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卷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李占生(7月离任)
李 国(7月任职)
副书记:马世茂
徐志敏
陈瑞军
纪委书记:何廷元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占生(7月离任)
徐志敏(12月任职)
副主任:卜世兰(女蒙古族)
朱兴业
赵贵和
白 胜
张志忠(满族)
梁守忠
施拴元
李 亮
杜培明
县 长:李 国(7月离任)
王玉水(7月代理12月任职)
副县长:刘子龙
范 忠(7月离任)
郭全胜(8月任职)
刘 颖(女)
冀高亮
贾建宇
张国斌
胡登龙
王贵平(12月离任)
朱明龙
政协主席:刘常在
副主席:刘文秀
张耀忠
孙苏文
付桂芳(女蒙古族)
法院院长:杜富平
检察院检察长:张冠雄
武装部长:周 飞
政 委:孙 补
【概况】
凉城县地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位于东经112°02′~113°02′,北纬40°10′~40°50′之间。东邻丰镇市,南隔长城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呼应。西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林格尔县相接,北倚卓资县。境内东西最长82.6公里,南北最宽73公里,总面积3 458.3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北部为蛮汉山系,最高峰为海拔2 305米,南部为马头山系,占全县总面积的71.1%,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占总面积23.9%。水域为165.3平方公里,占4.7%,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说。
2002年,全县辖11个乡、3个镇,142个行政村,87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 919户,人口274 734人。其中男124 472人,女110 262人,有蒙、汉、满、回、达斡尔、鄂伦春、壮、藏、苗、土家、彝等15个民族。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22∶25.3调整到52.8∶21.9∶24,财政收入完成4 263万元,同比下降15%(包括税费改革政策性减收因素),其中地税收入完成3 208万元,同比下降23.7%(包括税费改革政策性减收因素)。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 685元和1 416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2.8%。
【农业】
全县完成总播面积107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7.05万亩,总产量1.51亿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1.81%,产秸杆13亿斤,并成为奶牛养殖业的重要支撑,马铃薯种植面积41.6万亩,总产鲜薯6.6亿斤,商品率60%,其中山区种植马铃薯24.72万亩,占全县马铃薯总播面积的61.34%。全县粮食总产3.6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畜牧业】
是年,全县实施“全力培植八大主导产业”的战略,畜牧业成为凉城县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畜牧业年度牲畜总数61.8万头(只),比上年纯增2.3万头(只),同比增长3.96%,牲畜良种、改良比率达到86.1%。其中,奶牛达10 216头,比上年增长4 646头(进站奶牛5 686头),养殖户4 500多户,年纯收入2 250万元,户均增收5 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7%。寒羊饲养量达到13.9万只,比上年增长7.6万只,其中基础母寒羊4.6万只。养殖寒羊的专业村161个,比上年增加29个专业村。山区寒羊饲养量达10.2万只,占全县寒羊饲养量的73%。人均纯收入8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41%。
【林草业】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及“321"林草工程,山区综合开发示范、绿色长廊工程等重点项目,森林覆盖率达到26.4%,年内实现退耕还林(草)工程14万亩,累计达到45.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
【水利】
水利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在滩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低压管道灌溉和喷灌、滴灌等技术,在山区建设自流引水工程和“121"集雨水窖,投资1 615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85处,其中新打机电井20眼,埋设低压管道10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5项,解决1.65万人,2.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工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0,鸿茅实业公司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 000万元,实现利税5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18%。矿业引进了山西浑源银鑫公司、台湾石鑫集团和陕西府谷客商开发矿产加工项目,石材全年加工板材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2 083万元,还有一批林草产品加工项目先后投入建设,兴发机械厂、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效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乡镇企业】
全县乡镇企业达8 145家,从业人员达45 827人,固定资产达到3.97亿元,总产值达到19.5亿元,增加值达4.7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入库税金1 100万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达800元。
【旅游】
吸引社会资金800多万元,改善了温泉、岱海、永兴湖、二龙什台等景区的基础设施。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并举办2002年"内蒙古草原·岱海消夏避暑"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2 000多万元。
【市场流通 内外贸】
全年农畜产品销售额达到4.3亿多元,流通产业入库税金660多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20.7%,流通贩运队伍达2.8万人,农民经济人队伍发展到200人,贩运大户达50户,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共查办各类案件150起,案值50多万元。引进国内外资金1.1亿元,其中境外资金66.25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83万美元。
【交通 能源 通讯】
2002年,新修乡村道路43.3公里,整修乡村道路72.6公里,打通3个不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好路率84.6%,投资600万元,完成集麦油路37.5公里的翻修工程,卓凉三级公路招标工作顺利完成。
是年,争取到农电网改造二期工程投资4 107.5万元,用于改造剩余农村电网和城镇电网,完成永兴35千伏输变电基础工程和部分线路工程。
通讯网络联通全球,市话容量达到15 000门,普及率达到81部/百户,1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农话普及率达到5部/百户,新建移动通讯基站5座,累计达到10座,移动通讯信号基本覆盖全县。
【城镇建设】
年内城关镇旧城改造投资143万元,新建楼房26栋,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 822平方米,完成市镇基础建设工程10项(投资1 213万元),完善配套主要街道的排污、排洪、供热、供水、公厕等市镇建设工程。
【教育】
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私立高中1所,教学班55个,教职工232人,在校生3 482人;进修学校1所,教学班4个,学员150人;初中13所,教学班169个,教职工604人,在校生10 497人;小学校点190个,教学班688个,教职工1 151人,在校生14 985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60~680人,保教员40人,私立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70~260人。校舍砖瓦化比例达98%,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动、卫生器材配备率达到96.58%,投资1 920.5万元的二期义教工程全面启动,建成自治区级"现代化教育优秀学校"12所,36所"教育部李嘉成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投入使用。是年,初中生毕业合格率98%,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达51%,职业高中毕业升学率99.5%。
