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 局长:乌兰(蒙古族)
党组成员 副局长:李彰俊
党组成员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党组成员 副局长:裴浩 杨志捷 乌兰巴特尔(蒙古族)
【概况】机构设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气象局)内设10个处室: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候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卫星遥感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服务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业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影视宣传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雷电预警防护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雷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培训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科学研究所(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信息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档案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挂物业管理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牌子)。
台站设置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20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6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5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5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1454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71座测风塔、6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人员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159人。学历结构:博士18人,硕士293人,本科1881人,大专687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89人(正研级18人、副研级371人),中级职称1470人,初级职称1001人。
【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保障服务灾害评估认定信息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灾害救助和保险理赔重要依据。研发森林草原防扑火平台,成为各级防火办、森警、森工及防扑火管理部门应急决策、高效处置的指挥中枢。完成“大兴安岭水源涵养地增雨工程”等方案论证。全年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4000万亩,为保障自治区粮食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农牧保障服务适应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优质牧草服务指标研究和适宜种植区划,强化牧草种植、打草、晾晒、品质鉴定等系列化服务。深化草原休(轮)牧、接羔保育、抓绒剪毛、冷季载畜量等畜牧业精细服务。加强麦后移栽向日葵、苜蓿引种试验等农牧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与农牧业部门联合开展面向20200个农牧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服务效率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生态安全保障服务参与自治区气候政策研究院的组建和相关研究。制定未来5年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强化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重点区等气象监测评估服务。
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保障服务为“乌兰察布·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论证和全区旅游景点分别提供气候资源评估和滚动预报预警服务。蒙文气象服务网站上线运行。航空气象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年保障9个机场航班运行12800余架次。
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保障服务在深化与蒙西电力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与蒙东电力公司合作,风电场太阳能电站规划、建设、运行保障服务持续加强。风能太阳能数值预报系统和解释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风能太阳能发电企业达144家,约占全国1/3。
重大活动保障服务完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圆满完成“嫦娥五号试验”、“和平使命-2014”军演、APEC会议等保障服务任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自治区政府召开推进气象现代化电视电话会,成立领导机构,印发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所有盟市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制定落实措施。优化自治区级管理、业务和技术流程357项,修订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388项。
社会管理完成1366个社会部门气象观测站信息备案,473个站与气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9个盟市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草原火灾、旱灾、鼠虫害和家畜等气象指数保险纳入政府保险服务业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机构、人员编制分别达到13个和63个。
科技和人才支撑制定8个专项研究计划,明确未来五年的科研方向、目标和任务。取得成果55项,累计投入890余万元,新增科技项目13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收录2篇。
【党建与科学管理】教育实践活动以纠正“四风”问题为主题,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规范调研,整顿作风,文风会风明显转变,“三公”经费下降14.7%,办公用房调整等工作按要求顺利完成。盟市局、旗县局站分别查摆“四风”突出问题340条和1230条;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239条和1009条;制修订各类制度141个和654个。
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印发落实“两个责任”的实施办法,细化各单位主体责任,明确10项落实措施。对98个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巡查,科以上干部进行三项谈话481人次,其中诫勉谈话36人次。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处级干部全员轮训、研讨会、专题研修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党中央精神的学习和理解。认真调研,提高认识,确立43项调研主题,形成调研报告800余篇。全国文明单位通过复查验收。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概况201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年总降水量分布不均,中部大部及东部偏南地区偏少,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春季,沙尘暴过程少而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低温冻害;夏季,中部和东部偏南地区发生近3年最严重干旱,农牧业遭受损失,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较往年偏轻,共发生12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1站次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出现雪灾,交通运输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综合评价2014年度气候年景为正常。
