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卷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张利平(12月离任)
董歧福(12月任职)
副书记:韩 铭(12月任职)
巴特尔(蒙古族12月离任)
王敬国
孙会川(10月离任)
孙建华(12月任职)
张丽梅(女纪委书记4~12月任职)
张敬国(纪委书记12月任职)
常 委:王卫东(武装部长)
王长春(常务副区长)
梁耀先(组织部长)
宋力夫(政法委书记)
阴利民(区委办公室主任)
韩 玲(统战部长)
于伟东(宣传部长)
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维新
副主任:于景奎
张成钢
王 彬(女)
郭小荣
孙月华(女12月离任)
区 长:董歧福(12月离任)
韩 铭(12月代理)
副区长:孙建华(12月离任)
范国忠
张国庆
赵北群(12月离任)
张敬国(12月离任)
杨宪峰
宋锡波
郑 江
政协主席:郝庆云(女)
副主席:杨忠国(12月离任)
马秀文
展国兴(回族)
刘 波
政法委书记:宋力夫
法院院长:郑志杰
检察院检察长:于海才
武装部长:王卫东
政 委:滕建忠
副部长:陈凤池
马顺海
【概况】红山区是赤峰市的中心城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赤峰市南部。东与元宝山区接壤,南与喀喇沁旗毗邻,西、北与松山区交界。红山区地处北纬42°13′~42°21′、东经118°53′之间。区境以城区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北、西南三侧延伸,呈横“丫”字形版图。东西最长25公里,南北最宽14公里,总面积169.6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0.4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 982.13公顷,宜林宜牧地9 714.07公顷,城乡建设及其它用地4 000余公顷。
至2003年,红山区辖1乡、2镇、9个办事处。有18个行政村、98个居委会。总户数106 900户,总人口303 1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 082人。人口出生率7.95‰,比上年下降2.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2.86‰;人口自然增长率5.09‰。
2003年,红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5 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 894万元,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56 510万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8 266万元,同比增长22.9%。市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1,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年末,全区从业人员74 939人,比上年增加1 500人。其中:在岗职工11 482人;城镇个体私营注册从业人员37 097人;农村劳动力26 360人。
全年财政收入27 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 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4 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农牧业】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6%提高到38.2%。红武、康盛、东荣、奥特曼、蒙味特、西城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红武农牧业产业园区进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列。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蔬菜、花卉、苗木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粮食22 000吨,比上年减少0.02%;蔬菜142 057吨,比上年增长4.8%;肉类6 004吨;禽蛋3 102吨;奶类2 418吨,比上年增长0.1%。家畜6月末,存栏33 376头只,比上年减少5.8%;年内,家畜出栏46 655头只,出栏率151%。
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413.33公顷,育苗面积51.33公顷,义务植树4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播前汇地面积2 80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33.22公顷。
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4万千瓦,机耕面积2 120公顷,机播面积1 740公顷,机收小麦面积186.67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 720吨,农村用电量1 374万千瓦时。
【工业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 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 00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 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7.5%。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3.68%。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65%,资本保值增值率88.6%,资产负债率74.62%,流动资金周转率2.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08%,劳动生产率 105 982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118.84%。
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晋升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期、二期233.33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总投资6 796万元,入驻企业16家,合同引资7.5亿元,其中先期入驻10家企业已完成建设投资2.2亿元,力王公司、中林中天、奇能燃气、宪俊塑钢等4家企业已相继投产。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 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1.1%。全区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4家,完成施工产值3.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城镇以上(不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0 025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 6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7%;房地产开发投资15 290万元,比上年下降27.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 600万元。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1%。其中住宅10.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9%;商业营业用房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4%。竣工房屋面积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9%。其中住宅面积7.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3.9%;商业营业用房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64.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8亿元。
【交通运输】全区共有公路101.4公里,其中国道11公里、省级公路16.2公里、县公路26.7公里、乡镇公路47.5公里,综合好路率为85.8%。全年公路货运量325.8万吨,货运周转量16 529.2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58.7万人,客运周转量12 484.2万人公里。年内,继续深入开展以“改造现有路网中的次差路,改造危险桥梁,加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加强公路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两改两加强”活动。完成大三家村5.7公里村级油路改建工程。
【对外开放】全区引进自治区外资金3.35亿元,增长34%,引进国外资金374万美元。全年引进项目48项,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项。以绒毛为主的出口商品总额全年达到1 243美元,增长22.3%。
