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卷

  • 红山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姜宏(女)

    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宪峰

    区长:林晶华

    政协主席:刘文

    武装部长:张德远

    政委:刘振超

    【概况】红山区境内有一座红色山峰——红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红山为标志设乌兰哈达关(乌兰哈达,蒙古语,汉语意为红山、赤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赤峰市。198310月,原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原赤峰市改为红山区建置至今。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辖2个镇、11个街道,27个行政村、68个社区。至2014年底,全区常住人口45.78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0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24%。全年出生人口0.45万人,出生率为9.83‰;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3.93‰;自然增长率为5.9‰。全区户籍人口36.02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非农业人口27.34万人,下降0.04%。总户数14.72万户,增长2.9%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3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46.49亿元,增长6.8%。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1亿元,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增长7%;上划党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收入12.18亿元,增长2.5%。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亿元,比上年增加2.83亿元,增长12.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8亿元,下降17.9%;公共安全支出1.34亿元,增长12.1%;教育支出5.12亿元,增长6.8%;科学技术支出0.23亿元,增长18.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2亿元,增长0.9%;医疗卫生支出1.59亿元,增长46.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亿元,增长12.7%;农林水事务支出0.96亿元,增长8.4%;交通运输支出1.2亿元,增长2.7倍;住房保障支出2.69亿元,增长26.7%

    【农业】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272公顷,比上年下降1%。经济作物1756公顷,比上年增长4.9%。全区粮食产量5.32万吨,下降0.5%。其中:谷物5.26万吨,下降1.1%;豆类618吨,增长94.3%。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油料产量518吨,下降5.6%;蔬菜12.98万吨,增长5.1%;瓜果类1232吨,下降5.5%。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257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6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落实完成14.7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5万元;机播、机耕作业分别达到12万亩、18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5万亩;完成机械精少量播种8万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全区有龙头企业91家,其中自治区17家,市级10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66家,流通型企业19家,种养殖企业3家,专业市场3家。

    【畜牧业】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7.7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6.8%。其中:大牲畜1.29万头只,下降72.8%;小牲畜4.42万头只,增长27.2%。生猪2.01万口,下降49.8%

    【林业】全年造林4200亩,重点区域绿化面积2884亩,完成义务植树1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新育苗面积200亩,植被恢复造林4200亩,经济林建设3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6%。全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监测面积1.2万亩,防治率、控制率等均达到了要求。

    【工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5%;全年7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4.21亿元,增长6.9%。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增长6.8%;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1.1%,其它类型企业增长10.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下降4.5%,重工业下降7.2%。从主要增长因素看,重点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行业实现产值251.83亿元,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3%。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硫酸产量87.89万吨,增长12.1%10种有色金属35.61万吨,增长42.8%;钢材262.84万吨,增长16%。其中:线材149.66万吨,增长14.9%;水泥11.07万吨,下降17.3%。其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亿元,下降10.9%;实现利税40.2亿元,下降17.5%;实现利润34.74亿元,下降19.6%;亏损企业6家,亏损企业亏损额0.75亿元,比上年下降34.2%

    【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50.746.6调整为2.446.151.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4.9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8.9%,分别高于一、三产业5.12.1个百分点,居三次产业之首。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3%,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上年分别下降0.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2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23.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4.13.2个百分点。从产业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4732.24102.2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投资的0.3%24.4%75.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21.45亿元,增长43.2%,占规模以上投资的15.9%,所占比重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较快。

    【城乡建设】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总量的5.7%。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7家,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7.1%;实现税金1.83亿元,增长30.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5.6%。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3.45亿元,下降13.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83亿元,增长47.1%。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23.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28.9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57.07万平方米。全年治理小街巷11条;全长2020米的解放街西通工程于8月通车;东立交桥、东方医院桥完成加固维修,铁南大街(S205线至宁澜南路)已具备招投标条件;完成日常道路维修10.2万平米,调整侧牙石10公里,渠化改造重要交通节点3处,市政设施道路完好率95%以上。全年改造农村危房200户,绿化补植街路8条,老城区、物流园区、经济开发区共新增绿地7.1万平方米。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93亿元,增长16.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8.62亿元,下降37.5%;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8.62亿元,增长89.8%;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34.93亿元,增长16.8%

