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孙利剑通报了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进展情况。
通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通过抓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抓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抓统筹,提升创新能力;抓项目,引领产业升级;抓企业,培育创新主体;抓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绩效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在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农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1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45%,成功培育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金山开发区和鄂尔多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是5年前的3倍,全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共874家,其中80%以上是近5年来建成的。
近年来,全区科技创新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各省区市前列。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从源头上探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顽疾。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科技厅相继出台了科技计划调整、项目经费管理、决策咨询、项目储备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配套的科技改革措施。特别是在项目管理上大胆改革,出台了《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改革措施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
科研机构改革增添了创新活力。针对自治区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自治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陆续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7家,实现了盟市全覆盖。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成熟而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化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全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成果转化服务改革取得创新性突破。为攻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这一难关,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措施》,同时,依托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和内蒙古科技创新大数据云平台的支撑,通过构建“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率先建成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全流程服务平台——内蒙古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让。
投入机制改革促进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为解决科技投入低、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等问题,自治区政府设立了内蒙古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旨在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模式,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和市场化投入机制。目前,资金规模已达到8亿元,投资范围涵盖多个领域的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项目撬动盟市财政、银行、基金、民间投资等机构资金投入5.65亿元,近期还将探索天使投入板块、科技创新板等新的科技投入方式。
二是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2012年底,自治区政府启动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围绕《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新型煤化工、现代农牧业等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累计实施项目400多项,自治区财政投入20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入60多亿元,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突破了核燃料组件制造等多项关键技术,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明显提升;包钢集团新一代高品质稀土钢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内蒙古恒业成公司有机硅单体生产的原料转化率、生产成本、安全性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内蒙古科技大学研发的高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的特种微晶玻璃已经成功得到市场化应用,为解决白云鄂博尾矿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内蒙古瑞盛新能源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30吨石墨烯生产线等。
自治区近期取得了两项重要产业化成果:第一项,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在包头建成,并成功实现产业化。2015年5月,自治区政府与中科院共同协商组建了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该中心引进了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团队3项核心专利,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研发成功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中试生产线,并生产出首批硫化铈红色着色剂。经过1年多反复试验,实现了生产线的连续化、规模化稳定运行。今年11月,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与世纪中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由该公司在包头投资10亿元,建设5万吨/年稀土硫化铈着色剂生产线。该项目的产业化,将会全面改善稀土资源的平衡利用,形成稀土产业新的增长点,仅化妆品、陶瓷、色母粒、涂料、油墨等5个行业,全球年需求高档红色颜料就达到79万吨,市场规模约350亿美元,5万吨生产线全面投产后,产值预计超过百亿元。同时,该项目已经为自治区培养了20多名高科技人才。第二项,热镀钢(铝)复合板热转印彩印板技术在自治区成功实现产业化。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从2015年开始对热转印彩印板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先后掌握了国际最先进的三套色转印技术及其工艺流程,正在积极贮备四套色技术和全世界尚未应用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用于向更高端产品转型。今年11月16日,年产7万吨国内最高端的热镀钢(铝)复合板热转印生产线在包头点火成功,25日全线热试成功,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亿元。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能够延伸包头市钢铁和铝的产业链,积极消化钢铝产能。金属彩印板属于可再生产品,可重复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覆盖面和质量全面提升。5年来,自治区政府通过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和平台三位一体工程,积极推动创新平台载体的提档升级和合理布局,在数量大幅增长、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国家级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新增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5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自治区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自治区政府先后投入大量建设和科研经费,全力推动此项工作。今年9月4日,科技部、自治区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标志着自治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该实验室依托内蒙古大学,围绕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需求,以草原家畜繁育相关重大共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聚焦草原家畜生殖调控、草原家畜遗传繁育和家畜遗传与环境互作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提升草原家畜繁殖效率、选育草原家畜新品种、建立草原生态养殖模式以及自治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自治区培育的第4个国家级高新区——赤峰高新区升级工作进展顺利。11月24日,科技部专家考察调研组对赤峰高新区进行了实地评审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赤峰高新区在升级国家级高新区的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号角。未来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自治区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国中等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现代化内蒙古而不懈奋斗。
发布会上,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作为自治区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将对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起到哪些作用?实验室未来5年计划如何发展?