【贸易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 376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30 6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餐饮业13 849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其它行业18 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商贸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全区现有各类市场46处,市场成交额30.2亿元。社区服务、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房地产交易等要素市场有新的发展。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完成哈达街东段、头道街道路改造和红旗路、铁南大街西段砂石路铺装工程,共铺装主路路面2.5万平方米。完成昭乌达路路灯改造工程。治理城区小巷26条,治理面积6.17万平方米。新建水厕7座、地坑式垃圾转运站9座。继续实施“绿色行动”,城区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南山生态园建设初具规模,构建辽文化遗址聚落园主体工程,完成环山主干路行道树2 800株。长青公园和植物园新建部分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文化广场扩建工程已完成前期拆迁工作。
年内,对城区超标排放锅炉及烧烤业污染问题进行认真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积极推动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工作,创建安静居住小区,不断提高小区环境质量。
【科技 教育】年内,全区通过自治区和赤峰市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有4项,均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6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52项,授权30项。被自治区认定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赤峰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到年底,全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型企业8家,市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家。
有各类学校(全地区)57所,其中小学34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12所、职业高中 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3 333人,其中小学23 194人、初中14 078人、普通高中13 754人、职业高中2 307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4 941人。有专任教师4 0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3年,红山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为4 252人 ,考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3 205名。
【文化卫生】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3万余册。基层文化站9个,乡镇文化中心3个,基层文化活动室27个,基层图书分馆31个,群众业余演出团体54个。全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约有20余万人次参加。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9个,床位599张,卫生技术人员890人。
【体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年内组织参加自治区、市级各种体育竞赛,成绩优秀,田径队获赤峰市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男子、女子团体第二名;乒乓球队获赤峰市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单打第一名;篮球队获全市篮球赛第一名;武术队获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第一名2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第五名4个、第六名2个。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年内市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358元,比上年增加665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4 072元,比上年增加350元,增长9.4%。
年内收缴养老保险金1 067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1 720万元,有3 215人领取养老保险。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2 710户、6 451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18.9万元。红山区有城镇在岗职工11 482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0 283人,集体单位职工683人,其它单位职工516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2 909万元,其中,国有单位工资总额11 916万元,集体单位工资总额520万元,其它单位工资总额473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1 243元,比上年增长9.9%。
新建再就业基地4处、社区就业实体223个。再就业率达到7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7.95%以内。
【区大事】
1.2月14日,在赤峰市对外开放、工业经济、农牧业产业化工作表彰大会上,红山区荣获利用外资先进地区奖、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奖和先进旗县区奖一等奖。
2.3月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副主席连辑、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周廷芳一行10人,在市委副书记***等和红山区委书记张利平、区长董歧福的陪同下,先后到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武集团、奥特曼公司和森林公园进行视察。
3.4月16日,红山区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诚信红山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标志着“诚信红山”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4.4月17日,中共红山区纪委召开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丽梅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2003年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
5.5月9日,代市长杭桂林视察红山区“非典”疫情,听取区委书记张利平、区政府区长董歧福等党政领导的有关工作汇报。杭桂林市长对红山区整体工作和防治“非典”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6.5月16日,在赤峰锅炉厂破产重组基础上建立的赤峰焱邦锅炉工业有限公司举行创立大会,区委书记张利平及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参加大会。原中国城集团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共消化企业债务2.7亿元,安置职工1 210人,红山区工业企业全部转为民营,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工业。
7.5月21日,维信(赤峰)羊剪绒制品有限公司开工奠基仪式在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赵双连、市党政领导罗啸天、杭桂林、赵兴、照那斯图、张立华、张国华、宝敬群、史青晓,红山区党政领导张利平、董歧福、王敬国、王维新、阴利民、范国忠、杨忠国出席奠基仪式,并参加开业庆典和揭牌仪式。
8.同日,红山区委作出决定,追认刘振崎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区委书记张利平、区长董歧福、区委副书记王敬国在区工商分局、区卫生局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在抗击“非典”工作中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而倒在一线的区工商分局南新街工商所副所长刘振崎家中,对其亲属和子女进行慰问,并代表区委和政府送去慰问金。
9.7月2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杨利民视察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10.8月1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代主席视察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11.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发生里氏6.1级地震后,红山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区委、政府号召,踊跃捐款捐物。8月20日至21日,区委、政府将 4万元捐款、6吨大米和480条棉被送到地震灾区。
12.8月27日至2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四届星级文明区验收组到红山区检查验收星级文明区的创建工作。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考察红山区的60多家窗口单位,对红山区的大街小巷、社区、小区等地的检查,验收组成员对红山区的城市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3.11月16日,自治区副主席岳福洪视察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刘瑞祥、布和)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张利平(12月离任)
