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卷
【概况】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审计室)、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候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业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影视宣传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雷电预警防护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雷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信息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档案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截至2017年底,全区有气象台站119个,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以及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39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10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2121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33个国家级无人自动站、71座测风塔、15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挂牌成立,应用高分数据在森林草原火灾、黄河凌汛、农牧业等领域开展监测评估服务。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204人。学历结构:博士22人,硕士429人,本科2123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63人(正研级27人、副研级436人),中级职称1352人。
【气候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春季出现4次大范围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持续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频发,8月11日,赤峰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发生龙卷风灾害。年内70站次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其中25站次超过或达到历史极值;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降雨)事件,5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34站次出现极端降雪事件,5站日降雪量超历史极值。综合评价2017年度气候为正常偏差年景。
【总体评价】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3.7(图里河)~11.2℃(额济纳旗)之间。其中,呼伦贝尔市中北部及兴安盟阿尔山市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大部、巴彦淖尔市南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西部、通辽市西南部等地超过8℃,其余大部地区均在0~8℃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除呼伦贝尔市中西部地区接近常年外,全区大部地区普遍偏高,其中西部大部及兴安盟东部、通辽市中部、赤峰市北部地区偏高1.0~2.2℃(苏尼特左旗),其余地区偏高0.5~1.0℃。
全区总降水量在30.2毫米(额济纳旗)~662.4毫米(青龙山)之间。其中,阿拉善盟西部不足100毫米,阿拉善盟中东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西部和北部、包头市大部、乌兰察布大部、锡林郭勒盟大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东部及西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等地在100毫米~300毫米之间,其余大部地区在300毫米以上,鄂尔多斯市河南、赤峰市宁城县和宝国图、通辽市青龙山、兴安盟胡尔勒5个国家级气象站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包头市北部等地偏少20%~53%(满洲里市),通辽市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南部、阿拉善盟中部偏多20%~50%,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全区年总日照时数为2494(根河市)~3403小时(拐子湖)。其中,呼伦贝尔市北部不足2600小时,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包头市西北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北部、乌海市、阿拉善盟大部超过3000小时,其余地区在2600~3000小时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西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包头市大部、鄂尔多斯市北部、阿拉善盟大部等地偏少200~342小时(库伦旗),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主要气象灾害事件】 2017年内出现主要灾害是:大风沙尘、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高温、低温冷害、霜冻、龙卷风等。
大风沙尘 春季全区共出现4次较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比上年同期少2次。4月15—17日,中西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共有42站次出现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此次沙尘天气是2017年入春后内蒙古出现的第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历年同期(2000—2014年)平均日期偏晚59天,较上年首发时间推迟42天。5月3—6日,内蒙古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全区12盟(市)均受到影响,共有114个国家级气象站出现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110站出现扬沙天气、34站出现沙尘暴天气,最小能见度仅为64米,是春季强度最强的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等地遭受灾害,致使五原县343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8.6公顷,成灾面积78.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4万元;额济纳旗51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1.79万元;阿拉善左旗直接经济损失6万余元。
