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领导名录】
旗委书记:巴特尔(蒙古族)
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希格巴特尔(蒙古族)
旗 长:卜文厚(蒙古族)
政协主席:陈玉玲(女 蒙古族)
武装部长:周振平(蒙古族)
政 委:侯永明(4月离任)
白 荣(蒙古族 4月任职)
【概况】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位于阴山北麓,是包头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地处北纬41°20’~42°40’,东经109°16’~111°25’。东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相接,西与乌拉特中旗毗邻,南与包头市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相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公里。2005年按照自治区撤乡并镇的意见,将原8个苏木、5个乡、4个镇整合为7镇1苏木、74个村民委员会(嘎查)、8个居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22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301人;总人口中男性57620人,女性5272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6.1人,有蒙、回、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藏、苗、土家族等15个民族共17252人,其中蒙古族16740人,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区南北长16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总面积1741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牧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9.5%,耕地面积112.5万亩。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6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财政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1.28倍,首次进入自治区旗县区财政20强,排名第19位;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1554元,同比增长3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95元,同比增长2.9%。在《经济日报》发布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竞争力等级为C级,继续保持全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百强县(市)地位,在西部876个县(市)中排第78位,比第四届提升了13位。
【农牧业产业化】 按照“农牧业生产向水源富集区集中”和“养牛种薯奔小康”的工作思路,把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与推进全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积极转变农牧业产业结构,全力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进程,生态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完成牧区生态移民800人、135户。生态治理成果不断扩大,风沙源治理面积42.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购进新西兰荷斯坦奶牛2600头,奶牛存栏达到4.03万头,运行奶站30座,日产鲜奶102吨。种植马铃薯36.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1%。全旗粮食总产达到9440万斤。
2005年遭受近40年不遇的大旱灾,全旗上下展开积极抗灾救灾活动,争取到国家民政部、自治区和包头市抗灾资金600万元,旗乡两级财政和农牧民自筹资金1100万元,通过水源开发、饲草调运、加快牲畜出栏等措施,把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了5万头优质奶肉牛和40万头基础母畜安全过冬度春。积极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近60万元,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工业经济】 主要产品铁精粉生产建设总规模达500万吨,产量达302万吨,同比增长150万吨,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铁精粉生产第一旗。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73%;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73%;工业入库税金3.8亿元,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67%,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2∶62∶26,工业经济占到全旗经济总量的46%。
【城镇化建设】 重点对百灵庙镇进行改造建设,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设计院编修完成《百灵庙镇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外环路、商业步行街、第二热源厂、河东涵管桥、广福寺及九世班禅行宫修缮等续建工程和女儿山游乐园、哈萨尔广场、百灵公园改造工程;启动“街巷硬化”和“卫生整治”工程,拓宽硬化街巷35条,新建水冲式厕所13座,集中解决居民出行难、上厕难的问题;加快居民住宅楼房化步伐,对解放街、艾不盖街等5个地段进行拆迁改造,新建住宅楼4万平方米。百灵庙镇的人居环境、城镇容量和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加大石宝、希拉穆仁和满都拉等其它城镇的建设力度,实施石宝镇扩容新建工程,新建商用楼200多套,并通过集中办学,发展二、三产业等措施,新增人口近2500人。
【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通乡油路103公里、水泥路19公里、通村公路263公里;实施电力三期城网改造工程,启动建设110KV变电站1个,35KV变电站2个。建设完成移动通信基站5个,网络覆盖率达到95%。
【旅游】 新建天上草原旅游度假村、黄花滩水库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旅游项目。完成达茂宾馆、万禾大酒店星级评定工作,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69个同类旗(县)中第二个拥有三星级饭店的旗(县)。筹融资4134万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景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较好的旅游业环境。全年接待中外游客4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67万元。
【口岸】 全年4次开关,累计进出口货物1.8万吨,进出口货物总值4000万元,实现关税440万元,出入境人员3.3万人(次)。全力推进白满铁路建设、矿产品资源开发进口和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主的项目工作。
【社会事业】 农牧民科技培训5100多人,乡土人才培训150多人。大力实施“442”计划,满足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高考录取率77.2%。成功举办中国北方第一座蒙古族生态博物馆开馆仪式及文化活动、全旗第十九届草原那达慕和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完成9个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任务,开通包头至百灵庙的数字微波干线。建立启动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99.15%。
【社会保障】 投入1300万元,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扶困救助和就业扶持制度。全旗850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605万元;2.3万名农牧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并享受到大病救助,对城乡190名大病人员实施大病救助,发放大病救助金51万元。认真执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旗财政补贴资金130万元,使全旗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并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两补”,给予伙食费补贴。累计投入资金120万元,资助156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全年养老保险新增1489人,发放养老金893万元;医疗保险新增1615人,支付医疗保险312万元;失业保险新增2510人,支付失业保险金123万元;工伤保险新增1167人,支付工伤保险32万元。在全旗机关事业单位中全面启动生育保险,完成扩面3300人,支付生育保险金7.2万元。新增就业5023人,1160人实现再就业。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1.7万人。共投入扶贫资金621万元和世行资金547万元,全旗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400人。
