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卷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孙 哲(7月离任)
杨宝忠(7月任职)
副 书 记:周 玉
戈树奎(满族 11月离任)
巴特尔(蒙古族)
苗春雨(11月离任)
王维新(11月任职)
郝庆云(女 1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林 军(蒙古族)
副 主 任:马 军(回族)
王 彬(女)
郭小荣
刘振达
区 长:周 玉
副 区 长:王维新(11月离任)
孙建华(11月任职)
王爱民
王敬国
赵北群
崔景峰
张敬国
政协主席:裴连吉
副 主 席:高云华(回族)
潘迎章
乌力吉(蒙古族)
杨忠国
武装部长:王卫东
政 委:王立新
副 部 长:韩庆宝
【概况】 2000年,红山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期实现“九五”发展目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1亿元、3.59亿元和6.9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5%、31%和59.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9%。
劳动就业形势好转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70 169人,比年初增加5 133人。其中在岗职工11 657人,减少164人;城镇个体私营注册从业人员34 082人,增加5 282人;农村劳动力24 430人,增加15人。全区下岗职工安置率66.5%。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 全年财政收入21 445万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 348万元,增长2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 395万元,比上年增支1 898万元,增长15.8%。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8.8个百分点。
【农林牧】 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经受住了持续干旱的考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种养基地和龙头企业成长迅速,市场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蔬菜总产再次突破20万吨。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粮食11 732吨,比上年减少22%;肉类106 075吨,比上年增长2.3%;禽蛋3 031吨,比上年增长3.4%;奶类2 000吨,比上年增长2.1%。6月末家畜存栏27 474头(只),比上年增长3.7%;年内家畜出栏43 066头(只),比上年增长6.1%,出栏率138.7%。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 100亩,育苗面积770亩。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万千瓦,机耕面积3.3万亩,机播面积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 657吨,农村用电量1 070万千瓦时。
【工业】 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一批加工型、科技型企业逐步成长起来,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建筑业发展迅速,年内总产出3.2亿元,实现增加值8 400多万元。第三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总量不断扩大,尤其是社区服务业已成为街居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个体私营经济保持蓬勃健康发展的势头,年内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实现入库税金6 620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94 317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轻工业产值57 1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重工业产值37 122万元,比上年下降10.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7 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90.8%。
【交通】 公路客、货运输均有增加。全区共有公路108.1公里,其中省级公路16.8公里,县公路27.2公里,乡镇公路5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290.3万吨,货运周转量16 28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公路客运量129.6万人,客运周转量10 61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 086万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3 250万元,比上年下降34.4%;其它单位投资18 83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3%。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个。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2%。竣工房屋面积1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5 784万元。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测算,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 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
【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采取破产、兼并等方式,完成对奶牛公司、物资公司、二建公司3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完成永巨电磁线厂等7家企业资产变现和职工安置工作。全区原有114家国有集体企业中,已有111家完成改制,尚未进行改制的同济大厦、购物城、市政公司3家企业,也在积极运作之中。112家村级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也基本完成。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引进区外资金2.2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完成横向联合项目47个,创办商业直销处、连锁店25家。
【城乡建设】 在城市建设上,启动一大批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园林、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新华路建成自治区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完成哈达街拓宽改造任务。共铺装沥青凝土路面30 072平方米,铺装彩砖人行道5.6万平方米,提高了城市建设档次。继续实施“绿色行动”和“亮美工程”,在长青东街、解放街、钢铁街等实施城区道路绿化专项工程,提高城市绿化美化的品位。进一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开展秋冬季城市综合整治“三大战役”,依法管理城市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区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和小区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保护】 年内城区新植树木5.2万株,新建绿地10.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1.5%,绿地率27.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8平方米。完成昭乌达路、哈达街等19条道路维修5 915平方米,输通排水管道20 098延长米。
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30家,审批建设项目34家,执行“三同时”项目2个。实施绿色工程项目2个,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区级绿色学校2所。在30所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试点。全年获得监测数据1 000个。
