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卷

  • 呼伦贝尔市
  • 发布时间:02-15
  • 来源:
  •  

    【概况】  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地处北纬47°05'~53°20',东经115°13'~126°04'。东西长630公里,南北宽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全市土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草场面积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1.4%,森林蓄积量11.6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67种(亚矿种82种)。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16.1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亿立方米。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由市改设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至2015年,呼伦贝尔市辖1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市。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185.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46901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56.11亿元,下降9.7%;第三产业增加值580.29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1∶30.0∶48.9。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3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524人,登记失业率为3.73%。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60.68亿元,同比减少7.35亿元,下降4.4%。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25亿元,同比减少17.81亿元,下降17.3%,剔除“营改增”财政分成体制调整、上年一次性增加不可比等因素后,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3.96亿元,同比增加21.23亿元,增长5.1%。

    【农牧业】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9.86万公顷,同比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量120.1亿斤,比上年减产0.6亿斤,下降0.6%。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22.78亿斤,增长6.2%;玉米产量67.43亿斤,下降1%;大豆产量19.67亿斤,增长4.1%;马铃薯产量(折粮)4.41亿斤,下降12.9%。粮食平均亩产286公斤,下降1.3%。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162.4万头(只),下降0.6%。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978.9万头(只),增长0.1%;生猪存栏183.49万口,下降7.5%。全年牲畜出栏969.36万头(只),增长1.7%。牲畜出栏率44.8%,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26.8万口,比上年增加1.07万口,增长0.9%;牛出栏77.43万头,比上年增长10.33万头,增长15.4%;羊出栏756.2万只,比上年增长1.79万只,增长0.3%。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860.5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2.99万头(只),增长0.7%。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29.48万吨,增长3.6%,禽蛋产量4.14万吨,下降1.8%,牛奶产量97.16万吨,下降17.7%。

    造林合格面积完成4.1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89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面积0.55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面积完成20.03万公顷。机电井28.59万眼(包括人饮井),有效灌溉面积34.29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1.7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56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3万公顷。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85.31万千瓦,增长5.8%,机耕地面积94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26.01万吨,下降3.85%,农村牧区居民用电量3.55亿千瓦时,增长2.73%。

    【工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275.33亿元,下降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在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1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1.0%;木材加工业下降6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8.4%;医药制造业下降62.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58.1%;食品制造业下降10.2%;饮料制造业下降27.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8%。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

    【建筑业】  建筑业增加值82.87亿元,同比下降26.9%。全市74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86.95亿元,下降2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8.19万平方米,下降29.5%。竣工房屋面积273.25万平方米,下降37.3%,房屋建筑竣工率65.4%。全市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8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17亿元,同比下降2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09.06亿元(不含森工及农村个体投资),同比下降27.8%。其中:房地产企业开发完成投资116.33亿元,增长32.6%;商品房销售面积300.28万平方米,下降29.6%;商品房销售金额112.7亿元,下降27.3%。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39.02亿元,下降23%;民间投资267.06亿元,下降3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47亿元,下降16.3%。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4.45亿元,下降50.8%;第二产业投资189.76亿元,下降43.6%。其中,工业投资189.73亿元,下降43.3%;第三产业投资494.85亿元,下降17%。

    【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3亿元,同比增长7.3%。分地区看,城镇市场消费583.72亿元,同比增长7.1%,乡村市场消费60.58亿元,增长9.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6.53亿元,同比增长10.4%,商品零售557.77亿元,增长6.9%。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1333.02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批发业销售额670.56亿元,同比增长15%;零售业销售额662.47亿元,增长13%。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162.6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住宿业营业额28.25亿元,同比增长13.9%;餐饮业营业额134.4亿元,增长14.9%。

    【对外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30.5亿美元,增长14.9%。其中,出口额7.51亿美元,增长1.2%;进口额22.99亿美元,增长20.2%。贸易逆差15.48亿美元。

    【旅游】  全年接待旅游者1721.1万人次,增长10.8%。其中,入境旅游者71.56万人次,增长6.4%,国内旅游者1649.54万人次,增长11.1%。全年旅游业总收入607.4亿元,增长15.1%。国际旅游创汇5.08亿美元,增长12.6%。

