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科教文卫体

2006卷

  • 社会科学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李  冰                                        
        党委副书记 院长:吴团英(达斡尔族)                       
        副院长:宝力格(蒙古族)  牛  森  马永真(回族)            
               乐  奇(11月任职)                                
        纪检委书记:包桂花(女 蒙古族)                           
        巡视员:马俊秀(女)                                      
        【概况】  2005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下设有历史、蒙古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牧区经济、哲学、社会学、民族、科学社会主义、法学、草原文化(不占编制)11个研究所,呼伦贝尔经济文化研究所、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牌子,编制等属地方管理),图书信息中心和杂志社,职能处室7个;蒙古语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学术着作出版中心、《蒙古学研究年鉴》编委会(均为内设机构、不占编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地方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在职工作人员178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人,专业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321”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二层次6人。全院离退休人员124人,其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38人,副高级专业资格27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8人。
        【主要研究成果】  2005年出版或发表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着作与学术论文有:《蒙古族现代思想史论》、《论草原文化》(第二辑)、《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最后的游牧帝国》(译着)、《内蒙古旅游》、《〈庚申外史〉译注》、《汉蒙词典》(第三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草原文化研究初探》、《金三角堀起的启示》、《俺答汗之爱妾三娘子其名其意》、《归绥龙泉公园及碑记》、《通过软件正版化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民族软件产业发展》、《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草原丝绸之路探析》、《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涵》、《面向未来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关于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外学术交流】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是以蒙古学、经济学、草原文化学、民族学和法学为研究重点的科研单位,以拥有众多知名学者和馆藏珍贵的蒙古历史文献而闻名于国内外。建院20多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共接待来访外宾300多人次,团组187批次,其中包括来自美、英、法、德、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日本等23个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在蒙古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等绪多学科领域,加强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与合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先后派出专家学者106人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进行学术访问,接收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研修学者8人次,扩大社科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草原文明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研究》子课题《草原文化问题研究》结项】  由社科院科社所副研究员贾喜喜承担的院重点课题《草原文明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研究》子课题《草原文化问题研究》于2005年3月20日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结项。该项子课题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大氛围、切入点与突破口—关于草原文化产业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文化生产力”吗?》。专家组认为,文章理论性较强,解析了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所用资料扎实、可靠,立论客观,对草原文化予以科学的阐述。
        【《蒙古语标准音察哈尔地区实地调查》通过专家鉴定】  2005年3月17日,院重点课题《蒙古语标准音察哈尔地区实地调查》通过专家鉴定。此次调查中以八省区统一使用的《中国蒙古语方言调查提纲》作为调查大纲,并选出340个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单词,实地进行核实;在调查方法上,以问答、记录、录音为主。同时还以《内蒙古日报》上筛选1000个常用词的用例进行录音。调查地点选在锡盟正蓝旗贺日斯太苏木的三个嘎查。参加鉴定的专家认为,课题采用的调查方法科学规范,实地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课题最终成果《正蓝旗贺日斯太苏木方言调查》发表后,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关于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的社会学考察》通过专家鉴定】  2005年5月18日,重点课题《关于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的社会学考察》通过专家鉴定。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倍受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课题组就此问题对内蒙古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及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调研,发现农民在利用社会资本增加自己的收入。课题依据“差序格局”理论概念,参考“城市版”差序格局的观点和“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的内涵,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的前期,依靠城市亲属关系的程度,以此说明内蒙古农业地区农民增收与农村亲属网络的关系,解释城市居民在帮助农民亲戚增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6月24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就“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考察和调研。陈光林同志强调,要从构建草原文化学科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草原文化的研究,尽快推出一批有更大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研究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草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大的文化品牌得到广泛共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要围绕已经确定的9个子课题,组织编写好相关研究丛书。要抓住召开“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草原文化高层论坛”、“中国国际蒙古学学术讨论会”等活动的契机,做好草原文化理论和学术方面研究的延伸,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草原文化高层论坛暨十四省区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  7月17日至20日,草原文化高层论坛暨十四省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承办。