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8卷  /  农牧林水

2018卷

  • 农牧业
  • 发布时间:02-14
  • 来源:
  •  

    【概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厅(以下简称农牧业厅)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规划处(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区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奶业管理办公室)、草原处、饲料处、防疫监督处、医政药政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渔政局)、乡镇企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畜禽屠宰管理处等23个职能处室局。厅属正处级事业单位30个。共设行政编制138名

    2017年,全区农牧业经济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畜牧业发展实现“十三连稳”,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2584元,同比增长8.4%

    【粮食生产】  2017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同比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同比下降0.5%。粮食总产量2768.4万吨,同比下降0.4%,粮食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10位

    【畜牧业发展】  2017年,全区牲畜存栏头数1.26亿头(只),同比下降7.2%。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4亿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73.5万吨,增长2%;牛肉产量达到59.5万吨,增长7%;羊肉产量104.1万吨,增长5.2%。牛奶产量693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人工种草面积230.4万公顷,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保持44%,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在16个旗县和呼伦贝尔农垦推进草牧业试点工作,草牧业发展方式逐步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启动草原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

    【农牧业产业化】  全区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53.1亿元,同比增长7.2%;增加值895亿元,同比增长8%;农畜产品加工率62%,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在12个旗县开展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83家,上市公司10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2件。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户数214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5302元,同比增长0.7%,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2.1%。带动就业人数37.6万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的比例为81%,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比例达到47%

    【农牧业科技】  2017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家畜良种化率90%以上。已有13家科研育种单位进驻南繁基地开展加代扩繁工作。全面开展“四进四控”行动,全区农药和化肥基本实现了“零增长”。扶持新建地方品种为主的种羊场82个,目前全区种羊场已达到499个,具备了年提供种公羊20万只的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补贴种公羊10万只肉牛良种冻精350万剂,全区牲畜良种化率90%以上

    【动物防疫】  推动和落实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策略,狠抓免疫、检疫监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和应急管理关键措施落实,加强兽医卫生风险管理。全区共组织供应重点动物疫病免疫疫苗63003万毫升/头(羽、份,免疫口蹄疫19144万头(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16309万(羽、次、小反刍兽疫7236万只、布病7780万头只、包虫病769万只。对555万个散养户次的30337万头只羽次11.6万个规模养殖场次开展28种动物疫病流调工作。完成产地检疫动物6515万头只羽、无害化处理染疫动物14.3万头只羽,查处案件471件。深入14个盟市96个旗县及所辖231个苏木乡镇及其养殖场户,重点开展春、秋动物防疫、指定通道建设、应急管理、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等动物防疫安全专项督促检查。全区继续保持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畜禽屠宰监管】  

    严格质量主体责任  加强监督检查和引领规划,提升肉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规范企业屠宰活动。全年完成2批次“双随机”执法检查,检查企业64家,占企业总数11%

    开展专项整治、畜禽屠宰监管“扫雷行动” 共执法860余次,捣毁私屠滥宰窝点25个,开展联合执法84次,查处违法案件40余起,曝光18起,“瘦肉精”监督抽检22万头份,接到举报42起,核实查处29起。全区取缔屠宰企业57家,新设立屠宰企业12家,升级改造25家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共批复建设105个检验检测机构,25个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双认证”。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总数2267件,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95件。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96%以上。持续实施农资打假和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企业36772个,整顿市场6080个。深化安全县创建工作,建设全区监管追溯信息平台,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医政药政工作】  加强全区兽医队伍建设。共有官方兽医5122人,执业兽医2180人,乡村兽医11389人,嘎查村级动物防疫员16351人。全区共监督抽检兽药产品1435批次,其中合格1394批次,合格率97.1%,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兽药产品及时向相关盟市下达15份《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督办单》,共对31起案件进行督办。全区共出动兽药执法人员22210人次,监督检查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11933家次,取缔无证经营兽药的26家,吊销经营许可证的4家,有效净化了兽药市场。全区共完成1510批次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全区未出现兽药残留超标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惠农惠牧政策落实】  党中央及自治区惠农惠牧资金168.19亿元落实到位,其中,党中央资金155亿元,自治区资金13.19亿元。草原生态补奖资金45.75亿元,任务落实到户率95%以上,142.7万户农牧民受益,补贴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牧区禁牧户补贴发放最低标准在贫困线以上(3010元),基本实现牧区脱贫;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1.23亿元,补贴机具7.36万台,6.26万户农牧民受益。全区各项惠农惠牧资金及时足额下拨,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牧业经营方式与体制创新】  2017年,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8.21万家,同比增长5.7%。全区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1310家,有495家合作社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15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获得各级示范社称号的合作社2000余家。全区家庭农牧场4.3万家(生态家庭牧场3.5万家),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牧场151个。全区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0万多个,参与家庭牧场经营户3.5万户。畜禽整体规模化到6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农牧业机械化】  全区农机总动力3484万千瓦。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3%88.8%和66.4%,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的机收水平达到64.4%和79.5%,同比提高1.7个和7.7个百分点。全区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138万公顷,机械深松整地面积94.8万公顷,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2521个,较上年增加434个。农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总数2.4万户