    【交通】  全年铁路、公路完成货运量19783.23万吨,增长11.2%。其中:铁路货运量8425.53万吨,增长9.2%;公路货运量11357.7万吨,增长12.7%。民航行货邮吞吐量0.95万吨,下降21.4%。铁路、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38.2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313.8亿吨公里,增长16.9%;公路货物周转量224.4亿吨公里,增长13.8%;铁路、公路完成客运量2213.87万人,下降3.6%。其中:铁路客运量785.37万人,下降5.2%;公路客运量1428.5万人,下降2.7%。民航旅客吞吐量273.11万人,增长17%。铁路、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45.78亿人公里。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9.58亿人公里,下降4.2%;公路旅客周转量16.2亿人公里,下降11.7%。2017年,全市公路总里程27505公里。按照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452公里,一级公路634公里,二级公路2253公里,三级公路4186公里,四级公路19300公里,等级外公路680公里。

    【邮电】  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0.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8.17万户,下降19.4%,移动电话用户313.89万户,增长9.3%,互联网用户45.85万户,下降2.3%。

    【能源】  全市能源消耗总量1257.95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源消耗1.045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2%。

    【金融】  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8.29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00.13亿元,同比增长7.2%;非金融企业存款284.28亿元,下降1.2%;广义政府存款351.74亿元,增长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86.5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住户贷款307.44亿元,同比增长9.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79.1亿元,增长10.7%。

    【证券】  截至年末,全市证券公司3家,证券交易营业部7家,证券市场累计交易量488.49亿元,增长26.8%。新增开户数6835户,下降8.1%,总客户数103978户,下降4.8%,保证金余额2.33亿元,下降12.4%,托管市值22.96亿元,增长23.6%。

    【保险业】  截至年末,全市保险主体30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7家,寿险公司13家。保险业保费收入56.94亿元,增长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12亿元,增长9.8%;寿险保费收入38.82亿元,增长1.5%。全年保险赔付额22.21亿元,增长118.7%。其中:财产险赔付16.02亿元,增长225.3%;寿险赔付6.19亿元,增长18.4%。全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38亿元。其中,种植险承保农作物面积145.68万公顷;养殖险承保奶牛、猪共77949头;森林险承保面积17784.07万亩。

    【科技】  全年鉴定科技成果23项。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3项,合同成交金额23847.87万元,增长23%。

    【教育】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2017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7479人,同比增长8.4%。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24848人,增长10.2%。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3197人,下降13.7%。普通高中27所,招收学生10604人,下降8.0%,在校学生数34300人,下降6.7%。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665人,下降3.5%。初中132所,招收学生18636人,增长3.7%,在校学生数54244人,增长2.2%。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838人,增长3.3%。小学140所,招收学生17180人,下降4.2%,在校学生104584人,下降1.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9.67%。

    【文化】  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5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注册博物馆44个,其中享受国家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的20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4座,调频电视发射台119座,广播覆盖率99.22%。地市级电视台1座,旗县级14座,电视覆盖率99.12%。

    【卫生】  全市有卫生机构1973个,比上年减少22个,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14382张,比上年增加118张。

    【体育】  市运动员参加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获2金、2银的优异成绩。举办和参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21枚金牌、17枚银牌、12枚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位列各盟市之首。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0%。

    【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2.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2.43万人,乡村人口70.4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13%。全年出生人口2.01万人,人口出生率7.95‰;死亡人口1.48万人,人口死亡率5.85‰;人口自然增长率2.1‰。

    【人民生活】  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6332元,同比增长8.5%,人均消费性支出18081元,同比增长5.5%。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同比增长8%;人均消费性支出19829元,同比增长4%,恩格尔系数29.6%,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7.97平方米。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3581元,增长8.3%,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446元,同比增长7.8%,恩格尔系数25%,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6.66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3台,电冰箱86台,洗衣机93台,生活用汽车16辆,固定电话54部,手机223部;农牧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2台,电冰箱90台,洗衣机80台,生活用汽车20辆,固定电话18部,手机233部。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7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7.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96.9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4.7万人。

    【环境保护】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6项监测指标浓度平均值全部达标。26个重点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中,20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呼伦湖、北方药业、饮用水水源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30万吨、燃煤小锅炉52台、黄标车5128辆。2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17台火电机组新建脱硫设施,18台工业生产设备完成烟粉尘治理,削减散烧原煤6.48万吨。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完成59个农村牧区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程,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搬迁重建。

    【安全生产】  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6起,死亡55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8%和22.5%,发生较大事故3起,死亡10人,发生重大事故1起,死亡12人。其中:工矿商贸类死亡事故14起,死亡17人;生产经营类道路运输事故22起,死亡38人。工矿商贸类各行业中,建筑业发生事故6起,死亡6人;非煤矿山发生事故2起,死亡4人;商贸洗浴发生事故1起,死亡2人;煤矿附属企业、建材企业、农机行业、工商贸其他行业、电力生产企业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

