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 委
书 记: ***(蒙古族)
副 书 记:柳 秀(1月离任) 王振义
郭 健(蒙古族) 张彭慧 吴浩峰
王志平(蒙古族) 张伯旭
常 委:张院忠 李 鹤(满族) 云忠义(蒙古族)
朝 鲁(蒙古族) 杨飞云 兰恩华 陈焕文
云丽珠(女 蒙古族)
人 大
主 任:吴一徽(女 蒙古族)
副 主 任:李岳清 吴福成(蒙古族) 韩 钊(蒙古族)
吕景瑞 赛 娜(女 蒙古族) ***(女 4月任职)
政 府
市 长:柳秀(1月离任)
副 市 长:张院忠 董恒宇 刘菊茹(女)
吕慧生 云公和(蒙古族) 高炜明
王 强 龚晓峰(11月任职) 方泽南(11月任职)
党组副书记:刘承恩
政 协
主 席:刘香芸(女)
副 主 席:扎木苏(藏族) 葛 健 吉日木图(蒙古族)
彭皓芳 高昆生 张润锁 李绍华 云普选
白金祥
纪检委
书 记:王志平(蒙古族)
政法委
书 记:李 鹤(满族)
法 院
院 长:李宪法
检察院
检 察 长:云布俊(蒙古族)
军分区
政 委:陈焕文
司 令 员:张立忠
【概况】 呼和浩特位于华北北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地理坐标在北纬39°35’~41°25’,东经110°31’~112°20’。至2005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1旗(土默特左旗)、4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如意、金川两个区域)。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至2005年末,有常住人口258.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5.08万人,乡村人口112.32万人,蒙古族人口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率11.6‰,自然增长率-1.7‰。
2005年,呼和浩特市经济总量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中位居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77.76亿元,增长2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分项目看,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3.0%、1.1%、2.8%和5.1%,娱乐文教服务比上年下降1.4%,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的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9%和0.2%;农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0%。其中医疗保健上涨0.5%、食品上涨1.6%、服务项目上涨9.1%。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农业产值达25.99亿元,林业总产值达1.08亿元。牧业产值达53.95亿元,渔业产值达0.71亿元,农牧鱼服务业达0.85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4%。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0.8千公顷,增长12.3%。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4.8万吨,比上年下降0.5%;油料产量6.1万吨,减产41.7%;蔬菜产量44.8万吨,比上年减产2.0%。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84.1万吨,增产10.7%;薯类产量20.6万吨,减产24.9%;豆类产量1.4万吨,减产30.8%。
【畜牧业】 全市年末家畜总头数199.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大牲畜存栏75.4万头,比上年增长17.8%,在大牲畜中,奶牛存栏头数达63.8万头,比上年增加5.8%。小牲畜存栏93.1万只,比上年增长9.8%;生猪存栏30.7万头,比上年增长0.9%。全年肉类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增长8.5%;奶类产量227.8万吨,增长49.8%;禽蛋产量3.4万吨,增长2.4%。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拥有拖拉机5.6万台。农药使用量305吨,比上年减少1.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316吨,增长6.4%;农村用电量24280万千瓦时,增长10.6%。
【林业】 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4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积9.3千公顷。
【工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位居全区第三位。建筑业增加值53.24亿元,位居全区第二位。第三产业增加值388.91亿元,位居全区第一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高速增长,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突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435135万元,比上下降0.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934610万元,同比增长5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9.9,比上年提高23.3%。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降低0.8%;总资产贡献率为14.9%,提高0.03%;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5%,下降0.6%;流动资产年周转率为2.6次,提高0.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9315元/人,增长25.8%;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5%,降低14.0%;资产负债率为61.1%,提高1.9%。
2005年,呼和浩特市有工业企业单位245个,比上年增加42个。工业企业增加值163.51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30.8%;产品销售收入4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利税总额达6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建筑业】 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53.24亿元,有国营和集体建筑企业单位100余户,职工5.71万人。呼和浩特市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3.3亿元,增长9.9%。竣工产值47.3亿元,增长11.7%。实现税金2.1亿元,增长17.4%,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11.8%。施工面积为71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197.4万平方米,减少116.1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 2005年在建高层(超过50米以上)建筑30栋,总建筑面积89.7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32.27亿元。新开工高层建筑29栋,总建筑面积123.7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72.38亿元。完成《中山路、新华大街商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490万平方米;完成《自治区党政中心区详细规划》,规划面积600万平方米;完成《呼和浩特民族风情旅游带规划》,从大青山至和林格尔南山,规划范围640平方公里;完成《成吉思汗大街城市设计》;完成39个“城中村”建设详细规划,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完成市区1∶2000地形图测绘9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4.125平方公里;编制1∶5000地形图730平方公里,为24条主次干道和17条小街巷改造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道路中心放线及纵横断测量,完成其他地区的详细规划设计33.09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呼和浩特市共改造热力站20座,对7.2公里的主干线、50公里的支干线管网和70座热力站、6座锅炉房进行全面的检修和维修,在回民区原政府锅炉房的旧址上新建1座调风锅炉房。