干旱 3—6月中旬,全区平均降水量为46.4毫米,大部地区偏少5成以上,全区自4月中旬起出现中度气象干旱,后逐渐发展,6月干旱最重,全区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1%,重到特旱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春季,兴安盟、赤峰市和通辽市几乎所有旗(县)全部受灾,部分农田无法播种,牧草难以返青。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受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影响,气象干旱持续发生并发展,6月上旬降水偏少,中东部地区受干旱影响明显,呼伦贝尔市西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赤峰市东部及锡林郭勒盟大部等地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6月中旬,2次明显降水过程使得旱情有所缓解;7月仍然高温少雨,东部地区旱情持续;8月以后,东部地区降水过程较多,旱情有所缓解,而中部地区干旱面积增大。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报告,截至7月14日,旱灾造成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10盟(市)、66个旗(县、区)434万人受灾,203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269.1万公顷,草场受灾面积3430万公顷,321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
暴雨洪涝、冰雹、雷电 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暴雨洪涝、冰雹及雷电灾害,其中以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及呼伦贝尔市较为严重。夏季全区共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雨)事件,其中5站日降水量超过历史极值。进入7月,内蒙古多地遭遇持续降雨,局地还出现短时强降雨或冰雹,不少地方遭遇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其中通辽市、赤峰市地区灾情较重。
截至7月26日,赤峰市林西县暴雨洪涝共造成7156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64.3公顷,成灾面积423.5公顷,绝收面积70.5公顷;冲毁查干沐沦河、巴尔汰河河堤3060延长米;直接经济损失1366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66万元;8月2—3日通辽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和冰雹,最大过程降雨量出现在奈曼旗的青龙山镇,为373.3毫米。连续降雨导致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扎鲁特旗等地出现大范围内涝灾害,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据统计,共计7个旗(县)79苏木(镇)864个嘎查(村)7.9万户25.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19.4千公顷,成灾85.7千公顷,绝收15.0千公顷;因灾死亡羊537只、大牲畜17头;损坏房屋4443间、倒塌房屋237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8月11日,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林东镇、十三敖包镇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出现暴雨和冰雹,最大降水量46.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45.5毫米。据统计,受灾人口3.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9千公顷,成灾面积11.0千公顷,绝收面积377公顷,死亡牲畜26只,直接经济损失0.7亿元;8月13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发生雷电灾害,造成2人死亡。
高温 5月17—20日,全区大部地区出现≥30℃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持续2天以上,其中通辽市南部、赤峰市南部、阿拉善盟西部等地持续4天。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南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赤峰市大部、阿拉善盟西部。7月初至中旬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一次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最高气温≥35℃高温天气,其中西部偏西地区及锡林郭勒盟西北部等地持续5天以上,阿拉善盟西部持续10天以上,最长为阿拉善盟拐子湖站,达到14天。
低温冷害、霜冻 受冷空气影响,5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阿荣旗出现明显降温,最低气温达到-2.5℃,出现霜冻灾害。霜冻使阿荣旗2个乡镇、15个村受灾,受灾人口3607人,受灾面积2203公顷;扎兰屯市7个乡(镇)、27430人受灾,受灾面积16924.2公顷;8月末,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松山区、巴林右旗、林西县和兴安盟阿尔山市等地区出现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受灾较重的巴林右旗农作物受灾面积17640.33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4752.67公顷、绝收面积6849.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242.35万元。
龙卷风 8月11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遭受龙卷风袭击,并伴有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多地出现8级以上大风,极大风速22.1米/秒,冰雹最大直径约2厘米,多处民房严重损害,树木被拔起,电线杆折断,部分农田及农作物损失严重。据民政部统计,灾害造成赤峰市3个旗县1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58人,转移安置人口1760人;倒塌房屋360间,损坏房屋100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3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年景评述】 2017年,年平均气温全区平均为6.2℃,较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偏高1.1℃,较上年高0.6℃,为1961年以后同期第三高;2017年全区平均降水量282毫米,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36.6毫米,比上年同期少77.4毫米,为1961年以后同期第十三少。年内出现干旱、暴雨洪涝、高温、雪灾、龙卷风、冰雹、霜冻、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冬季西部出现雪灾;春季沙尘暴过程少而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地区持续干旱,农牧业遭受损失;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频发,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出现罕见龙卷风灾害。全区大部地区遭受高温、霜冻、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影响,造成一定损失。气候条件及各种气象灾害给农作物、牧草及水资源、交通等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利弊均有。农牧业气候年景为正常偏差。
