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1648年,清朝设乌拉特旗,内分乌拉特前、中、后三旗。1652年,乌拉特部奉诏由呼伦贝尔草原西迁至河套北、阴山前后的赐牧地,迄今已356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战时期造就了乌拉特草原两位女王公——奇俊峰、巴云英闻名全国。据《宋美龄自述》(团结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第160页记载:
“两位孀居的蒙古女王公——西旗的奇仲芳,蒙古历史上第一位女札萨克,还有东旗的巴云英——是中华妇女百炼精钢所范铸的特出典型。两人皆为杰出成名的骑士及百发百中的射击手,她们亲冒日军炮火,冲过战线到达自由中国。在最后奔向自由之前,她们都曾率领数百忠勇的亲兵从事抗战的游击战。奇仲芳带出她的老母及三岁的幼子,巴云英也有十一岁的儿子伴随。这两位师长,看来弱不禁风的年青女郎,以及她们继承丈夫遗志精忠报国的故事,使我感触到这真是中华妇女不屈意志与完美人格的典范。”(注:文中奇仲芳即奇俊峰,其老母系其姑母,西旗即乌拉特前旗,俗称西公旗;巴云英儿子时年8岁,东旗即乌拉特后旗,俗称东公旗)
以上文章,1940年6月以《我将再起》为题披露于重庆发行的《党中央日报》。同年,宋美龄关于中国抗战文章的选集在美国纽约Harper公司出版英文译本,中文译名是《中国将再起》,此书当时轰动美国,对于了解和支援中国抗战产生很大影响。
女王公——奇俊峰
奇俊峰(1915~1947),乳名平格,蒙古名色福勒玛。1915年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镇)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其父德钦伊沁诺日布(汉名德毅忱),人称“小三爷”,阿拉善旗民主革命先驱,1932年死于流放中,但对奇俊峰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其母是满族。
齐俊峰
奇俊峰5岁时跟随远嫁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公爷府中孀居的姑母诺月朋一起生活,其姑母权欲极强,刻意培养她成才,在她7岁时请两位家庭教师教授蒙汉文和其它知识。1934年秋,奇毕业于北平惠敏女子学校,同年嫁与乌拉特前旗札萨克石拉布道尔济(俗称石王),当时旗内争权夺利,东协理额宝斋投靠德王势力,石王投向傅作义,因此双方斗争激烈,演化为兵戎相见。1936年9月石王病逝,奇已有身孕,掌管札萨克大印。1937年4月遗腹子阿拉坦敖其尔(奇法武)出生。七七事变后,归绥、包头相继失陷,额宝斋依附的德王伪蒙军进驻乌拉特前旗。1938年3月初,奇为了摆脱日伪控制,率卫兵秘密投奔驻五原的国民党门炳岳部队,参加抗日。蒋介石获报后致电慰勉有加,行政院、军政部也致电并颁发高额奖金。随后,奇被委任为乌拉特前旗少将衔防守司令,历任绥境蒙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绥境蒙旗特别党部特派员,乌拉特前旗护理札萨克,其子为记名札萨克。防守司令部及临时旗政府暂驻五原,后迁至陕坝。奇所属部队先后配合门炳岳、傅作义部队对日伪作战多次。
1940年,奇俊峰、巴云英等一行赴重庆,受到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接待和赞誉。1945年抗战胜利后,奇由陕坝回归乌拉特前旗执掌军政,改革旗政,追求进步思想,遭到宿敌额宝斋的不满和算计。
1947年7月20日,奇俊峰母子一行等在去往包头途中,在国民党特务的策划下,母子皆被政敌收买的部下郝游龙暗杀于苏卜盖庙,奇遇害时年仅32岁。
女王公——巴云英