2005年完成上年16公里次高压管线的收尾工作,并于2005年6月底通气;新铺设天然气管网54.3公里,改造旧管网6公里、中低压调压站2座;呼市天然气加气站已达9座。
2005年除完成通道街、鄂尔多斯大街、新华西街、乌兰察布西路、昭乌达路、哲里木路、海拉尔西街、兴安南北路、成吉思汗大街、园一路等10条道路改扩建工程和农大过街天桥建设任务外,超额完成昭君路、呼伦南路、乌兰察布东路、丁香路、石羊桥南路、云中路、七纬路、西顺城街等8条道路的改建修通任务。
【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各类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19.0亿元,增长5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6.5亿元,增长41.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9亿元,增长10.5%;其它投资完成22.1亿元,增长160.7%。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16亿元,增长22.5%;商品房屋销售额26.06亿元,增长22.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58.1万平方米,增长15.1%。
【财政收入】 全年财政总收入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4亿元,增长33%。全年财政支出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在财政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农业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教育支出分别为25004万元、18121万元、15272万元、31674万元、77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64.6%、47.5%、-11.5%、15.2%。
【金融保险】 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3.9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是金融机构存款的主要来源,其余额达379.6亿元,比年初增长24.0%;企业存款244.4亿元,比年初下降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874.0亿元,比年初增长20.6%。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为184.3亿元,增长21.8%;中长期贷款为652.4亿元,增长18.3%。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为16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现金支出1625.1亿元,比上年增长9.9%。收支相抵,货币投放13.7亿元。
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1.7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人寿保险费收入8.7亿元,下降6.9%;财产保险费收入3.0亿元,增长21.5%。全市保险业务支出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城乡市场看,市的零售额271.4亿元,增长15.4%;旗县的零售额21.4亿元,增长13.7%;县以下的零售额12.1亿元,增长11.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快速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30.92亿元,增长16.1%;餐饮业实现70.19亿元,增长12.5%;其他行业实现3.8亿元,增长8.5%。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4%。出口总额5.9亿美元,增长122.2%。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年内签订项目43个,合同引进外方资金26742万美元,外方资金实际到位40345万美元。
【交通邮电】 2005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74.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9.8%,公路货运量为6131万吨,增长18.6%;公路旅客周转量41.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公路客运量为3764万人,增长2.0%。完成新改建县、乡、村公路1091.3公里,其中土默特左旗260.5公里、托克托县218公里、赛罕区100.2公里、和林格尔县193公里、清水河县105.5公里、武川县133公里、新城区64.6公里、玉泉区16.5公里。完成89个村的“村村通”公路任务。公路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387亿元。完成客运站、客运北站的改扩建工程。客运南站改扩建工程投资1012.7万元。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城市电话用户80.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0万户,增加0.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117.0万户,增加4.0万户。
【教育】 2005年,呼和浩特市区优质高中达50%。高中阶段入学率84.2%,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2%。呼和浩特市高考总成绩仍居自治区前列。2005年高考报名21437人,录取考生16183人,录取率为75.5%,其中600分以上考生有331人,占全区10.6%。
2005年筹资500万元,完成呼市教育城域网第一期工程,并于7月开通使用。90%的农村中小学建成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教学接收站、教学光盘播放点和多媒体教室,使农村学生也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呼和浩特市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这项工程使90%以上的中学教师、65%以上的小学教师有条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呼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2005年9月呼和浩特市通过国家个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一类城市的验收,取得好成绩。
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7所、普通中学152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649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3.6万人,增长18.8%。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9万人,增长1.4%。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万人,下降1.4%。小学在校学生18.5万人,比上年下降3.0%。
【文化】 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2005年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呼市从2004年,全面起动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并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7个工程建设任务,2005年主要完成23个建设任务。综合覆盖率达到94.78%,比1998年增加12.27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
【卫生】 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9个,其中有医院62个,医院拥有病床6988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329人。其中,执业医师4250人,助理执业医师656人。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6个,基本覆盖26个办事处和239个居委会,受益人口约100多万,覆盖率达80%以上。呼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达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服务功能。
