听他人之言。但对章嘉活佛的话却无不依从。杨森作为五台山菩萨顶的施主,每年奉献一只50两重的银圆宝。民国年间在新建成的达尔罕乌拉庙庆典会上,特邀章嘉活佛莅临首席诵经。从这一侧面亦可看到章嘉活佛对蒙地王公贵族以及民间的影响之深。  

       

    四、晚年心系大陆,德化台湾,大师风范永存  

    1947年,在南京召开中国佛教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七世章嘉大师当选为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七世章嘉大师申请回青海家乡探亲,未获允准,随之到了台湾。1950年5月,七世章嘉大师在台湾被“总统府”聘为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在台北召开第二次“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七世章嘉大师再次被推举为理事长。同年9月,他率领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大会。1952年12 月,《菩提树》杂志创刊于台湾,七世章嘉大师任名誉社长。1953年3月,台湾“中佛会”在日月潭建成玄奘寺,安置由七世章嘉大师等从日本索还的玄奘法师顶骨。同年,他随“中佛会”在宝岛弘教。  

    七世章嘉大师晚年在台湾常常思念大陆蒙藏同胞,思念青海故乡,但是,由于海峡隔绝,唯能寄情于无限的回忆之中。1957年3月4日,七世章嘉大师历经68载沧桑岁月,在台北台大医院安详圆寂,遽归大化。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葬礼。灵龛在北投荼毗时,原适阴雨濛濛,日轮无光。不意随后火焰腾升云层,一时顿现莲花形,光彩耀目,异香氤氲十里之外,信众叹为观止。舍利多达6000余粒。并呈“金刚宝”、“六字轮”等瑞相。  

    历世章嘉活佛舍利塔昔日多存于山西五台山镇海寺,七世章嘉大师舍利塔建于荼毗原址——台北市北投区奇岩路151号中和祥寺后山。大师舍利塔前镌刻有印顺大师撰写的《护国净觉辅教大师章嘉呼图克图舍利塔碑记》,铭赞七世章嘉大师为“唯唐之玄奘差堪比拟!”  

    七世章嘉大师一生俭朴勤修,戒行圆满,过午不食,博学多闻。笔者在阅读当代高僧净空法师的著作时,看到净公多次忆及曾随七世章嘉活佛学佛三年的点点滴滴,大师风范跃然纸上,感慨良多,使余不禁为之潸然;章嘉大师还曾与台湾著名大善知识东初老人(1907~1977)一起影印《大正大藏经》。七世章嘉大师终生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他鞠躬尽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民族团结、弘扬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随着七世七大师的圆寂,其转世系统完结,但是,大师一生风范,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参考文献:  

    1. 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  

    2.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  

    3. 《内蒙古大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4. 《阎锡山传》景占魁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5. 《内蒙古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6. 《内蒙古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7.《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8. 《内蒙古社会科学通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9.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作者:内蒙古商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七世章嘉活佛源流及其在晋蒙等地遗闻轶事
  • 章嘉呼图克图,俗称章嘉活佛,(呼图克图是蒙古语,汉语意为活佛)是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七世章嘉活佛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具有政治远见的佛教领袖。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从内蒙古驰赴北京,赞成共和;后又劝导内外蒙古,维护国家统一;抗战之初,拒绝日寇利诱,表现了一位佛教领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9年移居台湾,于1957年3月4日在台北圆寂,从此,章嘉活佛转世系统随之终结。七世章嘉是一位爱国爱教的佛门高僧硕德,他日常诵持经咒,精进不懈,戒行精严,解行并重。同时,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今年适值七世章嘉活佛诞辰120周年暨圆寂53周年。笔者兹将搜集整理的七世章嘉活佛源流及其在晋蒙等地鲜为人知的遗闻轶事,综述如次,权作瓣香,藉以缅怀先哲大德,或可作为史家研究之参考。  

       