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自治区副主席连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何东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包头举行】  8月8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包头市委宣传部、包头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包头隆重举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区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草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本届研讨会共提交论文103篇,评选出获奖论文39篇。其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何天明的论文《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涵》获一等奖;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宝海的论文《蒙古钦察汗国的驿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传播的个案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乌恩的论文《论草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宋生贵的论文《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王光文的论文《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获二等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额尔敦陶克套等11篇论文获三等奖;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张景明等撰写的23篇论文获优秀奖。当日,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自治区领导陈光林、 ***、张国民、连辑、乌兰和着名学者清格尔泰被推选为名誉会长。
        【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牵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19日至21日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匈牙利、美国、芬兰、波兰、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和地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国际蒙古学组织、国际蒙古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游牧文明研究院、国际阿尔泰学会、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院圣彼得堡分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代表,以及世界著名的蒙古学学者、专家等均莅临本次大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到会并致辞,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自治区副主席连辑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蒙古国驻中国呼和浩特总领事馆领事朝伦巴特尔等出席会议。此次研讨会共设有:蒙古语言文字、蒙古文学、蒙古历史与文献、草原文化与民俗4个分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40多篇,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中国蒙古学研究与回顾”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无论从规模、研讨内容和涉及的学科领域上均堪称为前所未有。
        【《汉蒙词典》(第三版)在京首发】  2005年8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出版社重点图书、内蒙古社科院重点项目《汉蒙词典》(第三版)首发式在民族出版社隆重举行。《汉蒙词典》是汉语文和蒙古语文对照的翻译词典。《汉蒙词典》(第三版),收汉字12000多条,收多字条160000多条,350万出版字,它服务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汉蒙翻译人员。《汉蒙词典》(第三版)是在内蒙古语文研究会1955年6月编纂的《汉蒙简略》,内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1964年5月编纂的《汉蒙古词典》(第一版)和内蒙古社科院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1982年12编纂的《汉蒙词典(增订本)》第二版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
        【《光明日报》设《草原文化论坛》专栏】  《光明日报》与内蒙古社科院合办,专门为社科院主持的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特设的专栏《草原文化论坛》于2004年11月16日正式开栏后,共刊发专栏文章8篇。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课题组撰写的《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论草原文化的建构特征》,王锦厚的《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重要标志》,王大方、张文芳的《从考古发现看内蒙古草原文明的伟大贡献》,陈光林的《论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何天明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创新与贡献》。
        【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进行学术访问】  2005年10月17日,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恩和特布信一行3人来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访问。院长吴团英、副院长宝力格与蒙古国客人就两院建立院际学术合作关系、人员互访、资料共享、合作研究课题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换意见,并进一步深化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蒙古国驻呼和浩特总领事馆总领事楚伦巴特尔出席座谈会。
        【“哲学节在内蒙古·2005”庆祝活动】  2005年11月17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庆祝“国际哲学节”活动并同时举行了题为“哲学节在内蒙古·2005年”主题座谈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委宣传部、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党校、内蒙古党委《实践》杂志社、内蒙古大学、内蒙古金川保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3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牛森同志主持,内蒙古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到会并做重要讲话。
        【《蒙古学研究年鉴》创刊号出版】  2005年8月1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社科院蒙古学研究年鉴编委会编辑出版的第一本反映蒙古学研究事业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性年刊—《蒙古学研究年鉴》正式出版。《蒙古学研究年鉴》设有“专载”、“专论”、“专访”“世纪回眸”、“国内蒙古学研究”、“学术动态”、“学术成果选介”、“蒙古学大事记”、“蒙古学论着索引”等栏目,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辞书性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
        【《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出版座谈会】  2005年11月30日,社科院举行《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出版座谈会。《辽代政权机构史稿》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天明副研究员撰写的一部学术着作。这部着作自2004年9月出版发行以来受到辽金史研究界的高度重视,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国学网、《中国史研究动态》、《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对该书做了报道和评价。参加座谈的专家认为,《史稿》是一部原创性的学术着作。这部着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研究方法、思路等方面严格遵循历史学、民族学研究规律,反映了研究者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基础理论水平。
        【《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荣获第三届内蒙古图书奖】  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乔吉、马永真主编,2003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于2005年2月荣获第三届内蒙古图书奖。