【领导名录】
旗委书记:巴特尔(蒙古族)
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希格巴特尔(蒙古族)
旗 长:卜文厚(蒙古族)
政协主席:陈玉玲(女 蒙古族)
武装部长:周振平(蒙古族)
政 委:侯永明(4月离任)
白 荣(蒙古族 4月任职)
【概况】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位于阴山北麓,是包头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地处北纬41°20’~42°40’,东经109°16’~111°25’。东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相接,西与乌拉特中旗毗邻,南与包头市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相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公里。2005年按照自治区撤乡并镇的意见,将原8个苏木、5个乡、4个镇整合为7镇1苏木、74个村民委员会(嘎查)、8个居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22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301人;总人口中男性57620人,女性5272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6.1人,有蒙、回、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藏、苗、土家族等15个民族共17252人,其中蒙古族16740人,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区南北长16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总面积1741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牧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9.5%,耕地面积112.5万亩。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6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财政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1.28倍,首次进入自治区旗县区财政20强,排名第19位;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1554元,同比增长3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95元,同比增长2.9%。在《经济日报》发布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竞争力等级为C级,继续保持全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百强县(市)地位,在西部876个县(市)中排第78位,比第四届提升了13位。
【农牧业产业化】 按照“农牧业生产向水源富集区集中”和“养牛种薯奔小康”的工作思路,把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与推进全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积极转变农牧业产业结构,全力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进程,生态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完成牧区生态移民800人、135户。生态治理成果不断扩大,风沙源治理面积42.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购进新西兰荷斯坦奶牛2600头,奶牛存栏达到4.03万头,运行奶站30座,日产鲜奶102吨。种植马铃薯36.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1%。全旗粮食总产达到9440万斤。
2005年遭受近40年不遇的大旱灾,全旗上下展开积极抗灾救灾活动,争取到国家民政部、自治区和包头市抗灾资金600万元,旗乡两级财政和农牧民自筹资金1100万元,通过水源开发、饲草调运、加快牲畜出栏等措施,把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了5万头优质奶肉牛和40万头基础母畜安全过冬度春。积极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近60万元,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工业经济】 主要产品铁精粉生产建设总规模达500万吨,产量达302万吨,同比增长150万吨,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铁精粉生产第一旗。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73%;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73%;工业入库税金3.8亿元,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67%,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2∶62∶26,工业经济占到全旗经济总量的46%。
【城镇化建设】 重点对百灵庙镇进行改造建设,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设计院编修完成《百灵庙镇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外环路、商业步行街、第二热源厂、河东涵管桥、广福寺及九世班禅行宫修缮等续建工程和女儿山游乐园、哈萨尔广场、百灵公园改造工程;启动“街巷硬化”和“卫生整治”工程,拓宽硬化街巷35条,新建水冲式厕所13座,集中解决居民出行难、上厕难的问题;加快居民住宅楼房化步伐,对解放街、艾不盖街等5个地段进行拆迁改造,新建住宅楼4万平方米。百灵庙镇的人居环境、城镇容量和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加大石宝、希拉穆仁和满都拉等其它城镇的建设力度,实施石宝镇扩容新建工程,新建商用楼200多套,并通过集中办学,发展二、三产业等措施,新增人口近2500人。
【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通乡油路103公里、水泥路19公里、通村公路263公里;实施电力三期城网改造工程,启动建设110KV变电站1个,35KV变电站2个。建设完成移动通信基站5个,网络覆盖率达到95%。
【旅游】 新建天上草原旅游度假村、黄花滩水库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旅游项目。完成达茂宾馆、万禾大酒店星级评定工作,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69个同类旗(县)中第二个拥有三星级饭店的旗(县)。筹融资4134万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景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较好的旅游业环境。全年接待中外游客4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67万元。
【口岸】 全年4次开关,累计进出口货物1.8万吨,进出口货物总值4000万元,实现关税440万元,出入境人员3.3万人(次)。全力推进白满铁路建设、矿产品资源开发进口和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主的项目工作。
【社会事业】 农牧民科技培训5100多人,乡土人才培训150多人。大力实施“442”计划,满足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高考录取率77.2%。成功举办中国北方第一座蒙古族生态博物馆开馆仪式及文化活动、全旗第十九届草原那达慕和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完成9个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任务,开通包头至百灵庙的数字微波干线。建立启动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99.15%。
【社会保障】 投入1300万元,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扶困救助和就业扶持制度。全旗850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605万元;2.3万名农牧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并享受到大病救助,对城乡190名大病人员实施大病救助,发放大病救助金51万元。认真执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旗财政补贴资金130万元,使全旗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并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两补”,给予伙食费补贴。累计投入资金120万元,资助156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全年养老保险新增1489人,发放养老金893万元;医疗保险新增1615人,支付医疗保险312万元;失业保险新增2510人,支付失业保险金123万元;工伤保险新增1167人,支付工伤保险32万元。在全旗机关事业单位中全面启动生育保险,完成扩面3300人,支付生育保险金7.2万元。新增就业5023人,1160人实现再就业。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1.7万人。共投入扶贫资金621万元和世行资金547万元,全旗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