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8卷  /  区情概览

2018卷

  • 地理 资源
  • 发布时间:02-12
  • 来源:
  •  

    【位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属华北地区。地理位置处于中纬度内陆,北纬37°37′~53°23′,东经97°10′~126°02′,东西相隔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东与黑龙江、辽宁、吉林省相连,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省接壤,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毗邻,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交界。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首府设在呼和浩特市。

    【地貌】  内蒙古的地貌以内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内蒙古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的第二大高原。总观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北倾斜。但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区内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平原、平原、滩川、沙地、沙漠、戈壁、湖沼等多种地形。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呈弧形横贯于自治区中部,高程多为1000米~2000米,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由东北向西南以大兴安岭、燕山、阴山、贺兰山、龙首山、北山为主等山脉,构成内蒙古地区的地貌脊梁,形成了农业、牧业过渡地带和内、外流域的分界线,成为分隔南部平原与北部高原的天然屏障。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105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水系】  内蒙古河流分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大兴安岭、阴山、龙首山、合黎山等山地为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山地南侧为外流水系,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6个水系所组成。其中,较大支流共有27条,流域面积约5.59×105平方公里,主要汇入鄂霍次克海和渤海。山地北侧为内陆水系,主要有乌拉盖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盖河、额济纳河等,约有支流25条,流域面积约7.75×104平方公里,一般上游地段河床相对稳定,下游流入高原,地形开阔,河床多变,最后以片流失散于洼地或流入大小湖泊。无流区面积约5.47×10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约36%。湖泊星罗棋布,有上千余个,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可分为淡水湖、微咸水湖和咸水湖。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嘎顺诺尔。

    【气候】  201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春季出现4次大范围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持续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频发。8月11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发生龙卷风灾害。分析2017年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综合评价2017年度气候为正常偏差年景

    【降水】  2017年全区总降水量在30.2毫米(额济纳旗)~662.4毫米(青龙山)之间,与历史同期平均值相比,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包头市北部等地偏少20%~53%(满洲里市),通辽市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南部、阿拉善盟中部偏多20%~50%,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2017年降水量全区平均282毫米,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36.6毫米,比上年同期少77.4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十三少

    【极端气候事件】  2017年,全区共125站次出现极端气候事件,较上年多2站次;全区共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雨)事件,与上年相同。其中:有5站超过历史极值,16站次超过极端降雨阈值8月3日,青龙山气象站日降水量349.7毫米,是内蒙古国家级气象站首个实测特大暴雨记录。全区共34站出现极端降雪事件,较上年多17站次。其中,共5站超历史极值,29站超过或达到极端降雪阈值2017年,全区共70站次出现极端高温事件,较上年多20站次。其中,25站次超过或达到历史极值,45站次超过或达到极端高温阈值。未出现极端低温事件。

    【沙尘天气】  2017年,春季自治区共出现4次较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比上年同期少2次,比常年同期少6次4月15—17日出现的扬沙或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17年入春以来内蒙古首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较常年偏晚59天,较上年首发时间推迟42天。沙尘天气过程对民航、公路运输、设施农业等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土地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亚洲大陆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域辽阔,自东向西绵亘2500公里;南北横跨1700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八分之一,列新疆、西藏之后,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4.99公顷,人均草地面积3.32公顷,人均林地资源0.8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地资源以地带性差异区分,有寒温带、温带湿润森林及森林草原土地带,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8.72%;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6.95%;温带干旱荒漠草原土地带,面积占全区总面积11.38%;温带干旱草原化荒漠土地带,面积占全区总面积3.62%;温带极干旱荒漠土地带,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9.33%。按地貌条件划分,山地占土地总面积20.8%;丘陵占土地总面积18.25%;高原占土地总面积51.18%;平原与滩地占土地总面积8.5%;河流、湖泊水面积占1.27%;在高平原、平原及丘陵等地貌类型中,又分布着沙漠和沙地。其中沙漠面积占全区总面积9.6%,沙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10.1%

    【矿产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国家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至201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7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43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85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8518.80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220.80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298.00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4110.65亿吨,占全国总量26.24%,居全国第一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688.86吨,Ag48817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041.18万吨

    【水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嘴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1.92%。另外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2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0亿立方米,地下水11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0.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27%,耕地面积占全区20%,人口占全区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6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26%,耕地占全区30%,人口占全区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4%,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森林资源】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据2013年全区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6亿亩,森林面积3.73亿亩,均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21.03%;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3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4.8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4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5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

    【野生植物】  内蒙古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 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l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胡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芩、赤芍、杏仁等500多种。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野生动物】  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l科365种,占全国鸟类1186种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农业资源】  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同比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2.5万公顷,同比增长4.1%。粮食总产量2768.4万吨,比上年下降0.4%;油料产量222.7万吨,同比增长1.2%;甜菜产量363.0万吨,同比增长36.4%;蔬菜产量1364.6万吨,同比下降9.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同比增长7.7%

