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局长:张佃敏
副局长:李晓峰
刘振魁
杨 勇
【概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局馆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管理全区档案事业的正厅级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保管利用和对全区档案事业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内设11个处级机构,即办公室、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法规处、档案馆室业务监督指导处、经济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处、收集整理部、蒙文档案部、科技部、保管利用部、编目编研部、乌兰夫研究会办公室;下设2个处级事业单位,即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36名,实有132人,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29名。其中:男89人,女43人;汉族94人,蒙古族33人,其他少数民族5人;大学本科53人,大学专科50人,中专及高中12人,初中以下17人。专业技术人员103人,业务人员中评定职称的83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24人,其他20人。
2002年,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级档案部门基础业务建设稳步推进,信用档案工作扎实有效,以建立现行文件中心为突破口,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显著,档案法制建设和档案宣传工作不断深入,档案科技教育工作有较大的突破,档案工作地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各方面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开创了自治区档案事业的新局面。
【全区档案工作】
大力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全区各级档案馆以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内蒙古档案馆扩大接收范围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档案馆编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馆进馆序列表》,多渠道、多途径扩大档案的征集、接收范围。自治区档案馆将党委历年形成的数千盘音像档案接收入馆,填补了空白。呼和浩特市围绕“第四届昭君文化节”和“热爱首府、建设首府”活动,巴盟围绕“第五届河套蜜瓜节”收集重大活动档案材料。各地还紧密配合信用档案工作、现行文件资料中心建设,广泛征集档案资料。全区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征集档案60 000多件。
加强监督指导 考评 认定工作自治区档案局完成33家企事业单位目标管理考核验收工作,抽查29个企业、科技事业单位。重点加强全区名牌产品企业和私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9个名牌产品企业达到档案管理国家一级,58个达到国家二级,39个达到省部级。私营企业1个达国家一级,18个达省部级。继续加强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全区有145个单位晋升特级,2个专业主管机关达到“系统双优”,1个达“双特优”。为推动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普遍开展利用服务考核,全区共有36个机关单位,2个档案馆,17个企业、科技事业单位达利用服务考核优秀级。
【信用档案工作】
狠抓信用档案工作 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治区档案局以信用档案工作为重点,深入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研究,抓点带面,下发《关于加强信用档案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区信用档案工作会议,8个典型单位在大会上发言,以现场参观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并与内蒙古伊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新报》社联合组成“信用档案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专题采访调研团,先后深入12个盟市,对全区信用档案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专题采访调研,并召开区属大型企业信用档案工作座谈会。自治区档案馆这会召开全国部分省市档案学会负责人和会员参加的信用档案学术研讨会,聘请专家在会上做学术报告。自治区档案局与经贸委联合下发《关于向自治区文件资料服务中心移交信用档案的通知》,经贸委带头移交自治区直属20家大型企业资质方面的信用档案(复制件),内蒙古电力三建公司主动把信用档案刻录光盘移交自治区档案馆。各盟市档案局积极指导当地有关部门及企业、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全区信用档案建设初见成效,建档面不断扩大,全区药品监督系统信用档案建档面达80%,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得到国家档案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档案开发利用】
以建立现行文件中心为突破口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为配合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让老百姓及时看到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红头文件”,自治区档案馆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行文件资料服务中心。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文件中心的建设十分重视,以“两办”的名义转发《自治区档案局馆关于做好自治区现行档案资料服务中心有关工作的意见》。“中心”的成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先后有1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接待查阅利用者上百人,查阅文件数百件。全区各级档案部门也积极筹建现行文件中心,呼市、通辽市、乌海市3个现行文件中心已正式挂牌,向社会开放。
各级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料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自治区档案馆与党史研究室合作,编写《非常报告—内蒙古生态环境纪实》、《“三反”、“五反”运动·内蒙古卷》,参与编纂《中国西部决策》,编辑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各类档案馆概览》。鄂尔多斯市档案馆编纂《绿色档案·荒漠治理者的足迹》、《伊克昭盟改革开放二十年经济建设大事记》,锡林郭勒盟档案馆编纂《锡盟自然灾害实录》。自治区档案局馆在自治区成立55周年之际,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区直机关95个单位,2 397名干部职工参观自治区档案馆两个展室。全区各级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共接待利用8 000多人次,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法制建设】
依法加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自治区人大、依法治区办、司法厅、档案局联合发出对全区进行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各盟市对此非常重视,分别进行档案执法检查或抽查。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档案局会同自治区人大、依法治区办、司法厅对全区4个盟市、3个旗、2个盟市直属单位,9个区直机关,3个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了执法检查。还积极配合国家档案局执法检查组对自治区两盟一市,13个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执法检查。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15周年,自治区档案局与自治区人大、依法治区办、司法厅、政府法制办联合召开座谈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秀梅在座谈会上讲话。各盟市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赤峰市档案局开展了以“实施档案法规,创造工作佳绩”为主题的“档案法制宣传周”。通辽市档案法规宣传声势大、效果好,市“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参加宣传活动。全区各级档案部门组织3 000多人参加了由国家档案局、党中央档案馆举办的“剑南春”杯档案法制知识竞赛。进一步强化档案立法工作,向自治区法制办提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苏木乡镇档案管理办法》修改稿的文稿,向自治区人大上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信用档案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条例》立项报告。
