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卷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赵知文
副书记:戈树奎(满族)
李云昌(1月离任)
张明华(1月离任)
张成利(1月任职)
崔广学(1月任职)
纪委书记:郭云霞(女蒙古族1月离任)
屈银霞(女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二龙(4月离任)
常柏林(4月任职)
副主任:于金林(4月离任)
王 才(4月离任)
王明堂(4月离任)
韩国秀(女蒙古族4月离任)
宝 泉(蒙古族4月离任)
曹建利(4月任职)
卢天君(4月任职)
赵名立(4月任职)
常富国(4月任职)
区 长:戈树奎(满族)
副区长:常柏林(4月离任)
赵利未(4月离任)
周立平(4月离任)
崔广学(1月离任)
毕国臣(10月离任)
刘振富
曹建利(4月离任)
王锐清(蒙古族4月任职)
陈志强(4月任职)
董海瑞(满族)
欧阳宗书(1月任职)
科技副区长:于宝珠(蒙古族4月任职)
政协主席:曹友席(4月离任)
张明华(4月任职)
副主席:马春明(4月离任)
张长林(4月离任)
郑淑华(女蒙古族)
于振良(满族4月任职)
苑春利(4月任职)
政法委书记:陈志强(1月离任)
邢和平(1月任职)
武装部长:于志军
政 委:明俊国(4月任职)
【概况】
赤峰市松山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赤峰市中南部,居七老图山地北段,赤峰黄土丘陵台地和努鲁儿虎山地西北边缘的截接复合部位。地理坐标为北纬42°01′~42°43′,东经117°47′~119°39′之间。区境东与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为邻,南与喀喇沁旗交界,北与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接壤,西与河北省围场县毗连。东西最宽152.5公里,南北最长77公里,总面积5 955平方公里。
全区人口53.3万,由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等10多个民族组成。辖11镇、18乡、4个街道办事处,260个行政村和19个社区居委会。区政府驻地穆家营子镇,为赤峰市中心城区,是联结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依托京、津、唐、沈大市场,可通联蒙古和俄罗斯边贸口岸。
2002年,全力实施"生态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科教兴区"五项战略,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35、4.87和6.31亿元,增长18.2%、13.2%和16.7%。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增收1 818万元,增长18.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 810元,增加194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390元,增加352元。
【农业】
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举全区之力,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集中发展肉蛋奶、蔬菜瓜果、杂粮豆、烤烟、葵花、草业六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全区农作物播种188.8万亩,比上年增播18.8万亩;经济作物种植77.2万亩,新增12万亩;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2∶3.7∶0.1调整为5.4∶4.0∶0.6。全区粮食总产达46万吨,比上年增加8.5万吨。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持有粮食979公斤,增长22.5%。在部分乡镇受灾的情况下,全区农业增加值完成4.18亿元,增长13.6%。
【畜牧业】
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出台后,及时制定了具体推进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转变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农区高效舍饲畜牧业尤其是养牛业的强劲发展。全区投放专项贷款近5 000万元,启动民间资本近亿元,完善畜牧养殖村30个,新建养殖小区44处,发展家庭养殖场2 850户;肉牛出栏3.8万头,新增1.1万头;奶牛发展到2 500头,新增1 200头;生猪出栏、蛋鸡存栏和肉鸡、肉鹅出栏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林业】
继续推进“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年内,组织制定和完善区、乡、村三级生态建设规划,做到有序建设;全面推行封山禁牧,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自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坚持大会战组织形式,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政策,把“五荒”经营权、林草产权明晰到户到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是年,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德援项目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 848万元,新建、扩大项目区10个,完成治理面积34.9万亩,其中造林18万亩,种草10万亩。
【水利】
年内完成英金河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和二道河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水源工程982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1万亩。投资7亿元的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已通过国家计委审定,报请国务院审批立项。
【开拓市场】
采取政府牵线搭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狠抓产地市场建设,扩大订单数量等项措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区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化解市场风险,使农民依靠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获益。全区已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1个,农民经纪人3 200人。
【工业 建筑业】