全年组织3次卫生下乡活动,义诊1000余人次,为群众赠送药品、免费检查,减免医疗费共计15万元。在呼市认真开展结核病项目工作,2005年呼市新涂阳病人共发现911例(指标856例),治愈率90.6%(指标85%),完成2005年年任务的106.43%。计划免疫工作全部达标。全年销售体育彩票3885万元,比上年提高2.59倍。
【体育】 2005年,全市有体育场9个,体育馆6个,游泳池20个。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有21.6万人体育锻炼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达到良好级以上的有10.6万人。
【人民生活】 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7.2亿元,增长21.1%;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亿元,增长20.5%;其他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9亿元,增长28.1%。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15元,增长18.3%。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2150元,比上年增长21.9%;农民人均纯收入4631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8768元,比上年增长18.2%;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761元,增长17.0%。
【社会保障】 全年共为72417名参统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1643万元,其中市本级为61837人发放养老金54072万元,5个旗县为10580人发放养老金7571万元,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在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全年共为1372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254.8万元,其中市本级为1101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980万元,各旗县区为271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74.8万元,全部做到应发尽发。全市共核定各项社会保险费年度征缴额125935.2万元,完成年初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114147万元的110.3%。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统职工达28.14万人,核定年度征缴额81548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27.75万人和77000万元的101.4%和105.9%;失业保险累计参统职工33.08万人,核定年度征缴额8892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33万人和8100万元的100.2%和110%;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统人数28.88万人,核定年度征缴额27254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28万人和20437万元的103%和133.4%。
【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9.8万人,减少0.7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3万人,减少0.1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8.4万人,增加0.9万人。全市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8342人,完成目标任务3.6万人的107%,其中新增劳动力就业14551人,完成目标任务1.4万人的104%,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791人,完成目标任务2.2万人的108%,安置“4050”人员5561人,完成目标任务5000人的1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4.6%的目标任务之内,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 委
书 记: ***(蒙古族)
副 书 记:柳 秀(1月离任) 王振义
郭 健(蒙古族) 张彭慧 吴浩峰
王志平(蒙古族) 张伯旭
常 委:张院忠 李 鹤(满族) 云忠义(蒙古族)
朝 鲁(蒙古族) 杨飞云 兰恩华 陈焕文
云丽珠(女 蒙古族)
人 大
主 任:吴一徽(女 蒙古族)
副 主 任:李岳清 吴福成(蒙古族) 韩 钊(蒙古族)
吕景瑞 赛 娜(女 蒙古族) ***(女 4月任职)
政 府
市 长:柳秀(1月离任)
副 市 长:张院忠 董恒宇 刘菊茹(女)
吕慧生 云公和(蒙古族) 高炜明
王 强 龚晓峰(11月任职) 方泽南(11月任职)
党组副书记:刘承恩
政 协
主 席:刘香芸(女)
副 主 席:扎木苏(藏族) 葛 健 吉日木图(蒙古族)
彭皓芳 高昆生 张润锁 李绍华 云普选
白金祥
纪检委
书 记:王志平(蒙古族)
政法委
书 记:李 鹤(满族)
法 院
院 长:李宪法
检察院
检 察 长:云布俊(蒙古族)
军分区
政 委:陈焕文
司 令 员:张立忠
【概况】 呼和浩特位于华北北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地理坐标在北纬39°35’~41°25’,东经110°31’~112°20’。至2005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1旗(土默特左旗)、4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如意、金川两个区域)。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至2005年末,有常住人口258.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5.08万人,乡村人口112.32万人,蒙古族人口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率11.6‰,自然增长率-1.7‰。
2005年,呼和浩特市经济总量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中位居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77.76亿元,增长2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分项目看,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3.0%、1.1%、2.8%和5.1%,娱乐文教服务比上年下降1.4%,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的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9%和0.2%;农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0%。其中医疗保健上涨0.5%、食品上涨1.6%、服务项目上涨9.1%。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农业产值达25.99亿元,林业总产值达1.08亿元。牧业产值达53.95亿元,渔业产值达0.71亿元,农牧鱼服务业达0.85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4%。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0.8千公顷,增长12.3%。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4.8万吨,比上年下降0.5%;油料产量6.1万吨,减产41.7%;蔬菜产量44.8万吨,比上年减产2.0%。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84.1万吨,增产10.7%;薯类产量20.6万吨,减产24.9%;豆类产量1.4万吨,减产30.8%。
【畜牧业】 全市年末家畜总头数199.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大牲畜存栏75.4万头,比上年增长17.8%,在大牲畜中,奶牛存栏头数达63.8万头,比上年增加5.8%。小牲畜存栏93.1万只,比上年增长9.8%;生猪存栏30.7万头,比上年增长0.9%。全年肉类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增长8.5%;奶类产量227.8万吨,增长49.8%;禽蛋产量3.4万吨,增长2.4%。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拥有拖拉机5.6万台。农药使用量305吨,比上年减少1.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316吨,增长6.4%;农村用电量24280万千瓦时,增长10.6%。