    【渔业经济】  全区水产品产量15.62万吨,养殖产量12.8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12586元,同比增长3.59%。渔业经济总产值29.8亿元,同比增长2.9%。全区新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10个。创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全区4个渔政执法单位和4名渔政执法人员被农业部评为“亮剑2017”渔政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

    【农垦经济】  全区农垦系统完成生产总值120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农牧场人均纯收入14447元,增长6%。全系统农作物播种面积69.6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48.6万公顷,粮食产量39.8亿斤。牧业年度全系统大小畜存栏43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9万吨,鲜奶产量13万吨,禽蛋产量3231吨

    【农牧业信息化】  建立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厅微信公众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全区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行业信息系统为主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全区农牧业信息员962人,“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人数1174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2219人,全区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覆盖全区12个盟市及1个计划单列市满洲里市。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农业信息网累计发布信息25.04万条,总访问量突破4260万人次;“12316”三农服务热线累计接听2.48万通农牧民电话,热线语音数据库收录信息5.7万条;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12316”直播节目累计播出突破1300期/次,专家解答问题共计7528个。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已经成为全区农牧业系统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读、农资打假、生产指导最直接、有效的窗口和平台。

    【休闲农牧业】  全区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3000个,从业人员6.8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5.7万人,带动农牧户10.5万户2017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8%。营业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12%。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17个,自治区级示范旗(县、区18个,示范点107个。推介并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4个,中国美丽田园9个,挖掘极具保护价值的农牧业生产系统6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个

    【饲料行业】  全区获证饲料生产企业329家,累计审批生产许可证377个,加工能力单班400万吨以上,从业人数1.5万人。全区饲料总产量327万吨,同比增长17.35%。饲料添加剂产量为58.25万吨,同比增长21.02%。年实际产量超过5万吨企业13家,产量占总产量50%。创建部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6家、自治区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18家。全年监测抽检各类饲料样品和牛羊尿样17931批次,监测抽检养殖场(户)“瘦肉精”动物尿样14391批次,均未检出违禁添加物

    【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完成土地实测面积720万公顷,草原确权面积0.6万公顷,落实草原承包经营权面积9.6亿亩。起草《草原“三权分置”实施方案》,指导盟市旗县深入开展草原“三权分置”工作,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基本完成。印发《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44.4万公顷(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7%),同比增长2%;草牧场流转面积500万公顷,与去年基本持平

    【第二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北京)展销会在北京市举办】  2017年1月6—9日,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厅主办、北京市农业局协办的第二届(北京)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举办。展会展厅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设精品、乳、肉、绒、粮油、酒及特色产业、马铃薯7个展区,共组织155家企业参展。现场贸易额387.8万元,意向成交额7900万元,进馆采购人数逾5.1万人。此次展会内蒙古的牛羊肉和粮油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

    【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五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第四届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在包头市举办】  2017年8月18—21日,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自治区农牧业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与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在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会共设立绿色食品生资展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区、牛羊肉展区、电商平台展区、互动体验区、境外15个相关国家特色产品展区、牛羊肉精深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展区、小尾羊火必烈大火锅品鉴八大展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区共有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259家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展,展品包括乳、肉、绒毛、粮油、林沙特色、酒品及薯蔬等七大产业的272类产品2789个品种。大会实现订单交易额89.2亿元,参观人数超过75万人(次)。其中,绿博会参观人数12万人(次),完成现场交易额3482万元,同比增长9.9%;现场签订购销合同1.78亿元,同比增长14.1%;达成意向协议23.68亿元,同比增长8.2%

    【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启动】  2017年8月,自治区农牧业厅启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围绕草原执法检查“绿剑行动”、草原征占用专项检查“护卫行动”、草原补奖政策“宣贯行动”、新闻媒体“发现美丽草原行动”、最美草原管护员“寻找行动”5项子行动开展草原保护与建设、执法检查宣传等活动。召开自治区“大美草原守护行动”新闻发布会,加强草原管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撰稿人:邢瑞  贺婧昕)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
  • 发布时间:02-14
  • 来源:
  •  