【卫生】
2002年底,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所)19个,村卫生室155个,形成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乡村联办,整体推进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有县级医院1所,妇幼保健所1所,防疫站1所,组建药监局,启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县级医疗机构仍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
【文化】
图书馆面积增加为120平方米,图书目录检索已电脑化,拥有图书1.2万册,贺龙纪念馆年接待参观者5 000多人次,4个电影放映队巡回全县,放映500多场次,全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广播电视】
恢复县广播电台的播音,日播音3次共播出4小时,继续实施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100%。
【科技】
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深化以科技承包为主的科技体制创新工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3项。科技投入到位资金68万元。马铃薯良种率达到86%。全县牲畜良种改良种率达到86.1%。
【计划生育】
贯彻落实“一轴二轮”战略,实行“导向型、服务型、进村入户”的工作方针,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06‰,计划生育率为98.45%,流动人口发验证率分别达86.77%和100%。
【社会保障】
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2 195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比上年增加纳入保障人数1 354人。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费92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费和养老保险金;其中为38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639万元,有123个单位7 316人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
【人民生活】
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461元,比上年增长2.8%,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 685元,同比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3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牛奶、禽蛋、肉、蔬菜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20%。
【存在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工业生产的基础脆弱,存量小,底子薄,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
2.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够稳固。抗灾防灾能力差,仍未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产业化发展滞后,商贸流通不畅,再加上入世对农业的冲击,农民增收难度大,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3.招商引资的环境不够宽松,利用外资水平低。
4.财政形势严峻,后续财源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陈瑜)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李占生(7月离任)
李 国(7月任职)
副书记:马世茂
徐志敏
陈瑞军
纪委书记:何廷元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占生(7月离任)
徐志敏(12月任职)
副主任:卜世兰(女蒙古族)
朱兴业
赵贵和
白 胜
张志忠(满族)
梁守忠
施拴元
李 亮
杜培明
县 长:李 国(7月离任)
王玉水(7月代理12月任职)
副县长:刘子龙
范 忠(7月离任)
郭全胜(8月任职)
刘 颖(女)
冀高亮
贾建宇
张国斌
胡登龙
王贵平(12月离任)
朱明龙
政协主席:刘常在
副主席:刘文秀
张耀忠
孙苏文
付桂芳(女蒙古族)
法院院长:杜富平
检察院检察长:张冠雄
武装部长:周 飞
政 委:孙 补
【概况】
凉城县地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位于东经112°02′~113°02′,北纬40°10′~40°50′之间。东邻丰镇市,南隔长城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呼应。西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林格尔县相接,北倚卓资县。境内东西最长82.6公里,南北最宽73公里,总面积3 458.3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北部为蛮汉山系,最高峰为海拔2 305米,南部为马头山系,占全县总面积的71.1%,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占总面积23.9%。水域为165.3平方公里,占4.7%,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说。
2002年,全县辖11个乡、3个镇,142个行政村,87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 919户,人口274 734人。其中男124 472人,女110 262人,有蒙、汉、满、回、达斡尔、鄂伦春、壮、藏、苗、土家、彝等15个民族。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22∶25.3调整到52.8∶21.9∶24,财政收入完成4 263万元,同比下降15%(包括税费改革政策性减收因素),其中地税收入完成3 208万元,同比下降23.7%(包括税费改革政策性减收因素)。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 685元和1 416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2.8%。
【农业】
全县完成总播面积107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7.05万亩,总产量1.51亿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1.81%,产秸杆13亿斤,并成为奶牛养殖业的重要支撑,马铃薯种植面积41.6万亩,总产鲜薯6.6亿斤,商品率60%,其中山区种植马铃薯24.72万亩,占全县马铃薯总播面积的61.34%。全县粮食总产3.6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畜牧业】
是年,全县实施“全力培植八大主导产业”的战略,畜牧业成为凉城县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畜牧业年度牲畜总数61.8万头(只),比上年纯增2.3万头(只),同比增长3.96%,牲畜良种、改良比率达到86.1%。其中,奶牛达10 216头,比上年增长4 646头(进站奶牛5 686头),养殖户4 500多户,年纯收入2 250万元,户均增收5 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7%。寒羊饲养量达到13.9万只,比上年增长7.6万只,其中基础母寒羊4.6万只。养殖寒羊的专业村161个,比上年增加29个专业村。山区寒羊饲养量达10.2万只,占全县寒羊饲养量的73%。人均纯收入8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41%。
【林草业】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及“321"林草工程,山区综合开发示范、绿色长廊工程等重点项目,森林覆盖率达到26.4%,年内实现退耕还林(草)工程14万亩,累计达到45.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
【水利】