全方位宣传报道自治区档案工作自治区档案局与内蒙古广播电台合作制作10期“档案与社会”专题访谈节目。在《中国档案报》上开辟“走进西部”内蒙古专栏,陆续刊载10篇反映自治区档案工作的文章,全年在各类媒体上发表宣传信息、专题报道100余篇(条)。
【档案科技教育工作】
自治区档案局馆的两项科研课题参加国家档案局评奖,“蒙古文档案管理软件”获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还由国家档案局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档案砖揭裱比较研究”获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自治区档案局立项科研课题7项,获科技经费5.7万元,其中《蒙古文档案主题词表》、《中国北方地区防尘研究》被国家档案局立项,《WTO环境下信用档案建设研究》被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根据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自治区档案馆组建了内蒙古档案馆局域网,接通6个用户站,制作“内蒙古档案网站”演示版。全区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加强信息化建设,赤峰市档案局创建“赤峰市档案局网站”,通辽市档案局在市政府中心网站上设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网页,包头市、包头市昆区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上网,内蒙古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的文件级目录上了全国教育网,内蒙古一机集团等一批企业档案资料数据库已经与企业管理网连接。
全区首批档案专业本科段考生经过三年多的考试,已有75名考生考完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毕业证书。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人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共培训1 500多人。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监督指导,全区共有450人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26人通过二级考试。加大各种专题培训力度,举办“信用档案管理培训班”、“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全区秘书、文书工作人员培训班”及“全区立卷改革培训班”。
【对外交流与合作】
由自治区档案局组织的内蒙古档案工作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和美国马里兰州档案馆,带回了发达国家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中、蒙双方签订的协议,自治区档案工作代表团赴蒙古国进行访问,全面了解了蒙古国保存的有关内蒙古地区的档案史料,明确了蒙古文档案的征集方向和内容。接待新加坡、蒙古国档案代表团,与他们建立了业务联系。加强与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联系。《中国档案报》社“走进西部”采访团,四川省、广东省档案学会应邀到自治区采访、考察。此外,还与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开发一史馆保存的蒙古文历史档案。各盟市档案部门也开展了交流活动。
(杨小蕾)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局长:张佃敏
副局长:李晓峰
刘振魁
杨 勇
【概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局馆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管理全区档案事业的正厅级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保管利用和对全区档案事业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内设11个处级机构,即办公室、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法规处、档案馆室业务监督指导处、经济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处、收集整理部、蒙文档案部、科技部、保管利用部、编目编研部、乌兰夫研究会办公室;下设2个处级事业单位,即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36名,实有132人,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29名。其中:男89人,女43人;汉族94人,蒙古族33人,其他少数民族5人;大学本科53人,大学专科50人,中专及高中12人,初中以下17人。专业技术人员103人,业务人员中评定职称的83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24人,其他20人。
2002年,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级档案部门基础业务建设稳步推进,信用档案工作扎实有效,以建立现行文件中心为突破口,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显著,档案法制建设和档案宣传工作不断深入,档案科技教育工作有较大的突破,档案工作地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各方面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开创了自治区档案事业的新局面。
【全区档案工作】
大力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全区各级档案馆以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内蒙古档案馆扩大接收范围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档案馆编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馆进馆序列表》,多渠道、多途径扩大档案的征集、接收范围。自治区档案馆将党委历年形成的数千盘音像档案接收入馆,填补了空白。呼和浩特市围绕“第四届昭君文化节”和“热爱首府、建设首府”活动,巴盟围绕“第五届河套蜜瓜节”收集重大活动档案材料。各地还紧密配合信用档案工作、现行文件资料中心建设,广泛征集档案资料。全区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征集档案60 000多件。
加强监督指导 考评 认定工作自治区档案局完成33家企事业单位目标管理考核验收工作,抽查29个企业、科技事业单位。重点加强全区名牌产品企业和私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9个名牌产品企业达到档案管理国家一级,58个达到国家二级,39个达到省部级。私营企业1个达国家一级,18个达省部级。继续加强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全区有145个单位晋升特级,2个专业主管机关达到“系统双优”,1个达“双特优”。为推动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普遍开展利用服务考核,全区共有36个机关单位,2个档案馆,17个企业、科技事业单位达利用服务考核优秀级。
【信用档案工作】
