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8卷  /  文化

2018卷

  • 文物
  • 发布时间:02-14
  • 来源:
  •  

    【概况】  2017年,按照全国和自治区文物工作会议的部署,开展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文物项目申报和工程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文化遗产申遗,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区博物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成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法规建设】  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辽文化遗址立法工作列入2017年人大的立法计划,2018年正式开展立法工作

    【执法督察】  2016—201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文物局)在全区开展文物保护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对阿拉善盟阿左旗境内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多家企业违规开山采石、定远营王府风情文化街违建、兴安盟阿尔山市日伪五岔沟机场遗址保护范围内违建、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内2处违建、汇宗寺违建等8起法人违法案件进行督查督办。对5处破坏古遗址、古墓葬案件进行现场认定和鉴定,为公安机关认定和打击文物犯罪提供依据。协助盟市公安部门鉴定涉案文物9次,计605件(套)。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在全区开展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自治区文物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行动通知,全区文化文物部门从5—9月,实施为期5个月的排查行动。对全区盟市及26个旗县区37处国保单位13处区保单位11家博物馆进行督查,发现法人违法案件4起,问题和隐患61处,对存在问题单位进行督办整改。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的通知》要求,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实施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工作。组成督察组赴盟市和部分旗县围绕长城“四有”等基础工作及长城监管与执法进行实地督察。国家文物局督察组查看13个大项31个督察内容的实证材料,并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阿拉善盟阿左旗实地督察后,对自治区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文物局《关于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的通知》精神,自治区文物局与内蒙古工商局密切配合,成立联合工作组。于8月20日开始,开展历时40多天文物流通市场检查整治行动,未发现非法文物经营行为和活动

    【安全保卫】  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对包头市五当召、美岱召古建筑单位进行安防、消防大检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自治区文物局向全区下发和转发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各类通知13份。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和监督工作力度,特别是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单位、博物馆进行安全督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书及督办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做好文物安全防范工程的审核和申报工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2017年度“三防”行政许可项目8个,2018年度的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确认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  自治区文物局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完成《“十三五”内蒙古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项目》申报工作。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申报包括文物大遗址、古建筑保护,文物安防、消防、防雷,长城保护、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及馆藏文物修复等4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补助资金16000余万元。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上报2018年提前下达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资金的申请54项,获批21394万元

    大遗址保护  自治区文物局争取到国拨2018年辽上京遗址保护专项资金4202余万元,为申遗工作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对乌兰夫故居、席力图召、美岱召、将军衙署、贝子庙、王昭君墓、和硕恪靖公主府、奈曼王府、准格尔王府相关文物保护实施修缮及环境整治。组织开展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检查、验收工作,重点检查了鸡鹿赛遗址、乌布浪长城,对辽上京一期防洪、中东铁路满洲里段等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为大力推进内蒙古长城保护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组织开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扩展项目)》工作。实施乌兰察布化德县金界壕、包头昆都仑区赵长城、巴彦淖尔磴口县鸡鹿塞遗址工程,上报一批长城保护项目。开展全区长城保护调研,摸清长城保护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举办全区长城“四有”培训班,开展全区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提高全区长城保护和长城“四有”建设水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公布内蒙古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全面加强内蒙古境内长城保护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  按照申遗项目计划,自治区文物局稳步推进辽上京与祖陵遗址、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程。

    【辽上京与祖陵遗址申遗】  成立由自治区主席布小林任组长,自治区相关部门和赤峰市组成的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启动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确认辽上京宫城的形制结构和皇城的东向轴线等,推进对辽上京遗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建设辽上京乾德门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完成辽祖陵太祖记功碑栈道工程,辽上京遗址博物馆续建工程。完善遗址周边排水管网建设,解决城区污水对皇城污染问题,实施辽上京遗址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契丹辽文化博物馆立项,在赤峰市筹建全国第一座专题契丹辽文化博物馆。举办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依托辽上京遗址的契丹辽文化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

    【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  全面掌握自治区茶叶之路的分布线路、自然人文环境、相关遗存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完成野外调查,编辑调查报告。组织开展对二连浩特伊林驿站的考古发掘,获得一批与“万里茶道”有关的重要文物和新成果。向文本制作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申遗文本资料。8月份在二连浩特组织承办八省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总结近两年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明确申遗工作任务和目标,以及技术路线,开展学术交流,展示万里茶道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组织拍摄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专题纪录片。开展万里茶道八省区联合展览工作。完成万里茶道东线、西线的野外调查,发现大量茶道建筑和驼道古道遗存。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编制完成《红山遗址群文物保护规划》《魏家窝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考古发掘】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考古研究所完成丰镇市头道沟水库新建工程区域、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图门古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通航机场项目预选址、包银高速铁路沿线、额济纳旗大同城等多项考古调查工作。对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东洋河—黄旗海段秦汉长城进行复查,通过本次复查,新增加了长城墙体2段,长城沿线调查障城7座、烽燧23座;5月,对自治区中南部地区的北魏遗存进行调查,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卓资县境内新发现和调查北魏烽戍遗存11座;10—11月中旬,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等旗县境内新调查北魏烽戍遗存近30座