巴云英(1899~1966),乳名四女子,蒙古名德力格尔桑。1899年7月25日出生于归化城土默特右翼六甲第五苏木(今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乡八拜村)一个云姓蒙古没落贵族家庭。幼时家道贫寒,其父巴赖举家迁居时属乌拉特后旗境内的赛呼都格(银匠窑子),入乌拉特后旗籍,隶札萨克直属札鲁特帖宾。巴儿时放牧且常随父入山狩猎,练就骑乘、射击本领。14岁起在家学缝纫刺绣而技艺精湛。19岁初婚,在后山石哈河地区放牧,21岁时丈夫因痨病又吸鸦片而病故。1922年23岁与乌拉特后旗札萨克额尔克斯辰占巴拉(俗称额王)成婚,额王由阿古鲁庙还俗继位不久。执政之初,在东协理辅佐下,夫妇遇事相商,逐渐都熟悉了处理旗务。巴会蒙汉语,通晓汉地民风,对人谦和,遇事有主见,颇得额王宠信,亦受旗内外人士尊崇,故数年后的一应旗务多由其辅助。如建议兴建旗王府,在包头设办事处,扩充保安队兵力,整顿地租、水草费、矿产税等,使旗实力大增。1932年生一子贡噶色楞,呈准记名札萨克。
巴云英
1936年8月,随夫赴山西太原拜谒阎锡山并朝圣五台山,归途中汽车翻于沟壑,额王身受重伤,不久辞世于包头。绥远省政府等方面同意额王弟齐木德仁钦多尔济(π天命)为乌拉特后旗护理札萨克,代管旗务;巴云英携子赴归绥居住,待子长大后继位。额王弟主政后沉湎酒色,废弛旗务,引起旗内不满。巴遂向傅作义等方面提出废除齐护理札萨克和其子承袭札萨克的要求,诸方面点头应允之时,值日军进犯绥东,巴所求被搁置。巴即携子返包头,她不甘心当亡国奴,出于民族大义,以长嫂身份与齐计议抗日,不意齐说:那么多国军都抵挡不住,几个旗兵管何用,还不如顺应日军求生保身。巴见势不妙,遂与额王生前旧部好友史钦芳等商定拉起队伍抗日,在旗境南部与接壤地包头北部展开游击战,先后毙敌200余人。
1938年夏,伪蒙疆政权任命额王弟为乌拉特后旗札萨克。巴的抗日义举,早已引起包头日军司令部的注意,此时意欲大举围剿。为避免日军报复和游击队补给,巴召开军官会议,决议投奔驻河套的国民党部队。
1938年7月9日,巴率尖兵部队20多人,辗转突破日伪封锁线,先期抵达五原县城,受到国民党绥西警备司令、骑七师师长门炳岳的热情欢迎和款待。行政院、军政部获报后致电慰勉并嘉奖巴云英大洋4500元。其后,委任巴为绥境蒙政会委员、乌拉特后旗少将衔防守司令,乌拉特后旗护理札萨克。司令部暂设五原,后司令部及临时旗政府设在陕坝,巴部配合国民党部队抗战。张治中将军视察后套时,接见巴云英,称她是“蒙旗抗战典范”、“抗日英雄,坚贞不屈的蒙古族女杰。”自此,“抗日女王”名声远扬。
1940年夏,巴云英、奇俊峰等一行抵达重庆,受到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接待与赞誉。期间,巴经族兄巴文峻介绍加入国民党,并任绥远省蒙旗党部特派员。返陕坝后,其部多次配合傅作义部队作战,捣毁日特机关,俘获日特。
1945年抗战胜利后,巴重返包头和家乡,重振旗务。1946年巴任国民党绥蒙党部乌拉特后旗特派员,1947年加入国民党“中统”组织。1948年春以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行宪国大”,授任绥远省戡乱委员会委员兼乌兰察布盟六旗中将衔保安总司令。
1949年春,巴严词拒绝参与德王“西蒙自治”,而后参加绥远“九一九”起义。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后旗支队长、乌盟人民政府常务委员、乌盟政协常务委员、乌盟教育处副处长,内蒙古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内蒙古第三届政协委员,巴彦淖尔盟第三、第四、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巴参加革命以来,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1966年8月21日,巴云英女士病逝于巴彦淖尔盟行署驻地巴彦高勒,终年67岁。
(作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地方志办公室)