    (撰稿人:王邓海  姚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呼伦贝尔市
  • 发布时间:02-15
  • 来源:
  •  

    【概况】  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地处北纬47°05'~53°20',东经115°13'~126°04'。东西长630公里,南北宽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全市土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草场面积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1.4%,森林蓄积量11.6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67种(亚矿种82种)。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16.1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亿立方米。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由市改设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至2015年,呼伦贝尔市辖1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市。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185.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46901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56.11亿元,下降9.7%;第三产业增加值580.29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1∶30.0∶48.9。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3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524人,登记失业率为3.73%。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60.68亿元,同比减少7.35亿元,下降4.4%。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25亿元,同比减少17.81亿元,下降17.3%,剔除“营改增”财政分成体制调整、上年一次性增加不可比等因素后,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3.96亿元,同比增加21.23亿元,增长5.1%。

    【农牧业】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9.86万公顷,同比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量120.1亿斤,比上年减产0.6亿斤,下降0.6%。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22.78亿斤,增长6.2%;玉米产量67.43亿斤,下降1%;大豆产量19.67亿斤,增长4.1%;马铃薯产量(折粮)4.41亿斤,下降12.9%。粮食平均亩产286公斤,下降1.3%。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162.4万头(只),下降0.6%。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978.9万头(只),增长0.1%;生猪存栏183.49万口,下降7.5%。全年牲畜出栏969.36万头(只),增长1.7%。牲畜出栏率44.8%,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26.8万口,比上年增加1.07万口,增长0.9%;牛出栏77.43万头,比上年增长10.33万头,增长15.4%;羊出栏756.2万只,比上年增长1.79万只,增长0.3%。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860.5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2.99万头(只),增长0.7%。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29.48万吨,增长3.6%,禽蛋产量4.14万吨,下降1.8%,牛奶产量97.16万吨,下降17.7%。

    造林合格面积完成4.1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89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面积0.55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面积完成20.03万公顷。机电井28.59万眼(包括人饮井),有效灌溉面积34.29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1.7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56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3万公顷。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85.31万千瓦,增长5.8%,机耕地面积94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26.01万吨,下降3.85%,农村牧区居民用电量3.55亿千瓦时,增长2.73%。

    【工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275.33亿元,下降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在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1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1.0%;木材加工业下降6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8.4%;医药制造业下降62.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58.1%;食品制造业下降10.2%;饮料制造业下降27.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8%。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

    【建筑业】  建筑业增加值82.87亿元,同比下降26.9%。全市74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86.95亿元,下降2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8.19万平方米,下降29.5%。竣工房屋面积273.25万平方米,下降37.3%,房屋建筑竣工率65.4%。全市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8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17亿元,同比下降2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09.06亿元(不含森工及农村个体投资),同比下降27.8%。其中:房地产企业开发完成投资116.33亿元,增长32.6%;商品房销售面积300.28万平方米,下降29.6%;商品房销售金额112.7亿元,下降27.3%。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39.02亿元,下降23%;民间投资267.06亿元,下降3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47亿元,下降16.3%。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4.45亿元,下降50.8%;第二产业投资189.76亿元,下降43.6%。其中,工业投资189.73亿元,下降43.3%;第三产业投资494.85亿元,下降17%。

    【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3亿元,同比增长7.3%。分地区看,城镇市场消费583.72亿元,同比增长7.1%,乡村市场消费60.58亿元,增长9.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6.53亿元,同比增长10.4%,商品零售557.77亿元,增长6.9%。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1333.02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批发业销售额670.56亿元,同比增长15%;零售业销售额662.47亿元,增长13%。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162.6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住宿业营业额28.25亿元,同比增长13.9%;餐饮业营业额134.4亿元,增长14.9%。

    【对外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30.5亿美元,增长14.9%。其中,出口额7.51亿美元,增长1.2%;进口额22.99亿美元,增长20.2%。贸易逆差15.48亿美元。

    【旅游】  全年接待旅游者1721.1万人次,增长10.8%。其中,入境旅游者71.56万人次,增长6.4%,国内旅游者1649.54万人次,增长11.1%。全年旅游业总收入607.4亿元,增长15.1%。国际旅游创汇5.08亿美元,增长12.6%。