陈国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将对我校促进学科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5年,自治区政府将每年给予实验室1000万元专项建设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人才引进培养等;科技厅也将在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内蒙古大学将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六大战略”,加快深化学术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会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六大改革”,激发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活力,着力提升实验室整体实力与贡献水平。实验室将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支撑引领我国绿色草原畜牧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贡献。
记者:自治区取得的两项重要科技成果与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密切相关,请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李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设立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用于解决制约支柱产业的技术瓶颈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自治区在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突出顶层设计,把项目的主攻方向放在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上,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科技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项目、平台、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部署,通过科技重大专项,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突出发挥自治区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把重大专项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结合起来;突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每年将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的一部分用于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引导基金,以新的模式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之中,使科技金融平台规模不断扩大。
记者:党的十九大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工作将如何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
李秉荣:党的十九大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更加突出基础研究、战略支撑、战略科技力量、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是自治区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扭住薄弱环节,在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上下更大功夫。继续实施三大工程。重点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按照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的统筹安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体系。依托内蒙古,联合北方各省区,建设国家荒漠化防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市场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我国北方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带。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构筑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集成并充分利用国内科技资源,全面深化对内科技开放与区域科技合作,切实提高合作实效。
记者: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请介绍一下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在支撑引领自治区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陈国庆:“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1986年由旭日干院士倡导成立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基础上,经过了几代内大人的不懈坚守和不断探究,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实验室围绕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遗传繁育等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10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名,近期在牛羊受精、胚胎发育、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自治区12家草原家畜养殖知名企业保持着密切协作关系,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实验室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7年12月1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孙利剑通报了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进展情况。
通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通过抓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抓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抓统筹,提升创新能力;抓项目,引领产业升级;抓企业,培育创新主体;抓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绩效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在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农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1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45%,成功培育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金山开发区和鄂尔多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是5年前的3倍,全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共874家,其中80%以上是近5年来建成的。
近年来,全区科技创新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各省区市前列。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从源头上探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顽疾。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科技厅相继出台了科技计划调整、项目经费管理、决策咨询、项目储备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配套的科技改革措施。特别是在项目管理上大胆改革,出台了《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改革措施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
科研机构改革增添了创新活力。针对自治区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自治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陆续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7家,实现了盟市全覆盖。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成熟而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化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全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成果转化服务改革取得创新性突破。为攻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这一难关,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措施》,同时,依托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和内蒙古科技创新大数据云平台的支撑,通过构建“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率先建成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全流程服务平台——内蒙古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让。
投入机制改革促进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为解决科技投入低、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等问题,自治区政府设立了内蒙古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旨在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模式,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和市场化投入机制。目前,资金规模已达到8亿元,投资范围涵盖多个领域的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项目撬动盟市财政、银行、基金、民间投资等机构资金投入5.65亿元,近期还将探索天使投入板块、科技创新板等新的科技投入方式。
二是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2012年底,自治区政府启动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围绕《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新型煤化工、现代农牧业等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累计实施项目400多项,自治区财政投入20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入60多亿元,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突破了核燃料组件制造等多项关键技术,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明显提升;包钢集团新一代高品质稀土钢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内蒙古恒业成公司有机硅单体生产的原料转化率、生产成本、安全性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内蒙古科技大学研发的高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的特种微晶玻璃已经成功得到市场化应用,为解决白云鄂博尾矿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内蒙古瑞盛新能源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30吨石墨烯生产线等。