    一、历代章嘉活佛转世源流  

    章嘉呼图克图与外蒙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地两大活佛。也是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四大领袖之一。相传,章嘉活佛第一世为阿罗汉达尊,生于印度,四世以前都转世在印度,五世以后转世在西藏和青海,根据章嘉呼图克图转世源流记载至罗桑班第达丹毕蓉梅(亦名益西道尔吉),共转世十九世,在清朝康熙皇帝册封以前,转世十三世。扎巴俄色被称为第十三世章嘉活佛,但在藏区通常把扎巴俄色列为第一世章嘉活佛。  

    一世章嘉活佛名禅克朗塞拉,亦译为札巴俄色,诞于青海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生年不详,初年赴藏学习经典,在当时喇嘛中,称智慧第一,经达赖喇嘛证明为其师班觉轮珠再来,嗣后回青海佑宁寺,传扬佛法。(班觉轮珠,万历二十四年圆寂。曾为五世达赖喇嘛之经师。五世达赖为其造塔奉之。)幼时即能勤学密宗经典,出家后在廓隆寺(佑宁寺)被尊为活佛,因生于张家村,始被称为“张家活佛”。后来清圣祖康熙以张家二字不雅,改为章嘉,于清太宗崇德六年(1641)圆寂。  

    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阿旺罗布桑曲丹(1642~1715),生于青海湟中县达曲格村,与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同乡。父名张益华,母名泰母沙。自幼颖慧,能辨识前世章嘉经典佛像,经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却布认定为一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封为章嘉呼图克图,送到佑宁寺坐床。1652年(顺治九年),五世达赖晋京朝觐途中适逢11岁阿旺罗布桑曲丹,为他受小戒。后仍住佑宁寺拜著名大喇嘛为师,学习密宗经典。19岁时,再赴西藏拜谒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朝拜各大寺,深研经典。21岁时,再拜五世达赖为师,受中戒。23岁依五世达赖受大戒。29岁即在拉萨举行讲经法会,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辩才,声名大震。成为藏区著名的大喇嘛之一。42岁时,由西藏返回佑宁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由于喀尔喀地区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清政府为安定北疆,派出使节前去调解。同时也利用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影响,命五世达赖协助清朝使臣去调解。五世达赖派遣甘丹寺活佛为私人代表,并路经青海,会同二世章嘉前去喀尔喀进行调解。这次使命完成得颇为顺利,使喀土两部和好如初。1687年,康熙皇帝对二世章嘉的喀尔喀之行给予很高评价,赏赐甚丰,在京期间还举行了辩经法会,二世章嘉渊博的佛学知识轰动都门,亦为康熙所欣赏,声望日隆。1688年,康熙宣诏二世章嘉进京,安置其在法源寺居住,并任命为管理京城各寺掌印札萨克大喇嘛职务,此后常住京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世章嘉被封为“札萨克大喇嘛”,主管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事宜,1697年,二世章嘉奉康熙帝命,赴西藏主持六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章嘉呼图克图大国师”,自此,章嘉呼图克图累世相继,主持内蒙古及青海两翼29蒙旗之教化。  

    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专门为二世章嘉活佛修建了一座寺庙,康熙御书寺额“嵩祝寺”。(嵩祝寺原址在北京地安门内三眼井东口外,该寺一直是章嘉活佛在京的驻锡寺庙,今已不存。)1713年,康熙宣布:“黄教之事,由藏东向,均归你一人掌管”。由此,奠定了章嘉呼图克图总管内蒙古藏传佛教的地位。康熙五十年(1715)5月26日,二世章嘉呼图克图在多伦圆寂。  

    “雍正帝于禅门,颇有造诣;自言得力于西藏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他在《御选语录》卷十八后序文中说: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圣祖敕封灌顶普善广慈章嘉呼图克图喇嘛,乃真再来人,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圆通无碍,藩邸清闲,时接茶话者十余载;得其善权方便,因知究竟此事。雍正帝之为此言,盖初时惟知从佛教经典上研求,而未知心性中向上之事,与一般学人所犯之病相同;及接近国师,而方能省悟也。帝曾于康熙年间,延禅僧迦陵性音,屡为结制,帝着力参究,偶有省悟,性音赞扬,大悟彻底,帝不自信,叩问章嘉,极端信仰,称为证明之恩师。”(《中国佛教史》蒋维乔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P269)乾隆元年(1736),章嘉的正式称号被定为“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乾隆五十七年(1792),规定章嘉转世须经金瓶掣签决定。  