牢固树立强区富民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工业的战略思想,采取多种措施,打造松山工业发展平台。一是尽快重构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格局。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启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工业领域。年内已有纳米碳酸钙、球型闭孔珍珠岩、草业开发等5个工业项目入驻本区;二是加强对重组企业的服务力度和重点企业的调度力度,积极扩大增量;三是深化工业企业改革,努力盘活存量;四是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了园区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年内投资1 150万元,完成园区骨干道路的拓宽改造,优化园区硬件环境;实施招商引资促动,入园项目5个,合同引资4.5亿元,其中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 000万元。2002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增长53.1%,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扭亏增盈1 114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9.94%,提高43.19个百分点。富龙糖业、富龙化工等重组企业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4.7%。建筑市场较平稳。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0 292个,其中集体企业3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5个,有限责任公司162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家,私营企业293家,个体独资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其它)9 785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7 853人,其中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 680人。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2.4亿元,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46亿元,上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6.8亿元;实现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36.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9亿元,上规模企业20.3亿元。缴纳税金6 468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54.7%,比上年增长20.76%。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 130户,私营企业137家。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纳税5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大户发展到11家,10~50万元28家,1~10万元119家。
【改革开放】
是年,区直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机关减少16个,编制数、领导职数分别减少109个和22个。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农民人均减负41元,减负率41%。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完成柴胡栏子金矿、商业肉联厂、民爆公司等企业的转制重组,组建赤峰松粮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卫生系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国家继续扩大内需政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整饬内部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稳定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取得好成绩。全年实施经济合作项目55个,引进国外资金114.6万美元,到位国内区外资金3.19亿元。日本伊斯尔、北京绿田园、辽河油田、中国石化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相继到松山区投资兴业。
【交通运输】
全年公路货运量为250万吨,比上年增长20.8%;公路货运周转量为12 311万吨公里,增长18.5%;公路客运量为260万人,增长20.4%;公路客运周转量为7 761万人公里,增长19.4%。经过努力工作,投资近亿元的111国道二级油路开工建设,已完成基础工程;积极运作,使经山线列入自治区计划;坚持夏、秋公路整修建设大会战,整修公路946公里,新建乡村公路70公里。
【城镇建设】
抓住赤峰中心城区“西移北扩”和筹建新城区的机遇,加大城建力度。多方筹资近1 000万元,完成带状公园一期扩建,木兰街东段、水厂北街路面建设,建设广场、建设街路灯改造以及临河路绿化等六大项目,并协助市里完成了松州路松山段一期建设工程。坚持集中开发,配套建设,房地产开发完成10万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哈拉道口等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年内新建起4个街道办事处,结束了"镇管区"的历史,城区真正纳入城市化管理的新阶段;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 "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城市市容环境明显改观。
【商贸】
随着市场建设日趋完善以及重点开拓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加之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和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7亿元,增长5.7%。
【扶贫济困】
实行区级领导联系贫困乡镇,区、乡、村领导包扶贫困村、贫困户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坚持开发式扶贫,集中实施了30个村的"千村扶贫工程";组织好社会扶贫,筹措社会扶贫资金314.3万元,加上财政扶贫资金186万元,投放扶贫资金500余万元,扶持贫困人口3.04万人,解决温饱1万人,巩固温饱0.7万人。发放救灾救济款物380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和困难户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
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 “两个确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为近7 000人发放保障金44.8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1 641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财政】
坚持围绕加快发展筹划政府工作,全力组织税收入库,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1 8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 665万元,增长1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7 980万元,增长24.8%。
【金融】
金融机构存款数量继续增加。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各项贷款余额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保险】
全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 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8%,赔款支出780万元,增长111.4%;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 100万元,增长33.2%,赔款支出146万元,增长58.7%。
