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科教文卫体

2006卷

  • 内蒙古日报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 副社长 总编辑:贾学义                        
        副总编辑:朝鲁巴根(达斡尔族)  于守民  相恒义            
                 岱  钦(蒙古族)      王  开                    
        纪检委书记:郭漠南(达斡尔族)                            
        副总编辑:李玉林                                        
        【概况】  内蒙古日报社有34个处级部门(单位),共有7报2刊。全社在编职工548人。其中:女职工198人,少数民族261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375人,研究生17人。在职的正处级干部28人,副处级干部4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5人,女干部17人。已聘专业技术人员330人,其中正高级7人(含退二线2人),副高级72人,中级198人,初级53人。
        2005年,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报社认真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发展统揽全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落实“三服务”、坚持“三贴近”、增强新闻性,加强经营管理和推进党的建设为着力点,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创新力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报社明确提出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的“三服务”办报理念和加强新闻性、加强评论、加强内参等一系列办报措施,采编部门超前策划,主动深入采访,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专栏,创新版面,使报纸质量进一步提高,宣传报道效果进一步增强。
        【服务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精主流新闻】  时政报道是党报的灵魂和核心,是党报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报社成立以时政报道为中心工作的编委会办公室,深入研究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决策,以灵活多样和易于被读者接受的方式改革创新时政报道,同时强化围绕时政报道进行党报宣传策划的机制,改组资料信息系统使之以时政报道为中心开展工作,围绕提高时政报道质量加强评报工作。在全国、全区“两会”报道中减少程序性报道,增加“专稿”、“专访”、“花絮”、“快递”等读者喜闻乐见的专栏。
        适时开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时代先锋》等多个重点专栏,有力推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策划、着力打造《草原丰碑》专栏,弘扬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重点推出《八千里抗日烽火》专栏,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造声势。开辟《贯彻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栏,结合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推进民族工作。精心组织“北疆绿色屏障建设巡礼”报道,把科学发展的内蒙古展现在世人面前。开设《美丽的草原神舟的家》、《从草原升起神舟飞船》等专栏,把内蒙古与神舟六号的联系全面、历史地展示出来。策划推出《辉煌十五看内蒙古》、《信心百倍放眼‘十一五’》等专栏,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七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开设《草原文化》专栏等,宣传自治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黑龙江日报开展的“中俄口岸行”联合采访报道,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的高度评价。
        为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报社把加强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放到同样的位置来抓,加强策划、量化撰写任务、结合内部外部评论力量、增开《时评》专栏,使评论数量上升、质量提高。把内参报道与公开报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按“实施舆论监督、提供重要信息、服务领导决策”的办刊方针,统一全社力量,形成一个平台、一个出口,使《内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服务于各级地方的发展加大对地方的宣传报道】  在报纸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力求把1/3的版面给地方。组织策划《改革·发展·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系列采访,社会反响强烈。对呼、包、鄂以《半壁江山金三角》、《来势大好金三角》、《后劲十足金三角》为题进行深度报道。《迎合东北振兴·东五盟市崛起》系列报道,获得各方面的好评。关于包头市“迎会、办节、创城”的报道,展示了报社打大战役的实力。全年始终不间断地对各地的工业园区、重大工程进行集中报道。基层对《旗县新闻》专版、《县域采风》专栏很重视,争相要求多给予报道。
        【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多做活社会新闻】  为改变党报会议报道和时政报道过多,社会新闻不强、信息量不大、老百姓不爱看的状况,报社把做强做好民生新闻作为实现党报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突破点来抓。组建社会新闻部,开设社会新闻专版,专门从事民生新闻的报道,取得明显成效。全社各采编部门都推出大量服务民生和贴近民生的专栏和专文,充分报道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关注民生中更好地宣传党的声音、树立党的形象。各子报在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为大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众多的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强产业观】  报社提出把经营与新闻宣传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面向市场,努力开拓。全社经营部门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强效益,2005年实现收入5225.3万元,同比增长13.25%。
        针对广告市场不景气,上半年广告收入300万元的状况,由总编辑分管广告工作,成立广告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全社资源,强化全员抓广告意识,勤策划,抓重点,抓特殊行业,在新闻采编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艰苦努力,2005年实现广告利润1240万元,同比增长12%。
