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卷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赵恩虎
副书记:刘广平
蔡立新
张 军
常 委:李世亮(政法委书记)
曹海波(纪委书记)
叶 旺(县委办主任)
云润田(武装部长)
陈永胜(组织部长)
郭正科(宣传部长)
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民
副主任:郭玉富
郭志福
郑佃美
戴 忠
魏 兆
县 长:刘广平
副县长:潘学理
袁金莲(女藏族)
王志祥
吉 福
李炳成
张仲山
纪全富(蒙古族)
政协主席:马文亮
副主席:白淑贤(女)
李 富
武礼杰
郭有文
武装部长:云润田
政 委:李建忠
【概况】
商都县位于乌兰察布盟东部,地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河北省交界处,东与河北省康保、尚义、张北县为邻,南与乌盟兴和县、集宁市毗连,西接察右后旗,北界锡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全县辖6镇、9乡、216个村民委员会、7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人。全县总辖地面积4 3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万亩(水地20万亩),林草地面积135.7万亩,林草覆盖率达34.1%。
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按可比价较2001年增长13%;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 580元和1 445元,同比增长8.8%和14.7%;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达3 719万元。
【农业】
全县种植马铃薯52万亩、玉米21万亩、豆类8.9万亩、蔬菜10.1万亩,四大主栽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84.4%。建设了专用薯、蔬菜、豌豆等六大特色生产基地。
【畜牧业】
全县家畜饲养量达158.4万头(只),同比增长7.5%;出栏率达64.3%,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奶牛饲养量达624头、寒羊达13万只。
【生态建设】
全县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20万亩、风沙源治理工程19.2万亩,林草成活率达90%以上。
【水利】
全县新打配机井147眼,新增保灌面积2.05万亩。埋设管道99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完成人畜饮水解困和防氟改水工程36处,解决3.1万人、4.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工业经济】
全县有鹿王商都分公司、奥淳酒业有限公司、牧机有限公司、双利皮毛制品有限公司四个骨干企业。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13.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0%,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县共引进合作项目17个,引进资金6 870万元。
【城镇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移民扩镇工程,共向商都镇内搬迁北部4个乡镇10个村民小组的贫困户214户、700多人。建成占地18平方公里的花园式新区,城镇人口增加到近7万人。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南湖绿岛蔬菜批发市场和建材装饰城两个专业市场。三是在县城新区建道路两条、59万平方米,旧区改建扩建道路1 000多平方米,并完成旧城区主要路段的污水管道铺设任务。
【“两项”改革】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将过去的25个县直政府部门撤并为23个。认真落实"四个取消、三个调整"等改革内容,圆满完成全县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税费改革后,全县农民人均减负93.25元,减负率达67.11%。
【社会事业】
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积极推广使用农牧业适用增产技术,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紧密型”科技承包,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力实施“一轴两轮”战略,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56‰以内。进一步加强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发放。
(谢鹰)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赵恩虎
副书记:刘广平
蔡立新
张 军
常 委:李世亮(政法委书记)
曹海波(纪委书记)
叶 旺(县委办主任)
云润田(武装部长)
陈永胜(组织部长)
郭正科(宣传部长)
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民
副主任:郭玉富
郭志福
郑佃美
戴 忠
魏 兆
县 长:刘广平
副县长:潘学理
袁金莲(女藏族)
王志祥
吉 福
李炳成
张仲山
纪全富(蒙古族)
政协主席:马文亮
副主席:白淑贤(女)
李 富
武礼杰
郭有文
武装部长:云润田
政 委:李建忠
【概况】
商都县位于乌兰察布盟东部,地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河北省交界处,东与河北省康保、尚义、张北县为邻,南与乌盟兴和县、集宁市毗连,西接察右后旗,北界锡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全县辖6镇、9乡、216个村民委员会、7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人。全县总辖地面积4 3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万亩(水地20万亩),林草地面积135.7万亩,林草覆盖率达34.1%。
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按可比价较2001年增长13%;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 580元和1 445元,同比增长8.8%和14.7%;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达3 719万元。
【农业】
全县种植马铃薯52万亩、玉米21万亩、豆类8.9万亩、蔬菜10.1万亩,四大主栽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84.4%。建设了专用薯、蔬菜、豌豆等六大特色生产基地。
【畜牧业】
全县家畜饲养量达158.4万头(只),同比增长7.5%;出栏率达64.3%,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奶牛饲养量达624头、寒羊达13万只。
【生态建设】
全县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20万亩、风沙源治理工程19.2万亩,林草成活率达90%以上。
【水利】
全县新打配机井147眼,新增保灌面积2.05万亩。埋设管道99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完成人畜饮水解困和防氟改水工程36处,解决3.1万人、4.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工业经济】
全县有鹿王商都分公司、奥淳酒业有限公司、牧机有限公司、双利皮毛制品有限公司四个骨干企业。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13.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0%,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县共引进合作项目17个,引进资金6 870万元。
【城镇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移民扩镇工程,共向商都镇内搬迁北部4个乡镇10个村民小组的贫困户214户、700多人。建成占地18平方公里的花园式新区,城镇人口增加到近7万人。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南湖绿岛蔬菜批发市场和建材装饰城两个专业市场。三是在县城新区建道路两条、59万平方米,旧区改建扩建道路1 000多平方米,并完成旧城区主要路段的污水管道铺设任务。
【“两项”改革】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将过去的25个县直政府部门撤并为23个。认真落实"四个取消、三个调整"等改革内容,圆满完成全县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税费改革后,全县农民人均减负93.25元,减负率达67.11%。
【社会事业】
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积极推广使用农牧业适用增产技术,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紧密型”科技承包,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力实施“一轴两轮”战略,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56‰以内。进一步加强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发放。
(谢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