【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科技】
年内,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160项,实施工业高科技项目2个。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 800多万元。通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再次进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行列。
【教育】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投资5 500万元,改造、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两基"整改任务,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实施高中扩招,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考录取3 013人,连续11年居自治区旗县区榜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小学5所、教学点39个。
【文化】
全区有文化艺术馆(站)34个,广播电视台1座,村级发射台15座,已有24个乡镇实现了MMDS有线电视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2.5%。全年放映电影3 100场,发行《赤峰日报·松山版》4 500份。
【卫生】
医药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2个,床位829张,卫生技术人员1 056人。是年,松山区被评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有效推进,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8.8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6.19‰。
2002年松山区获奖人员表
姓 名 |
性别 |
民族 |
奖 项 |
奖励级别 |
获奖时间 |
工作单位 |
刘汉祥 |
男 |
汉 |
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12 |
松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
梁友廷 |
男 |
汉 |
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先进个人 |
中宣部 国家计生委 |
2002.8 |
松山区五三镇 计划生育办公室 |
孟宪臣 |
男 |
汉 |
二等功 |
自治区级 |
2002 |
松山区科技局 |
高振明 |
男 |
汉 |
二等功 |
自治区级 |
2002 |
松山区科技局 |
吴吉儒 |
男 |
满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9 |
松山区关家营满族乡 关家营村委会 |
张艳萍 |
女 |
蒙古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9 |
松山区碾坊乡那戈府 蒙古族小学 |
岳振民 |
男 |
汉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9 |
松山区关家营满族乡卫生院 |
牧 仁 |
男 |
蒙古 |
农牧业丰收三等奖 |
农业部 |
2002.9 |
松山区种子管理站 |
陆文彩 |
男 |
汉 |
乡镇企业家 |
自治区级 |
2002.5 |
赤峰宏基建筑集团 |
刘丛义 |
男 |
汉 |
乡镇企业家 |
自治区级 |
2002.5 |
赤峰荣兴建筑公司 |
郭九田 |
男 |
汉 |
乡镇企业家 |
自治区级 |
2002.5 |
赤峰煤气铸管厂 |
郭玉芹 |
女 |
汉 |
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 |
国家级 |
2002.6 |
松山区木头沟乡退休干部 |
(鲁殿华)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赵知文
副书记:戈树奎(满族)
李云昌(1月离任)
张明华(1月离任)
张成利(1月任职)
崔广学(1月任职)
纪委书记:郭云霞(女蒙古族1月离任)
屈银霞(女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二龙(4月离任)
常柏林(4月任职)
副主任:于金林(4月离任)
王 才(4月离任)
王明堂(4月离任)
韩国秀(女蒙古族4月离任)
宝 泉(蒙古族4月离任)
曹建利(4月任职)
卢天君(4月任职)
赵名立(4月任职)
常富国(4月任职)
区 长:戈树奎(满族)
副区长:常柏林(4月离任)
赵利未(4月离任)
周立平(4月离任)
崔广学(1月离任)
毕国臣(10月离任)
刘振富
曹建利(4月离任)
王锐清(蒙古族4月任职)
陈志强(4月任职)
董海瑞(满族)
欧阳宗书(1月任职)
科技副区长:于宝珠(蒙古族4月任职)
政协主席:曹友席(4月离任)
张明华(4月任职)
副主席:马春明(4月离任)
张长林(4月离任)
郑淑华(女蒙古族)
于振良(满族4月任职)
苑春利(4月任职)
政法委书记:陈志强(1月离任)
邢和平(1月任职)
武装部长:于志军
政 委:明俊国(4月任职)
【概况】
赤峰市松山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赤峰市中南部,居七老图山地北段,赤峰黄土丘陵台地和努鲁儿虎山地西北边缘的截接复合部位。地理坐标为北纬42°01′~42°43′,东经117°47′~119°39′之间。区境东与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为邻,南与喀喇沁旗交界,北与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接壤,西与河北省围场县毗连。东西最宽152.5公里,南北最长77公里,总面积5 955平方公里。
全区人口53.3万,由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等10多个民族组成。辖11镇、18乡、4个街道办事处,260个行政村和19个社区居委会。区政府驻地穆家营子镇,为赤峰市中心城区,是联结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依托京、津、唐、沈大市场,可通联蒙古和俄罗斯边贸口岸。
2002年,全力实施"生态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科教兴区"五项战略,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35、4.87和6.31亿元,增长18.2%、13.2%和16.7%。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增收1 818万元,增长18.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 810元,增加194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390元,增加352元。
【农业】
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举全区之力,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集中发展肉蛋奶、蔬菜瓜果、杂粮豆、烤烟、葵花、草业六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全区农作物播种188.8万亩,比上年增播18.8万亩;经济作物种植77.2万亩,新增12万亩;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2∶3.7∶0.1调整为5.4∶4.0∶0.6。全区粮食总产达46万吨,比上年增加8.5万吨。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持有粮食979公斤,增长22.5%。在部分乡镇受灾的情况下,全区农业增加值完成4.18亿元,增长13.6%。
【畜牧业】