自治区近期取得了两项重要产业化成果:第一项,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在包头建成,并成功实现产业化。2015年5月,自治区政府与中科院共同协商组建了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该中心引进了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团队3项核心专利,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研发成功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中试生产线,并生产出首批硫化铈红色着色剂。经过1年多反复试验,实现了生产线的连续化、规模化稳定运行。今年11月,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与世纪中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由该公司在包头投资10亿元,建设5万吨/年稀土硫化铈着色剂生产线。该项目的产业化,将会全面改善稀土资源的平衡利用,形成稀土产业新的增长点,仅化妆品、陶瓷、色母粒、涂料、油墨等5个行业,全球年需求高档红色颜料就达到79万吨,市场规模约350亿美元,5万吨生产线全面投产后,产值预计超过百亿元。同时,该项目已经为自治区培养了20多名高科技人才。第二项,热镀钢(铝)复合板热转印彩印板技术在自治区成功实现产业化。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从2015年开始对热转印彩印板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先后掌握了国际最先进的三套色转印技术及其工艺流程,正在积极贮备四套色技术和全世界尚未应用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用于向更高端产品转型。今年11月16日,年产7万吨国内最高端的热镀钢(铝)复合板热转印生产线在包头点火成功,25日全线热试成功,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亿元。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能够延伸包头市钢铁和铝的产业链,积极消化钢铝产能。金属彩印板属于可再生产品,可重复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覆盖面和质量全面提升。5年来,自治区政府通过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和平台三位一体工程,积极推动创新平台载体的提档升级和合理布局,在数量大幅增长、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国家级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新增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5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自治区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自治区政府先后投入大量建设和科研经费,全力推动此项工作。今年9月4日,科技部、自治区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标志着自治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该实验室依托内蒙古大学,围绕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需求,以草原家畜繁育相关重大共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聚焦草原家畜生殖调控、草原家畜遗传繁育和家畜遗传与环境互作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提升草原家畜繁殖效率、选育草原家畜新品种、建立草原生态养殖模式以及自治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自治区培育的第4个国家级高新区——赤峰高新区升级工作进展顺利。11月24日,科技部专家考察调研组对赤峰高新区进行了实地评审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赤峰高新区在升级国家级高新区的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号角。未来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自治区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国中等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现代化内蒙古而不懈奋斗。
发布会上,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作为自治区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将对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起到哪些作用?实验室未来5年计划如何发展?
陈国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将对我校促进学科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5年,自治区政府将每年给予实验室1000万元专项建设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人才引进培养等;科技厅也将在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内蒙古大学将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六大战略”,加快深化学术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会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六大改革”,激发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活力,着力提升实验室整体实力与贡献水平。实验室将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支撑引领我国绿色草原畜牧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贡献。
记者:自治区取得的两项重要科技成果与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密切相关,请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李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设立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用于解决制约支柱产业的技术瓶颈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自治区在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突出顶层设计,把项目的主攻方向放在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上,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科技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项目、平台、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部署,通过科技重大专项,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突出发挥自治区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把重大专项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结合起来;突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每年将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的一部分用于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引导基金,以新的模式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之中,使科技金融平台规模不断扩大。
记者:党的十九大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工作将如何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
李秉荣:党的十九大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更加突出基础研究、战略支撑、战略科技力量、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是自治区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扭住薄弱环节,在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上下更大功夫。继续实施三大工程。重点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按照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的统筹安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体系。依托内蒙古,联合北方各省区,建设国家荒漠化防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市场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我国北方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带。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构筑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集成并充分利用国内科技资源,全面深化对内科技开放与区域科技合作,切实提高合作实效。
记者: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请介绍一下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在支撑引领自治区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陈国庆:“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1986年由旭日干院士倡导成立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基础上,经过了几代内大人的不懈坚守和不断探究,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实验室围绕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遗传繁育等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10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名,近期在牛羊受精、胚胎发育、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自治区12家草原家畜养殖知名企业保持着密切协作关系,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实验室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