        针对技改后印务中心印刷条件显着提高,同时也发生巨额债务的现状,提出资产重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思路。印务中心一方面进行深化改革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方面以改革促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大报、子报、代印报及承印报的印刷任务,面向市场开拓商务印刷取得较快进展,2005年总收入4034万元,实现利润836万元,上缴社财务526万元,在百分之百保证正常出报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设备向新区的搬迁。
        针对报社经营多部门、少规划、缺监督的现状,按照经营与管理、经营与服务相分开的原则调整格局。赋予经营管理处宏观管理和监督全社经营的职权以及对全社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职能。成立开发办以企业运作方式面向市场经营房地产业和物业。各经营部门面向市场,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健全制度,强化效益。
        针对新区建设资金严重困难,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认真决策,把有限的社内各种资金用活用足,使宿舍楼群建设一直按计划进行,编辑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基建办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使工程造价一再降低,通过开发销售部分住宅楼,维持住宅建设资金的收支平衡。
        针对各子报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确定不同的发展和经营目标。采取合作方式,使一报一刊有了新的生机。重点支持《北方新报》做大做强,2005年发行10万份,广告收入3600万元,上缴社财务700万元。北方家庭报、北方劳动时报、北方经济报走出经营低谷,如数完成了创收和上缴任务。
        【获奖】  2005年全社有38人荣获23个新闻奖: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特别奖2个;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7个;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好版面奖3个;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蒙古文报刊新闻奖一等奖2个;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蒙古文报刊新闻奖好版面奖2个;荣获第十八届全国五自治区党报民族好新闻奖一等奖4个;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2个;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1个。
        伊拉图  蒙编总编室副主任,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刘少华  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劳动模范称号;
        党  林  北方新报社社长,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劳动模范称号。

    (于有臣)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日报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 副社长 总编辑:贾学义                        
        副总编辑:朝鲁巴根(达斡尔族)  于守民  相恒义            
                 岱  钦(蒙古族)      王  开                    
        纪检委书记:郭漠南(达斡尔族)                            
        副总编辑:李玉林                                        
        【概况】  内蒙古日报社有34个处级部门(单位),共有7报2刊。全社在编职工548人。其中:女职工198人,少数民族261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375人,研究生17人。在职的正处级干部28人,副处级干部4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5人,女干部17人。已聘专业技术人员330人,其中正高级7人(含退二线2人),副高级72人,中级198人,初级53人。
        2005年,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报社认真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发展统揽全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落实“三服务”、坚持“三贴近”、增强新闻性,加强经营管理和推进党的建设为着力点,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创新力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报社明确提出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的“三服务”办报理念和加强新闻性、加强评论、加强内参等一系列办报措施,采编部门超前策划,主动深入采访,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专栏,创新版面,使报纸质量进一步提高,宣传报道效果进一步增强。
        【服务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精主流新闻】  时政报道是党报的灵魂和核心,是党报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报社成立以时政报道为中心工作的编委会办公室,深入研究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决策,以灵活多样和易于被读者接受的方式改革创新时政报道,同时强化围绕时政报道进行党报宣传策划的机制,改组资料信息系统使之以时政报道为中心开展工作,围绕提高时政报道质量加强评报工作。在全国、全区“两会”报道中减少程序性报道,增加“专稿”、“专访”、“花絮”、“快递”等读者喜闻乐见的专栏。
        适时开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时代先锋》等多个重点专栏,有力推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策划、着力打造《草原丰碑》专栏,弘扬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重点推出《八千里抗日烽火》专栏,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造声势。开辟《贯彻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栏,结合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推进民族工作。精心组织“北疆绿色屏障建设巡礼”报道,把科学发展的内蒙古展现在世人面前。开设《美丽的草原神舟的家》、《从草原升起神舟飞船》等专栏,把内蒙古与神舟六号的联系全面、历史地展示出来。策划推出《辉煌十五看内蒙古》、《信心百倍放眼‘十一五’》等专栏,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七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开设《草原文化》专栏等,宣传自治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黑龙江日报开展的“中俄口岸行”联合采访报道,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的高度评价。