【气象服务】
公众气象服务 气象大数据平台通过自治区立项并首次纳入农口预算管理,投入1500万元。政务信息化纳入全国试点。建设蒙古语文全媒体融合气象服务平台、蒙汉语气象服务网站和蒙文气象服务手机网站。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4分。全面开放气象科技服务市场,与社会企业联合组建内蒙古数象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气象科技服务收入总体平稳、部分领域有所增长。
决策气象服务 编制“十三五”服务业务专项规划,建成内蒙古决策气象综合服务系统,服务产品得到自治区党委李纪恒书记等领导批示10次。自治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获自治区编办批复成立。建成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多部门数据对接。编制系统建设标准1项、管理制度规范18项。
重大活动保障服务 集全局之智、举全局之力,精心做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保障服务,圆满完成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保障服务,阅兵联合指挥部致函感谢。成功保障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等重大社会活动。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2017年3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区10架增雨飞机全年共开展作业147架次、飞行作业417小时;火箭增雨作业915次、发射火箭弹6304枚、燃烧烟条2632根,防雹作业714次、发射炮弹21513发。总增雨量18.99亿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9亿元。防雹保护面积3.3万平方公里,减少雹灾损失8亿元。
5月5日 毕拉河火灾现场地面增雨作业人员正在作业(自治区科技厅 供)
防灾减灾救灾服务 全区气象灾害呈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等特点,中东部地区发生严重春夏连旱,通辽局地出现日降水量接近年降水量的暴雨过程,赤峰北部发生罕见龙卷风灾害,全区气象部门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高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赢得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认可。保障毕拉河等6次重大森林火灾扑救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和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自治区主席布小林高度肯定气象部门工作,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致函感谢。
生态气象服务 生态监测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应对气候变化纳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生态遥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沙地等生态类型和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发布监测评估报告。编制森林草原防扑火和荒漠区生态气象服务方案,内蒙古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纳入中国气象局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示范项目。
农牧业气象服务 编制三级农牧业气候资源、气候适应性和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大宗作物、设施农业、畜牧业、特色作物服务指标体系不断健全。研发智慧农牧业服务平台。率先开展牧区牛羊天气指数政策性保险定量化评估,作为第三方提供理赔依据。
气候服务 全面完成内蒙古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内蒙古气候变化业务平台,编制《内蒙古气候变化监测公报》。首次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定国内首个食用向日葵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五原县食用向日葵气候品质认证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编制《突泉县绿豆气候品质认证报告》。首次制发《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报告》。
精准脱贫服务 强化组织领导,选派110名技术骨干担任驻村干部。深入推进“两中心、两平台、七体系”建设,打造突泉精准扶贫样板,辐射带动国贫、区贫旗(县),在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交通旅游等领域,开展脱贫攻坚保障服务。“突泉模式”入选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
【气象观测现代化】 编制“十三五”专项规划和站网布局规划。主要观测系统业务可用性均居全国前列。编制锡林浩特观象台建设方案并推进实施,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老站。装备保障能力走在全国前列,设备运行监控掌上平台在部分先进省(市)推广。
【气象预报现代化】 建立无缝隙集约化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重点区域模式产品时空分辨率1小时、3公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有序推进。24小时晴雨、气温预报和月降水、气温预测质量均高于现代化考核要求。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5分钟。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暴雨TS评分和气候预测居全国第二位,最高温度预报订正技巧居全国前列。
蒙古语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自治区科技厅 供)
【气象科技创新】 取得成果136项,SCI/EI收录4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各1项。获各类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科技著作8部,科技贡献率达76.87%。
【队伍建设】 评选第二批首席气象服务专家5人和骨干预报员16人。“徐祥德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成立。与内蒙古大学共建大气科学专业,首次招生40人。选派12名骨干人才到国家气象中心和先进省(市)交流访问,规模进一步扩大。招聘大气科学类毕业生61人,其中研究生20人,比例提高。组织改革后首次副高职称评审,职称制度改革有力推进。选优配强处级领导班子,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气象科学管理】 气象大数据平台通过自治区立项并首次纳入农口预算管理,投入1500万元。政务信息化纳入全国试点。
