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的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量是决定作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它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定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气温明显升高,热量资源增加较为显著。无霜期延长趋势明显。这对气候相对温凉的内蒙古地区来说较为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对内蒙古农业的危害程度大大加剧。
农业生产受降水的影响显而易见,水分是农业生产必需条件之一。近30年(1971—2000年)降水量增减趋势不明显。降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分布趋势,正好与热量资源的分布趋势相反,水热资源的不匹配,严重限制了内蒙古的农业生产。
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了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输送,因而季风的强弱进退,必然会对全年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对全区的农业生产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1988—2007年,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水分的不足,全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特别是1997年、1999—2001年全区大范围春夏连旱,使农业生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缺少雨水。内蒙古的农事活动从每年3月上中旬春小麦播种开始,到霜降节气前后秋菜收获为止,这期间出现的干旱都会对农业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从5月中下旬大田播种,到9月中下旬大田收获,这期间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从内蒙古主要农作物需水量来看,大多数农作物在生育期内都要求有300~500毫米降水量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例如在阴山以南的农业区,一般在作物生育期内降水量超过350毫米,才能获得较好收成;当降水量低于250毫米时,就可能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由于大部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的降水量仅150~200毫米,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等地区更不足100毫米,只能满足大多数农作物一半或不足一半的水分需求,使农业生产一方面形成“无灌溉即无农业”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同时,在作物生长季各地降水保证率低,干旱严重且频繁发生对作物生长影响甚大。在主要产粮区,西辽河流域降水保证率达80%的年总降水量340毫米左右,4—6月为80毫米,7—8月135毫米;土默川平原降水保证率达80%的年总降水量295毫米,4—6月为51毫米,7—8月为100毫米;河套平原80%保证率年降水量仅86毫米,4—6月13毫米,7—8月44毫米,难以保证作物生长正常需水要求。从干旱时间分布看,干旱最严重的时期,恰恰是作物生长需水最关键时期。各地春季干旱最严重,造成作物不能正常播种和出苗。夏季虽是内蒙古的雨季,降水量为全年高峰期,仍存在不同程度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
内蒙古的农业生产还易受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的影响。低温冷害在春、夏、秋季都可出现,影响的农作物有水稻、高粱、玉米、谷子、豆类、果树及蔬菜等。障碍型冷害灾很少出现。延迟型冷害,是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或某一个阶段遇到低温,造成生育时期后延,抽穗延迟,灌浆速度慢,不能及时成熟,植株遭受低温冷害而死。延迟型冷害对玉米生产影响最大。低温冷害发生时常伴有连阴雨、寡照、干旱、霜冻等,起到加重危害的作用。包括:低温与多雨相伴,形成湿冷型灾害,对玉米、高粱作物危害最大,它的出现将延迟成熟,造成贪青减产。低温与干旱相伴,形成低温干旱型灾害,对大豆危害最大,对其他作物也有很大的影响。低温与秋季早霜相伴,形成低温早霜型灾害,使容易贪青晚熟的水稻、高粱、玉米遭受大幅度减产。低温与寡照相伴,形成阴冷型灾害,对喜温喜光作物影响最大。
此外,内蒙古的农业生产还易受冰雹、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二、气候对牧业的影响
内蒙古有9.7×107公顷的草地,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天放牧为主,与当地气候条件的好坏密切相关,影响牧业生产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白灾和暴风雪。
3—9月期间的干旱直接影响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和人工牧草的播种、出苗,从而导致青草期缩短和牲畜饱青期推迟。一般来说,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比正常年份推迟10~15天,严重干旱年份可推迟20~30天,有时还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牲畜体质乏弱,甚至死亡。在牧区,冬天缺水便是牧业上的“黑灾”。随着牧区打井抗旱工作的开展,现在内蒙古抗御黑灾的能力已大大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灾的影响已明显减小。