    三世章嘉活佛若贝多杰(1717~1786),康熙五十六年,生于甘肃凉州,父亲名古如丹僧,母名布吉。由五世班禅认定为二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报清朝政府确定。幼年在佑宁寺坐床。六岁时,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青海不靖,佑宁寺喇嘛亦参与叛乱。清军镇压时将寺焚毁,叛乱喇嘛皆被处死,当时三世章嘉活佛因年幼,奉诏入京,继承法统,雍正皇帝一见三世章嘉活佛聪明伶俐的样子,颇为喜欢,把他抱在怀里。三世章嘉活佛被送往北京后,得到了前世章嘉活佛的一切待遇和封号,并和雍正皇帝的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一起读书。三世章嘉活佛在北京学习了汉、蒙、满等族的语言和文字,还学习藏文经典。从此开始了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长达六十年的亲密关系。  

    雍正十二年(1734)藏乱平靖,清政府正式册封三世章嘉“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名号,赐银印及封册。同年11月奉旨偕和硕亲王允礼赴四川泰宁惠远寺,慰问七世达赖喇嘛。次年3月又护送其回藏。乾隆年间,将雍亲王邸,改为雍和宫大喇嘛寺,设置四大学院,皆躬于其事,并监修妙应寺、资福院及专供满族出家之正觉寺、功德寺以及热河布达拉等九大寺,由其订立管理规则,班禅喇嘛来京,奉诏与皇六子恒亲王接待。乾隆帝复于多伦汇宗寺右侧建造善因寺施之,并钦定雍和宫、汇宗寺、善因寺为同样收召蒙旗喇嘛安住颂经之所。达赖七世圆寂,三世章嘉奉旨办理善后,因入藏二年,归京后,奏请前后藏派堪布多名来京、热河、五台山等处,任札萨克及总理堪布,并为驻藏联络处之代表;奉诏驻北京旃檀寺、嵩祝寺,纂修《钦定同文韵统》;三世章嘉活佛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丰富著作为后世所瞩目,除译著大藏经《丹珠尔》、《甘珠尔》外,还有《七世达赖喇嘛传》、《五台山志》、《宗派建立论·须弥妙庄严》、《藏文正字学·智者之源》等;还编著了一部《蒙藏合壁字典》、《喇嘛神像集》、《佛历表》等十几部经籍,对研究佛教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甘肃省天祝县三世土观活佛所著的《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记载,当章嘉国师第一次陪同乾隆皇帝朝礼五台山时,他就被这梵宫琳宇之圣境所吸引,向乾隆请求希冀每年夏天驻锡此地。章嘉国师曾经在善财洞、金刚窟、菩萨顶等处皆下榻过,以后修建了一处禅寺名为“普乐院”,每年四月至八月,他便到此闭关修行。“普乐”二字即是乾隆皇帝亲赐的名字。  

    乾隆帝对章嘉活佛的尊崇贯彻始终。每逢年节、传法、诞辰之日,乾隆帝都要赐给三世章嘉活佛大量财物。当他五十、六十、七十寿辰时,乾隆帝都提前于上一月的二十二日派内务府大臣到嵩祝寺献礼。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帝去五台山进香,钦命三世章嘉活佛于三月至五台山接驾。乾隆帝题《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有:“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是日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乾隆帝离五台山时,三世章嘉活佛已患病,仍坚持送行。三世章嘉国师七十大寿庆典结束后,他就说起一心归西的言语,章嘉活佛在五台山参加祈愿法会后,还写了遗言,不要保存遗体,火化后装入铜塔存放五台山镇海寺。四月初二傍晚约21~23时示寂。乾隆皇帝闻讯悲恸欲绝,但也知他已出三界,不久又可转世再来。于是以7000两纯金造了一座镶嵌无数珍宝的大塔,将遗体安放在塔瓶内,供奉在镇海寺。乾隆为了悼念三世章嘉活佛,拨了大批银两,熬茶诵经,又造鎏金银像,供奉宫中,还在五台山镇海寺造石塔,供奉三世章嘉活佛舍利。  