【气候与农业】 2017年冬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对虫卵安全越冬抑制作用减弱,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利,但对设施农业有利,大部地区出现降雪天气,对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春季中西部大部农区热量条件充足、墒情适宜,利于作物播种和已播作物出苗,但大风降温天气对春播作业有不利影响;东部地区气温偏高,风力较大,降水持续偏少,土壤耕作层墒情较差,给农作物播种造成一定影响,春玉米等旱地作物播种进度明显偏慢。夏初大部地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大部、包头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和中部偏南、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中旱以上,作物生长受到影响;7月大部分农区出现有效降水过程,缓解或解除部分地区旱情,对农作物生长有积极作用,但东部部分农区旱情持续,作物发育进程迟缓;8月东部农区出现有效降水,缓解或解除前期旱情,对作物后期成熟生长有积极作用,8月末赤峰市北部地区等地出现初霜冻和低温冷害,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较重,另外夏季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频繁,使部分地区农作物受损;秋季大部农区水热匹配良好,利于玉米、马铃薯及大豆等作物的后期成熟,11月出现全区型寒潮过程,对设施农业产生不利影响,但降温时段较短,总体影响不大。总体来看,2017年全区农业气候年景属正常偏差。
【气候与畜牧业】 2017年冬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对牧区牲畜防寒保暖有利,降温降雪天气对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但是不利于牧区牲畜正常出牧,对接羔保育、牲畜膘情及饲养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春季大部牧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热量条件充足,利于牧草返青,但是锡林郭勒盟中部及以东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失墒加剧,墒情持续下滑,抑制牧草进入返青期;夏季大部地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大部、包头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和中部偏南、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中旱以上,全区大部牧区牧草生长缓慢,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及陈巴尔虎旗受灾较重,全年减产严重;秋季大部牧区气温正常或偏高,有利于天然草场打草和越冬草料调运及贮存,降水偏少有利于牧草收割、晾晒、调运及贮存工作,10月出现初霜冻,对牧草收割、晾晒、调运产生不利影响,降温天气对牧区牲畜正常出牧、采食保膘不利。
【荣誉】 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单位在全区巡讲。获评4个全国和14个自治区文明单位,3个单位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优异成绩,1人获全国一等奖和十佳使者称号,5人次获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表彰。
(撰稿人:魏兴杰)
【概况】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审计室)、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候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业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影视宣传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雷电预警防护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雷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信息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档案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截至2017年底,全区有气象台站119个,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以及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39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10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2121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33个国家级无人自动站、71座测风塔、15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挂牌成立,应用高分数据在森林草原火灾、黄河凌汛、农牧业等领域开展监测评估服务。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204人。学历结构:博士22人,硕士429人,本科2123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63人(正研级27人、副研级436人),中级职称1352人。
【气候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春季出现4次大范围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持续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频发,8月11日,赤峰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发生龙卷风灾害。年内70站次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其中25站次超过或达到历史极值;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降雨)事件,5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34站次出现极端降雪事件,5站日降雪量超历史极值。综合评价2017年度气候为正常偏差年景。
【总体评价】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3.7(图里河)~11.2℃(额济纳旗)之间。其中,呼伦贝尔市中北部及兴安盟阿尔山市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大部、巴彦淖尔市南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西部、通辽市西南部等地超过8℃,其余大部地区均在0~8℃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除呼伦贝尔市中西部地区接近常年外,全区大部地区普遍偏高,其中西部大部及兴安盟东部、通辽市中部、赤峰市北部地区偏高1.0~2.2℃(苏尼特左旗),其余地区偏高0.5~1.0℃。