    【畜牧业资源】  2017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12614.8万头(只),比上年下降7.2%;牲畜总增头数7148.6万头(只),总增率52.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392.9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3%。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3.5万吨,增长2.0%;牛肉产量59.5万吨,增长7.0%;羊肉产量104.1万吨,增长5.2%。牛奶产量693.0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

     

    2017年全区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一览表

    产品

    2017

    年比上年增长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

    2768.4

    -0.4%

    小麦(万吨)

    170.3

    0.2%

    玉米(万吨

    2085.0

    -2.6%

    稻谷(万吨

    77.1

    22.1%

    大豆(万吨)

    108.4

    7.9%

    薯类(万吨)

    163.8

    -2.5%

    油料(万吨)

    222.7

    1.2%

    甜菜(万吨)

    363.0

    36.4%

    水果(含果用瓜)(万吨)

    340.8

    7.7%

    蔬菜(万吨)

    1364.6

    -9.2%

    牛奶(万吨)

    693.0

    -5.6%

    绵羊毛(万吨)

    12.7

    -4.7%

    山羊绒(吨)

    0.8

    -5.6%

    水产品(万吨

    15.62

    -1.3%

    肉类总产量(万吨)

    267.7

    3.4%

    猪肉

    73.5

    2.0%

    牛肉

    59.5

    7.0%

    羊肉

    104.1

    5.2%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万头、只

    12614.8

    -7.2%

    大牲畜(除牛外)(万头)

    235.2

    -1.1%

    羊(万只)

    9873.5

    -8.0%

    猪(万头)

    1387.6

    -6.1%

    牛(万头)

    1118.4

    -2.8%

    2017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4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同比增长7.7%

    【煤炭资源】  2017年,全区生产煤炭8.78亿吨,同比增加6224万吨,增长7.6%。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生产原煤2.41亿吨、同比增长11.3%,西部地区生产原煤6.37亿吨、同比增长6.3%。其中,鄂尔多斯市6.03亿吨,同比增长6.7%。从企业类型看,地方企业生产原煤4.57亿吨、同比增长3.1%,区外国企生产原煤3948万吨、同比增长24.1%,党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3.82亿吨、同比增长11.9%。其中,神华集团在自治区煤矿生产原煤2亿吨,同比增长4.2%

    2017年,全区进口煤炭3568万吨、增长36.2%,占全国煤炭进口总量(2.71亿吨)的13.2%。其中,策克口岸1332.7万吨,甘其毛道口岸1715.8万吨

    2017年,全区销售煤炭9.1亿吨,同比增长9.6%。其中:销往区外4.9亿吨,同比增长8.8%;区内销售4.2亿吨,同比增长10.5%

    2017年,全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同比增长3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0%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理 资源
  • 发布时间:02-12
  • 来源:
  •  

    【位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属华北地区。地理位置处于中纬度内陆,北纬37°37′~53°23′,东经97°10′~126°02′,东西相隔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东与黑龙江、辽宁、吉林省相连,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省接壤,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毗邻,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交界。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首府设在呼和浩特市。

    【地貌】  内蒙古的地貌以内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内蒙古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的第二大高原。总观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北倾斜。但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区内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平原、平原、滩川、沙地、沙漠、戈壁、湖沼等多种地形。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呈弧形横贯于自治区中部,高程多为1000米~2000米,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由东北向西南以大兴安岭、燕山、阴山、贺兰山、龙首山、北山为主等山脉,构成内蒙古地区的地貌脊梁,形成了农业、牧业过渡地带和内、外流域的分界线,成为分隔南部平原与北部高原的天然屏障。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105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水系】  内蒙古河流分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大兴安岭、阴山、龙首山、合黎山等山地为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山地南侧为外流水系,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6个水系所组成。其中,较大支流共有27条,流域面积约5.59×105平方公里,主要汇入鄂霍次克海和渤海。山地北侧为内陆水系,主要有乌拉盖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盖河、额济纳河等,约有支流25条,流域面积约7.75×104平方公里,一般上游地段河床相对稳定,下游流入高原,地形开阔,河床多变,最后以片流失散于洼地或流入大小湖泊。无流区面积约5.47×10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约36%。湖泊星罗棋布,有上千余个,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可分为淡水湖、微咸水湖和咸水湖。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嘎顺诺尔。

    【气候】  201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春季出现4次大范围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持续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频发。8月11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发生龙卷风灾害。分析2017年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综合评价2017年度气候为正常偏差年景

    【降水】  2017年全区总降水量在30.2毫米(额济纳旗)~662.4毫米(青龙山)之间,与历史同期平均值相比,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包头市北部等地偏少20%~53%(满洲里市),通辽市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南部、阿拉善盟中部偏多20%~50%,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2017年降水量全区平均282毫米,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36.6毫米,比上年同期少77.4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十三少

    【极端气候事件】  2017年,全区共125站次出现极端气候事件,较上年多2站次;全区共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雨)事件,与上年相同。其中:有5站超过历史极值,16站次超过极端降雨阈值8月3日,青龙山气象站日降水量349.7毫米,是内蒙古国家级气象站首个实测特大暴雨记录。全区共34站出现极端降雪事件,较上年多17站次。其中,共5站超历史极值,29站超过或达到极端降雪阈值2017年,全区共70站次出现极端高温事件,较上年多20站次。其中,25站次超过或达到历史极值,45站次超过或达到极端高温阈值。未出现极端低温事件。