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出台后,及时制定了具体推进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转变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农区高效舍饲畜牧业尤其是养牛业的强劲发展。全区投放专项贷款近5 000万元,启动民间资本近亿元,完善畜牧养殖村30个,新建养殖小区44处,发展家庭养殖场2 850户;肉牛出栏3.8万头,新增1.1万头;奶牛发展到2 500头,新增1 200头;生猪出栏、蛋鸡存栏和肉鸡、肉鹅出栏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林业】
继续推进“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年内,组织制定和完善区、乡、村三级生态建设规划,做到有序建设;全面推行封山禁牧,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自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坚持大会战组织形式,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政策,把“五荒”经营权、林草产权明晰到户到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是年,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德援项目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 848万元,新建、扩大项目区10个,完成治理面积34.9万亩,其中造林18万亩,种草10万亩。
【水利】
年内完成英金河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和二道河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水源工程982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1万亩。投资7亿元的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已通过国家计委审定,报请国务院审批立项。
【开拓市场】
采取政府牵线搭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狠抓产地市场建设,扩大订单数量等项措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区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化解市场风险,使农民依靠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获益。全区已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1个,农民经纪人3 200人。
【工业 建筑业】
牢固树立强区富民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工业的战略思想,采取多种措施,打造松山工业发展平台。一是尽快重构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格局。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启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工业领域。年内已有纳米碳酸钙、球型闭孔珍珠岩、草业开发等5个工业项目入驻本区;二是加强对重组企业的服务力度和重点企业的调度力度,积极扩大增量;三是深化工业企业改革,努力盘活存量;四是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了园区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年内投资1 150万元,完成园区骨干道路的拓宽改造,优化园区硬件环境;实施招商引资促动,入园项目5个,合同引资4.5亿元,其中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 000万元。2002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增长53.1%,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扭亏增盈1 114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9.94%,提高43.19个百分点。富龙糖业、富龙化工等重组企业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4.7%。建筑市场较平稳。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0 292个,其中集体企业3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5个,有限责任公司162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家,私营企业293家,个体独资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其它)9 785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7 853人,其中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 680人。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2.4亿元,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46亿元,上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6.8亿元;实现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36.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9亿元,上规模企业20.3亿元。缴纳税金6 468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54.7%,比上年增长20.76%。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 130户,私营企业137家。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纳税5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大户发展到11家,10~50万元28家,1~10万元119家。
【改革开放】
是年,区直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机关减少16个,编制数、领导职数分别减少109个和22个。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农民人均减负41元,减负率41%。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完成柴胡栏子金矿、商业肉联厂、民爆公司等企业的转制重组,组建赤峰松粮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卫生系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国家继续扩大内需政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整饬内部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稳定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取得好成绩。全年实施经济合作项目55个,引进国外资金114.6万美元,到位国内区外资金3.19亿元。日本伊斯尔、北京绿田园、辽河油田、中国石化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相继到松山区投资兴业。
【交通运输】