    四世章嘉活佛益西丹毕坚赞(1787~1846),乾隆五十二年5月18日生于甘肃江宗之北的扎拉通地方。父名达扎拉哲巴,母名萨札达。当时由札萨克喇嘛格里格那木哈主持,报请乾隆批准,认定为三世章嘉活佛的转世童。4岁受小戒,7岁受格苏勒戒,8岁奉诏进京,朝拜乾隆皇帝。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山庄,四世章嘉活佛由呼和浩特,经察哈尔、多伦到承德。乾隆帝派使臣用黄轿车迎至避暑山庄陛见。并表示:前世圆寂,特别悲伤,“如慈母失子,现在你已转世,如失复得,我很高兴”。帝让他在身边待了一年。9岁时,让他回到原寺学习经典。1796年(嘉庆元年),11岁的四世章嘉活佛得悉乾隆帝逝世的消息,急忙从萨布森起程来京吊唁,并朝拜新登基的嘉庆皇帝。14岁奉诏入藏拜八世达赖喇嘛学法深造,历三年回京,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敕封“管理京师喇嘛班第达札萨克达喇嘛”, 按前世惯例掌京城、内蒙古、察哈尔、热河地区藏传佛教事务。之后曾四次巡化各蒙旗,并在青海建光积寺,1834年(道光十四年)赐大国师金印,1840年赐金顶黄轿。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在佑宁寺圆寂,世寿59岁,舍利供于五台山镇海寺。  

    五世章嘉活佛益西丹毕尼玛(1849~1875),生于甘肃札拉通。父名通拉波,母名满超。1850年(道光三十年)12月17日,在理藩院主持下,经过雍和宫金本巴瓶中抽签,并经道光御准认定。他4岁受小戒,1858年(咸丰八年),应诏入京,继承四世法位,按例接受赏赐。勉其努力深造,护持黄教。咸丰初年,钦派入藏学法,历二年余始返,充任喇嘛印务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并曾赴蒙旗巡化。  

    1859年5月,赴多伦,住汇宗寺。内蒙古49旗、外蒙古57旗王公贵族,咸聚多伦,为他举行庆典盛会,欢迎他回到多伦。1860年(咸丰十年),正月,赴甘肃高力寺。  

    五世章嘉活佛在甘肃获悉咸丰在热河薨逝消息后,即于1862年(同治元年)3月,赴京悼唁,并朝见同治皇帝。同年夏天由五台山转赴多伦、再至青海拜师学习佛典。20岁时,受大戒。次年离开西藏返京。22岁同治颁给“大国师”金印、封册。1870年诏封五世章嘉活佛父为“公爵”,赐予花翎顶戴。1875年(光绪元年)冬天,五世章嘉活佛由五台山回京,暂住天宁寺时病故。世寿26岁,舍利送五台山镇海寺供奉。  

    六世章嘉活佛罗藏丹森嘉索(1878~1888),光绪四年(1878)转生于西宁附近的多隆基地方。父亲名阿朗萨松,母亲名扎朗孟。1881年(光绪七年)光绪诏谕西宁大臣和五世章嘉活佛弟子等,寻找转世灵童。1882年(光绪八年)7月14日,在理藩院的监督下,在雍和宫抽签选定,报德宗御准,即在当地拜师学经。六岁受小戒,七岁受噶苏戒。1886年(光绪十二年),谒见德宗和慈禧太后,按例赏赐各种珍宝和荣典用品。1887年到多伦再赴五台山诵经拜佛。1888年(光绪十四年)由五台山转多伦,7月间,有哲布尊丹巴的代表和外蒙古57旗、内蒙古49旗王公贝勒、贝子、札萨克,各地活佛及信众共计3万人参加盛大欢迎法会。同年9月7日,在多伦善因寺示寂,年仅10岁,舍利供奉于五台山镇海寺。  