狠抓信用档案工作 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治区档案局以信用档案工作为重点,深入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研究,抓点带面,下发《关于加强信用档案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区信用档案工作会议,8个典型单位在大会上发言,以现场参观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并与内蒙古伊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新报》社联合组成“信用档案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专题采访调研团,先后深入12个盟市,对全区信用档案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专题采访调研,并召开区属大型企业信用档案工作座谈会。自治区档案馆这会召开全国部分省市档案学会负责人和会员参加的信用档案学术研讨会,聘请专家在会上做学术报告。自治区档案局与经贸委联合下发《关于向自治区文件资料服务中心移交信用档案的通知》,经贸委带头移交自治区直属20家大型企业资质方面的信用档案(复制件),内蒙古电力三建公司主动把信用档案刻录光盘移交自治区档案馆。各盟市档案局积极指导当地有关部门及企业、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全区信用档案建设初见成效,建档面不断扩大,全区药品监督系统信用档案建档面达80%,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得到国家档案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档案开发利用】
以建立现行文件中心为突破口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为配合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让老百姓及时看到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红头文件”,自治区档案馆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行文件资料服务中心。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文件中心的建设十分重视,以“两办”的名义转发《自治区档案局馆关于做好自治区现行档案资料服务中心有关工作的意见》。“中心”的成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先后有1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接待查阅利用者上百人,查阅文件数百件。全区各级档案部门也积极筹建现行文件中心,呼市、通辽市、乌海市3个现行文件中心已正式挂牌,向社会开放。
各级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料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自治区档案馆与党史研究室合作,编写《非常报告—内蒙古生态环境纪实》、《“三反”、“五反”运动·内蒙古卷》,参与编纂《中国西部决策》,编辑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各类档案馆概览》。鄂尔多斯市档案馆编纂《绿色档案·荒漠治理者的足迹》、《伊克昭盟改革开放二十年经济建设大事记》,锡林郭勒盟档案馆编纂《锡盟自然灾害实录》。自治区档案局馆在自治区成立55周年之际,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区直机关95个单位,2 397名干部职工参观自治区档案馆两个展室。全区各级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共接待利用8 000多人次,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法制建设】
依法加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自治区人大、依法治区办、司法厅、档案局联合发出对全区进行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各盟市对此非常重视,分别进行档案执法检查或抽查。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档案局会同自治区人大、依法治区办、司法厅对全区4个盟市、3个旗、2个盟市直属单位,9个区直机关,3个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了执法检查。还积极配合国家档案局执法检查组对自治区两盟一市,13个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执法检查。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15周年,自治区档案局与自治区人大、依法治区办、司法厅、政府法制办联合召开座谈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秀梅在座谈会上讲话。各盟市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赤峰市档案局开展了以“实施档案法规,创造工作佳绩”为主题的“档案法制宣传周”。通辽市档案法规宣传声势大、效果好,市“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参加宣传活动。全区各级档案部门组织3 000多人参加了由国家档案局、党中央档案馆举办的“剑南春”杯档案法制知识竞赛。进一步强化档案立法工作,向自治区法制办提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苏木乡镇档案管理办法》修改稿的文稿,向自治区人大上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信用档案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条例》立项报告。
全方位宣传报道自治区档案工作自治区档案局与内蒙古广播电台合作制作10期“档案与社会”专题访谈节目。在《中国档案报》上开辟“走进西部”内蒙古专栏,陆续刊载10篇反映自治区档案工作的文章,全年在各类媒体上发表宣传信息、专题报道100余篇(条)。
【档案科技教育工作】
自治区档案局馆的两项科研课题参加国家档案局评奖,“蒙古文档案管理软件”获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还由国家档案局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档案砖揭裱比较研究”获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自治区档案局立项科研课题7项,获科技经费5.7万元,其中《蒙古文档案主题词表》、《中国北方地区防尘研究》被国家档案局立项,《WTO环境下信用档案建设研究》被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根据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自治区档案馆组建了内蒙古档案馆局域网,接通6个用户站,制作“内蒙古档案网站”演示版。全区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加强信息化建设,赤峰市档案局创建“赤峰市档案局网站”,通辽市档案局在市政府中心网站上设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网页,包头市、包头市昆区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上网,内蒙古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的文件级目录上了全国教育网,内蒙古一机集团等一批企业档案资料数据库已经与企业管理网连接。
全区首批档案专业本科段考生经过三年多的考试,已有75名考生考完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毕业证书。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人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共培训1 500多人。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监督指导,全区共有450人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26人通过二级考试。加大各种专题培训力度,举办“信用档案管理培训班”、“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全区秘书、文书工作人员培训班”及“全区立卷改革培训班”。
【对外交流与合作】
由自治区档案局组织的内蒙古档案工作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和美国马里兰州档案馆,带回了发达国家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中、蒙双方签订的协议,自治区档案工作代表团赴蒙古国进行访问,全面了解了蒙古国保存的有关内蒙古地区的档案史料,明确了蒙古文档案的征集方向和内容。接待新加坡、蒙古国档案代表团,与他们建立了业务联系。加强与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联系。《中国档案报》社“走进西部”采访团,四川省、广东省档案学会应邀到自治区采访、考察。此外,还与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开发一史馆保存的蒙古文历史档案。各盟市档案部门也开展了交流活动。
(杨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