全区总降水量在30.2毫米(额济纳旗)~662.4毫米(青龙山)之间。其中,阿拉善盟西部不足100毫米,阿拉善盟中东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西部和北部、包头市大部、乌兰察布大部、锡林郭勒盟大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东部及西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等地在100毫米~300毫米之间,其余大部地区在300毫米以上,鄂尔多斯市河南、赤峰市宁城县和宝国图、通辽市青龙山、兴安盟胡尔勒5个国家级气象站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包头市北部等地偏少20%~53%(满洲里市),通辽市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南部、阿拉善盟中部偏多20%~50%,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全区年总日照时数为2494(根河市)~3403小时(拐子湖)。其中,呼伦贝尔市北部不足2600小时,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包头市西北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北部、乌海市、阿拉善盟大部超过3000小时,其余地区在2600~3000小时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西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包头市大部、鄂尔多斯市北部、阿拉善盟大部等地偏少200~342小时(库伦旗),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主要气象灾害事件】 2017年内出现主要灾害是:大风沙尘、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高温、低温冷害、霜冻、龙卷风等。
大风沙尘 春季全区共出现4次较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比上年同期少2次。4月15—17日,中西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共有42站次出现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此次沙尘天气是2017年入春后内蒙古出现的第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历年同期(2000—2014年)平均日期偏晚59天,较上年首发时间推迟42天。5月3—6日,内蒙古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全区12盟(市)均受到影响,共有114个国家级气象站出现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110站出现扬沙天气、34站出现沙尘暴天气,最小能见度仅为64米,是春季强度最强的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等地遭受灾害,致使五原县343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8.6公顷,成灾面积78.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4万元;额济纳旗51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1.79万元;阿拉善左旗直接经济损失6万余元。
干旱 3—6月中旬,全区平均降水量为46.4毫米,大部地区偏少5成以上,全区自4月中旬起出现中度气象干旱,后逐渐发展,6月干旱最重,全区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1%,重到特旱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春季,兴安盟、赤峰市和通辽市几乎所有旗(县)全部受灾,部分农田无法播种,牧草难以返青。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受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影响,气象干旱持续发生并发展,6月上旬降水偏少,中东部地区受干旱影响明显,呼伦贝尔市西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赤峰市东部及锡林郭勒盟大部等地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6月中旬,2次明显降水过程使得旱情有所缓解;7月仍然高温少雨,东部地区旱情持续;8月以后,东部地区降水过程较多,旱情有所缓解,而中部地区干旱面积增大。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报告,截至7月14日,旱灾造成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10盟(市)、66个旗(县、区)434万人受灾,203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269.1万公顷,草场受灾面积3430万公顷,321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
暴雨洪涝、冰雹、雷电 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暴雨洪涝、冰雹及雷电灾害,其中以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及呼伦贝尔市较为严重。夏季全区共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雨)事件,其中5站日降水量超过历史极值。进入7月,内蒙古多地遭遇持续降雨,局地还出现短时强降雨或冰雹,不少地方遭遇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其中通辽市、赤峰市地区灾情较重。
截至7月26日,赤峰市林西县暴雨洪涝共造成7156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64.3公顷,成灾面积423.5公顷,绝收面积70.5公顷;冲毁查干沐沦河、巴尔汰河河堤3060延长米;直接经济损失1366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66万元;8月2—3日通辽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和冰雹,最大过程降雨量出现在奈曼旗的青龙山镇,为373.3毫米。连续降雨导致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扎鲁特旗等地出现大范围内涝灾害,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据统计,共计7个旗(县)79苏木(镇)864个嘎查(村)7.9万户25.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19.4千公顷,成灾85.7千公顷,绝收15.0千公顷;因灾死亡羊537只、大牲畜17头;损坏房屋4443间、倒塌房屋237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8月11日,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林东镇、十三敖包镇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出现暴雨和冰雹,最大降水量46.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45.5毫米。据统计,受灾人口3.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9千公顷,成灾面积11.0千公顷,绝收面积377公顷,死亡牲畜26只,直接经济损失0.7亿元;8月13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发生雷电灾害,造成2人死亡。