    【环境保护】2014年,红山区深入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减排、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风险控制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工业锅炉脱硫、脱硝和燃煤锅炉整治工程和农业源减排工程,共削减二氧化硫2020.76吨,氮氧化物256.39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净削减760.3吨,农业源氨氮净削减10.46吨,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减排目标。对京能(赤峰)能源和赤峰热电厂脱硫脱硝系统、赤峰远联钢铁烧结机脱硫系统和赤峰制药脱硫系统进行改造提标。拆除赤峰万众通供暖公司等9家单位12台锅炉、分散燃煤锅炉13台和居民平房住宅900户。对63户棚户区居民进行了节能环保炉灶试点改造,对城区上风向300户平房居民实行集中余热供暖。对80家洗浴单位进行整改,取缔燃煤锅炉143台。辖区242家餐饮单位安装符合相关环保要求的油烟净化装置。对水源地保护区内未批先建的15家加工企业进行查处,全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对2013年划分的农村村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做了重新修订和划分。全年共处理医疗废物480,1200吨。顺利完成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全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

    【交通】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467.82公里,比上年增长8.8%。其中:国道34.41公里,省道15.16公里,县道28.9公里,乡道125.22公里,村道264.12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625万吨,减少6.4%;货运周转量83750万吨公里,减少6.4%。公路客运量135万人次,减少0.9%;客运周转量6075万人公里,减少0.9%

    【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102.56亿元,增长11.3%;住宿餐饮业14.95亿元,增长15.4%。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3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208.49亿元,增长11.4%;零售业销售额117.17亿元,增长16.2%;住宿业营业额5.28亿元,增长13.0%;餐饮业营业额15.74亿元,增长17.4%。年末,红山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38.5亿元,与去年持平。

    【旅游业】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27家,娱乐场所40家,有旅游团队接待能力的餐厅和特色餐饮企业186家。红山区共有旅游景区4处,全年接待游客193.2万人次,同比增长6.8%,实现旅游创收约42亿元。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121人,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实用技能培训3053人,创业培训476人,创业带动就业238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00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00万元。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03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

    【科技】全年共安排1798.9万元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9项,总计获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922万元。全年累计申请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2014年,红山区重新启动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重新编订的实验区规划通过国家科技部审核,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被推荐至部委联席会议。

    【教育】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0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78所,特殊教育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1135人。其中:小学24340人,初中12335人,普通高中7908人,职业高中3383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13027人,特殊教育142人。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744人,高考录取人数3478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5.6%

    【文化】年末,全区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乡镇文化站4个,草原书屋28个,美术馆1个。2014年,红山区充分利用节庆假日、纪念日及重大活动,广泛开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红山秧歌会、赤峰第五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欢乐红山第六届文化进社区、“感动红山·群文之星公益文化人物年度颁奖典礼”等3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赤峰美术馆成功举办了20余场大型展览。

    【卫生】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43个,其中医院24个,卫生院3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81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50人,其中医生2889人。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2014年,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工作条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14项群众体育赛事,参与人数达万人以上。红山区共举办各项体育赛事16项,参赛人数4000人次。其中,区体育局系统举办12次,参赛人数1500人次。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区选手共获5块金牌、4块银牌、5块铜牌。参加全国武术之乡赛事共获两金、三银、两铜。全区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83个,有3万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实有床位259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147人,标准由2013年的每月460元提高到49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557人,标准由2013年的每年3390元提高到369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6933万元。红山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19万人,参合率95.85%

    【人民生活】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325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807元,增长9.7%;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3783元,增长11.4%。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6850元,增长10.2%;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1535元,增长11%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红山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姜宏(女)