    【概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厅(以下简称农牧业厅)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规划处(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区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奶业管理办公室)、草原处、饲料处、防疫监督处、医政药政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渔政局)、乡镇企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畜禽屠宰管理处等23个职能处室局。厅属正处级事业单位30个。共设行政编制138名

    2017年,全区农牧业经济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畜牧业发展实现“十三连稳”,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2584元,同比增长8.4%

    【粮食生产】  2017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同比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同比下降0.5%。粮食总产量2768.4万吨,同比下降0.4%,粮食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10位

    【畜牧业发展】  2017年,全区牲畜存栏头数1.26亿头(只),同比下降7.2%。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4亿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73.5万吨,增长2%;牛肉产量达到59.5万吨,增长7%;羊肉产量104.1万吨,增长5.2%。牛奶产量693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人工种草面积230.4万公顷,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保持44%,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在16个旗县和呼伦贝尔农垦推进草牧业试点工作,草牧业发展方式逐步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启动草原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

    【农牧业产业化】  全区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53.1亿元,同比增长7.2%;增加值895亿元,同比增长8%;农畜产品加工率62%,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在12个旗县开展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83家,上市公司10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2件。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户数214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5302元,同比增长0.7%,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2.1%。带动就业人数37.6万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的比例为81%,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比例达到47%

    【农牧业科技】  2017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家畜良种化率90%以上。已有13家科研育种单位进驻南繁基地开展加代扩繁工作。全面开展“四进四控”行动,全区农药和化肥基本实现了“零增长”。扶持新建地方品种为主的种羊场82个,目前全区种羊场已达到499个,具备了年提供种公羊20万只的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补贴种公羊10万只肉牛良种冻精350万剂,全区牲畜良种化率90%以上

    【动物防疫】  推动和落实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策略,狠抓免疫、检疫监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和应急管理关键措施落实,加强兽医卫生风险管理。全区共组织供应重点动物疫病免疫疫苗63003万毫升/头(羽、份,免疫口蹄疫19144万头(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16309万(羽、次、小反刍兽疫7236万只、布病7780万头只、包虫病769万只。对555万个散养户次的30337万头只羽次11.6万个规模养殖场次开展28种动物疫病流调工作。完成产地检疫动物6515万头只羽、无害化处理染疫动物14.3万头只羽,查处案件471件。深入14个盟市96个旗县及所辖231个苏木乡镇及其养殖场户,重点开展春、秋动物防疫、指定通道建设、应急管理、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等动物防疫安全专项督促检查。全区继续保持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畜禽屠宰监管】  

    严格质量主体责任  加强监督检查和引领规划,提升肉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规范企业屠宰活动。全年完成2批次“双随机”执法检查,检查企业64家,占企业总数11%

    开展专项整治、畜禽屠宰监管“扫雷行动” 共执法860余次,捣毁私屠滥宰窝点25个,开展联合执法84次,查处违法案件40余起,曝光18起,“瘦肉精”监督抽检22万头份,接到举报42起,核实查处29起。全区取缔屠宰企业57家,新设立屠宰企业12家,升级改造25家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共批复建设105个检验检测机构,25个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双认证”。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总数2267件,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95件。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96%以上。持续实施农资打假和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企业36772个,整顿市场6080个。深化安全县创建工作,建设全区监管追溯信息平台,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医政药政工作】  加强全区兽医队伍建设。共有官方兽医5122人,执业兽医2180人,乡村兽医11389人,嘎查村级动物防疫员16351人。全区共监督抽检兽药产品1435批次,其中合格1394批次,合格率97.1%,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兽药产品及时向相关盟市下达15份《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督办单》,共对31起案件进行督办。全区共出动兽药执法人员22210人次,监督检查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11933家次,取缔无证经营兽药的26家,吊销经营许可证的4家,有效净化了兽药市场。全区共完成1510批次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全区未出现兽药残留超标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惠农惠牧政策落实】  党中央及自治区惠农惠牧资金168.19亿元落实到位,其中,党中央资金155亿元,自治区资金13.19亿元。草原生态补奖资金45.75亿元,任务落实到户率95%以上,142.7万户农牧民受益,补贴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牧区禁牧户补贴发放最低标准在贫困线以上(3010元),基本实现牧区脱贫;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1.23亿元,补贴机具7.36万台,6.26万户农牧民受益。全区各项惠农惠牧资金及时足额下拨,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牧业经营方式与体制创新】  2017年,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8.21万家,同比增长5.7%。全区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1310家,有495家合作社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15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获得各级示范社称号的合作社2000余家。全区家庭农牧场4.3万家(生态家庭牧场3.5万家),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牧场151个。全区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0万多个,参与家庭牧场经营户3.5万户。畜禽整体规模化到6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农牧业机械化】  全区农机总动力3484万千瓦。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3%88.8%和66.4%,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的机收水平达到64.4%和79.5%,同比提高1.7个和7.7个百分点。全区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138万公顷,机械深松整地面积94.8万公顷,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2521个,较上年增加434个。农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总数2.4万户