高温 5月17—20日,全区大部地区出现≥30℃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持续2天以上,其中通辽市南部、赤峰市南部、阿拉善盟西部等地持续4天。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南部、兴安盟大部、通辽市、赤峰市大部、阿拉善盟西部。7月初至中旬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一次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最高气温≥35℃高温天气,其中西部偏西地区及锡林郭勒盟西北部等地持续5天以上,阿拉善盟西部持续10天以上,最长为阿拉善盟拐子湖站,达到14天。
低温冷害、霜冻 受冷空气影响,5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阿荣旗出现明显降温,最低气温达到-2.5℃,出现霜冻灾害。霜冻使阿荣旗2个乡镇、15个村受灾,受灾人口3607人,受灾面积2203公顷;扎兰屯市7个乡(镇)、27430人受灾,受灾面积16924.2公顷;8月末,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松山区、巴林右旗、林西县和兴安盟阿尔山市等地区出现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受灾较重的巴林右旗农作物受灾面积17640.33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4752.67公顷、绝收面积6849.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242.35万元。
龙卷风 8月11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遭受龙卷风袭击,并伴有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多地出现8级以上大风,极大风速22.1米/秒,冰雹最大直径约2厘米,多处民房严重损害,树木被拔起,电线杆折断,部分农田及农作物损失严重。据民政部统计,灾害造成赤峰市3个旗县1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58人,转移安置人口1760人;倒塌房屋360间,损坏房屋100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3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年景评述】 2017年,年平均气温全区平均为6.2℃,较历史同期(1981—2010年)平均值偏高1.1℃,较上年高0.6℃,为1961年以后同期第三高;2017年全区平均降水量282毫米,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36.6毫米,比上年同期少77.4毫米,为1961年以后同期第十三少。年内出现干旱、暴雨洪涝、高温、雪灾、龙卷风、冰雹、霜冻、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冬季西部出现雪灾;春季沙尘暴过程少而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春季和夏季中东部地区持续干旱,农牧业遭受损失;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频发,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出现罕见龙卷风灾害。全区大部地区遭受高温、霜冻、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影响,造成一定损失。气候条件及各种气象灾害给农作物、牧草及水资源、交通等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利弊均有。农牧业气候年景为正常偏差。
【气象服务】
公众气象服务 气象大数据平台通过自治区立项并首次纳入农口预算管理,投入1500万元。政务信息化纳入全国试点。建设蒙古语文全媒体融合气象服务平台、蒙汉语气象服务网站和蒙文气象服务手机网站。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4分。全面开放气象科技服务市场,与社会企业联合组建内蒙古数象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气象科技服务收入总体平稳、部分领域有所增长。
决策气象服务 编制“十三五”服务业务专项规划,建成内蒙古决策气象综合服务系统,服务产品得到自治区党委李纪恒书记等领导批示10次。自治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获自治区编办批复成立。建成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多部门数据对接。编制系统建设标准1项、管理制度规范18项。
重大活动保障服务 集全局之智、举全局之力,精心做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保障服务,圆满完成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保障服务,阅兵联合指挥部致函感谢。成功保障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等重大社会活动。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2017年3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区10架增雨飞机全年共开展作业147架次、飞行作业417小时;火箭增雨作业915次、发射火箭弹6304枚、燃烧烟条2632根,防雹作业714次、发射炮弹21513发。总增雨量18.99亿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9亿元。防雹保护面积3.3万平方公里,减少雹灾损失8亿元。
5月5日 毕拉河火灾现场地面增雨作业人员正在作业(自治区科技厅 供)
防灾减灾救灾服务 全区气象灾害呈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等特点,中东部地区发生严重春夏连旱,通辽局地出现日降水量接近年降水量的暴雨过程,赤峰北部发生罕见龙卷风灾害,全区气象部门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高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赢得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认可。保障毕拉河等6次重大森林火灾扑救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和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自治区主席布小林高度肯定气象部门工作,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致函感谢。
生态气象服务 生态监测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应对气候变化纳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生态遥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沙地等生态类型和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发布监测评估报告。编制森林草原防扑火和荒漠区生态气象服务方案,内蒙古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纳入中国气象局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示范项目。