【科技】 年内,红山区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项,自治区重点新产品1项。全年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率98%,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4%。全区建立2个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水平的科技示范园区、8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0家,两镇一乡建起16所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和科技服务组织,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年内,红山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科技先进城区。
【教育】 以巩固“两基”达标成果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区有区属中、小学51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中学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38 348人,其中小学18 515人,初中14 249人,普通高中3 295人,职业中学2 289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4 903人。全区有专任教师3 075人。全年有1 321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 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2万余册。区乡共有文化馆站5个,组织文艺活动、文化训练班及举办展览116次。基层有文化俱乐部室10个,图书室20个,群众业余演出团6个。有区乡镇广播站4个,调频广播覆盖率100%。红山晚报发行量3.1万份。
【卫生】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8个,床位540张,卫生技术人员877人,其中获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265人。
【体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纲要》,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小学体育达标率96%。组团参加自治区、赤峰市级各种体育竞赛成绩优秀,参加自治区比赛获金牌32枚、银牌8枚、铜牌9枚;参加赤峰市比赛获金牌37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举办各种比赛16项次。
【人口 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总人口295 836人,比上年增长3 5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 863人,比上年增加2 648人。总户数101 234户,比上年增加2 287户。人口出生率11.5‰,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8.5‰。年内市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238元,比上年增加303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3 328元,比上年增加373元,增长12.6%。
全区共有城镇在岗职工11 657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9 882人,集体单位职工957人,其它经济类型单位职工818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8 503万元。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 397元,比上年增长16.6%。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年内向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保障金155万元,向农村低收入人员发放保障金2.2万元。
【先进人物】
李玉杰 赤峰市红山区同济大厦职工,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王占福 红山区城郊乡大三家村村民,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李凤和 红山区卫生清洁队职工,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胡克岩 红山区档案局党支部书记,12月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办公厅授予“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记二等功。
(刘玉祥)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孙 哲(7月离任)
杨宝忠(7月任职)
副 书 记:周 玉
戈树奎(满族 11月离任)
巴特尔(蒙古族)
苗春雨(11月离任)
王维新(11月任职)
郝庆云(女 1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林 军(蒙古族)
副 主 任:马 军(回族)
王 彬(女)
郭小荣
刘振达
区 长:周 玉
副 区 长:王维新(11月离任)
孙建华(11月任职)
王爱民
王敬国
赵北群
崔景峰
张敬国
政协主席:裴连吉
副 主 席:高云华(回族)
潘迎章
乌力吉(蒙古族)
杨忠国
武装部长:王卫东
政 委:王立新
副 部 长:韩庆宝
【概况】 2000年,红山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期实现“九五”发展目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1亿元、3.59亿元和6.9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5%、31%和59.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9%。
劳动就业形势好转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70 169人,比年初增加5 133人。其中在岗职工11 657人,减少164人;城镇个体私营注册从业人员34 082人,增加5 282人;农村劳动力24 430人,增加15人。全区下岗职工安置率66.5%。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 全年财政收入21 445万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 348万元,增长2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 395万元,比上年增支1 898万元,增长15.8%。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8.8个百分点。
【农林牧】 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经受住了持续干旱的考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种养基地和龙头企业成长迅速,市场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蔬菜总产再次突破20万吨。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粮食11 732吨,比上年减少22%;肉类106 075吨,比上年增长2.3%;禽蛋3 031吨,比上年增长3.4%;奶类2 000吨,比上年增长2.1%。6月末家畜存栏27 474头(只),比上年增长3.7%;年内家畜出栏43 066头(只),比上年增长6.1%,出栏率138.7%。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 100亩,育苗面积770亩。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万千瓦,机耕面积3.3万亩,机播面积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 657吨,农村用电量1 070万千瓦时。
【工业】 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一批加工型、科技型企业逐步成长起来,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建筑业发展迅速,年内总产出3.2亿元,实现增加值8 400多万元。第三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总量不断扩大,尤其是社区服务业已成为街居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个体私营经济保持蓬勃健康发展的势头,年内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实现入库税金6 620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94 317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轻工业产值57 1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重工业产值37 122万元,比上年下降10.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7 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90.8%。