    七世章嘉名罗桑班第达丹毕蓉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青海省一藏族家庭,父亲名格尔玛林沁,母亲名苏木吉德。光绪二十五年(1899),8岁的章嘉奉诏晋京,驻系锡嵩祝寺,光绪帝在内廷召见了他,受封继位为第七世章嘉呼图克图。赏乘黄舆,颁赐金印,次年授为札萨克大喇嘛,(札萨克,蒙古语音译,为执政之意。清代首先将内蒙古24部划为49旗,每旗设札萨克一人,由王公中选拔担任,如诏封世袭罔替,则可世袭。札萨克为一旗之首,综管全旗军事、行政、司法等事务,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节制。)命其长驻北京,继承前世所有封号。章嘉活佛教化的区域有内蒙古49旗、青海29旗的广大信众。他所管辖的寺庙,在蒙旗达300多所。此外,在西藏、青海、内蒙古、辽宁及北京、五台山等地,各有其主管的寺庙。总计有为数十万喇嘛皆是其出家弟子。章嘉大师每年巡化蒙旗,每次应供,向其顶礼者,日有数万人,每到一地即成为蒙旗人民信仰的中心。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到五台山驻锡镇海寺,朝拜各寺,诵经拜佛。同年夏天到多伦,驻锡汇宗寺,按前世惯例,以统管内蒙古藏传佛教札萨克大喇嘛身份,视察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情况。1904年9月,由内蒙古回北京。清朝政府命他依前世例,管理京城及内蒙古藏传佛教,并颁给“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印绶和敕书。次年德宗赐貂皮坐褥、九龙伞。1911年(宣统三年),七世章嘉赴五台山住镇海寺,坐禅诵经。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同年8月,七世章嘉从五台山回京,发表声明,拥护民国政府,开始赞助共和活动。同年10月,民国大总统加封七世章嘉为“宏济光明大国师”尊号,加给年俸银一万元。再封七世章嘉父为“辅国公”,母封“公夫人”,其弟被授予三等嘉禾章,其师达齐扎木苏授予“莫尔根堪布”尊号。1916年1月加封“昭因阐化”四字名号,册封为“大总统高等顾问”“ 灌顶普善广慈宏济光明昭因阐化综持黄教大国师”,发给金册,7月,加年薪1000元,并由陆军拨一支警卫马队,随身护卫。  

       