全年公路货运量为250万吨,比上年增长20.8%;公路货运周转量为12 311万吨公里,增长18.5%;公路客运量为260万人,增长20.4%;公路客运周转量为7 761万人公里,增长19.4%。经过努力工作,投资近亿元的111国道二级油路开工建设,已完成基础工程;积极运作,使经山线列入自治区计划;坚持夏、秋公路整修建设大会战,整修公路946公里,新建乡村公路70公里。
【城镇建设】
抓住赤峰中心城区“西移北扩”和筹建新城区的机遇,加大城建力度。多方筹资近1 000万元,完成带状公园一期扩建,木兰街东段、水厂北街路面建设,建设广场、建设街路灯改造以及临河路绿化等六大项目,并协助市里完成了松州路松山段一期建设工程。坚持集中开发,配套建设,房地产开发完成10万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哈拉道口等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年内新建起4个街道办事处,结束了"镇管区"的历史,城区真正纳入城市化管理的新阶段;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 "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城市市容环境明显改观。
【商贸】
随着市场建设日趋完善以及重点开拓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加之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和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7亿元,增长5.7%。
【扶贫济困】
实行区级领导联系贫困乡镇,区、乡、村领导包扶贫困村、贫困户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坚持开发式扶贫,集中实施了30个村的"千村扶贫工程";组织好社会扶贫,筹措社会扶贫资金314.3万元,加上财政扶贫资金186万元,投放扶贫资金500余万元,扶持贫困人口3.04万人,解决温饱1万人,巩固温饱0.7万人。发放救灾救济款物380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和困难户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
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 “两个确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为近7 000人发放保障金44.8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1 641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财政】
坚持围绕加快发展筹划政府工作,全力组织税收入库,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1 8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 665万元,增长1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7 980万元,增长24.8%。
【金融】
金融机构存款数量继续增加。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各项贷款余额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保险】
全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 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8%,赔款支出780万元,增长111.4%;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 100万元,增长33.2%,赔款支出146万元,增长58.7%。
【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科技】
年内,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160项,实施工业高科技项目2个。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 800多万元。通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再次进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行列。
【教育】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投资5 500万元,改造、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两基"整改任务,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实施高中扩招,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考录取3 013人,连续11年居自治区旗县区榜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小学5所、教学点39个。
【文化】
全区有文化艺术馆(站)34个,广播电视台1座,村级发射台15座,已有24个乡镇实现了MMDS有线电视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2.5%。全年放映电影3 100场,发行《赤峰日报·松山版》4 500份。
【卫生】
医药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2个,床位829张,卫生技术人员1 056人。是年,松山区被评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有效推进,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8.8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6.19‰。
2002年松山区获奖人员表
姓 名 |
性别 |
民族 |
奖 项 |
奖励级别 |
获奖时间 |
工作单位 |
刘汉祥 |
男 |
汉 |
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12 |
松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
梁友廷 |
男 |
汉 |
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先进个人 |
中宣部 国家计生委 |
2002.8 |
松山区五三镇 计划生育办公室 |
孟宪臣 |
男 |
汉 |
二等功 |
自治区级 |
2002 |
松山区科技局 |
高振明 |
男 |
汉 |
二等功 |
自治区级 |
2002 |
松山区科技局 |
吴吉儒 |
男 |
满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9 |
松山区关家营满族乡 关家营村委会 |
张艳萍 |
女 |
蒙古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9 |
松山区碾坊乡那戈府 蒙古族小学 |
岳振民 |
男 |
汉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
自治区级 |
2002.9 |
松山区关家营满族乡卫生院 |
牧 仁 |
男 |
蒙古 |
农牧业丰收三等奖 |
农业部 |
2002.9 |
松山区种子管理站 |
陆文彩 |
男 |
汉 |
乡镇企业家 |
自治区级 |
2002.5 |
赤峰宏基建筑集团 |
刘丛义 |
男 |
汉 |
乡镇企业家 |
自治区级 |
2002.5 |
赤峰荣兴建筑公司 |
郭九田 |
男 |
汉 |
乡镇企业家 |
自治区级 |
2002.5 |
赤峰煤气铸管厂 |
郭玉芹 |
女 |
汉 |
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 |
国家级 |
2002.6 |
松山区木头沟乡退休干部 |
(鲁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