气候与农业2014年,大风、暴雨洪涝、冰雹、干旱、霜冻等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给内蒙古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气温偏高,中西部大部降水偏少,主要农区日照充足,有利于设施农业的生产。2月,东北部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对春播期土壤保墒有利。春季,大部农区墒情较好,光温充足,春播进展较为顺利,虽然春播前期温度偏低对部分农区作物出苗及萌发略有不利影响,但后期气温回升,降水较多,大部农区苗情较好。夏季,大部农区热量条件正常,基本能够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6月下旬以后,大部农区降水持续偏少,尤其是中部及东部偏南部分农区土壤墒情持续下滑,旱情持续并发展,造成减产。此外,局地性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秋季,全区大部气温偏高,初霜冻接近常年或偏晚,此时主要作物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影响不大,作物收获期间大部农区出现阴雨天气,对作物收晒有一定不利影响。总体来看,2014年全区农业气象条件正常或略差,作物生长季热量较充足,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需水关键期部分农区长时间无雨,对作物产量形成造成较大影响。
气候与畜牧业2014年,内蒙古气候对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冬季,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旱情,2月出现的4次降雪有效缓解草原旱情。东北部牧区降雪量较大,对初春接羔保育、牲畜膘情及饲养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春季,大部牧区墒情较好,光温充足,大部牧区牧草返青期提前,牧草长势均比历年好,虽然4、5月出现过几次降温天气过程,对牧草整体长势影响不大,但是5月低温与降水对已经进入抓绒剪毛期牲畜非常不利,体质偏弱牲畜出现疫病。夏季,全区气温接近常年,对牧草发育进程有利。6月下旬以后,大部牧区降水持续偏少,特别是阿拉善盟大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偏西、呼和浩特市东部、乌兰察布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大部地区发生干旱,制约牧草生长发育,造成部分牧区牧草减产。秋季,牧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霜冻正常或略偏晚,对畜牧业生产较为有利,季末出现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过程,虽然能抑制因气候干燥而导致的各种疫情传播,但对牲畜保膘、防寒保暖和野外放牧活动产生一定影响。2014年,牧业气象条件整体来说弊多利少。
【重要活动】5月2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听取气象、林业针对“4·30乌玛原始林区森林火灾”防扑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6月27日,非洲英语国家气象行政官员代表团访问自治区气象局。10月21日,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气象保障军地协调会在自治区气象局召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 局长:乌兰(蒙古族)
党组成员 副局长:李彰俊
党组成员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党组成员 副局长:裴浩 杨志捷 乌兰巴特尔(蒙古族)
【概况】机构设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气象局)内设10个处室: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候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卫星遥感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服务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专业气象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影视宣传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雷电预警防护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雷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培训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科学研究所(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信息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档案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挂物业管理中心牌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牌子)。
台站设置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20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6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5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5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1454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71座测风塔、6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人员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159人。学历结构:博士18人,硕士293人,本科1881人,大专687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89人(正研级18人、副研级371人),中级职称1470人,初级职称1001人。
【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保障服务灾害评估认定信息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灾害救助和保险理赔重要依据。研发森林草原防扑火平台,成为各级防火办、森警、森工及防扑火管理部门应急决策、高效处置的指挥中枢。完成“大兴安岭水源涵养地增雨工程”等方案论证。全年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4000万亩,为保障自治区粮食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农牧保障服务适应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优质牧草服务指标研究和适宜种植区划,强化牧草种植、打草、晾晒、品质鉴定等系列化服务。深化草原休(轮)牧、接羔保育、抓绒剪毛、冷季载畜量等畜牧业精细服务。加强麦后移栽向日葵、苜蓿引种试验等农牧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与农牧业部门联合开展面向20200个农牧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服务效率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生态安全保障服务参与自治区气候政策研究院的组建和相关研究。制定未来5年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强化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重点区等气象监测评估服务。