董歧福(12月任职)
副书记:韩 铭(12月任职)
巴特尔(蒙古族12月离任)
王敬国
孙会川(10月离任)
孙建华(12月任职)
张丽梅(女纪委书记4~12月任职)
张敬国(纪委书记12月任职)
常 委:王卫东(武装部长)
王长春(常务副区长)
梁耀先(组织部长)
宋力夫(政法委书记)
阴利民(区委办公室主任)
韩 玲(统战部长)
于伟东(宣传部长)
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维新
副主任:于景奎
张成钢
王 彬(女)
郭小荣
孙月华(女12月离任)
区 长:董歧福(12月离任)
韩 铭(12月代理)
副区长:孙建华(12月离任)
范国忠
张国庆
赵北群(12月离任)
张敬国(12月离任)
杨宪峰
宋锡波
郑 江
政协主席:郝庆云(女)
副主席:杨忠国(12月离任)
马秀文
展国兴(回族)
刘 波
政法委书记:宋力夫
法院院长:郑志杰
检察院检察长:于海才
武装部长:王卫东
政 委:滕建忠
副部长:陈凤池
马顺海
【概况】红山区是赤峰市的中心城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赤峰市南部。东与元宝山区接壤,南与喀喇沁旗毗邻,西、北与松山区交界。红山区地处北纬42°13′~42°21′、东经118°53′之间。区境以城区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北、西南三侧延伸,呈横“丫”字形版图。东西最长25公里,南北最宽14公里,总面积169.6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0.4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 982.13公顷,宜林宜牧地9 714.07公顷,城乡建设及其它用地4 000余公顷。
至2003年,红山区辖1乡、2镇、9个办事处。有18个行政村、98个居委会。总户数106 900户,总人口303 1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 082人。人口出生率7.95‰,比上年下降2.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2.86‰;人口自然增长率5.09‰。
2003年,红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5 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 894万元,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56 510万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8 266万元,同比增长22.9%。市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1,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年末,全区从业人员74 939人,比上年增加1 500人。其中:在岗职工11 482人;城镇个体私营注册从业人员37 097人;农村劳动力26 360人。
全年财政收入27 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 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4 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农牧业】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6%提高到38.2%。红武、康盛、东荣、奥特曼、蒙味特、西城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红武农牧业产业园区进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列。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蔬菜、花卉、苗木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粮食22 000吨,比上年减少0.02%;蔬菜142 057吨,比上年增长4.8%;肉类6 004吨;禽蛋3 102吨;奶类2 418吨,比上年增长0.1%。家畜6月末,存栏33 376头只,比上年减少5.8%;年内,家畜出栏46 655头只,出栏率151%。
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413.33公顷,育苗面积51.33公顷,义务植树4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播前汇地面积2 80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33.22公顷。
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4万千瓦,机耕面积2 120公顷,机播面积1 740公顷,机收小麦面积186.67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 720吨,农村用电量1 374万千瓦时。
【工业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 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 00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 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7.5%。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3.68%。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65%,资本保值增值率88.6%,资产负债率74.62%,流动资金周转率2.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08%,劳动生产率 105 982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118.84%。
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晋升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期、二期233.33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总投资6 796万元,入驻企业16家,合同引资7.5亿元,其中先期入驻10家企业已完成建设投资2.2亿元,力王公司、中林中天、奇能燃气、宪俊塑钢等4家企业已相继投产。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 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1.1%。全区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4家,完成施工产值3.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城镇以上(不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0 025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 6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7%;房地产开发投资15 290万元,比上年下降27.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 600万元。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1%。其中住宅10.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9%;商业营业用房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4%。竣工房屋面积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9%。其中住宅面积7.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3.9%;商业营业用房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64.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8亿元。
【交通运输】全区共有公路101.4公里,其中国道11公里、省级公路16.2公里、县公路26.7公里、乡镇公路47.5公里,综合好路率为85.8%。全年公路货运量325.8万吨,货运周转量16 529.2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58.7万人,客运周转量12 484.2万人公里。年内,继续深入开展以“改造现有路网中的次差路,改造危险桥梁,加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加强公路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两改两加强”活动。完成大三家村5.7公里村级油路改建工程。
【对外开放】全区引进自治区外资金3.35亿元,增长34%,引进国外资金374万美元。全年引进项目48项,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项。以绒毛为主的出口商品总额全年达到1 243美元,增长22.3%。
【贸易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 376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30 6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餐饮业13 849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其它行业18 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商贸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全区现有各类市场46处,市场成交额30.2亿元。社区服务、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房地产交易等要素市场有新的发展。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完成哈达街东段、头道街道路改造和红旗路、铁南大街西段砂石路铺装工程,共铺装主路路面2.5万平方米。完成昭乌达路路灯改造工程。治理城区小巷26条,治理面积6.17万平方米。新建水厕7座、地坑式垃圾转运站9座。继续实施“绿色行动”,城区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南山生态园建设初具规模,构建辽文化遗址聚落园主体工程,完成环山主干路行道树2 800株。长青公园和植物园新建部分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文化广场扩建工程已完成前期拆迁工作。