1648年,清朝设乌拉特旗,内分乌拉特前、中、后三旗。1652年,乌拉特部奉诏由呼伦贝尔草原西迁至河套北、阴山前后的赐牧地,迄今已356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战时期造就了乌拉特草原两位女王公——奇俊峰、巴云英闻名全国。据《宋美龄自述》(团结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第160页记载:
“两位孀居的蒙古女王公——西旗的奇仲芳,蒙古历史上第一位女札萨克,还有东旗的巴云英——是中华妇女百炼精钢所范铸的特出典型。两人皆为杰出成名的骑士及百发百中的射击手,她们亲冒日军炮火,冲过战线到达自由中国。在最后奔向自由之前,她们都曾率领数百忠勇的亲兵从事抗战的游击战。奇仲芳带出她的老母及三岁的幼子,巴云英也有十一岁的儿子伴随。这两位师长,看来弱不禁风的年青女郎,以及她们继承丈夫遗志精忠报国的故事,使我感触到这真是中华妇女不屈意志与完美人格的典范。”(注:文中奇仲芳即奇俊峰,其老母系其姑母,西旗即乌拉特前旗,俗称西公旗;巴云英儿子时年8岁,东旗即乌拉特后旗,俗称东公旗)
以上文章,1940年6月以《我将再起》为题披露于重庆发行的《党中央日报》。同年,宋美龄关于中国抗战文章的选集在美国纽约Harper公司出版英文译本,中文译名是《中国将再起》,此书当时轰动美国,对于了解和支援中国抗战产生很大影响。
女王公——奇俊峰
奇俊峰(1915~1947),乳名平格,蒙古名色福勒玛。1915年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镇)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其父德钦伊沁诺日布(汉名德毅忱),人称“小三爷”,阿拉善旗民主革命先驱,1932年死于流放中,但对奇俊峰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其母是满族。
齐俊峰
奇俊峰5岁时跟随远嫁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公爷府中孀居的姑母诺月朋一起生活,其姑母权欲极强,刻意培养她成才,在她7岁时请两位家庭教师教授蒙汉文和其它知识。1934年秋,奇毕业于北平惠敏女子学校,同年嫁与乌拉特前旗札萨克石拉布道尔济(俗称石王),当时旗内争权夺利,东协理额宝斋投靠德王势力,石王投向傅作义,因此双方斗争激烈,演化为兵戎相见。1936年9月石王病逝,奇已有身孕,掌管札萨克大印。1937年4月遗腹子阿拉坦敖其尔(奇法武)出生。七七事变后,归绥、包头相继失陷,额宝斋依附的德王伪蒙军进驻乌拉特前旗。1938年3月初,奇为了摆脱日伪控制,率卫兵秘密投奔驻五原的国民党门炳岳部队,参加抗日。蒋介石获报后致电慰勉有加,行政院、军政部也致电并颁发高额奖金。随后,奇被委任为乌拉特前旗少将衔防守司令,历任绥境蒙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绥境蒙旗特别党部特派员,乌拉特前旗护理札萨克,其子为记名札萨克。防守司令部及临时旗政府暂驻五原,后迁至陕坝。奇所属部队先后配合门炳岳、傅作义部队对日伪作战多次。
1940年,奇俊峰、巴云英等一行赴重庆,受到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接待和赞誉。1945年抗战胜利后,奇由陕坝回归乌拉特前旗执掌军政,改革旗政,追求进步思想,遭到宿敌额宝斋的不满和算计。
1947年7月20日,奇俊峰母子一行等在去往包头途中,在国民党特务的策划下,母子皆被政敌收买的部下郝游龙暗杀于苏卜盖庙,奇遇害时年仅32岁。
女王公——巴云英