【林业】 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4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积9.3千公顷。
【工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位居全区第三位。建筑业增加值53.24亿元,位居全区第二位。第三产业增加值388.91亿元,位居全区第一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高速增长,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突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435135万元,比上下降0.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934610万元,同比增长5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9.9,比上年提高23.3%。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降低0.8%;总资产贡献率为14.9%,提高0.03%;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5%,下降0.6%;流动资产年周转率为2.6次,提高0.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9315元/人,增长25.8%;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5%,降低14.0%;资产负债率为61.1%,提高1.9%。
2005年,呼和浩特市有工业企业单位245个,比上年增加42个。工业企业增加值163.51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30.8%;产品销售收入4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利税总额达6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建筑业】 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53.24亿元,有国营和集体建筑企业单位100余户,职工5.71万人。呼和浩特市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3.3亿元,增长9.9%。竣工产值47.3亿元,增长11.7%。实现税金2.1亿元,增长17.4%,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11.8%。施工面积为71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197.4万平方米,减少116.1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 2005年在建高层(超过50米以上)建筑30栋,总建筑面积89.7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32.27亿元。新开工高层建筑29栋,总建筑面积123.7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72.38亿元。完成《中山路、新华大街商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490万平方米;完成《自治区党政中心区详细规划》,规划面积600万平方米;完成《呼和浩特民族风情旅游带规划》,从大青山至和林格尔南山,规划范围640平方公里;完成《成吉思汗大街城市设计》;完成39个“城中村”建设详细规划,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完成市区1∶2000地形图测绘9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4.125平方公里;编制1∶5000地形图730平方公里,为24条主次干道和17条小街巷改造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道路中心放线及纵横断测量,完成其他地区的详细规划设计33.09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呼和浩特市共改造热力站20座,对7.2公里的主干线、50公里的支干线管网和70座热力站、6座锅炉房进行全面的检修和维修,在回民区原政府锅炉房的旧址上新建1座调风锅炉房。
2005年完成上年16公里次高压管线的收尾工作,并于2005年6月底通气;新铺设天然气管网54.3公里,改造旧管网6公里、中低压调压站2座;呼市天然气加气站已达9座。
2005年除完成通道街、鄂尔多斯大街、新华西街、乌兰察布西路、昭乌达路、哲里木路、海拉尔西街、兴安南北路、成吉思汗大街、园一路等10条道路改扩建工程和农大过街天桥建设任务外,超额完成昭君路、呼伦南路、乌兰察布东路、丁香路、石羊桥南路、云中路、七纬路、西顺城街等8条道路的改建修通任务。
【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各类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19.0亿元,增长5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6.5亿元,增长41.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9亿元,增长10.5%;其它投资完成22.1亿元,增长160.7%。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16亿元,增长22.5%;商品房屋销售额26.06亿元,增长22.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58.1万平方米,增长15.1%。
【财政收入】 全年财政总收入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4亿元,增长33%。全年财政支出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在财政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农业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教育支出分别为25004万元、18121万元、15272万元、31674万元、77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64.6%、47.5%、-11.5%、15.2%。
【金融保险】 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3.9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是金融机构存款的主要来源,其余额达379.6亿元,比年初增长24.0%;企业存款244.4亿元,比年初下降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874.0亿元,比年初增长20.6%。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为184.3亿元,增长21.8%;中长期贷款为652.4亿元,增长18.3%。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为16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现金支出1625.1亿元,比上年增长9.9%。收支相抵,货币投放13.7亿元。
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1.7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人寿保险费收入8.7亿元,下降6.9%;财产保险费收入3.0亿元,增长21.5%。全市保险业务支出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城乡市场看,市的零售额271.4亿元,增长15.4%;旗县的零售额21.4亿元,增长13.7%;县以下的零售额12.1亿元,增长11.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快速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30.92亿元,增长16.1%;餐饮业实现70.19亿元,增长12.5%;其他行业实现3.8亿元,增长8.5%。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4%。出口总额5.9亿美元,增长122.2%。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年内签订项目43个,合同引进外方资金26742万美元,外方资金实际到位40345万美元。