    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上京宫城内的2座大型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中蒙联合考古项目  7—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继续实施“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及发掘研究”项目。主要对塔米尔河流域、鄂尔浑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巴彦洪格尔省、中戈壁省燕然山铭进行考古调查。其中对塔米尔河流域的调查为区域性调查,调查各类遗址200多处。对后杭爱省乌给淖尔苏木和日木塔拉古城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全面揭露中城中心台基与左前方小台基以及二者之间的红土连接道。中心土台边长约37、高2.85米,边缘有两圈柱洞,其中外圈有36个直径约1米的大型圆形柱洞。根据出土遗物及层位学分析,该城址建于匈奴时期。对匈奴古城中心台基的发掘在蒙古国考古学史上尚属首次。

    “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考古  自治区文物局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项目“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的开展,组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文物部门对清水河县岔河口遗址的南门址、东门址,沙日塔拉遗址、准格尔旗永胜壕乡城塔社古城及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和发掘,形成初步调查报告

    【博物馆】  截至2017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185家博物馆、纪念馆进入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特色博物馆体系,年均举办陈列展览600多个、教育活动1000多次,参观人数2000多万人次。为加强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审核与管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向全区印发《关于加强对全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陈列展览审核工作的通知》,并委托内蒙古博物馆学会对包头市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通辽市博物馆、乌海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等单位的陈列展览大纲进行评审。协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内蒙古博物院、兴安盟“一馆三址”、鄂尔多斯城川纪念馆等革命题材的展览大纲进行论证审查。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博物馆建设实际,制定印发《全区博物馆领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管理规定(试行)》,采取盟市自查和自治区文物局抽查的方式,在全区开展博物馆纪念馆意识形态问题专项检查工作。各盟市共自查博物馆纪念馆212家。自治区文物局联合自治区党委党史办抽查博物馆纪念馆31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馆逐条下达整改通知书,由盟市监督进行整改

    【可移动文物保护】  自治区文物局委托内蒙古博物院对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后的文物电子账目进行整理、完善与核对,形成148578条数据表格。清查一级文物账目和数量,并撰写、上报自查报告。完成国家文物局项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普查钱币类文物专项调查项目”报告。完成“草原文化遗产日——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的资料搜集、整理、编辑工作。

    可移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  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熟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2017年6月30日,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内蒙古工作站在内蒙古博物院挂牌

    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方法及应用  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历时半年,对赤峰市博物馆馆藏塔子山辽墓、砂子山元墓壁画进行更换失效支撑体、壁画表面清洗加固、错位拼接、表面填补、霉菌清除等保护修复工作,延长古代壁画的寿命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与日本冢山大学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开展了琉璃器保护修复项目,修复辽代潇氏贵妃墓葬出土蓝色琉璃器1件

    【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完成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向国家文物局报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验收报告》,全区共登录馆藏文物1125464件/套(共计1506421件)。其中,珍贵文物15916件/套(一级2152件/套,二级5397件/套,三级8367件/套)。国家文物局于2017年3月28日对自治区普查数据和验收结论进行确认。自治区文物局以政府名义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发布普查成果,并分别在自治区文化厅网站、内蒙古日报和中国文物报公布普查数据。在完成普查任务的基础上,新确定珍贵文物328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89件(套)、二级文物651件(套)、三级文物2444件(套)

    【文博教育与培训】  自治区文物局举办全区文物保护项目培训班。部署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讲解2017年文物项目审批要求,布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申报。举办全区文物保护及长城“四有”培训班。培训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和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学习文物保护相关政策和文物保护技术运用,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建设,解读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分析长城“四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介绍内蒙古长城保护规划编制情况,部分先进地区作经验交流9月5—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举办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二期)培训班。来自全区各盟市文化、文物负责此项工作的134人参加了培训班

    【文博宣传与出版】  在乌兰夫纪念馆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会场活动。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以“文化遗产和一带一路”和“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集中展示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重大成果。在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举办全区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2017年,《草原文物》,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期刊协作会列入自治区优秀期刊之列。由自治区文物局主办的《内蒙古文物》期刊,共编辑出版发行6期