    二、襄助五台、繁峙、代县人民废除长达256年寺庙经济负担  

    因五台山镇海寺系清廷赐章嘉活佛常川驻锡之所。院内有三世章嘉石塔,寺南侧的普乐院又是蒙旗宣化使行署所在地,为章嘉活佛办公处,外院有办公室、秘书处及警卫、电台服务处。位于台怀的菩萨顶传为文殊住处,又称真容院、文殊寺,在明永乐后即有蒙藏喇嘛进驻,成为全山黄庙(藏传)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来台朝圣时曾宿寺中。罗睺寺明清以来亦成为黄庙。因此,章嘉活佛与山西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其对山西的经济收益有着很大影响。因为除章嘉本身的薪俸十二万元之外,另外,还有布施的收入也相当可观,这些钱财,大部分都消费在五台山。民国初年,正是由于七世章嘉活佛的劝导作用和影响,内蒙古各盟盟长、王公及贵族、喇嘛、庶民决心内附,抵制了喀尔喀(外蒙)哲布尊丹巴煽动“蒙古独立”的分裂活动,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1929年,国民政府特准七世章嘉活佛在全国南京、北平、太原、张家口等地设立“大国师章嘉活佛办事处”。当时在太原也设立了办事处(处长衡),广泛宣传宗教教义,为团结蒙汉人民友好交往做出很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章嘉活佛虽系客卿,但他曾为山西人民做过一些功德无量的善举,尤其是经过章嘉活佛参与处理的一件宗教界历史遗留问题在当时曾经产生了很大影响。此事缘起于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顺治皇帝朝礼五台山时,曾以身许佛,愿入空门。其子康熙继位,为父尽孝,勒令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替天行道,广做善事,加封其为“札萨克大喇嘛”并赐予“上方宝剑”颁布谕旨:(一)凡系不法庶民,有违反教规者,可先斩后奏;(二)菩萨顶法事所需开支费用,可随需要征收。此令一出,从此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的权限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给临近各县人民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五台山周边的五台、繁峙、代县人民在本已沉重的赋役之外又加额外摊派,无异于雪上加霜,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且这一规定一直沿袭了256年之久,从未改变。民国6年(1917),五台、繁峙、代县三县人民,对大喇嘛的任意作为,实在忍无可忍,认为民国已经成立六年,皇帝早被推翻,菩萨顶却还沿袭旧制征收百姓供养,太无道理。于是三县人民遂派代表向当时的山西都督阎锡山请愿,要求废除菩萨顶向三县人民征敛实物的旧制。五台县派出的代表名叫王进贤,字益三,系前清进士,曾任山西省议会议员;繁峙县派出的代表是陈钰,系清朝宣化府知府,曾任山西省民政厅厅长;代县所派代表忘其姓氏。阎锡山对此亦表示十分同情,但因菩萨顶大喇嘛系宗教上层人士,阎锡山即请时年28岁的章嘉活佛出面从中斡旋,三县代表一时齐聚于五台山蒙旗宣化使行署——镇海寺,举行会议磋商。会上虽有争议,但最终以国体改革,封建法令业已失效为由,取得菩萨顶大喇嘛的谅解,同意停止三县人民对菩萨顶的供应。从此,阎锡山对章嘉活佛格外崇敬,五台、繁峙、代县人民对章嘉活佛亦深怀感激之情。每逢章嘉活佛莅晋,阎锡山必亲自接见,执以贵宾礼相待,设宴款待,安排专人迎来送往,并通令沿途各县给予各种便利,一时在五台山周边传为佳话。同年察哈尔地区从事蒙古文书籍出版事业的出版机构——国光书社,在张家口成立时,七世章嘉得知后,专程赴张家口资助了五百银元。  

       

    三、为僧侣请命,抵制德王投日分裂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各盟旗相继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札萨克郡王兼锡林郭勒盟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1902~1966)看到当时东蒙的情况,认为日本的“满蒙政策”要掌握全蒙。既得东蒙,必然要侵占西蒙,乘机大搞所谓“高度自治”运动,实质是想实现其一贯主张的“蒙古独立”,极力煽动各蒙旗分头派遣代表到北平面见国民政府海陆空军副司令张学良,要求发给枪械武器捍卫内蒙。又由蒙旗三位王爷及蒙古旅平同乡会等名义致电蒋介石,吹捧德王是“素孚众望,洽顺舆情,是内蒙古有实力的人物”,要求由德王出任“蒙旗宣抚使”,掌握军政大权。因而,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接电后,即派其亲信桂永清,专程赴内蒙古访问,其后国民党行政院也派***长黄绍竑、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字芷青,山西五台人)驰赴内蒙古百灵庙等地视察,一时间塞外形势陡然紧张。  

     针对内蒙古贵族德王与日寇勾结,策划“蒙古自治”进行的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活动,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爱国爱教的章嘉活佛也不例外,他多次规劝德王以及各旗王公不要轻信日寇挑唆,甚至与德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931年4月,国民政府在洛阳主持召开“国难会议”,邀请七世章嘉和蒙旗王公出席会议,他被公推为会议名誉主席,他由五台山起程,经太原前往参加,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和褚民谊等率领各界代表和宗教团体人士到车站热烈欢迎,并备一辆用黄缎包裹的汽车供他专用,欢迎场面盛况空前。  