巴云英(1899~1966),乳名四女子,蒙古名德力格尔桑。1899年7月25日出生于归化城土默特右翼六甲第五苏木(今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乡八拜村)一个云姓蒙古没落贵族家庭。幼时家道贫寒,其父巴赖举家迁居时属乌拉特后旗境内的赛呼都格(银匠窑子),入乌拉特后旗籍,隶札萨克直属札鲁特帖宾。巴儿时放牧且常随父入山狩猎,练就骑乘、射击本领。14岁起在家学缝纫刺绣而技艺精湛。19岁初婚,在后山石哈河地区放牧,21岁时丈夫因痨病又吸鸦片而病故。1922年23岁与乌拉特后旗札萨克额尔克斯辰占巴拉(俗称额王)成婚,额王由阿古鲁庙还俗继位不久。执政之初,在东协理辅佐下,夫妇遇事相商,逐渐都熟悉了处理旗务。巴会蒙汉语,通晓汉地民风,对人谦和,遇事有主见,颇得额王宠信,亦受旗内外人士尊崇,故数年后的一应旗务多由其辅助。如建议兴建旗王府,在包头设办事处,扩充保安队兵力,整顿地租、水草费、矿产税等,使旗实力大增。1932年生一子贡噶色楞,呈准记名札萨克。
巴云英
1936年8月,随夫赴山西太原拜谒阎锡山并朝圣五台山,归途中汽车翻于沟壑,额王身受重伤,不久辞世于包头。绥远省政府等方面同意额王弟齐木德仁钦多尔济(π天命)为乌拉特后旗护理札萨克,代管旗务;巴云英携子赴归绥居住,待子长大后继位。额王弟主政后沉湎酒色,废弛旗务,引起旗内不满。巴遂向傅作义等方面提出废除齐护理札萨克和其子承袭札萨克的要求,诸方面点头应允之时,值日军进犯绥东,巴所求被搁置。巴即携子返包头,她不甘心当亡国奴,出于民族大义,以长嫂身份与齐计议抗日,不意齐说:那么多国军都抵挡不住,几个旗兵管何用,还不如顺应日军求生保身。巴见势不妙,遂与额王生前旧部好友史钦芳等商定拉起队伍抗日,在旗境南部与接壤地包头北部展开游击战,先后毙敌200余人。
1938年夏,伪蒙疆政权任命额王弟为乌拉特后旗札萨克。巴的抗日义举,早已引起包头日军司令部的注意,此时意欲大举围剿。为避免日军报复和游击队补给,巴召开军官会议,决议投奔驻河套的国民党部队。
1938年7月9日,巴率尖兵部队20多人,辗转突破日伪封锁线,先期抵达五原县城,受到国民党绥西警备司令、骑七师师长门炳岳的热情欢迎和款待。行政院、军政部获报后致电慰勉并嘉奖巴云英大洋4500元。其后,委任巴为绥境蒙政会委员、乌拉特后旗少将衔防守司令,乌拉特后旗护理札萨克。司令部暂设五原,后司令部及临时旗政府设在陕坝,巴部配合国民党部队抗战。张治中将军视察后套时,接见巴云英,称她是“蒙旗抗战典范”、“抗日英雄,坚贞不屈的蒙古族女杰。”自此,“抗日女王”名声远扬。
1940年夏,巴云英、奇俊峰等一行抵达重庆,受到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接待与赞誉。期间,巴经族兄巴文峻介绍加入国民党,并任绥远省蒙旗党部特派员。返陕坝后,其部多次配合傅作义部队作战,捣毁日特机关,俘获日特。
1945年抗战胜利后,巴重返包头和家乡,重振旗务。1946年巴任国民党绥蒙党部乌拉特后旗特派员,1947年加入国民党“中统”组织。1948年春以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行宪国大”,授任绥远省戡乱委员会委员兼乌兰察布盟六旗中将衔保安总司令。
1949年春,巴严词拒绝参与德王“西蒙自治”,而后参加绥远“九一九”起义。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后旗支队长、乌盟人民政府常务委员、乌盟政协常务委员、乌盟教育处副处长,内蒙古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内蒙古第三届政协委员,巴彦淖尔盟第三、第四、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巴参加革命以来,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1966年8月21日,巴云英女士病逝于巴彦淖尔盟行署驻地巴彦高勒,终年67岁。
(作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