    (撰稿人:马晓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物
  • 发布时间:02-14
  • 来源:
  •  

    【概况】  2017年,按照全国和自治区文物工作会议的部署,开展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文物项目申报和工程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文化遗产申遗,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区博物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成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法规建设】  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辽文化遗址立法工作列入2017年人大的立法计划,2018年正式开展立法工作

    【执法督察】  2016—201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文物局)在全区开展文物保护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对阿拉善盟阿左旗境内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多家企业违规开山采石、定远营王府风情文化街违建、兴安盟阿尔山市日伪五岔沟机场遗址保护范围内违建、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内2处违建、汇宗寺违建等8起法人违法案件进行督查督办。对5处破坏古遗址、古墓葬案件进行现场认定和鉴定,为公安机关认定和打击文物犯罪提供依据。协助盟市公安部门鉴定涉案文物9次,计605件(套)。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在全区开展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自治区文物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行动通知,全区文化文物部门从5—9月,实施为期5个月的排查行动。对全区盟市及26个旗县区37处国保单位13处区保单位11家博物馆进行督查,发现法人违法案件4起,问题和隐患61处,对存在问题单位进行督办整改。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的通知》要求,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实施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工作。组成督察组赴盟市和部分旗县围绕长城“四有”等基础工作及长城监管与执法进行实地督察。国家文物局督察组查看13个大项31个督察内容的实证材料,并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阿拉善盟阿左旗实地督察后,对自治区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文物局《关于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的通知》精神,自治区文物局与内蒙古工商局密切配合,成立联合工作组。于8月20日开始,开展历时40多天文物流通市场检查整治行动,未发现非法文物经营行为和活动

    【安全保卫】  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对包头市五当召、美岱召古建筑单位进行安防、消防大检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自治区文物局向全区下发和转发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各类通知13份。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和监督工作力度,特别是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单位、博物馆进行安全督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书及督办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做好文物安全防范工程的审核和申报工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2017年度“三防”行政许可项目8个,2018年度的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确认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  自治区文物局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完成《“十三五”内蒙古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项目》申报工作。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申报包括文物大遗址、古建筑保护,文物安防、消防、防雷,长城保护、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及馆藏文物修复等4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补助资金16000余万元。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上报2018年提前下达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资金的申请54项,获批21394万元

    大遗址保护  自治区文物局争取到国拨2018年辽上京遗址保护专项资金4202余万元,为申遗工作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对乌兰夫故居、席力图召、美岱召、将军衙署、贝子庙、王昭君墓、和硕恪靖公主府、奈曼王府、准格尔王府相关文物保护实施修缮及环境整治。组织开展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检查、验收工作,重点检查了鸡鹿赛遗址、乌布浪长城,对辽上京一期防洪、中东铁路满洲里段等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为大力推进内蒙古长城保护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组织开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扩展项目)》工作。实施乌兰察布化德县金界壕、包头昆都仑区赵长城、巴彦淖尔磴口县鸡鹿塞遗址工程,上报一批长城保护项目。开展全区长城保护调研,摸清长城保护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举办全区长城“四有”培训班,开展全区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回头看”。提高全区长城保护和长城“四有”建设水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公布内蒙古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全面加强内蒙古境内长城保护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  按照申遗项目计划,自治区文物局稳步推进辽上京与祖陵遗址、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程。

    【辽上京与祖陵遗址申遗】  成立由自治区主席布小林任组长,自治区相关部门和赤峰市组成的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启动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确认辽上京宫城的形制结构和皇城的东向轴线等,推进对辽上京遗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建设辽上京乾德门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完成辽祖陵太祖记功碑栈道工程,辽上京遗址博物馆续建工程。完善遗址周边排水管网建设,解决城区污水对皇城污染问题,实施辽上京遗址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契丹辽文化博物馆立项,在赤峰市筹建全国第一座专题契丹辽文化博物馆。举办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依托辽上京遗址的契丹辽文化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

    【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  全面掌握自治区茶叶之路的分布线路、自然人文环境、相关遗存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完成野外调查,编辑调查报告。组织开展对二连浩特伊林驿站的考古发掘,获得一批与“万里茶道”有关的重要文物和新成果。向文本制作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申遗文本资料。8月份在二连浩特组织承办八省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总结近两年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明确申遗工作任务和目标,以及技术路线,开展学术交流,展示万里茶道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组织拍摄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专题纪录片。开展万里茶道八省区联合展览工作。完成万里茶道东线、西线的野外调查,发现大量茶道建筑和驼道古道遗存。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编制完成《红山遗址群文物保护规划》《魏家窝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考古发掘】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考古研究所完成丰镇市头道沟水库新建工程区域、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图门古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通航机场项目预选址、包银高速铁路沿线、额济纳旗大同城等多项考古调查工作。对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东洋河—黄旗海段秦汉长城进行复查,通过本次复查,新增加了长城墙体2段,长城沿线调查障城7座、烽燧23座;5月,对自治区中南部地区的北魏遗存进行调查,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卓资县境内新发现和调查北魏烽戍遗存11座;10—11月中旬,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等旗县境内新调查北魏烽戍遗存近30座