【交通】 公路客、货运输均有增加。全区共有公路108.1公里,其中省级公路16.8公里,县公路27.2公里,乡镇公路5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290.3万吨,货运周转量16 28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公路客运量129.6万人,客运周转量10 61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 086万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3 250万元,比上年下降34.4%;其它单位投资18 83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3%。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个。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2%。竣工房屋面积1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5 784万元。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测算,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 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
【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采取破产、兼并等方式,完成对奶牛公司、物资公司、二建公司3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完成永巨电磁线厂等7家企业资产变现和职工安置工作。全区原有114家国有集体企业中,已有111家完成改制,尚未进行改制的同济大厦、购物城、市政公司3家企业,也在积极运作之中。112家村级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也基本完成。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引进区外资金2.2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完成横向联合项目47个,创办商业直销处、连锁店25家。
【城乡建设】 在城市建设上,启动一大批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园林、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新华路建成自治区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完成哈达街拓宽改造任务。共铺装沥青凝土路面30 072平方米,铺装彩砖人行道5.6万平方米,提高了城市建设档次。继续实施“绿色行动”和“亮美工程”,在长青东街、解放街、钢铁街等实施城区道路绿化专项工程,提高城市绿化美化的品位。进一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开展秋冬季城市综合整治“三大战役”,依法管理城市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区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和小区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保护】 年内城区新植树木5.2万株,新建绿地10.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1.5%,绿地率27.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8平方米。完成昭乌达路、哈达街等19条道路维修5 915平方米,输通排水管道20 098延长米。
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30家,审批建设项目34家,执行“三同时”项目2个。实施绿色工程项目2个,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区级绿色学校2所。在30所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试点。全年获得监测数据1 000个。
【科技】 年内,红山区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项,自治区重点新产品1项。全年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率98%,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4%。全区建立2个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水平的科技示范园区、8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0家,两镇一乡建起16所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和科技服务组织,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年内,红山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科技先进城区。
【教育】 以巩固“两基”达标成果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区有区属中、小学51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中学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38 348人,其中小学18 515人,初中14 249人,普通高中3 295人,职业中学2 289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4 903人。全区有专任教师3 075人。全年有1 321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 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2万余册。区乡共有文化馆站5个,组织文艺活动、文化训练班及举办展览116次。基层有文化俱乐部室10个,图书室20个,群众业余演出团6个。有区乡镇广播站4个,调频广播覆盖率100%。红山晚报发行量3.1万份。
【卫生】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8个,床位540张,卫生技术人员877人,其中获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265人。
【体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纲要》,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小学体育达标率96%。组团参加自治区、赤峰市级各种体育竞赛成绩优秀,参加自治区比赛获金牌32枚、银牌8枚、铜牌9枚;参加赤峰市比赛获金牌37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举办各种比赛16项次。
【人口 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总人口295 836人,比上年增长3 5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 863人,比上年增加2 648人。总户数101 234户,比上年增加2 287户。人口出生率11.5‰,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8.5‰。年内市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238元,比上年增加303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3 328元,比上年增加373元,增长12.6%。
全区共有城镇在岗职工11 657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9 882人,集体单位职工957人,其它经济类型单位职工818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8 503万元。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 397元,比上年增长16.6%。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年内向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保障金155万元,向农村低收入人员发放保障金2.2万元。
【先进人物】
李玉杰 赤峰市红山区同济大厦职工,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王占福 红山区城郊乡大三家村村民,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李凤和 红山区卫生清洁队职工,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胡克岩 红山区档案局党支部书记,12月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办公厅授予“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记二等功。
(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