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概况】 2022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875万公顷,其中粮食面积695.2万公顷,扩种大豆36万公顷;全区粮食总产量390.06亿千克。自治区农牧厅印发《2022年各盟市粮食生产目标的通知》《2022年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方案》《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工作实施方案》,自治区政府与各盟市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压实粮食生产责任。成立扩种大豆油料工作专班,落实粮食大豆油料扩种工作。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分解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耕地轮作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政策性补贴198.35亿元,及时释放国家“重农抓粮”政策信号。
【农业资源整治】 2022年,实施统防统治面积320.3万公顷、绿色防控面积322.7万公顷,化肥农药保持负增长;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完成严格管控任务和安全利用任务。在重点旗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综合利用率达到91%。应用智慧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如马铃薯晚疫病智慧测报及减药控害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授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技术等。
【玉米种植】 2022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419.5万公顷,产量3098.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420.5万公顷,产量2994.2万吨。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减少了1万公顷,产量比2021年度提高3.36%。玉米是内蒙古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流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900公顷玉米平均单产1087.9千克,创造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开鲁县开鲁镇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1228千克,创造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
【小麦种植】 2022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38.6万公顷,产量126.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44.2万公顷,产量157.2万吨。种植面积比2021年减少5.6万公顷,产量减少了30.8万吨。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区(中国优势强筋小麦生产区),阴山丘陵旱作农业区,土默特、河套平原灌溉区(优势中筋小麦生产区)三大区域。面积前三排名分别为呼伦贝尔市20.41万公顷、占52.8%,乌兰察布市7.33万公顷、占19%,巴彦淖尔市3.45万公顷、占8.9%;产量前三排名分别为呼伦贝尔市8亿千克、占63.2%,巴彦淖尔市1.6亿千克、占12.6%,赤峰市0.95亿千克、占7.5%。
【水稻种植】 2022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11.7万公顷,产量90.2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15.5万公顷,产量115.3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减少3.8万公顷,产量减少了25.1万吨。12个盟市中种植面积前三位:兴安盟6.25万公顷、占53.3%,通辽市2.08万公顷、占17.7%,赤峰市1.55万公顷、占13.2%;产量前三位:兴安盟4.9亿千克、占54.3%,通辽市1.7亿千克、占18.7%,赤峰市1.1亿千克,占12%。
图30 2022年5月20日,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查干陶勒盖嘎查农牧民
开展插秧工作(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杂粮杂豆种植】 2022年,杂粮杂豆播种面积80.78万公顷,产量23亿千克,主要有谷子、燕麦、高粱、荞麦、糜子、大麦、绿豆、芸豆、红小豆、蚕豆、豌豆等。
【马铃薯种植】 2022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22.4万公顷,产量110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26.8万公顷,产量122.9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减少4.3万公顷,产量也相应减少了12.6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脱毒种薯面积和产量占全国35%以上。淀粉、薯片薯条加工量2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
【大豆种植】 2022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122.2万公顷,产量245.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89.3万公顷,产量168.5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增加32.9万公顷,产量也增产76.9万吨。大豆产区主要在东部四盟市,其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92%以上。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13.33公顷大豆平均单产303.5千克,创内蒙古旱地大豆新纪录。
【油菜种植】 2022年种植面积2223.8公顷,产量6.2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2342.1公顷,产量6.9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减少118.3公顷,产量减少0.7万吨。2022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高产攻关田实收产量每亩261.5千克,创北方春油菜产区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的高产纪录。
【向日葵种植】 2022年种植面积42.3万公顷,产量115.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48.4万公顷,产量151.5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减少6.1万公顷,产量减少36.1万吨。黄河流域地区,以巴彦淖尔市为代表,包括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向日葵播种面积37.08万公顷,占全区播种面积87.7%;东部丘陵混合灌溉区,以赤峰市为代表,包括通辽市、兴安盟以及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向日葵播种面积3.64万公顷,占全区播种面积8.6%。