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保障服务为“乌兰察布·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论证和全区旅游景点分别提供气候资源评估和滚动预报预警服务。蒙文气象服务网站上线运行。航空气象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年保障9个机场航班运行12800余架次。
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保障服务在深化与蒙西电力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与蒙东电力公司合作,风电场太阳能电站规划、建设、运行保障服务持续加强。风能太阳能数值预报系统和解释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风能太阳能发电企业达144家,约占全国1/3。
重大活动保障服务完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圆满完成“嫦娥五号试验”、“和平使命-2014”军演、APEC会议等保障服务任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自治区政府召开推进气象现代化电视电话会,成立领导机构,印发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所有盟市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制定落实措施。优化自治区级管理、业务和技术流程357项,修订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388项。
社会管理完成1366个社会部门气象观测站信息备案,473个站与气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9个盟市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草原火灾、旱灾、鼠虫害和家畜等气象指数保险纳入政府保险服务业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机构、人员编制分别达到13个和63个。
科技和人才支撑制定8个专项研究计划,明确未来五年的科研方向、目标和任务。取得成果55项,累计投入890余万元,新增科技项目13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收录2篇。
【党建与科学管理】教育实践活动以纠正“四风”问题为主题,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规范调研,整顿作风,文风会风明显转变,“三公”经费下降14.7%,办公用房调整等工作按要求顺利完成。盟市局、旗县局站分别查摆“四风”突出问题340条和1230条;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239条和1009条;制修订各类制度141个和654个。
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印发落实“两个责任”的实施办法,细化各单位主体责任,明确10项落实措施。对98个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巡查,科以上干部进行三项谈话481人次,其中诫勉谈话36人次。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处级干部全员轮训、研讨会、专题研修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党中央精神的学习和理解。认真调研,提高认识,确立43项调研主题,形成调研报告800余篇。全国文明单位通过复查验收。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概况201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年总降水量分布不均,中部大部及东部偏南地区偏少,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春季,沙尘暴过程少而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低温冻害;夏季,中部和东部偏南地区发生近3年最严重干旱,农牧业遭受损失,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较往年偏轻,共发生12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1站次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出现雪灾,交通运输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综合评价2014年度气候年景为正常。
气候与农业2014年,大风、暴雨洪涝、冰雹、干旱、霜冻等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给内蒙古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气温偏高,中西部大部降水偏少,主要农区日照充足,有利于设施农业的生产。2月,东北部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偏多,对春播期土壤保墒有利。春季,大部农区墒情较好,光温充足,春播进展较为顺利,虽然春播前期温度偏低对部分农区作物出苗及萌发略有不利影响,但后期气温回升,降水较多,大部农区苗情较好。夏季,大部农区热量条件正常,基本能够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6月下旬以后,大部农区降水持续偏少,尤其是中部及东部偏南部分农区土壤墒情持续下滑,旱情持续并发展,造成减产。此外,局地性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秋季,全区大部气温偏高,初霜冻接近常年或偏晚,此时主要作物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影响不大,作物收获期间大部农区出现阴雨天气,对作物收晒有一定不利影响。总体来看,2014年全区农业气象条件正常或略差,作物生长季热量较充足,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需水关键期部分农区长时间无雨,对作物产量形成造成较大影响。
气候与畜牧业2014年,内蒙古气候对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冬季,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旱情,2月出现的4次降雪有效缓解草原旱情。东北部牧区降雪量较大,对初春接羔保育、牲畜膘情及饲养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春季,大部牧区墒情较好,光温充足,大部牧区牧草返青期提前,牧草长势均比历年好,虽然4、5月出现过几次降温天气过程,对牧草整体长势影响不大,但是5月低温与降水对已经进入抓绒剪毛期牲畜非常不利,体质偏弱牲畜出现疫病。夏季,全区气温接近常年,对牧草发育进程有利。6月下旬以后,大部牧区降水持续偏少,特别是阿拉善盟大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偏西、呼和浩特市东部、乌兰察布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大部地区发生干旱,制约牧草生长发育,造成部分牧区牧草减产。秋季,牧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霜冻正常或略偏晚,对畜牧业生产较为有利,季末出现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过程,虽然能抑制因气候干燥而导致的各种疫情传播,但对牲畜保膘、防寒保暖和野外放牧活动产生一定影响。2014年,牧业气象条件整体来说弊多利少。
【重要活动】5月2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听取气象、林业针对“4·30乌玛原始林区森林火灾”防扑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6月27日,非洲英语国家气象行政官员代表团访问自治区气象局。10月21日,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气象保障军地协调会在自治区气象局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