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 长:徐凤君
副 厅 长:孙惠民 林 莉(女 蒙古族) 马 强 田颖男
纪 检组 长:包锐锋(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 2005年自治区科技厅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纪检组、机关党委共11个处室。现有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本科35人,大专10人,中专2人。厅属二级单位现有22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0人,本科115人,大专66人,中专12人。科技厅机关有少数民族27人,其中蒙古族25人,回族1人,朝鲜族1人;厅属二级单位共有少数民族54人,其中蒙古族49人,回族1人,满族2人。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有:内蒙古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内蒙古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内蒙古分析测试中心、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科技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服务中心、内蒙古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内蒙古科技厅驻北京联络处、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
2005年是实施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自治区科技厅继续遵循科技工作“改革、调整、创新、产业化”的总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抓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造科技创新大环境,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科技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政策研究方面,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等有关部门,对自治区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开展深入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路,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主席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审议,于2005年6月至9月,分别发布《自治区关于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意见》、《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施科技强区纲要》等3个指导全区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科技工作将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的新路线。在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编制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作的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全区自身实际,全面展开“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11项专题战略研究,以此为基础,适时启动两个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科学执政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推进科技厅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制定《科技厅政务公开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并成立科技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工作规则》进行重新修订。在机关科学化管理方面,率先提出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科技计划管理】 2005年对自治区科技计划进行重大改革,在研究确定计划项目时,坚持目标集中、重点突破、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的原则,重点支持制约自治区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围绕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确定一批旨在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科技计划项目。全年重点安排14项重大科技专项、10项科技示范工程、15项技术模式、4大科技平台建设、5大科技服务体系、科技行动以及重点项目。共安排项目87项,投入经费164889.9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7379万元,占经费总额的4.5%。
科技项目配置显现如下特点:一是企业承担项目的比重增加,达到44.5%,经费占到34%,拨款比例占到34.1%,课题数比例达到44.5%,企业已逐步成为自治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安排力度,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方面的项目占到70%以上。二是突出对重大项目的支持,重大项目经费占到60%以上。三是突出科技经费的放大作用,由于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放大作用也日益明显,政府科技经费的放大效应达22.3倍。四是突出公开、公平机制,对部分重点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招标项目的比例超过16%,通过招标项目投入的科技经费超过14%。五是突出各层次项目的有机组成,不仅仅安排指令性计划项目,也安排适当比例的指导性、引导性和后补助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模式、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和重点科技行动作为2005年科技计划的重中之重,共安排经费4453万元,占总经费的60.3%;计划项目按指令性、指导性、引导性和后补助四个层面给予支持。其中指令性项目占25.1%,指导性项目占36.3%,引导性项目占33.3%和后补助项目占5.3%,后三个层面的项目比例大大增加,比例达到75%。
【科研院所改革】 是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一是根据国家在有毒有害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可以提前退休的精神,科技厅对自治区7家科研院所特殊岗位进行审查认定,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作业者给予认定并享受提前退休待遇。二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成《我区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汇报提纲》,形成整合科技资源,高校与科研机构互兼互聘,共建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农科林科院、工程院联建共建内蒙古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思路,提出根据学科专业优势、研究实验条件、人才、体制、机制认定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思路。三是完成对高新技术股权激励试点企业的跟踪问效工作。
【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科技合作方面,重点推进全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科研院所工作,组织申报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呼和浩特新草原与畜牧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究所”等研发机构。为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着名科研单位、高等学府的产学研合作,推动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与包头市科技局共同筹备组织“2005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科技项目洽谈会”。举办自治区第三届农牧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来自国内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792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单位参展,展示的农畜新品种、农畜产品加工新技术、种养新技术等各类新成果、新技术、产品达2000余项,仅赤峰分会场就实现现场交易、现场合同交易4.17亿元,意向合同交易1.1亿元。
在国际合作方面,成功举办第二届满洲里中俄科技展暨中俄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岳福洪、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自治区副主席连辑、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冯并、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韩志强等国家各部委领导、自治区领导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立法会议副主席巴伊玛什夫先生、赤塔州第一副州长奥古涅夫先生、赤塔州副州长卡拉谢夫先生、俄罗斯驻华使馆代表诺沃秀罗夫先生、赤塔州副州长甘铁木洛夫先生等国内外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深圳、浙江、湖南、辽宁等15个省市及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德堡、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赤塔等城市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参展。现场参观和洽谈的国内外客商将近3万人次,签订各类协议41项,协议金额8.6亿元。这届中俄科技展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中俄科技合作的深度和质量。年内接待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行5人对包头市进行的参观考察。Joergen·kjems一行同自治区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风能的利用和建立研发机构等方面合作事宜进行会谈。丹方同自治区部分企业就合作开发内蒙古风能资源初步达成意向。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针对自治区科技资源相对较弱,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科技厅把提高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放在加强科技载体建设上。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在组织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开发方面迈出重要的步伐,积极推进中蒙药、奶业、草业、稀土、信息、技术市场等专业分院的组建,中蒙药、奶业、草业、稀土四大专项已经启动。其中内蒙古乳业研究院在6月份正式成立,并建立起企业为主体,政策扶持、科技项目引导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集成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提高内蒙古乳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科技厅与伊利集团在乳业虚拟研究院的基础上,共同组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乳业研究院,研究院由3家委员会、5个研究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和3个试验基地组成,研究院的建立将为深化自治区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提供示范。