    (乌恩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科学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李  冰                                        
        党委副书记 院长:吴团英(达斡尔族)                       
        副院长:宝力格(蒙古族)  牛  森  马永真(回族)            
               乐  奇(11月任职)                                
        纪检委书记:包桂花(女 蒙古族)                           
        巡视员:马俊秀(女)                                      
        【概况】  2005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下设有历史、蒙古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牧区经济、哲学、社会学、民族、科学社会主义、法学、草原文化(不占编制)11个研究所,呼伦贝尔经济文化研究所、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牌子,编制等属地方管理),图书信息中心和杂志社,职能处室7个;蒙古语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学术着作出版中心、《蒙古学研究年鉴》编委会(均为内设机构、不占编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地方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在职工作人员178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人,专业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321”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二层次6人。全院离退休人员124人,其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38人,副高级专业资格27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8人。
        【主要研究成果】  2005年出版或发表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着作与学术论文有:《蒙古族现代思想史论》、《论草原文化》(第二辑)、《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最后的游牧帝国》(译着)、《内蒙古旅游》、《〈庚申外史〉译注》、《汉蒙词典》(第三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草原文化研究初探》、《金三角堀起的启示》、《俺答汗之爱妾三娘子其名其意》、《归绥龙泉公园及碑记》、《通过软件正版化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民族软件产业发展》、《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草原丝绸之路探析》、《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涵》、《面向未来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关于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外学术交流】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是以蒙古学、经济学、草原文化学、民族学和法学为研究重点的科研单位,以拥有众多知名学者和馆藏珍贵的蒙古历史文献而闻名于国内外。建院20多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共接待来访外宾300多人次,团组187批次,其中包括来自美、英、法、德、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日本等23个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在蒙古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等绪多学科领域,加强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与合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先后派出专家学者106人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进行学术访问,接收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研修学者8人次,扩大社科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草原文明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研究》子课题《草原文化问题研究》结项】  由社科院科社所副研究员贾喜喜承担的院重点课题《草原文明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研究》子课题《草原文化问题研究》于2005年3月20日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结项。该项子课题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大氛围、切入点与突破口—关于草原文化产业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文化生产力”吗?》。专家组认为,文章理论性较强,解析了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所用资料扎实、可靠,立论客观,对草原文化予以科学的阐述。
        【《蒙古语标准音察哈尔地区实地调查》通过专家鉴定】  2005年3月17日,院重点课题《蒙古语标准音察哈尔地区实地调查》通过专家鉴定。此次调查中以八省区统一使用的《中国蒙古语方言调查提纲》作为调查大纲,并选出340个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单词,实地进行核实;在调查方法上,以问答、记录、录音为主。同时还以《内蒙古日报》上筛选1000个常用词的用例进行录音。调查地点选在锡盟正蓝旗贺日斯太苏木的三个嘎查。参加鉴定的专家认为,课题采用的调查方法科学规范,实地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课题最终成果《正蓝旗贺日斯太苏木方言调查》发表后,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关于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的社会学考察》通过专家鉴定】  2005年5月18日,重点课题《关于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的社会学考察》通过专家鉴定。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倍受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课题组就此问题对内蒙古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及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调研,发现农民在利用社会资本增加自己的收入。课题依据“差序格局”理论概念,参考“城市版”差序格局的观点和“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的内涵,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的前期,依靠城市亲属关系的程度,以此说明内蒙古农业地区农民增收与农村亲属网络的关系,解释城市居民在帮助农民亲戚增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6月24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就“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考察和调研。陈光林同志强调,要从构建草原文化学科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草原文化的研究,尽快推出一批有更大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研究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草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大的文化品牌得到广泛共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要围绕已经确定的9个子课题,组织编写好相关研究丛书。要抓住召开“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草原文化高层论坛”、“中国国际蒙古学学术讨论会”等活动的契机,做好草原文化理论和学术方面研究的延伸,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草原文化高层论坛暨十四省区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  7月17日至20日,草原文化高层论坛暨十四省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承办。