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 宁城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张文树                                        
        人大常委会主任:宋国祥                                        
        县    长:赵  富(蒙古族)                                
        政协主席:李显良                                        
        武装部长:崔宝宾                                        
        政    委:冯保安(3月离任)  杨延新(3月任职)              
        【概况】  宁城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南部,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东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北与赤峰市喀喇沁旗相连。总面积4305.47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县有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藏、锡伯、苗、彝等12个民族。全县辖10个镇、3个乡,天义街道办事处筹备处和热水旅游度假区开发管理委员会。至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592939人。人口多分布在中东部,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人。总人口中,蒙古族人口68833人,占11.6%;汉族人口515908人,占87.0%;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198人,占1.4%;全年出生人口6043人,出生率为10.1‰;全年死亡人口3478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6。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3亿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1.9%。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3亿元,实际增长13.3%;第二产业增加值9.14亿元,实际增长35.6%;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亿元,实际增长2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94元,比上年增长24.4%,工农业总产值43.51亿元。
        【农业】  全县粮食产量5.21亿公斤,农业总产值完成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完成造林面积17.5万亩。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10吨,比上年稍有下降。2005年年底,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1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6109万千瓦时,农田施用化肥(折纯)30651吨。
        【畜牧业】  2005年肉类总产量6.35万吨,比上年增长3.9%;鲜奶产量3.1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3%;禽蛋产量2.47万吨,比上年增长107.1%;6月末家畜存栏64.17万头,比上年增长6.9%;年末家畜存栏49.98万头,比上年增长10.6%。
        【工业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28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3.35亿元,重工业产值11.93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17.81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下企业)完成7.47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28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6.2%,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98亿元,比上年增加70.4%。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8.6%,比上年增加30.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3.0%。
        【环境保护】  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3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16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51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2吨。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95%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
        【交通运输】  2005年年底,全县公路里程继续延伸,国道82.4公里;区道56.1公里;县级公路176.3公里,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货运量168万吨,周转量828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0%;公路客运量248万人次,周转量487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2.3%。
        【邮电通信】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不含移动和联通)3829万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邮电业务收入3807万元,比上年提高4.4%。本地电话用户达66633户,比上年增加2381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千人112部。
        【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2005年是全县的“项目建设提速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引进国内资金9.96亿元,引进境外资金2400万元,新实现横向联合项目118项,其中境外合资项目2项。
        【财政】  全年财政收入17660万元,比上年增长36.0%;财政支出54619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在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10553万元。
        【金融】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120.9亿元,现金累计支出115.9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49426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6.2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增长2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0亿元,达到20.6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增长21.9%。各项贷款余额为17.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9.4%。
        【保险】  保险业全年承保财产总额为8.87亿元,财产和人寿保险费总收入3739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教育】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305所,其中高中(含民办)6所;初中44所;小学202所。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两基”达标的成绩进一步巩固,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使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极大地提高。2005至2006学年度,全县高中入学率44.0%,初中入学率100%。应往届毕业生报考高等院校6478人,达到本科二批以上录取线人数占报考总人数的23.6%。职业中学8所,全年招生1952人,在校学生5544人,毕业生2732人。
        【文化】  全县文化馆站27处,全年举办展览29次,举办培训班15次,组织文艺活动51次。公共图书馆藏书3.3万册,全年借阅1.8万人次。博物馆馆藏文物5400件,参观者达8万人次。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全年演出308场。全县41个电影院队全年放映电影8300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8%,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万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
        【卫生】  全县卫生机构38处(不含个体诊所和村医疗所),病床床位1176张,卫生技术人员1499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19.8张。
        【体育】  全县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9%。2005年举办体育活动44次,参加活动人数1.8万人。
        【人民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07元,比上年增加707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比上年增加471元,增长2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7元。年末城镇居民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2.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9平方米。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463万元,比上年增加9.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01元,增长13.7%。