农牧业气象服务 编制三级农牧业气候资源、气候适应性和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大宗作物、设施农业、畜牧业、特色作物服务指标体系不断健全。研发智慧农牧业服务平台。率先开展牧区牛羊天气指数政策性保险定量化评估,作为第三方提供理赔依据。
气候服务 全面完成内蒙古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内蒙古气候变化业务平台,编制《内蒙古气候变化监测公报》。首次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定国内首个食用向日葵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五原县食用向日葵气候品质认证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编制《突泉县绿豆气候品质认证报告》。首次制发《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报告》。
精准脱贫服务 强化组织领导,选派110名技术骨干担任驻村干部。深入推进“两中心、两平台、七体系”建设,打造突泉精准扶贫样板,辐射带动国贫、区贫旗(县),在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交通旅游等领域,开展脱贫攻坚保障服务。“突泉模式”入选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
【气象观测现代化】 编制“十三五”专项规划和站网布局规划。主要观测系统业务可用性均居全国前列。编制锡林浩特观象台建设方案并推进实施,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老站。装备保障能力走在全国前列,设备运行监控掌上平台在部分先进省(市)推广。
【气象预报现代化】 建立无缝隙集约化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重点区域模式产品时空分辨率1小时、3公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有序推进。24小时晴雨、气温预报和月降水、气温预测质量均高于现代化考核要求。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5分钟。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暴雨TS评分和气候预测居全国第二位,最高温度预报订正技巧居全国前列。
蒙古语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自治区科技厅 供)
【气象科技创新】 取得成果136项,SCI/EI收录4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各1项。获各类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科技著作8部,科技贡献率达76.87%。
【队伍建设】 评选第二批首席气象服务专家5人和骨干预报员16人。“徐祥德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成立。与内蒙古大学共建大气科学专业,首次招生40人。选派12名骨干人才到国家气象中心和先进省(市)交流访问,规模进一步扩大。招聘大气科学类毕业生61人,其中研究生20人,比例提高。组织改革后首次副高职称评审,职称制度改革有力推进。选优配强处级领导班子,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气象科学管理】 气象大数据平台通过自治区立项并首次纳入农口预算管理,投入1500万元。政务信息化纳入全国试点。
【气候与农业】 2017年冬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对虫卵安全越冬抑制作用减弱,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利,但对设施农业有利,大部地区出现降雪天气,对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春季中西部大部农区热量条件充足、墒情适宜,利于作物播种和已播作物出苗,但大风降温天气对春播作业有不利影响;东部地区气温偏高,风力较大,降水持续偏少,土壤耕作层墒情较差,给农作物播种造成一定影响,春玉米等旱地作物播种进度明显偏慢。夏初大部地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大部、包头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和中部偏南、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中旱以上,作物生长受到影响;7月大部分农区出现有效降水过程,缓解或解除部分地区旱情,对农作物生长有积极作用,但东部部分农区旱情持续,作物发育进程迟缓;8月东部农区出现有效降水,缓解或解除前期旱情,对作物后期成熟生长有积极作用,8月末赤峰市北部地区等地出现初霜冻和低温冷害,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较重,另外夏季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频繁,使部分地区农作物受损;秋季大部农区水热匹配良好,利于玉米、马铃薯及大豆等作物的后期成熟,11月出现全区型寒潮过程,对设施农业产生不利影响,但降温时段较短,总体影响不大。总体来看,2017年全区农业气候年景属正常偏差。
【气候与畜牧业】 2017年冬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对牧区牲畜防寒保暖有利,降温降雪天气对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但是不利于牧区牲畜正常出牧,对接羔保育、牲畜膘情及饲养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春季大部牧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热量条件充足,利于牧草返青,但是锡林郭勒盟中部及以东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失墒加剧,墒情持续下滑,抑制牧草进入返青期;夏季大部地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大部、包头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和中部偏南、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中旱以上,全区大部牧区牧草生长缓慢,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及陈巴尔虎旗受灾较重,全年减产严重;秋季大部牧区气温正常或偏高,有利于天然草场打草和越冬草料调运及贮存,降水偏少有利于牧草收割、晾晒、调运及贮存工作,10月出现初霜冻,对牧草收割、晾晒、调运产生不利影响,降温天气对牧区牲畜正常出牧、采食保膘不利。
【荣誉】 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单位在全区巡讲。获评4个全国和14个自治区文明单位,3个单位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优异成绩,1人获全国一等奖和十佳使者称号,5人次获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表彰。
(撰稿人:魏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