水利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在滩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低压管道灌溉和喷灌、滴灌等技术,在山区建设自流引水工程和“121"集雨水窖,投资1 615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85处,其中新打机电井20眼,埋设低压管道10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5项,解决1.65万人,2.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工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0,鸿茅实业公司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 000万元,实现利税5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18%。矿业引进了山西浑源银鑫公司、台湾石鑫集团和陕西府谷客商开发矿产加工项目,石材全年加工板材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2 083万元,还有一批林草产品加工项目先后投入建设,兴发机械厂、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效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乡镇企业】
全县乡镇企业达8 145家,从业人员达45 827人,固定资产达到3.97亿元,总产值达到19.5亿元,增加值达4.7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入库税金1 100万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达800元。
【旅游】
吸引社会资金800多万元,改善了温泉、岱海、永兴湖、二龙什台等景区的基础设施。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并举办2002年"内蒙古草原·岱海消夏避暑"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2 000多万元。
【市场流通 内外贸】
全年农畜产品销售额达到4.3亿多元,流通产业入库税金660多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20.7%,流通贩运队伍达2.8万人,农民经济人队伍发展到200人,贩运大户达50户,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共查办各类案件150起,案值50多万元。引进国内外资金1.1亿元,其中境外资金66.25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83万美元。
【交通 能源 通讯】
2002年,新修乡村道路43.3公里,整修乡村道路72.6公里,打通3个不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好路率84.6%,投资600万元,完成集麦油路37.5公里的翻修工程,卓凉三级公路招标工作顺利完成。
是年,争取到农电网改造二期工程投资4 107.5万元,用于改造剩余农村电网和城镇电网,完成永兴35千伏输变电基础工程和部分线路工程。
通讯网络联通全球,市话容量达到15 000门,普及率达到81部/百户,1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农话普及率达到5部/百户,新建移动通讯基站5座,累计达到10座,移动通讯信号基本覆盖全县。
【城镇建设】
年内城关镇旧城改造投资143万元,新建楼房26栋,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 822平方米,完成市镇基础建设工程10项(投资1 213万元),完善配套主要街道的排污、排洪、供热、供水、公厕等市镇建设工程。
【教育】
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私立高中1所,教学班55个,教职工232人,在校生3 482人;进修学校1所,教学班4个,学员150人;初中13所,教学班169个,教职工604人,在校生10 497人;小学校点190个,教学班688个,教职工1 151人,在校生14 985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60~680人,保教员40人,私立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70~260人。校舍砖瓦化比例达98%,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动、卫生器材配备率达到96.58%,投资1 920.5万元的二期义教工程全面启动,建成自治区级"现代化教育优秀学校"12所,36所"教育部李嘉成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投入使用。是年,初中生毕业合格率98%,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达51%,职业高中毕业升学率99.5%。
【卫生】
2002年底,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所)19个,村卫生室155个,形成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乡村联办,整体推进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有县级医院1所,妇幼保健所1所,防疫站1所,组建药监局,启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县级医疗机构仍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
【文化】
图书馆面积增加为120平方米,图书目录检索已电脑化,拥有图书1.2万册,贺龙纪念馆年接待参观者5 000多人次,4个电影放映队巡回全县,放映500多场次,全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广播电视】
恢复县广播电台的播音,日播音3次共播出4小时,继续实施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100%。
【科技】
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深化以科技承包为主的科技体制创新工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3项。科技投入到位资金68万元。马铃薯良种率达到86%。全县牲畜良种改良种率达到86.1%。
【计划生育】
贯彻落实“一轴二轮”战略,实行“导向型、服务型、进村入户”的工作方针,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06‰,计划生育率为98.45%,流动人口发验证率分别达86.77%和100%。
【社会保障】
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2 195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比上年增加纳入保障人数1 354人。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费92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费和养老保险金;其中为38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639万元,有123个单位7 316人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
【人民生活】
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461元,比上年增长2.8%,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 685元,同比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3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牛奶、禽蛋、肉、蔬菜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20%。
【存在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工业生产的基础脆弱,存量小,底子薄,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
2.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够稳固。抗灾防灾能力差,仍未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产业化发展滞后,商贸流通不畅,再加上入世对农业的冲击,农民增收难度大,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3.招商引资的环境不够宽松,利用外资水平低。
4.财政形势严峻,后续财源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