表10 2021、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作物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格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表11 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作物生产情况实际产量统计表
(表格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种粮补贴】 2022年,全区分解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1.9亿元,集中调剂5%的生产者补贴,新增复合种植、油菜专项补贴,统筹生产者补贴对岱海和察汗淖尔3.33万公顷退灌地实施缓控释肥补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6.67万公顷大豆根瘤菌剂增施任务。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2022年,全区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0.86万公顷,包头市九原区16公顷示范区,亩产玉米802.4千克、大豆128.8千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效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在同一块地里把大豆和玉米两种作物复合种植在一起,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大豆,实现一地双收。同时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增产。
【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 2022年,该技术继续在内蒙古推广8000公顷。该技术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10项新技术之一。通过滴灌破解大豆主产区春旱频发、播期推迟等问题,实现适时播种;播后滴出苗水可一次播种抓全苗、匀苗、齐苗、壮苗;增加垄体宽度后种植密度可较传统模式提高2000~3000株/亩,实现合理密植;通过水肥一体化可按需供水供肥,满足不同生育阶段水肥需求,促进大幅增产,较旱作大豆亩均增产30%以上,是一项高产稳产的大豆栽培技术。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制定《2022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土地平整大会战”,出台《自治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十一条政策措施》,在人民银行各级国库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用资金账户,确保高标准农田资金及时拨付,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15.8万公顷,年节水33亿立方米,实现粮食丰产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盐碱地改良】 2022年,“三大灌区”的6个旗县开展盐碱地改良试点8133公顷,总投资3.45亿元。通过3年试点工作,内蒙古盐碱地改良取得“双降双提一增长”效果,耕地土壤酸碱度降低0.21至0.40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20至0.38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5.0%至9.5%,粮食增产率25%左右;农民土地流转价格亩均增收200~500元。同时,全区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8套,制定耐盐碱作物(牧草)高产栽培、土壤改良等地方标准11项,重点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13个。
【土壤普查】 2022年,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开展普查试点和盐碱地普查。内蒙古有5个旗县和53个旗县分别承担普查试点和盐碱地专项普查工作,共计有普查样点42995个,占全国的23.6%。其中试点县样点13976个,盐碱地普查样点29019个。3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通知》,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5个试点旗县历时14个月,完成全部普查任务,并通过验收将普查成果上报国务院土壤普查办。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2022年,全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为1213.33万公顷次,防治面积达1220万公顷次,挽回粮食损失36.21亿千克,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推进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向日葵病虫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共计297个,核心示范面积138万亩。全年完成绿色防控面积320.33万公顷。
【绿色高质高效增粮行动】 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建立主要作物推广和科研双首席专家团队,分组包片、全程指导机制。在65个旗县(市、区)建设粮油作物示范区1060个,总面积13.53万公顷,推广玉米密植、大豆垄上三行、马铃薯高垄分次施肥、油菜密植氮肥后移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以种植大户为主体,在全区开展观摩周活动,共组织活动530场次,3.2万人次参加,让农民学有榜样、干有遵循。粮油作物示范区创造了东北万亩玉米1087.9千克/亩、北方百亩春油菜261.5千克/亩、内蒙古旱地大豆303.5千克/亩、内蒙古水稻743.5千克/亩的单产新纪录。
图31 2022年9月,赤峰市敖汉旗小米即将进入收获期。赤峰市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产粮大市,
2021年赤峰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为124.34万公顷,粮食产量达62.5亿公斤以上,再创历史
新高,这已是赤峰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50亿公斤以上、连续三年超过60亿
公斤 (孟和朝鲁 供图)
【植物防疫检疫】 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印发植物防疫检疫任务清单以及《关于开展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专项调查的通知》《农业植物疫情月报填写规范的通知》,要求各地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密切关注疫情发生动态,发现疫情及时上报,确保新突发疫情不大面积蔓延危害、原有疫情不大面积暴发成灾。严格按照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操作规程和《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把关,源头管控,严防植物疫情随种子调运传播扩散。
【化肥减量增效】 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成立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指导组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4月,印发《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分解下达盟市任务;第一时间将中央预算资金1.6亿元分配至盟市;组织全区集成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融合等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安西龙)