        为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报社把加强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放到同样的位置来抓,加强策划、量化撰写任务、结合内部外部评论力量、增开《时评》专栏,使评论数量上升、质量提高。把内参报道与公开报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按“实施舆论监督、提供重要信息、服务领导决策”的办刊方针,统一全社力量,形成一个平台、一个出口,使《内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服务于各级地方的发展加大对地方的宣传报道】  在报纸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力求把1/3的版面给地方。组织策划《改革·发展·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系列采访,社会反响强烈。对呼、包、鄂以《半壁江山金三角》、《来势大好金三角》、《后劲十足金三角》为题进行深度报道。《迎合东北振兴·东五盟市崛起》系列报道,获得各方面的好评。关于包头市“迎会、办节、创城”的报道,展示了报社打大战役的实力。全年始终不间断地对各地的工业园区、重大工程进行集中报道。基层对《旗县新闻》专版、《县域采风》专栏很重视,争相要求多给予报道。
        【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多做活社会新闻】  为改变党报会议报道和时政报道过多,社会新闻不强、信息量不大、老百姓不爱看的状况,报社把做强做好民生新闻作为实现党报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突破点来抓。组建社会新闻部,开设社会新闻专版,专门从事民生新闻的报道,取得明显成效。全社各采编部门都推出大量服务民生和贴近民生的专栏和专文,充分报道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关注民生中更好地宣传党的声音、树立党的形象。各子报在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为大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众多的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强产业观】  报社提出把经营与新闻宣传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面向市场,努力开拓。全社经营部门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强效益,2005年实现收入5225.3万元,同比增长13.25%。
        针对广告市场不景气,上半年广告收入300万元的状况,由总编辑分管广告工作,成立广告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全社资源,强化全员抓广告意识,勤策划,抓重点,抓特殊行业,在新闻采编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艰苦努力,2005年实现广告利润1240万元,同比增长12%。
        针对技改后印务中心印刷条件显着提高,同时也发生巨额债务的现状,提出资产重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思路。印务中心一方面进行深化改革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方面以改革促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大报、子报、代印报及承印报的印刷任务,面向市场开拓商务印刷取得较快进展,2005年总收入4034万元,实现利润836万元,上缴社财务526万元,在百分之百保证正常出报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设备向新区的搬迁。
        针对报社经营多部门、少规划、缺监督的现状,按照经营与管理、经营与服务相分开的原则调整格局。赋予经营管理处宏观管理和监督全社经营的职权以及对全社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职能。成立开发办以企业运作方式面向市场经营房地产业和物业。各经营部门面向市场,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健全制度,强化效益。
        针对新区建设资金严重困难,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认真决策,把有限的社内各种资金用活用足,使宿舍楼群建设一直按计划进行,编辑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基建办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使工程造价一再降低,通过开发销售部分住宅楼,维持住宅建设资金的收支平衡。
        针对各子报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确定不同的发展和经营目标。采取合作方式,使一报一刊有了新的生机。重点支持《北方新报》做大做强,2005年发行10万份,广告收入3600万元,上缴社财务700万元。北方家庭报、北方劳动时报、北方经济报走出经营低谷,如数完成了创收和上缴任务。
        【获奖】  2005年全社有38人荣获23个新闻奖: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特别奖2个;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7个;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新闻奖好版面奖3个;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蒙古文报刊新闻奖一等奖2个;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蒙古文报刊新闻奖好版面奖2个;荣获第十八届全国五自治区党报民族好新闻奖一等奖4个;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2个;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1个。
        伊拉图  蒙编总编室副主任,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刘少华  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劳动模范称号;
        党  林  北方新报社社长,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劳动模范称号。

    (于有臣)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