    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宪峰

    区长:林晶华

    政协主席:刘文

    武装部长:张德远

    政委:刘振超

    【概况】红山区境内有一座红色山峰——红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红山为标志设乌兰哈达关(乌兰哈达,蒙古语,汉语意为红山、赤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赤峰市。198310月,原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原赤峰市改为红山区建置至今。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辖2个镇、11个街道,27个行政村、68个社区。至2014年底,全区常住人口45.78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0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24%。全年出生人口0.45万人,出生率为9.83‰;死亡人口0.18万人,死亡率为3.93‰;自然增长率为5.9‰。全区户籍人口36.02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非农业人口27.34万人,下降0.04%。总户数14.72万户,增长2.9%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3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46.49亿元,增长6.8%。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1亿元,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增长7%;上划党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收入12.18亿元,增长2.5%。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亿元,比上年增加2.83亿元,增长12.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8亿元,下降17.9%;公共安全支出1.34亿元,增长12.1%;教育支出5.12亿元,增长6.8%;科学技术支出0.23亿元,增长18.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2亿元,增长0.9%;医疗卫生支出1.59亿元,增长46.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亿元,增长12.7%;农林水事务支出0.96亿元,增长8.4%;交通运输支出1.2亿元,增长2.7倍;住房保障支出2.69亿元,增长26.7%

    【农业】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272公顷,比上年下降1%。经济作物1756公顷,比上年增长4.9%。全区粮食产量5.32万吨,下降0.5%。其中:谷物5.26万吨,下降1.1%;豆类618吨,增长94.3%。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油料产量518吨,下降5.6%;蔬菜12.98万吨,增长5.1%;瓜果类1232吨,下降5.5%。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257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6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落实完成14.7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5万元;机播、机耕作业分别达到12万亩、18万亩;完成机械深施化肥5万亩;完成机械精少量播种8万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全区有龙头企业91家,其中自治区17家,市级10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66家,流通型企业19家,种养殖企业3家,专业市场3家。

    【畜牧业】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7.7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6.8%。其中:大牲畜1.29万头只,下降72.8%;小牲畜4.42万头只,增长27.2%。生猪2.01万口,下降49.8%

    【林业】全年造林4200亩,重点区域绿化面积2884亩,完成义务植树1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新育苗面积200亩,植被恢复造林4200亩,经济林建设3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6%。全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监测面积1.2万亩,防治率、控制率等均达到了要求。

    【工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5%;全年7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4.21亿元,增长6.9%。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增长6.8%;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1.1%,其它类型企业增长10.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下降4.5%,重工业下降7.2%。从主要增长因素看,重点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行业实现产值251.83亿元,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3%。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硫酸产量87.89万吨,增长12.1%10种有色金属35.61万吨,增长42.8%;钢材262.84万吨,增长16%。其中:线材149.66万吨,增长14.9%;水泥11.07万吨,下降17.3%。其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亿元,下降10.9%;实现利税40.2亿元,下降17.5%;实现利润34.74亿元,下降19.6%;亏损企业6家,亏损企业亏损额0.75亿元,比上年下降34.2%

    【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50.746.6调整为2.446.151.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4.9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8.9%,分别高于一、三产业5.12.1个百分点,居三次产业之首。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3%,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上年分别下降0.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2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23.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4.13.2个百分点。从产业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4732.24102.2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投资的0.3%24.4%75.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21.45亿元,增长43.2%,占规模以上投资的15.9%,所占比重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较快。

    【城乡建设】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总量的5.7%。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7家,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7.1%;实现税金1.83亿元,增长30.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5.6%。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3.45亿元,下降13.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83亿元,增长47.1%。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23.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28.9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57.07万平方米。全年治理小街巷11条;全长2020米的解放街西通工程于8月通车;东立交桥、东方医院桥完成加固维修,铁南大街(S205线至宁澜南路)已具备招投标条件;完成日常道路维修10.2万平米,调整侧牙石10公里,渠化改造重要交通节点3处,市政设施道路完好率95%以上。全年改造农村危房200户,绿化补植街路8条,老城区、物流园区、经济开发区共新增绿地7.1万平方米。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93亿元,增长16.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8.62亿元,下降37.5%;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8.62亿元,增长89.8%;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34.93亿元,增长16.8%