【概况】 2022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875万公顷,其中粮食面积695.2万公顷,扩种大豆36万公顷;全区粮食总产量390.06亿千克。自治区农牧厅印发《2022年各盟市粮食生产目标的通知》《2022年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方案》《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工作实施方案》,自治区政府与各盟市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压实粮食生产责任。成立扩种大豆油料工作专班,落实粮食大豆油料扩种工作。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分解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耕地轮作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政策性补贴198.35亿元,及时释放国家“重农抓粮”政策信号。
【农业资源整治】 2022年,实施统防统治面积320.3万公顷、绿色防控面积322.7万公顷,化肥农药保持负增长;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完成严格管控任务和安全利用任务。在重点旗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综合利用率达到91%。应用智慧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如马铃薯晚疫病智慧测报及减药控害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授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技术等。
【玉米种植】 2022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419.5万公顷,产量3098.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420.5万公顷,产量2994.2万吨。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减少了1万公顷,产量比2021年度提高3.36%。玉米是内蒙古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流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900公顷玉米平均单产1087.9千克,创造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开鲁县开鲁镇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1228千克,创造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
【小麦种植】 2022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38.6万公顷,产量126.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44.2万公顷,产量157.2万吨。种植面积比2021年减少5.6万公顷,产量减少了30.8万吨。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区(中国优势强筋小麦生产区),阴山丘陵旱作农业区,土默特、河套平原灌溉区(优势中筋小麦生产区)三大区域。面积前三排名分别为呼伦贝尔市20.41万公顷、占52.8%,乌兰察布市7.33万公顷、占19%,巴彦淖尔市3.45万公顷、占8.9%;产量前三排名分别为呼伦贝尔市8亿千克、占63.2%,巴彦淖尔市1.6亿千克、占12.6%,赤峰市0.95亿千克、占7.5%。
【水稻种植】 2022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11.7万公顷,产量90.2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15.5万公顷,产量115.3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减少3.8万公顷,产量减少了25.1万吨。12个盟市中种植面积前三位:兴安盟6.25万公顷、占53.3%,通辽市2.08万公顷、占17.7%,赤峰市1.55万公顷、占13.2%;产量前三位:兴安盟4.9亿千克、占54.3%,通辽市1.7亿千克、占18.7%,赤峰市1.1亿千克,占12%。
图30 2022年5月20日,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查干陶勒盖嘎查农牧民
开展插秧工作(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杂粮杂豆种植】 2022年,杂粮杂豆播种面积80.78万公顷,产量23亿千克,主要有谷子、燕麦、高粱、荞麦、糜子、大麦、绿豆、芸豆、红小豆、蚕豆、豌豆等。
【马铃薯种植】 2022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22.4万公顷,产量110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26.8万公顷,产量122.9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减少4.3万公顷,产量也相应减少了12.6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脱毒种薯面积和产量占全国35%以上。淀粉、薯片薯条加工量2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
【大豆种植】 2022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122.2万公顷,产量245.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89.3万公顷,产量168.5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度增加32.9万公顷,产量也增产76.9万吨。大豆产区主要在东部四盟市,其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92%以上。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13.33公顷大豆平均单产303.5千克,创内蒙古旱地大豆新纪录。
【油菜种植】 2022年种植面积2223.8公顷,产量6.2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2342.1公顷,产量6.9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减少118.3公顷,产量减少0.7万吨。2022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高产攻关田实收产量每亩261.5千克,创北方春油菜产区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的高产纪录。
【向日葵种植】 2022年种植面积42.3万公顷,产量115.4万吨。2021年种植面积48.4万公顷,产量151.5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比2021年减少6.1万公顷,产量减少36.1万吨。黄河流域地区,以巴彦淖尔市为代表,包括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向日葵播种面积37.08万公顷,占全区播种面积87.7%;东部丘陵混合灌溉区,以赤峰市为代表,包括通辽市、兴安盟以及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向日葵播种面积3.64万公顷,占全区播种面积8.6%。