    他在会上用蒙语进行演讲,陈述国家强盛之理,领土被蹂躏之痛,博得热烈掌声。不久,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任命章嘉活佛为蒙旗宣化使。1932年12月26日晨,章嘉活佛在南京国府大礼堂正式宣誓就职,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授予印信,随之成立宣化使公署,内设总务、宣传两个处。1933年元月,章嘉活佛回到五台山,设立行署秘书室,并筹备宣化办公用品。之后,行政院准其在北平设立蒙旗宣化使公署,此时,北平28处官庙黄教喇嘛,因应领口粮拖欠12年之久未发,目睹僧侣冻馁待毙之状,章嘉活佛作为宗教领袖,岂能袖手旁观,积极为僧侣请命呼吁,终于获政府允准月发口粮款三千元,改变了僧侣们饥寒交迫的窘迫状况,喇嘛们度过饥荒,终于能安心道场事务。蒙旗宣化使公署甫一成立,章嘉活佛即调太原办事处处长衡为该署秘书长,主持政务,1934年3月间,章嘉活佛率领随员一行70余人,由北平起程,并由总务处长宫子万(亦名宫书士,繁峙县籍)、蒙籍处长李寿山组成宣传队,先行赴察哈尔。章嘉活佛一行出发前,受到北平各界和宗教团体的热烈欢送。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欢送大会,会后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设宴饯行。  

    章嘉活佛到达包头后,由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阿拉坦鄂其尔王公迎请至杭锦旗,下榻在阿王府。阿王召集伊克昭盟各旗农牧民及喇嘛僧侣举行欢迎大会。聆听章嘉活佛讲经说法。一月之后,4月14日章嘉活佛由杭锦旗返回包头到五当召休息数日后,又经土默特旗至呼和浩特,土默特旗总管公署举行演讲,在大召、席勒图召等寺庙诵经拜佛。4月17日转赴锡盟,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山人海,僧侣不绝于途,鉴于德王投敌情形已定,日寇势力加紧渗透,当时形势紧迫,不容久留,章嘉活佛遂于4月27日返北平,5月4日回到五台山休息。接着又主持6月1日至7月1日按惯例举行的镇海寺大法会。8、9月间派秘书赴南京报告在蒙旗宣化始末。章嘉活佛此行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各蒙旗王公、喇嘛、民众反对日寇侵略,抵制德王的投日分裂活动起到重要作用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章嘉活佛在内蒙古的宗教政治活动,早已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监视,他们企图以重利拉拢章嘉活佛,利用章嘉活佛在蒙旗群众中的崇高威信进行分裂内蒙古地区的活动,可是章嘉活佛面对利诱威逼,态度坚决,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表现了一位佛教领袖崇高的民族气节。1935年章嘉活佛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7年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    

    “七·七”事变后,日寇逼近河北、山西,当时,章嘉活佛正在五台山,1937年9月27日,平型关鏖战正激时,29日茹越口失陷,国民党74军203旅梁鉴堂旅长以下1400人殉国。30日繁峙城又失。29日,阎锡山在代县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前线行营指挥部,听取平型关方面战况报告,商讨御敌之策,傅作义等曾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围攻茹越口、繁峙,歼灭平型关外之敌;二是坚守平型关、团城口阵地,夹击侵入繁峙之敌。但在讨论中,将领们对两个方案皆各执一词,阎锡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而此时日军已占领繁峙,阎锡山便听从了杨爱源的“繁峙之敌有可能经峨口(峨口镇,距代县城30公里,距台怀50公里;距繁峙城10公里;昔日曾是西北甘、青、宁、蒙等地僧俗朝台必经之地。《虚云年谱》载:光绪十年虚云老和尚朝台时曾路经此地,在峨口白云寺挂单。亦笔者之故乡)直窜五台山”的微妙提醒,深恐通往五台山的退路被截,竟拍案而起,有气无力地说:“我看这种形势,已无可补救了,拖下去更不好,星如(杨爱源字)、宜生(傅作义字)就下令全线撤退吧!”并部署了各路大军向五台山区的撤退。会议于午夜1时结束后,阎锡山等国民党军政要人,即趁夜骑着毛驴经峨口赶往五台山台怀镇,住在显通寺,当晚他们邀请七世章嘉活佛在显通寺召开秘密会议。10月1日,代县沦陷,五台山地区已很紧张,10月,阎锡山便派两辆汽车到五台山,将七世章嘉活佛和随行人员接到太原。七世章嘉活佛遂离开五台山,由太原而转南京,后上重庆,将蒙旗宣化使公署迁至成都,继续进行爱国宗教活动。抗战期间,他都是在渝度过的,他还和太虚大师整顿重建中国佛教会,为推动国内佛教活动殚精竭虑,废寝忘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章嘉大师予以表彰,晋封他为“护国净觉辅教大师”,授予金印金册。在当时与达赖、班禅同获此殊荣尊号,可见政府对他的敬重程度之深。同时,还授予他胜利勋章等多枚。  