    【渔业经济】  全区水产品产量15.62万吨,养殖产量12.8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12586元,同比增长3.59%。渔业经济总产值29.8亿元,同比增长2.9%。全区新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10个。创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全区4个渔政执法单位和4名渔政执法人员被农业部评为“亮剑2017”渔政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

    【农垦经济】  全区农垦系统完成生产总值120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农牧场人均纯收入14447元,增长6%。全系统农作物播种面积69.6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48.6万公顷,粮食产量39.8亿斤。牧业年度全系统大小畜存栏43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9万吨,鲜奶产量13万吨,禽蛋产量3231吨

    【农牧业信息化】  建立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厅微信公众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全区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行业信息系统为主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全区农牧业信息员962人,“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人数1174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2219人,全区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覆盖全区12个盟市及1个计划单列市满洲里市。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农业信息网累计发布信息25.04万条,总访问量突破4260万人次;“12316”三农服务热线累计接听2.48万通农牧民电话,热线语音数据库收录信息5.7万条;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12316”直播节目累计播出突破1300期/次,专家解答问题共计7528个。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已经成为全区农牧业系统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读、农资打假、生产指导最直接、有效的窗口和平台。

    【休闲农牧业】  全区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3000个,从业人员6.8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5.7万人,带动农牧户10.5万户2017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8%。营业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12%。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17个,自治区级示范旗(县、区18个,示范点107个。推介并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4个,中国美丽田园9个,挖掘极具保护价值的农牧业生产系统6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个

    【饲料行业】  全区获证饲料生产企业329家,累计审批生产许可证377个,加工能力单班400万吨以上,从业人数1.5万人。全区饲料总产量327万吨,同比增长17.35%。饲料添加剂产量为58.25万吨,同比增长21.02%。年实际产量超过5万吨企业13家,产量占总产量50%。创建部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6家、自治区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18家。全年监测抽检各类饲料样品和牛羊尿样17931批次,监测抽检养殖场(户)“瘦肉精”动物尿样14391批次,均未检出违禁添加物

    【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完成土地实测面积720万公顷,草原确权面积0.6万公顷,落实草原承包经营权面积9.6亿亩。起草《草原“三权分置”实施方案》,指导盟市旗县深入开展草原“三权分置”工作,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基本完成。印发《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44.4万公顷(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7%),同比增长2%;草牧场流转面积500万公顷,与去年基本持平

    【第二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北京)展销会在北京市举办】  2017年1月6—9日,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厅主办、北京市农业局协办的第二届(北京)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举办。展会展厅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设精品、乳、肉、绒、粮油、酒及特色产业、马铃薯7个展区,共组织155家企业参展。现场贸易额387.8万元,意向成交额7900万元,进馆采购人数逾5.1万人。此次展会内蒙古的牛羊肉和粮油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

    【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五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第四届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在包头市举办】  2017年8月18—21日,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自治区农牧业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与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在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会共设立绿色食品生资展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区、牛羊肉展区、电商平台展区、互动体验区、境外15个相关国家特色产品展区、牛羊肉精深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展区、小尾羊火必烈大火锅品鉴八大展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区共有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259家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展,展品包括乳、肉、绒毛、粮油、林沙特色、酒品及薯蔬等七大产业的272类产品2789个品种。大会实现订单交易额89.2亿元,参观人数超过75万人(次)。其中,绿博会参观人数12万人(次),完成现场交易额3482万元,同比增长9.9%;现场签订购销合同1.78亿元,同比增长14.1%;达成意向协议23.68亿元,同比增长8.2%

    【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启动】  2017年8月,自治区农牧业厅启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围绕草原执法检查“绿剑行动”、草原征占用专项检查“护卫行动”、草原补奖政策“宣贯行动”、新闻媒体“发现美丽草原行动”、最美草原管护员“寻找行动”5项子行动开展草原保护与建设、执法检查宣传等活动。召开自治区“大美草原守护行动”新闻发布会,加强草原管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撰稿人:邢瑞  贺婧昕)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