表10 2021、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作物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格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表11 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粮食作物生产情况实际产量统计表
(表格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种粮补贴】 2022年,全区分解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1.9亿元,集中调剂5%的生产者补贴,新增复合种植、油菜专项补贴,统筹生产者补贴对岱海和察汗淖尔3.33万公顷退灌地实施缓控释肥补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6.67万公顷大豆根瘤菌剂增施任务。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2022年,全区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0.86万公顷,包头市九原区16公顷示范区,亩产玉米802.4千克、大豆128.8千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效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在同一块地里把大豆和玉米两种作物复合种植在一起,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大豆,实现一地双收。同时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增产。
【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 2022年,该技术继续在内蒙古推广8000公顷。该技术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10项新技术之一。通过滴灌破解大豆主产区春旱频发、播期推迟等问题,实现适时播种;播后滴出苗水可一次播种抓全苗、匀苗、齐苗、壮苗;增加垄体宽度后种植密度可较传统模式提高2000~3000株/亩,实现合理密植;通过水肥一体化可按需供水供肥,满足不同生育阶段水肥需求,促进大幅增产,较旱作大豆亩均增产30%以上,是一项高产稳产的大豆栽培技术。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制定《2022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土地平整大会战”,出台《自治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十一条政策措施》,在人民银行各级国库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用资金账户,确保高标准农田资金及时拨付,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15.8万公顷,年节水33亿立方米,实现粮食丰产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盐碱地改良】 2022年,“三大灌区”的6个旗县开展盐碱地改良试点8133公顷,总投资3.45亿元。通过3年试点工作,内蒙古盐碱地改良取得“双降双提一增长”效果,耕地土壤酸碱度降低0.21至0.40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20至0.38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5.0%至9.5%,粮食增产率25%左右;农民土地流转价格亩均增收200~500元。同时,全区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8套,制定耐盐碱作物(牧草)高产栽培、土壤改良等地方标准11项,重点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13个。
【土壤普查】 2022年,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开展普查试点和盐碱地普查。内蒙古有5个旗县和53个旗县分别承担普查试点和盐碱地专项普查工作,共计有普查样点42995个,占全国的23.6%。其中试点县样点13976个,盐碱地普查样点29019个。3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通知》,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5个试点旗县历时14个月,完成全部普查任务,并通过验收将普查成果上报国务院土壤普查办。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2022年,全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为1213.33万公顷次,防治面积达1220万公顷次,挽回粮食损失36.21亿千克,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推进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向日葵病虫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共计297个,核心示范面积138万亩。全年完成绿色防控面积320.33万公顷。
【绿色高质高效增粮行动】 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建立主要作物推广和科研双首席专家团队,分组包片、全程指导机制。在65个旗县(市、区)建设粮油作物示范区1060个,总面积13.53万公顷,推广玉米密植、大豆垄上三行、马铃薯高垄分次施肥、油菜密植氮肥后移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以种植大户为主体,在全区开展观摩周活动,共组织活动530场次,3.2万人次参加,让农民学有榜样、干有遵循。粮油作物示范区创造了东北万亩玉米1087.9千克/亩、北方百亩春油菜261.5千克/亩、内蒙古旱地大豆303.5千克/亩、内蒙古水稻743.5千克/亩的单产新纪录。
图31 2022年9月,赤峰市敖汉旗小米即将进入收获期。赤峰市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产粮大市,
2021年赤峰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为124.34万公顷,粮食产量达62.5亿公斤以上,再创历史
新高,这已是赤峰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50亿公斤以上、连续三年超过60亿
公斤 (孟和朝鲁 供图)
【植物防疫检疫】 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印发植物防疫检疫任务清单以及《关于开展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专项调查的通知》《农业植物疫情月报填写规范的通知》,要求各地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密切关注疫情发生动态,发现疫情及时上报,确保新突发疫情不大面积蔓延危害、原有疫情不大面积暴发成灾。严格按照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操作规程和《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把关,源头管控,严防植物疫情随种子调运传播扩散。
【化肥减量增效】 2022年,自治区农牧厅成立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指导组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4月,印发《202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分解下达盟市任务;第一时间将中央预算资金1.6亿元分配至盟市;组织全区集成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融合等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安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