为进一步提高京蒙高科孵化器在人才引进、网络信息服务、企业孵化孵育、金融投资服务、管理资源开发和综合中介服务等功能,与呼市市政府共同提出内蒙古科技城建设方案,规划出一个以核心区为龙头,通过功能区的辐射作用,引导带动整个示范区的三层次科技城远景规划。
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效果,通过项目带动,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新模式。对于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日臻完善,各试点地区相继出台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和奖励办法等。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鄂尔多斯市财政投入136万元,农民自筹1191万元,科技特派员投入2800万元;兴和县财政投入80万元,农民自筹20万元,企业自筹10万元;乌海市海渤湾区财政投入35万元,农民自筹98万元,企业自筹4020万元,落实贷款3930万元;通辽市科尔沁区财政投入15万元,企业投入335万元。除国家确定的4个试点地区外,阿拉善盟、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也在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此外,面向广大农村牧区开通“96048”科技服务热线,编印《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查询指南》,建立《专家论证管理规范》、《96048服务标准》、《96048电子杂志》,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气象、市场供求、实用技术等信息,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全国首例成熟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牧业科技服务呼叫中心。
【知识产权工作】 在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方面,一是启动了包头稀土高新区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二期建设和稀土知识产权中心二期建设工作,加快了园区二次创业的进程;二是通过调研提出“自治区专利管理体系建设”和“六大经济产业重点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体系”项目,并列入2005年度科技计划,年内,中外专利信息平台在伊利集团点击开通,部分重点专业工作试点企业的专利信息专题数据库已启动;三是继续开展发明专利费用资助工作,全年受理发明专利费用资助申请170项,对164个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资助,资助金额29.5万元。
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对全区知识产权推进工作会议上讨论修改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利管理办法》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办法》进行再次审议,举办“我爱绿色草原—2005年度内蒙古知识产权高峰论坛”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宣传力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打击假冒和冒充专利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大型商场、药店154个,查处冒充专利99种,标记不规范产品18种;没收侵权商标标识9万余件,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78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4054张,非法书刊41913册,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33521张,销毁非法书刊6550册;查缴假“昂格丽玛”奶酒930件,假冒“河套王”酒1000余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 长:徐凤君
副 厅 长:孙惠民 林 莉(女 蒙古族) 马 强 田颖男
纪 检组 长:包锐锋(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 2005年自治区科技厅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纪检组、机关党委共11个处室。现有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本科35人,大专10人,中专2人。厅属二级单位现有22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0人,本科115人,大专66人,中专12人。科技厅机关有少数民族27人,其中蒙古族25人,回族1人,朝鲜族1人;厅属二级单位共有少数民族54人,其中蒙古族49人,回族1人,满族2人。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有:内蒙古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内蒙古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内蒙古分析测试中心、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科技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服务中心、内蒙古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内蒙古科技厅驻北京联络处、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
2005年是实施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自治区科技厅继续遵循科技工作“改革、调整、创新、产业化”的总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抓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造科技创新大环境,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科技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政策研究方面,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等有关部门,对自治区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开展深入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路,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主席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审议,于2005年6月至9月,分别发布《自治区关于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意见》、《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施科技强区纲要》等3个指导全区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科技工作将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的新路线。在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编制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作的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全区自身实际,全面展开“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11项专题战略研究,以此为基础,适时启动两个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科学执政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推进科技厅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制定《科技厅政务公开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并成立科技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工作规则》进行重新修订。在机关科学化管理方面,率先提出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科技计划管理】 2005年对自治区科技计划进行重大改革,在研究确定计划项目时,坚持目标集中、重点突破、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的原则,重点支持制约自治区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围绕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确定一批旨在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科技计划项目。全年重点安排14项重大科技专项、10项科技示范工程、15项技术模式、4大科技平台建设、5大科技服务体系、科技行动以及重点项目。共安排项目87项,投入经费164889.9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7379万元,占经费总额的4.5%。
