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领导名录】
市委书记:高震邦
人大常委会主任:纪相军(蒙古族 3月离任)
额尔敦宝力高(蒙古族 3月任职)
市 长:尤国钧(蒙古族)
政协主席:额尔敦宝力高(蒙古族 3月离任)
陈长青(蒙古族 3月任职)
武装部长:尚德明
政 委:蒋 辉
【概况】 乌兰浩特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兴安盟东部,地处北纬45°55’~46°18’,东经121°50’~122°20’之间,西南部与吉林省洮南市毗邻,其余方位均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壤,总面积772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人口286833人,其中汉族191350人,占全市总人口66.7%;蒙古族74715人,占26%;其他少数民族20768人,占7.3%。城镇人口223287人,乡村人口63546人,全市人口密度367.1人/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2639万元,财政收入44418万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8150元,比上年增加90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比上年增加600元,增长18.7%。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26亿元,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7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8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51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7亿元,占全盟总量的44.4%。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14.61亿元,增长29.2%,占GDP比重达到3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48亿元,增长30.9%。工业企业实现税收3.17亿元,增长14.2%。工业增加值完成6.91亿元,增长44.3%,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7.3%。
【农业】 粮食总产达到72998吨,奶牛存栏突破9万头,肉羊、肉鸡养殖分别达到5.5万只、80万只,农牧结合户发展到1382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5%。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止禽流感、“五号病”重大疫情的传入。年度打井226眼,新增水浇地1万亩。
【城镇建设】 全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32.34万平方米,完成开发投资2.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3.6%。加快推进王爷庙二期工程扩建、四星级宾馆、关店绒毛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治理小巷22条,硬化面积2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排洪渠300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7.9%。中油鸿力投资公司管道燃气项目完成投资600万元,新城投资公司1亿元贷款项目基本确定,自治区3000万元土地收储贷款已经落实。
【旅游】 精心打造蒙元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全市旅游人数达到99.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招商引资】 出台《乌兰浩特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民营企业创业中心入驻企业优惠政策》,组建政府企业服务中心,对重点招商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先后组团赴上海、河北、陕西等省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升乌兰浩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5年全市共引进项目87个,引进国内资金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49%。
【重点项目】 41个三级工业重点项目开工40个,竣工2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69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四镇民营企业创业中心累计引进项目164个,实现增加值7335万元,增长84%;高载能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金源达重化工公司硅铁生产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企业改革】 乳品公司、康达建材公司、食品公司、食品购销公司等企业转制任务全面完成,一百商店、八百商店、第二热源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妥善解决,6家粮食购销企业560名职工的经济补尝一次到位,劳动关系顺利解除。
【科技】 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6期,培训农民3.9万人次,推广区级先进适用技术11项,盟级19项。
【教育】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朝鲜族小学教学楼建设进展顺利,第五中学、兴安二小教学楼和义勒特中心校新校舍投入使用。
【体育】 举办“党在我心中·社区文化艺术年”活动和首届中老年体育运动会,出版《“翰墨寄情”中老年书画作品集》和《乌兰浩特乡情》,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位。
【卫生】 投入80万元完成农村卫生院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卫生院人员工资和养老统筹问题。制定出台加强街道社区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完善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815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增长18.7%。开发建设全盟首批经济适用住房,可解决212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各科局投入130万元,为特困群众维修住房1350间,新建住房245间。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救济范围,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由原来的60元提高到79元。重视就业和社保工作,全年实现就业9559人,劳务输出8064人,新增各类参保人员7791人。
【领导名录】
市委书记:高震邦
人大常委会主任:纪相军(蒙古族 3月离任)
额尔敦宝力高(蒙古族 3月任职)
市 长:尤国钧(蒙古族)
政协主席:额尔敦宝力高(蒙古族 3月离任)
陈长青(蒙古族 3月任职)
武装部长:尚德明
政 委:蒋 辉
【概况】 乌兰浩特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兴安盟东部,地处北纬45°55’~46°18’,东经121°50’~122°20’之间,西南部与吉林省洮南市毗邻,其余方位均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壤,总面积772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人口286833人,其中汉族191350人,占全市总人口66.7%;蒙古族74715人,占26%;其他少数民族20768人,占7.3%。城镇人口223287人,乡村人口63546人,全市人口密度367.1人/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2639万元,财政收入44418万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8150元,比上年增加90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比上年增加600元,增长18.7%。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26亿元,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7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8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51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7亿元,占全盟总量的44.4%。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14.61亿元,增长29.2%,占GDP比重达到3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48亿元,增长30.9%。工业企业实现税收3.17亿元,增长14.2%。工业增加值完成6.91亿元,增长44.3%,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7.3%。
【农业】 粮食总产达到72998吨,奶牛存栏突破9万头,肉羊、肉鸡养殖分别达到5.5万只、80万只,农牧结合户发展到1382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5%。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止禽流感、“五号病”重大疫情的传入。年度打井226眼,新增水浇地1万亩。
【城镇建设】 全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32.34万平方米,完成开发投资2.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3.6%。加快推进王爷庙二期工程扩建、四星级宾馆、关店绒毛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治理小巷22条,硬化面积2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排洪渠300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7.9%。中油鸿力投资公司管道燃气项目完成投资600万元,新城投资公司1亿元贷款项目基本确定,自治区3000万元土地收储贷款已经落实。
【旅游】 精心打造蒙元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全市旅游人数达到99.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招商引资】 出台《乌兰浩特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民营企业创业中心入驻企业优惠政策》,组建政府企业服务中心,对重点招商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先后组团赴上海、河北、陕西等省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升乌兰浩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5年全市共引进项目87个,引进国内资金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49%。
【重点项目】 41个三级工业重点项目开工40个,竣工2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69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四镇民营企业创业中心累计引进项目164个,实现增加值7335万元,增长84%;高载能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金源达重化工公司硅铁生产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企业改革】 乳品公司、康达建材公司、食品公司、食品购销公司等企业转制任务全面完成,一百商店、八百商店、第二热源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妥善解决,6家粮食购销企业560名职工的经济补尝一次到位,劳动关系顺利解除。
【科技】 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6期,培训农民3.9万人次,推广区级先进适用技术11项,盟级19项。
【教育】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朝鲜族小学教学楼建设进展顺利,第五中学、兴安二小教学楼和义勒特中心校新校舍投入使用。
【体育】 举办“党在我心中·社区文化艺术年”活动和首届中老年体育运动会,出版《“翰墨寄情”中老年书画作品集》和《乌兰浩特乡情》,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位。
【卫生】 投入80万元完成农村卫生院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卫生院人员工资和养老统筹问题。制定出台加强街道社区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完善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815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增长18.7%。开发建设全盟首批经济适用住房,可解决212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各科局投入130万元,为特困群众维修住房1350间,新建住房245间。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救济范围,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由原来的60元提高到79元。重视就业和社保工作,全年实现就业9559人,劳务输出8064人,新增各类参保人员7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