年内,对城区超标排放锅炉及烧烤业污染问题进行认真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积极推动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工作,创建安静居住小区,不断提高小区环境质量。
【科技 教育】年内,全区通过自治区和赤峰市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有4项,均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6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52项,授权30项。被自治区认定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赤峰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到年底,全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型企业8家,市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家。
有各类学校(全地区)57所,其中小学34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12所、职业高中 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3 333人,其中小学23 194人、初中14 078人、普通高中13 754人、职业高中2 307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4 941人。有专任教师4 0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3年,红山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为4 252人 ,考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3 205名。
【文化卫生】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3万余册。基层文化站9个,乡镇文化中心3个,基层文化活动室27个,基层图书分馆31个,群众业余演出团体54个。全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约有20余万人次参加。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9个,床位599张,卫生技术人员890人。
【体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年内组织参加自治区、市级各种体育竞赛,成绩优秀,田径队获赤峰市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男子、女子团体第二名;乒乓球队获赤峰市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单打第一名;篮球队获全市篮球赛第一名;武术队获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第一名2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第五名4个、第六名2个。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年内市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358元,比上年增加665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4 072元,比上年增加350元,增长9.4%。
年内收缴养老保险金1 067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1 720万元,有3 215人领取养老保险。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2 710户、6 451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18.9万元。红山区有城镇在岗职工11 482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0 283人,集体单位职工683人,其它单位职工516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2 909万元,其中,国有单位工资总额11 916万元,集体单位工资总额520万元,其它单位工资总额473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1 243元,比上年增长9.9%。
新建再就业基地4处、社区就业实体223个。再就业率达到7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7.95%以内。
【区大事】
1.2月14日,在赤峰市对外开放、工业经济、农牧业产业化工作表彰大会上,红山区荣获利用外资先进地区奖、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奖和先进旗县区奖一等奖。
2.3月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副主席连辑、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周廷芳一行10人,在市委副书记***等和红山区委书记张利平、区长董歧福的陪同下,先后到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武集团、奥特曼公司和森林公园进行视察。
3.4月16日,红山区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诚信红山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标志着“诚信红山”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4.4月17日,中共红山区纪委召开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丽梅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2003年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
5.5月9日,代市长杭桂林视察红山区“非典”疫情,听取区委书记张利平、区政府区长董歧福等党政领导的有关工作汇报。杭桂林市长对红山区整体工作和防治“非典”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6.5月16日,在赤峰锅炉厂破产重组基础上建立的赤峰焱邦锅炉工业有限公司举行创立大会,区委书记张利平及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参加大会。原中国城集团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共消化企业债务2.7亿元,安置职工1 210人,红山区工业企业全部转为民营,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工业。
7.5月21日,维信(赤峰)羊剪绒制品有限公司开工奠基仪式在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赵双连、市党政领导罗啸天、杭桂林、赵兴、照那斯图、张立华、张国华、宝敬群、史青晓,红山区党政领导张利平、董歧福、王敬国、王维新、阴利民、范国忠、杨忠国出席奠基仪式,并参加开业庆典和揭牌仪式。
8.同日,红山区委作出决定,追认刘振崎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区委书记张利平、区长董歧福、区委副书记王敬国在区工商分局、区卫生局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在抗击“非典”工作中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而倒在一线的区工商分局南新街工商所副所长刘振崎家中,对其亲属和子女进行慰问,并代表区委和政府送去慰问金。
9.7月2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杨利民视察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10.8月1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代主席视察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11.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发生里氏6.1级地震后,红山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区委、政府号召,踊跃捐款捐物。8月20日至21日,区委、政府将 4万元捐款、6吨大米和480条棉被送到地震灾区。
12.8月27日至2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四届星级文明区验收组到红山区检查验收星级文明区的创建工作。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考察红山区的60多家窗口单位,对红山区的大街小巷、社区、小区等地的检查,验收组成员对红山区的城市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3.11月16日,自治区副主席岳福洪视察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刘瑞祥、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