    (魏利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宁城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张文树                                        
        人大常委会主任:宋国祥                                        
        县    长:赵  富(蒙古族)                                
        政协主席:李显良                                        
        武装部长:崔宝宾                                        
        政    委:冯保安(3月离任)  杨延新(3月任职)              
        【概况】  宁城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南部,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东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北与赤峰市喀喇沁旗相连。总面积4305.47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县有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藏、锡伯、苗、彝等12个民族。全县辖10个镇、3个乡,天义街道办事处筹备处和热水旅游度假区开发管理委员会。至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592939人。人口多分布在中东部,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人。总人口中,蒙古族人口68833人,占11.6%;汉族人口515908人,占87.0%;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198人,占1.4%;全年出生人口6043人,出生率为10.1‰;全年死亡人口3478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6。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3亿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1.9%。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3亿元,实际增长13.3%;第二产业增加值9.14亿元,实际增长35.6%;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亿元,实际增长2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94元,比上年增长24.4%,工农业总产值43.51亿元。
        【农业】  全县粮食产量5.21亿公斤,农业总产值完成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完成造林面积17.5万亩。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10吨,比上年稍有下降。2005年年底,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1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6109万千瓦时,农田施用化肥(折纯)30651吨。
        【畜牧业】  2005年肉类总产量6.35万吨,比上年增长3.9%;鲜奶产量3.1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3%;禽蛋产量2.47万吨,比上年增长107.1%;6月末家畜存栏64.17万头,比上年增长6.9%;年末家畜存栏49.98万头,比上年增长10.6%。
        【工业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28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3.35亿元,重工业产值11.93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17.81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下企业)完成7.47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28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6.2%,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98亿元,比上年增加70.4%。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8.6%,比上年增加30.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3.0%。
        【环境保护】  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3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16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51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2吨。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95%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
        【交通运输】  2005年年底,全县公路里程继续延伸,国道82.4公里;区道56.1公里;县级公路176.3公里,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货运量168万吨,周转量828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0%;公路客运量248万人次,周转量487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2.3%。
        【邮电通信】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不含移动和联通)3829万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邮电业务收入3807万元,比上年提高4.4%。本地电话用户达66633户,比上年增加2381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千人112部。
        【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2005年是全县的“项目建设提速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引进国内资金9.96亿元,引进境外资金2400万元,新实现横向联合项目118项,其中境外合资项目2项。
        【财政】  全年财政收入17660万元,比上年增长36.0%;财政支出54619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在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10553万元。
        【金融】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120.9亿元,现金累计支出115.9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49426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6.2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增长2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0亿元,达到20.6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增长21.9%。各项贷款余额为17.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9.4%。
        【保险】  保险业全年承保财产总额为8.87亿元,财产和人寿保险费总收入3739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教育】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305所,其中高中(含民办)6所;初中44所;小学202所。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两基”达标的成绩进一步巩固,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使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极大地提高。2005至2006学年度,全县高中入学率44.0%,初中入学率100%。应往届毕业生报考高等院校6478人,达到本科二批以上录取线人数占报考总人数的23.6%。职业中学8所,全年招生1952人,在校学生5544人,毕业生2732人。
        【文化】  全县文化馆站27处,全年举办展览29次,举办培训班15次,组织文艺活动51次。公共图书馆藏书3.3万册,全年借阅1.8万人次。博物馆馆藏文物5400件,参观者达8万人次。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全年演出308场。全县41个电影院队全年放映电影8300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8%,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万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
        【卫生】  全县卫生机构38处(不含个体诊所和村医疗所),病床床位1176张,卫生技术人员1499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19.8张。
        【体育】  全县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9%。2005年举办体育活动44次,参加活动人数1.8万人。
        【人民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07元,比上年增加707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比上年增加471元,增长2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7元。年末城镇居民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2.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9平方米。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463万元,比上年增加9.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01元,增长13.7%。

    (魏利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