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自治区副主席连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何东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包头举行】  8月8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包头市委宣传部、包头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包头隆重举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区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草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本届研讨会共提交论文103篇,评选出获奖论文39篇。其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何天明的论文《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涵》获一等奖;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宝海的论文《蒙古钦察汗国的驿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传播的个案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乌恩的论文《论草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宋生贵的论文《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王光文的论文《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获二等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额尔敦陶克套等11篇论文获三等奖;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张景明等撰写的23篇论文获优秀奖。当日,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自治区领导陈光林、 ***、张国民、连辑、乌兰和着名学者清格尔泰被推选为名誉会长。
        【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牵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19日至21日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匈牙利、美国、芬兰、波兰、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和地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国际蒙古学组织、国际蒙古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游牧文明研究院、国际阿尔泰学会、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院圣彼得堡分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代表,以及世界著名的蒙古学学者、专家等均莅临本次大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到会并致辞,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自治区副主席连辑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蒙古国驻中国呼和浩特总领事馆领事朝伦巴特尔等出席会议。此次研讨会共设有:蒙古语言文字、蒙古文学、蒙古历史与文献、草原文化与民俗4个分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40多篇,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中国蒙古学研究与回顾”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无论从规模、研讨内容和涉及的学科领域上均堪称为前所未有。
        【《汉蒙词典》(第三版)在京首发】  2005年8月27日,“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出版社重点图书、内蒙古社科院重点项目《汉蒙词典》(第三版)首发式在民族出版社隆重举行。《汉蒙词典》是汉语文和蒙古语文对照的翻译词典。《汉蒙词典》(第三版),收汉字12000多条,收多字条160000多条,350万出版字,它服务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汉蒙翻译人员。《汉蒙词典》(第三版)是在内蒙古语文研究会1955年6月编纂的《汉蒙简略》,内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1964年5月编纂的《汉蒙古词典》(第一版)和内蒙古社科院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1982年12编纂的《汉蒙词典(增订本)》第二版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
        【《光明日报》设《草原文化论坛》专栏】  《光明日报》与内蒙古社科院合办,专门为社科院主持的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特设的专栏《草原文化论坛》于2004年11月16日正式开栏后,共刊发专栏文章8篇。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课题组撰写的《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论草原文化的建构特征》,王锦厚的《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重要标志》,王大方、张文芳的《从考古发现看内蒙古草原文明的伟大贡献》,陈光林的《论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何天明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创新与贡献》。
        【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进行学术访问】  2005年10月17日,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恩和特布信一行3人来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访问。院长吴团英、副院长宝力格与蒙古国客人就两院建立院际学术合作关系、人员互访、资料共享、合作研究课题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换意见,并进一步深化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蒙古国驻呼和浩特总领事馆总领事楚伦巴特尔出席座谈会。
        【“哲学节在内蒙古·2005”庆祝活动】  2005年11月17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庆祝“国际哲学节”活动并同时举行了题为“哲学节在内蒙古·2005年”主题座谈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委宣传部、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党校、内蒙古党委《实践》杂志社、内蒙古大学、内蒙古金川保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3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牛森同志主持,内蒙古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到会并做重要讲话。
        【《蒙古学研究年鉴》创刊号出版】  2005年8月1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社科院蒙古学研究年鉴编委会编辑出版的第一本反映蒙古学研究事业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性年刊—《蒙古学研究年鉴》正式出版。《蒙古学研究年鉴》设有“专载”、“专论”、“专访”“世纪回眸”、“国内蒙古学研究”、“学术动态”、“学术成果选介”、“蒙古学大事记”、“蒙古学论着索引”等栏目,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辞书性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
        【《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出版座谈会】  2005年11月30日,社科院举行《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出版座谈会。《辽代政权机构史稿》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天明副研究员撰写的一部学术着作。这部着作自2004年9月出版发行以来受到辽金史研究界的高度重视,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国学网、《中国史研究动态》、《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对该书做了报道和评价。参加座谈的专家认为,《史稿》是一部原创性的学术着作。这部着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研究方法、思路等方面严格遵循历史学、民族学研究规律,反映了研究者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基础理论水平。
        【《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荣获第三届内蒙古图书奖】  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乔吉、马永真主编,2003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于2005年2月荣获第三届内蒙古图书奖。

    (乌恩特)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