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长 党委副书记:王宗礼
党委书记:苏 和(蒙古族)
副 所 长:徐 柱 郭永清 王育青(蒙古族)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现有在职职工187人,其中科技人员131人,在科技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的27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草原研究所以国家4亿公顷草地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解决提高国家草地生产力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国家草业科学进步、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重研究牧草遗传与育种;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技术;草地病、虫、鼠害及杂草的综合防控;草地灾害与草地生产力的动态监测与评价;草地综合发展与宏观决策研究;饲草料加工、调制及反刍动物营养;草地改良与牧草加工机械的研制;草产品开发及城市草坪绿化等。
草原研究所有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科技管理处3个职能管理部门和牧草遗传与育种、草地生态与监测、草地生产与管理、草地综合发展、草地工程机械5个专业研究室以及草业科技信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牧草收获机械中试转化项目基地、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中国草地学报》编辑部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条件,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由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公司、后勤服务中心构成的科技开发和后勤服务体系。此外,还拥有呼和浩特郊区试验场、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十二连城试验基地三个试验场(站、基地)。
【科研项目】 2005年,研究所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63项,获准立项26项,到位经费1683.3万元。
2005年研究所共有26个科研项目结题,有3个项目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2个项目通过鉴定。其中,“草原主要鼠害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对近十五年的研究内容总结和凝炼,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京津沙治理区草地植被建植与恢复技术”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丰收三等奖。
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52篇,出版学术着作5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5年8月,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市成功承办由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会议”。会议主要围绕畜牧学科建设与才培养及“十一五”国家畜牧学科领域要解决的全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8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此外,研究所受中国草学会的委托,组织承办“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专业委员会牧草遗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利用研讨会”并组织会后考察及培训班,来自11个省区的3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培训。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先后选派10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考察和进修学习。其中,有6人参加在爱尔兰、英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草地会议”,并有2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先后接待来自新西兰、波兰、日本、澳大利亚、蒙古等国家的专家与学者15人次。
【条件建设】 2005年研究所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新项目的争取工作。先后建设完成“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牧草种子清选加工成套设备”、“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资源圃改扩建”、“建设EOS/MODIS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科研楼改造”等5个重大基础条件建设项目。此外,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呼郊试验场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人才培养】 2005年研究所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8人,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培养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9人,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生9人。首次招收和培养农业推广硕士13人,并承担了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内蒙古地区的2003级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27人的课题报告。研究所培养的各类在读研究生40人,达到建所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长 党委副书记:王宗礼
党委书记:苏 和(蒙古族)
副 所 长:徐 柱 郭永清 王育青(蒙古族)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现有在职职工187人,其中科技人员131人,在科技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的27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草原研究所以国家4亿公顷草地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解决提高国家草地生产力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国家草业科学进步、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重研究牧草遗传与育种;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技术;草地病、虫、鼠害及杂草的综合防控;草地灾害与草地生产力的动态监测与评价;草地综合发展与宏观决策研究;饲草料加工、调制及反刍动物营养;草地改良与牧草加工机械的研制;草产品开发及城市草坪绿化等。
草原研究所有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科技管理处3个职能管理部门和牧草遗传与育种、草地生态与监测、草地生产与管理、草地综合发展、草地工程机械5个专业研究室以及草业科技信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牧草收获机械中试转化项目基地、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中国草地学报》编辑部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条件,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由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公司、后勤服务中心构成的科技开发和后勤服务体系。此外,还拥有呼和浩特郊区试验场、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十二连城试验基地三个试验场(站、基地)。
【科研项目】 2005年,研究所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63项,获准立项26项,到位经费1683.3万元。
2005年研究所共有26个科研项目结题,有3个项目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2个项目通过鉴定。其中,“草原主要鼠害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对近十五年的研究内容总结和凝炼,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京津沙治理区草地植被建植与恢复技术”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丰收三等奖。
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52篇,出版学术着作5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5年8月,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市成功承办由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会议”。会议主要围绕畜牧学科建设与才培养及“十一五”国家畜牧学科领域要解决的全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8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此外,研究所受中国草学会的委托,组织承办“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专业委员会牧草遗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利用研讨会”并组织会后考察及培训班,来自11个省区的3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培训。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先后选派10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考察和进修学习。其中,有6人参加在爱尔兰、英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草地会议”,并有2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先后接待来自新西兰、波兰、日本、澳大利亚、蒙古等国家的专家与学者15人次。
【条件建设】 2005年研究所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新项目的争取工作。先后建设完成“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牧草种子清选加工成套设备”、“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资源圃改扩建”、“建设EOS/MODIS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科研楼改造”等5个重大基础条件建设项目。此外,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呼郊试验场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人才培养】 2005年研究所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8人,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培养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9人,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生9人。首次招收和培养农业推广硕士13人,并承担了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内蒙古地区的2003级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27人的课题报告。研究所培养的各类在读研究生40人,达到建所以来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