    另外,布德巴拉先生在回忆其父(原锡林郭勒盟盟长,俗称阿巴嘎大王杨森,1892~1926)的文章中说:父亲好为所欲为,个性较固执,一般不听他人之言。但对章嘉活佛的话却无不依从。杨森作为五台山菩萨顶的施主,每年奉献一只50两重的银圆宝。民国年间在新建成的达尔罕乌拉庙庆典会上,特邀章嘉活佛莅临首席诵经。从这一侧面亦可看到章嘉活佛对蒙地王公贵族以及民间的影响之深。  

       

    四、晚年心系大陆,德化台湾,大师风范永存  

    1947年,在南京召开中国佛教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七世章嘉大师当选为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七世章嘉大师申请回青海家乡探亲,未获允准,随之到了台湾。1950年5月,七世章嘉大师在台湾被“总统府”聘为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在台北召开第二次“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七世章嘉大师再次被推举为理事长。同年9月,他率领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大会。1952年12 月,《菩提树》杂志创刊于台湾,七世章嘉大师任名誉社长。1953年3月,台湾“中佛会”在日月潭建成玄奘寺,安置由七世章嘉大师等从日本索还的玄奘法师顶骨。同年,他随“中佛会”在宝岛弘教。  

    七世章嘉大师晚年在台湾常常思念大陆蒙藏同胞,思念青海故乡,但是,由于海峡隔绝,唯能寄情于无限的回忆之中。1957年3月4日,七世章嘉大师历经68载沧桑岁月,在台北台大医院安详圆寂,遽归大化。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葬礼。灵龛在北投荼毗时,原适阴雨濛濛,日轮无光。不意随后火焰腾升云层,一时顿现莲花形,光彩耀目,异香氤氲十里之外,信众叹为观止。舍利多达6000余粒。并呈“金刚宝”、“六字轮”等瑞相。  

    历世章嘉活佛舍利塔昔日多存于山西五台山镇海寺,七世章嘉大师舍利塔建于荼毗原址——台北市北投区奇岩路151号中和祥寺后山。大师舍利塔前镌刻有印顺大师撰写的《护国净觉辅教大师章嘉呼图克图舍利塔碑记》,铭赞七世章嘉大师为“唯唐之玄奘差堪比拟!”  

    七世章嘉大师一生俭朴勤修,戒行圆满,过午不食,博学多闻。笔者在阅读当代高僧净空法师的著作时,看到净公多次忆及曾随七世章嘉活佛学佛三年的点点滴滴,大师风范跃然纸上,感慨良多,使余不禁为之潸然;章嘉大师还曾与台湾著名大善知识东初老人(1907~1977)一起影印《大正大藏经》。七世章嘉大师终生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他鞠躬尽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民族团结、弘扬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随着七世七大师的圆寂,其转世系统完结,但是,大师一生风范,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参考文献:  

    1. 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  

    2.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  

    3. 《内蒙古大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4. 《阎锡山传》景占魁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5. 《内蒙古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6. 《内蒙古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7.《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8. 《内蒙古社会科学通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9.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作者:内蒙古商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