    【环境保护】2014年,红山区深入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减排、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风险控制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工业锅炉脱硫、脱硝和燃煤锅炉整治工程和农业源减排工程,共削减二氧化硫2020.76吨,氮氧化物256.39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净削减760.3吨,农业源氨氮净削减10.46吨,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减排目标。对京能(赤峰)能源和赤峰热电厂脱硫脱硝系统、赤峰远联钢铁烧结机脱硫系统和赤峰制药脱硫系统进行改造提标。拆除赤峰万众通供暖公司等9家单位12台锅炉、分散燃煤锅炉13台和居民平房住宅900户。对63户棚户区居民进行了节能环保炉灶试点改造,对城区上风向300户平房居民实行集中余热供暖。对80家洗浴单位进行整改,取缔燃煤锅炉143台。辖区242家餐饮单位安装符合相关环保要求的油烟净化装置。对水源地保护区内未批先建的15家加工企业进行查处,全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对2013年划分的农村村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做了重新修订和划分。全年共处理医疗废物480,1200吨。顺利完成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全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

    【交通】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467.82公里,比上年增长8.8%。其中:国道34.41公里,省道15.16公里,县道28.9公里,乡道125.22公里,村道264.12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625万吨,减少6.4%;货运周转量83750万吨公里,减少6.4%。公路客运量135万人次,减少0.9%;客运周转量6075万人公里,减少0.9%

    【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102.56亿元,增长11.3%;住宿餐饮业14.95亿元,增长15.4%。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3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208.49亿元,增长11.4%;零售业销售额117.17亿元,增长16.2%;住宿业营业额5.28亿元,增长13.0%;餐饮业营业额15.74亿元,增长17.4%。年末,红山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38.5亿元,与去年持平。

    【旅游业】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27家,娱乐场所40家,有旅游团队接待能力的餐厅和特色餐饮企业186家。红山区共有旅游景区4处,全年接待游客193.2万人次,同比增长6.8%,实现旅游创收约42亿元。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121人,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实用技能培训3053人,创业培训476人,创业带动就业238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00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00万元。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03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

    【科技】全年共安排1798.9万元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9项,总计获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922万元。全年累计申请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2014年,红山区重新启动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重新编订的实验区规划通过国家科技部审核,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被推荐至部委联席会议。

    【教育】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0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78所,特殊教育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1135人。其中:小学24340人,初中12335人,普通高中7908人,职业高中3383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13027人,特殊教育142人。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744人,高考录取人数3478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5.6%

    【文化】年末,全区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乡镇文化站4个,草原书屋28个,美术馆1个。2014年,红山区充分利用节庆假日、纪念日及重大活动,广泛开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红山秧歌会、赤峰第五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欢乐红山第六届文化进社区、“感动红山·群文之星公益文化人物年度颁奖典礼”等3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赤峰美术馆成功举办了20余场大型展览。

    【卫生】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43个,其中医院24个,卫生院3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81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50人,其中医生2889人。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2014年,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工作条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14项群众体育赛事,参与人数达万人以上。红山区共举办各项体育赛事16项,参赛人数4000人次。其中,区体育局系统举办12次,参赛人数1500人次。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区选手共获5块金牌、4块银牌、5块铜牌。参加全国武术之乡赛事共获两金、三银、两铜。全区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83个,有3万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实有床位259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147人,标准由2013年的每月460元提高到49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557人,标准由2013年的每年3390元提高到369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6933万元。红山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19万人,参合率95.85%

    【人民生活】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325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807元,增长9.7%;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3783元,增长11.4%。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6850元,增长10.2%;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1535元,增长11%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