    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上京宫城内的2座大型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中蒙联合考古项目  7—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继续实施“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及发掘研究”项目。主要对塔米尔河流域、鄂尔浑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巴彦洪格尔省、中戈壁省燕然山铭进行考古调查。其中对塔米尔河流域的调查为区域性调查,调查各类遗址200多处。对后杭爱省乌给淖尔苏木和日木塔拉古城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全面揭露中城中心台基与左前方小台基以及二者之间的红土连接道。中心土台边长约37、高2.85米,边缘有两圈柱洞,其中外圈有36个直径约1米的大型圆形柱洞。根据出土遗物及层位学分析,该城址建于匈奴时期。对匈奴古城中心台基的发掘在蒙古国考古学史上尚属首次。

    “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考古  自治区文物局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项目“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的开展,组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文物部门对清水河县岔河口遗址的南门址、东门址,沙日塔拉遗址、准格尔旗永胜壕乡城塔社古城及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和发掘,形成初步调查报告

    【博物馆】  截至2017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185家博物馆、纪念馆进入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特色博物馆体系,年均举办陈列展览600多个、教育活动1000多次,参观人数2000多万人次。为加强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审核与管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向全区印发《关于加强对全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陈列展览审核工作的通知》,并委托内蒙古博物馆学会对包头市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通辽市博物馆、乌海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等单位的陈列展览大纲进行评审。协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内蒙古博物院、兴安盟“一馆三址”、鄂尔多斯城川纪念馆等革命题材的展览大纲进行论证审查。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博物馆建设实际,制定印发《全区博物馆领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管理规定(试行)》,采取盟市自查和自治区文物局抽查的方式,在全区开展博物馆纪念馆意识形态问题专项检查工作。各盟市共自查博物馆纪念馆212家。自治区文物局联合自治区党委党史办抽查博物馆纪念馆31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馆逐条下达整改通知书,由盟市监督进行整改

    【可移动文物保护】  自治区文物局委托内蒙古博物院对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后的文物电子账目进行整理、完善与核对,形成148578条数据表格。清查一级文物账目和数量,并撰写、上报自查报告。完成国家文物局项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普查钱币类文物专项调查项目”报告。完成“草原文化遗产日——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的资料搜集、整理、编辑工作。

    可移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  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熟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2017年6月30日,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内蒙古工作站在内蒙古博物院挂牌

    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方法及应用  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历时半年,对赤峰市博物馆馆藏塔子山辽墓、砂子山元墓壁画进行更换失效支撑体、壁画表面清洗加固、错位拼接、表面填补、霉菌清除等保护修复工作,延长古代壁画的寿命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与日本冢山大学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开展了琉璃器保护修复项目,修复辽代潇氏贵妃墓葬出土蓝色琉璃器1件

    【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完成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向国家文物局报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验收报告》,全区共登录馆藏文物1125464件/套(共计1506421件)。其中,珍贵文物15916件/套(一级2152件/套,二级5397件/套,三级8367件/套)。国家文物局于2017年3月28日对自治区普查数据和验收结论进行确认。自治区文物局以政府名义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发布普查成果,并分别在自治区文化厅网站、内蒙古日报和中国文物报公布普查数据。在完成普查任务的基础上,新确定珍贵文物328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89件(套)、二级文物651件(套)、三级文物2444件(套)

    【文博教育与培训】  自治区文物局举办全区文物保护项目培训班。部署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讲解2017年文物项目审批要求,布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申报。举办全区文物保护及长城“四有”培训班。培训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和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学习文物保护相关政策和文物保护技术运用,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建设,解读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分析长城“四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介绍内蒙古长城保护规划编制情况,部分先进地区作经验交流9月5—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局举办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二期)培训班。来自全区各盟市文化、文物负责此项工作的134人参加了培训班

    【文博宣传与出版】  在乌兰夫纪念馆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会场活动。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以“文化遗产和一带一路”和“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集中展示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重大成果。在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举办全区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2017年,《草原文物》,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期刊协作会列入自治区优秀期刊之列。由自治区文物局主办的《内蒙古文物》期刊,共编辑出版发行6期

    (撰稿人:马晓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