【交通邮电】 2005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74.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9.8%,公路货运量为6131万吨,增长18.6%;公路旅客周转量41.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公路客运量为3764万人,增长2.0%。完成新改建县、乡、村公路1091.3公里,其中土默特左旗260.5公里、托克托县218公里、赛罕区100.2公里、和林格尔县193公里、清水河县105.5公里、武川县133公里、新城区64.6公里、玉泉区16.5公里。完成89个村的“村村通”公路任务。公路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387亿元。完成客运站、客运北站的改扩建工程。客运南站改扩建工程投资1012.7万元。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城市电话用户80.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0万户,增加0.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117.0万户,增加4.0万户。
【教育】 2005年,呼和浩特市区优质高中达50%。高中阶段入学率84.2%,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2%。呼和浩特市高考总成绩仍居自治区前列。2005年高考报名21437人,录取考生16183人,录取率为75.5%,其中600分以上考生有331人,占全区10.6%。
2005年筹资500万元,完成呼市教育城域网第一期工程,并于7月开通使用。90%的农村中小学建成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教学接收站、教学光盘播放点和多媒体教室,使农村学生也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呼和浩特市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这项工程使90%以上的中学教师、65%以上的小学教师有条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呼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2005年9月呼和浩特市通过国家个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一类城市的验收,取得好成绩。
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7所、普通中学152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649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3.6万人,增长18.8%。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9万人,增长1.4%。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万人,下降1.4%。小学在校学生18.5万人,比上年下降3.0%。
【文化】 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2005年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呼市从2004年,全面起动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并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7个工程建设任务,2005年主要完成23个建设任务。综合覆盖率达到94.78%,比1998年增加12.27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
【卫生】 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9个,其中有医院62个,医院拥有病床6988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329人。其中,执业医师4250人,助理执业医师656人。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6个,基本覆盖26个办事处和239个居委会,受益人口约100多万,覆盖率达80%以上。呼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达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服务功能。
全年组织3次卫生下乡活动,义诊1000余人次,为群众赠送药品、免费检查,减免医疗费共计15万元。在呼市认真开展结核病项目工作,2005年呼市新涂阳病人共发现911例(指标856例),治愈率90.6%(指标85%),完成2005年年任务的106.43%。计划免疫工作全部达标。全年销售体育彩票3885万元,比上年提高2.59倍。
【体育】 2005年,全市有体育场9个,体育馆6个,游泳池20个。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有21.6万人体育锻炼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达到良好级以上的有10.6万人。
【人民生活】 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7.2亿元,增长21.1%;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亿元,增长20.5%;其他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9亿元,增长28.1%。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15元,增长18.3%。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2150元,比上年增长21.9%;农民人均纯收入4631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8768元,比上年增长18.2%;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761元,增长17.0%。
【社会保障】 全年共为72417名参统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1643万元,其中市本级为61837人发放养老金54072万元,5个旗县为10580人发放养老金7571万元,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在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全年共为1372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254.8万元,其中市本级为1101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980万元,各旗县区为271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74.8万元,全部做到应发尽发。全市共核定各项社会保险费年度征缴额125935.2万元,完成年初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114147万元的110.3%。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统职工达28.14万人,核定年度征缴额81548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27.75万人和77000万元的101.4%和105.9%;失业保险累计参统职工33.08万人,核定年度征缴额8892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33万人和8100万元的100.2%和110%;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统人数28.88万人,核定年度征缴额27254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28万人和20437万元的103%和133.4%。
【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9.8万人,减少0.7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3万人,减少0.1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8.4万人,增加0.9万人。全市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8342人,完成目标任务3.6万人的107%,其中新增劳动力就业14551人,完成目标任务1.4万人的104%,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791人,完成目标任务2.2万人的108%,安置“4050”人员5561人,完成目标任务5000人的1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4.6%的目标任务之内,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