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卷
【概况】 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大青山南麓,土默特平原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40°36′~40°57′,东经111°40′~112°10′。东部和东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凉城县毗邻,西部南部与玉泉区、和林格尔县接壤,北部与新城区为邻。
1980年,成立郊区人民政府。2000年6月,呼市调整行政区划,原郊区于2000年6月14日挂牌更名为赛罕区。原郊区的7个乡分别划归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管理,将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划归赛罕区管理。至此,赛罕区由一个纯农业区转变为城乡结合的新型城区。辖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3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下设101个行政村、89个社区居委会。
全区总人口43.077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9125万人。男性21.5630万人,占总人口数50.06%;女性21.5143万人,占总人口数49.94%。区内有蒙古族6.60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15.33%;有回、满、藏等39个少数民族1.3346万人,占总人口数3.10%。全区非农业人口30.6378万人。区域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20人/平方公里(不含流动人口)。
【农业】 担起首府“菜篮子”重要职责,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设施功能,延伸产业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紫苏、火龙果、鲜花特色种植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开展地产菜直通车销售,实现种植户和市民的双赢。支持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以果蔬采摘、农家乐餐饮、农家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万鑫农业园等8大主题休闲园及金杏山庄等27家农家乐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工业】 发挥光伏产业的规模效应,不断强链补链,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投资67亿元的中环光伏四期、投资1.3亿元的华夏新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基本建成,投资3.3亿元的盛航能源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投资10.3亿元的晶环蓝宝石晶棒项目基本建成,成功研制国家唯一的300公斤级晶体,市场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投资3亿元的瑞环光热发电核心组件项目、投资2.98亿元的中环复合材料项目、投资1.2亿元的欧晶石英坩埚二期项目加快建设。
【城镇建设】 紧抓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一契机,全区上下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全域整治,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厨房革命、园林绿化、街景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25项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坚持每天7点晨会和夜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推进工作。累计清理垃圾500余万吨,拆除临建违建10万平方米。新建各类驿站公厕266座,提升改造公厕94座,沿街单位卫生间对外开放297座,如厕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拆除凉房9962间。完成13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和285个小区的线网整治工作。重点打造林业中专小区等一批亮点鲜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特色小区。实施鄂尔多斯大街等46条主次干道小街巷街景升级改造、10条道路亮化工程及74条小街巷维修改造工程。建成小黑河“水舞灯光秀”。
【环境保护】 高标准打造五彩公园、阿喇海公园等42处106.67公顷游园绿地。全面完成大青山前坡赛罕区段0.097万公顷土地的生态建设,栽种各类苗木60余万株。城区绿化覆盖率42.3%,人均绿地面积19.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9.5%。大气、水、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拆并了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升级改造10蒸吨以上锅炉污染治理设施。对危险废物进行全程监管,做到100%备案及安全处置。航天六院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关停取缔8家“小散乱污”企业。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大对污染企业处罚力度。
【服务业】 投资17亿元的沙良公铁物流园、投资20亿元的利丰汽车公园、投资5.9亿元的城发物流项目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的新华物流项目加快建设,投资3亿元的九州通医药物流二期项目落地实施,为现代物流集约高效发展奠定基础。打造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4S店和东疆进口商品呼和浩特直营中心进驻园区,入园电商企业达到240家,增加就业4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超2万人,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全国首家省级四众创业市场落户园区,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总部商务、金融保险、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更加丰富。摩尔城、金游城等商业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建成中海蓝湾、万正尚都等城市综合体,引进自治区首家外资超市家乐福,打造万达党中央商务区和沙良公铁物流园2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投资4.95亿元的内蒙古历史博物馆主体建成,投资9.6亿元的凯元广场开业运营,投资25亿元的内蒙古民族影视文化产业园和投资3.5亿元的进丰大酒店开工建设。
【社会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惠民举措落地实施,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就业及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28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07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学区制管理进一步深化,校园足球活动广泛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成效显著。健康和医疗水平提升,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面安装配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2%。重点打造人民路等10条餐饮示范街,全区3465家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实现“明厨亮灶”视频远程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智慧赛罕”“平安赛罕”创建,构建覆盖城乡、社区(村)、道路和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网。圆满完成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节点及各类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全力推进化解信访积案“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炉料公司宿舍拆迁安置等一批多年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确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和中共十九大期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民主政治建设】 赛罕区人大认真履行职责,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增强工作实效。区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履行职能,就棚户区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开展一系列视察调研活动,提升协商议政的实效。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称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审查,加强中介机构服务管理和审批服务第三方评估工作,完善并联审批网络平台功能,实现全流程监管。畅通重大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改革。推动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系统间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效率,受理审批和服务事项64.8万件。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交警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撰稿人:刘佳媛)