    【交通】  全年铁路、公路完成货运量19783.23万吨,增长11.2%。其中:铁路货运量8425.53万吨,增长9.2%;公路货运量11357.7万吨,增长12.7%。民航行货邮吞吐量0.95万吨,下降21.4%。铁路、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38.2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313.8亿吨公里,增长16.9%;公路货物周转量224.4亿吨公里,增长13.8%;铁路、公路完成客运量2213.87万人,下降3.6%。其中:铁路客运量785.37万人,下降5.2%;公路客运量1428.5万人,下降2.7%。民航旅客吞吐量273.11万人,增长17%。铁路、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45.78亿人公里。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9.58亿人公里,下降4.2%;公路旅客周转量16.2亿人公里,下降11.7%。2017年,全市公路总里程27505公里。按照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452公里,一级公路634公里,二级公路2253公里,三级公路4186公里,四级公路19300公里,等级外公路680公里。

    【邮电】  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0.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8.17万户,下降19.4%,移动电话用户313.89万户,增长9.3%,互联网用户45.85万户,下降2.3%。

    【能源】  全市能源消耗总量1257.95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源消耗1.045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2%。

    【金融】  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8.29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00.13亿元,同比增长7.2%;非金融企业存款284.28亿元,下降1.2%;广义政府存款351.74亿元,增长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86.5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住户贷款307.44亿元,同比增长9.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79.1亿元,增长10.7%。

    【证券】  截至年末,全市证券公司3家,证券交易营业部7家,证券市场累计交易量488.49亿元,增长26.8%。新增开户数6835户,下降8.1%,总客户数103978户,下降4.8%,保证金余额2.33亿元,下降12.4%,托管市值22.96亿元,增长23.6%。

    【保险业】  截至年末,全市保险主体30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7家,寿险公司13家。保险业保费收入56.94亿元,增长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12亿元,增长9.8%;寿险保费收入38.82亿元,增长1.5%。全年保险赔付额22.21亿元,增长118.7%。其中:财产险赔付16.02亿元,增长225.3%;寿险赔付6.19亿元,增长18.4%。全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38亿元。其中,种植险承保农作物面积145.68万公顷;养殖险承保奶牛、猪共77949头;森林险承保面积17784.07万亩。

    【科技】  全年鉴定科技成果23项。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3项,合同成交金额23847.87万元,增长23%。

    【教育】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2017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7479人,同比增长8.4%。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24848人,增长10.2%。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3197人,下降13.7%。普通高中27所,招收学生10604人,下降8.0%,在校学生数34300人,下降6.7%。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665人,下降3.5%。初中132所,招收学生18636人,增长3.7%,在校学生数54244人,增长2.2%。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838人,增长3.3%。小学140所,招收学生17180人,下降4.2%,在校学生104584人,下降1.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9.67%。

    【文化】  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5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注册博物馆44个,其中享受国家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的20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4座,调频电视发射台119座,广播覆盖率99.22%。地市级电视台1座,旗县级14座,电视覆盖率99.12%。

    【卫生】  全市有卫生机构1973个,比上年减少22个,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14382张,比上年增加118张。

    【体育】  市运动员参加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获2金、2银的优异成绩。举办和参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21枚金牌、17枚银牌、12枚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位列各盟市之首。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0%。

    【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2.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2.43万人,乡村人口70.4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13%。全年出生人口2.01万人,人口出生率7.95‰;死亡人口1.48万人,人口死亡率5.85‰;人口自然增长率2.1‰。

    【人民生活】  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6332元,同比增长8.5%,人均消费性支出18081元,同比增长5.5%。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同比增长8%;人均消费性支出19829元,同比增长4%,恩格尔系数29.6%,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7.97平方米。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3581元,增长8.3%,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446元,同比增长7.8%,恩格尔系数25%,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6.66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3台,电冰箱86台,洗衣机93台,生活用汽车16辆,固定电话54部,手机223部;农牧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2台,电冰箱90台,洗衣机80台,生活用汽车20辆,固定电话18部,手机233部。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7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7.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96.9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4.7万人。

    【环境保护】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6项监测指标浓度平均值全部达标。26个重点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中,20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呼伦湖、北方药业、饮用水水源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30万吨、燃煤小锅炉52台、黄标车5128辆。2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17台火电机组新建脱硫设施,18台工业生产设备完成烟粉尘治理,削减散烧原煤6.48万吨。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完成59个农村牧区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程,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搬迁重建。

    【安全生产】  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6起,死亡55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8%和22.5%,发生较大事故3起,死亡10人,发生重大事故1起,死亡12人。其中:工矿商贸类死亡事故14起,死亡17人;生产经营类道路运输事故22起,死亡38人。工矿商贸类各行业中,建筑业发生事故6起,死亡6人;非煤矿山发生事故2起,死亡4人;商贸洗浴发生事故1起,死亡2人;煤矿附属企业、建材企业、农机行业、工商贸其他行业、电力生产企业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

    (撰稿人:王邓海  姚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