    【沙尘天气】  2017年,春季自治区共出现4次较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比上年同期少2次,比常年同期少6次4月15—17日出现的扬沙或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17年入春以来内蒙古首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较常年偏晚59天,较上年首发时间推迟42天。沙尘天气过程对民航、公路运输、设施农业等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土地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亚洲大陆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域辽阔,自东向西绵亘2500公里;南北横跨1700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八分之一,列新疆、西藏之后,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4.99公顷,人均草地面积3.32公顷,人均林地资源0.8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地资源以地带性差异区分,有寒温带、温带湿润森林及森林草原土地带,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8.72%;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6.95%;温带干旱荒漠草原土地带,面积占全区总面积11.38%;温带干旱草原化荒漠土地带,面积占全区总面积3.62%;温带极干旱荒漠土地带,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9.33%。按地貌条件划分,山地占土地总面积20.8%;丘陵占土地总面积18.25%;高原占土地总面积51.18%;平原与滩地占土地总面积8.5%;河流、湖泊水面积占1.27%;在高平原、平原及丘陵等地貌类型中,又分布着沙漠和沙地。其中沙漠面积占全区总面积9.6%,沙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10.1%

    【矿产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国家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至201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7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43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85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8518.80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220.80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298.00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4110.65亿吨,占全国总量26.24%,居全国第一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688.86吨,Ag48817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041.18万吨

    【水资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嘴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1.92%。另外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2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0亿立方米,地下水11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0.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27%,耕地面积占全区20%,人口占全区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6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26%,耕地占全区30%,人口占全区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4%,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森林资源】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据2013年全区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6亿亩,森林面积3.73亿亩,均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21.03%;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3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4.8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4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5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

    【野生植物】  内蒙古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 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l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胡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芩、赤芍、杏仁等500多种。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野生动物】  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l科365种,占全国鸟类1186种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农业资源】  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同比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2.5万公顷,同比增长4.1%。粮食总产量2768.4万吨,比上年下降0.4%;油料产量222.7万吨,同比增长1.2%;甜菜产量363.0万吨,同比增长36.4%;蔬菜产量1364.6万吨,同比下降9.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同比增长7.7%

    【畜牧业资源】  2017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12614.8万头(只),比上年下降7.2%;牲畜总增头数7148.6万头(只),总增率52.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392.9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3%。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3.5万吨,增长2.0%;牛肉产量59.5万吨,增长7.0%;羊肉产量104.1万吨,增长5.2%。牛奶产量693.0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

     

    2017年全区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一览表

    产品

    2017

    年比上年增长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

    2768.4

    -0.4%

    小麦(万吨)

    170.3

    0.2%

    玉米(万吨

    2085.0

    -2.6%

    稻谷(万吨

    77.1

    22.1%

    大豆(万吨)

    108.4

    7.9%

    薯类(万吨)

    163.8

    -2.5%

    油料(万吨)

    222.7

    1.2%

    甜菜(万吨)

    363.0

    36.4%

    水果(含果用瓜)(万吨)

    340.8

    7.7%

    蔬菜(万吨)

    1364.6

    -9.2%

    牛奶(万吨)

    693.0

    -5.6%

    绵羊毛(万吨)

    12.7

    -4.7%

    山羊绒(吨)

    0.8

    -5.6%

    水产品(万吨

    15.62

    -1.3%

    肉类总产量(万吨)

    267.7

    3.4%

    猪肉

    73.5

    2.0%

    牛肉

    59.5

    7.0%

    羊肉

    104.1

    5.2%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万头、只

    12614.8

    -7.2%

    大牲畜(除牛外)(万头)

    235.2

    -1.1%

    羊(万只)

    9873.5

    -8.0%

    猪(万头)

    1387.6

    -6.1%

    牛(万头)

    1118.4

    -2.8%

    2017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4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同比增长7.7%

    【煤炭资源】  2017年,全区生产煤炭8.78亿吨,同比增加6224万吨,增长7.6%。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生产原煤2.41亿吨、同比增长11.3%,西部地区生产原煤6.37亿吨、同比增长6.3%。其中,鄂尔多斯市6.03亿吨,同比增长6.7%。从企业类型看,地方企业生产原煤4.57亿吨、同比增长3.1%,区外国企生产原煤3948万吨、同比增长24.1%,党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3.82亿吨、同比增长11.9%。其中,神华集团在自治区煤矿生产原煤2亿吨,同比增长4.2%

    2017年,全区进口煤炭3568万吨、增长36.2%,占全国煤炭进口总量(2.71亿吨)的13.2%。其中,策克口岸1332.7万吨,甘其毛道口岸1715.8万吨

    2017年,全区销售煤炭9.1亿吨,同比增长9.6%。其中:销往区外4.9亿吨,同比增长8.8%;区内销售4.2亿吨,同比增长10.5%

    2017年,全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同比增长3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0%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