【概况】 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大青山南麓,土默特平原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40°36′~40°57′,东经111°40′~112°10′。东部和东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凉城县毗邻,西部南部与玉泉区、和林格尔县接壤,北部与新城区为邻。
1980年,成立郊区人民政府。2000年6月,呼市调整行政区划,原郊区于2000年6月14日挂牌更名为赛罕区。原郊区的7个乡分别划归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管理,将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划归赛罕区管理。至此,赛罕区由一个纯农业区转变为城乡结合的新型城区。辖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3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下设101个行政村、89个社区居委会。
全区总人口43.077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9125万人。男性21.5630万人,占总人口数50.06%;女性21.5143万人,占总人口数49.94%。区内有蒙古族6.60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15.33%;有回、满、藏等39个少数民族1.3346万人,占总人口数3.10%。全区非农业人口30.6378万人。区域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20人/平方公里(不含流动人口)。
【农业】 担起首府“菜篮子”重要职责,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设施功能,延伸产业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紫苏、火龙果、鲜花特色种植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开展地产菜直通车销售,实现种植户和市民的双赢。支持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以果蔬采摘、农家乐餐饮、农家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万鑫农业园等8大主题休闲园及金杏山庄等27家农家乐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工业】 发挥光伏产业的规模效应,不断强链补链,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投资67亿元的中环光伏四期、投资1.3亿元的华夏新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基本建成,投资3.3亿元的盛航能源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投资10.3亿元的晶环蓝宝石晶棒项目基本建成,成功研制国家唯一的300公斤级晶体,市场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投资3亿元的瑞环光热发电核心组件项目、投资2.98亿元的中环复合材料项目、投资1.2亿元的欧晶石英坩埚二期项目加快建设。
【城镇建设】 紧抓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一契机,全区上下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全域整治,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厨房革命、园林绿化、街景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25项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坚持每天7点晨会和夜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推进工作。累计清理垃圾500余万吨,拆除临建违建10万平方米。新建各类驿站公厕266座,提升改造公厕94座,沿街单位卫生间对外开放297座,如厕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拆除凉房9962间。完成13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和285个小区的线网整治工作。重点打造林业中专小区等一批亮点鲜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特色小区。实施鄂尔多斯大街等46条主次干道小街巷街景升级改造、10条道路亮化工程及74条小街巷维修改造工程。建成小黑河“水舞灯光秀”。
【环境保护】 高标准打造五彩公园、阿喇海公园等42处106.67公顷游园绿地。全面完成大青山前坡赛罕区段0.097万公顷土地的生态建设,栽种各类苗木60余万株。城区绿化覆盖率42.3%,人均绿地面积19.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9.5%。大气、水、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拆并了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升级改造10蒸吨以上锅炉污染治理设施。对危险废物进行全程监管,做到100%备案及安全处置。航天六院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关停取缔8家“小散乱污”企业。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大对污染企业处罚力度。
【服务业】 投资17亿元的沙良公铁物流园、投资20亿元的利丰汽车公园、投资5.9亿元的城发物流项目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的新华物流项目加快建设,投资3亿元的九州通医药物流二期项目落地实施,为现代物流集约高效发展奠定基础。打造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4S店和东疆进口商品呼和浩特直营中心进驻园区,入园电商企业达到240家,增加就业4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超2万人,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全国首家省级四众创业市场落户园区,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总部商务、金融保险、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更加丰富。摩尔城、金游城等商业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建成中海蓝湾、万正尚都等城市综合体,引进自治区首家外资超市家乐福,打造万达党中央商务区和沙良公铁物流园2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投资4.95亿元的内蒙古历史博物馆主体建成,投资9.6亿元的凯元广场开业运营,投资25亿元的内蒙古民族影视文化产业园和投资3.5亿元的进丰大酒店开工建设。
【社会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惠民举措落地实施,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就业及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28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07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学区制管理进一步深化,校园足球活动广泛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成效显著。健康和医疗水平提升,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面安装配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2%。重点打造人民路等10条餐饮示范街,全区3465家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实现“明厨亮灶”视频远程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智慧赛罕”“平安赛罕”创建,构建覆盖城乡、社区(村)、道路和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网。圆满完成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节点及各类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全力推进化解信访积案“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炉料公司宿舍拆迁安置等一批多年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确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和中共十九大期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民主政治建设】 赛罕区人大认真履行职责,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增强工作实效。区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履行职能,就棚户区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开展一系列视察调研活动,提升协商议政的实效。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称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审查,加强中介机构服务管理和审批服务第三方评估工作,完善并联审批网络平台功能,实现全流程监管。畅通重大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改革。推动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系统间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效率,受理审批和服务事项64.8万件。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交警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撰稿人:刘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