科技项目配置显现如下特点:一是企业承担项目的比重增加,达到44.5%,经费占到34%,拨款比例占到34.1%,课题数比例达到44.5%,企业已逐步成为自治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安排力度,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方面的项目占到70%以上。二是突出对重大项目的支持,重大项目经费占到60%以上。三是突出科技经费的放大作用,由于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放大作用也日益明显,政府科技经费的放大效应达22.3倍。四是突出公开、公平机制,对部分重点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招标项目的比例超过16%,通过招标项目投入的科技经费超过14%。五是突出各层次项目的有机组成,不仅仅安排指令性计划项目,也安排适当比例的指导性、引导性和后补助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模式、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和重点科技行动作为2005年科技计划的重中之重,共安排经费4453万元,占总经费的60.3%;计划项目按指令性、指导性、引导性和后补助四个层面给予支持。其中指令性项目占25.1%,指导性项目占36.3%,引导性项目占33.3%和后补助项目占5.3%,后三个层面的项目比例大大增加,比例达到75%。
【科研院所改革】 是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一是根据国家在有毒有害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可以提前退休的精神,科技厅对自治区7家科研院所特殊岗位进行审查认定,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作业者给予认定并享受提前退休待遇。二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成《我区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汇报提纲》,形成整合科技资源,高校与科研机构互兼互聘,共建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农科林科院、工程院联建共建内蒙古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思路,提出根据学科专业优势、研究实验条件、人才、体制、机制认定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思路。三是完成对高新技术股权激励试点企业的跟踪问效工作。
【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科技合作方面,重点推进全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科研院所工作,组织申报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呼和浩特新草原与畜牧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究所”等研发机构。为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着名科研单位、高等学府的产学研合作,推动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与包头市科技局共同筹备组织“2005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科技项目洽谈会”。举办自治区第三届农牧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来自国内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792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单位参展,展示的农畜新品种、农畜产品加工新技术、种养新技术等各类新成果、新技术、产品达2000余项,仅赤峰分会场就实现现场交易、现场合同交易4.17亿元,意向合同交易1.1亿元。
在国际合作方面,成功举办第二届满洲里中俄科技展暨中俄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岳福洪、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自治区副主席连辑、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冯并、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韩志强等国家各部委领导、自治区领导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立法会议副主席巴伊玛什夫先生、赤塔州第一副州长奥古涅夫先生、赤塔州副州长卡拉谢夫先生、俄罗斯驻华使馆代表诺沃秀罗夫先生、赤塔州副州长甘铁木洛夫先生等国内外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深圳、浙江、湖南、辽宁等15个省市及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德堡、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赤塔等城市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参展。现场参观和洽谈的国内外客商将近3万人次,签订各类协议41项,协议金额8.6亿元。这届中俄科技展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中俄科技合作的深度和质量。年内接待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行5人对包头市进行的参观考察。Joergen·kjems一行同自治区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风能的利用和建立研发机构等方面合作事宜进行会谈。丹方同自治区部分企业就合作开发内蒙古风能资源初步达成意向。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针对自治区科技资源相对较弱,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科技厅把提高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放在加强科技载体建设上。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在组织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开发方面迈出重要的步伐,积极推进中蒙药、奶业、草业、稀土、信息、技术市场等专业分院的组建,中蒙药、奶业、草业、稀土四大专项已经启动。其中内蒙古乳业研究院在6月份正式成立,并建立起企业为主体,政策扶持、科技项目引导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集成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提高内蒙古乳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科技厅与伊利集团在乳业虚拟研究院的基础上,共同组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乳业研究院,研究院由3家委员会、5个研究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和3个试验基地组成,研究院的建立将为深化自治区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提供示范。
为进一步提高京蒙高科孵化器在人才引进、网络信息服务、企业孵化孵育、金融投资服务、管理资源开发和综合中介服务等功能,与呼市市政府共同提出内蒙古科技城建设方案,规划出一个以核心区为龙头,通过功能区的辐射作用,引导带动整个示范区的三层次科技城远景规划。
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效果,通过项目带动,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新模式。对于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日臻完善,各试点地区相继出台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和奖励办法等。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鄂尔多斯市财政投入136万元,农民自筹1191万元,科技特派员投入2800万元;兴和县财政投入80万元,农民自筹20万元,企业自筹10万元;乌海市海渤湾区财政投入35万元,农民自筹98万元,企业自筹4020万元,落实贷款3930万元;通辽市科尔沁区财政投入15万元,企业投入335万元。除国家确定的4个试点地区外,阿拉善盟、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也在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此外,面向广大农村牧区开通“96048”科技服务热线,编印《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查询指南》,建立《专家论证管理规范》、《96048服务标准》、《96048电子杂志》,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气象、市场供求、实用技术等信息,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全国首例成熟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牧业科技服务呼叫中心。
【知识产权工作】 在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方面,一是启动了包头稀土高新区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二期建设和稀土知识产权中心二期建设工作,加快了园区二次创业的进程;二是通过调研提出“自治区专利管理体系建设”和“六大经济产业重点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体系”项目,并列入2005年度科技计划,年内,中外专利信息平台在伊利集团点击开通,部分重点专业工作试点企业的专利信息专题数据库已启动;三是继续开展发明专利费用资助工作,全年受理发明专利费用资助申请170项,对164个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资助,资助金额29.5万元。
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对全区知识产权推进工作会议上讨论修改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利管理办法》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办法》进行再次审议,举办“我爱绿色草原—2005年度内蒙古知识产权高峰论坛”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宣传力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打击假冒和冒充专利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大型商场、药店154个,查处冒充专利99种,标记不规范产品18种;没收侵权商标标识9万余件,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78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4054张,非法书刊41913册,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33521张,销毁非法书刊6550册;查缴假“昂格丽玛”奶酒930件,假冒“河套王”酒1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