白灾发生的地域主要在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山脉以北草原,白灾发生规律为中部多于东西两侧。东部地区北部多于南部。近50年来,共出现区域性中等以上白灾14次,差不多3~4年就要发生一次区域性白灾。牧区白灾的起始期为初冬(10月末至11月)至次年2月、10月和11月大雪天气过程出现频率达29%,以上。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易形成座冬雪乃至白灾,1月和2月出现大雪天气过程的频率为8%,可使前期座冬雪增厚变成白灾或加重前期白灾的危害。据统计,白灾发生在10月末一11月的占白灾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1月、2月,出现在12月的最少。发生在3月、4月、5月的白灾,往往伴随风雪型寒潮天气,多形成暴风雪天气。从白灾发生频率各年代变化看,牧区白灾发生呈明显增加趋势。
牧区暴风雪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牧区和锡林郭勒盟中东部牧区是内蒙古暴风雪多发区,年暴风雪日数为5~10天,乌兰察布市北部牧区和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为常发区,年暴风雪日数为3~5天,兴安盟、通辽市北部、赤峰市北部牧区为暴风雪偶发区,年暴风雪日数仅1~3天。内蒙古平均3年会有一次严重的暴风雪天气发生,暴风雪天气发生的时间为9月到次年5月期间,其中72%的暴风雪天气出现在春季的4—5月,9月到次年3月期间出现的暴风雪天气不到总数的30%。
近20年中,2006年与2007年冬季东北部降雪频繁,积雪较深,低温持续时间长,对牧区接羔保育、运输、牧事活动影响较大,西部局部地区出现白灾。春季东北部降水偏少,牧草生长受阻,中西部局部地区沙尘多,降水少,使牧草返青推迟了20多天。夏季东北部气温波动大,降水少,牧草生长受阻,中西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伏旱,北部牧区干旱少雨,牧草提早进入枯黄期,牧畜膘情、牧草质量差,使人、畜饮水困难,初秋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霜冻加干旱,影响牲畜抓秋膘、打贮草,后秋气温异常偏高,利于青贮饲料成熟、收晒。2007年进入隆冬后牧区为暖冬给接冬羔及母畜生长发育、牲畜出牧提供了较好的热量条件;春季终霜结束早,温度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牧草提前返青,后春东部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旱严重,牧草长势差,影响产量;夏季大部牧区遭受严重伏旱,北部牧区天然牧草提前干枯死亡,主要牧区牧草减产严重;秋季牧区初霜偏晚,气温偏高,利于牧草成熟、收晒和牲畜抓秋膘。
一、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的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量是决定作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它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定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气温明显升高,热量资源增加较为显著。无霜期延长趋势明显。这对气候相对温凉的内蒙古地区来说较为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对内蒙古农业的危害程度大大加剧。
农业生产受降水的影响显而易见,水分是农业生产必需条件之一。近30年(1971—2000年)降水量增减趋势不明显。降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分布趋势,正好与热量资源的分布趋势相反,水热资源的不匹配,严重限制了内蒙古的农业生产。
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了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输送,因而季风的强弱进退,必然会对全年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对全区的农业生产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1988—2007年,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水分的不足,全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特别是1997年、1999—2001年全区大范围春夏连旱,使农业生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缺少雨水。内蒙古的农事活动从每年3月上中旬春小麦播种开始,到霜降节气前后秋菜收获为止,这期间出现的干旱都会对农业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从5月中下旬大田播种,到9月中下旬大田收获,这期间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从内蒙古主要农作物需水量来看,大多数农作物在生育期内都要求有300~500毫米降水量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例如在阴山以南的农业区,一般在作物生育期内降水量超过350毫米,才能获得较好收成;当降水量低于250毫米时,就可能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由于大部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的降水量仅150~200毫米,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等地区更不足100毫米,只能满足大多数农作物一半或不足一半的水分需求,使农业生产一方面形成“无灌溉即无农业”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同时,在作物生长季各地降水保证率低,干旱严重且频繁发生对作物生长影响甚大。在主要产粮区,西辽河流域降水保证率达80%的年总降水量340毫米左右,4—6月为80毫米,7—8月135毫米;土默川平原降水保证率达80%的年总降水量295毫米,4—6月为51毫米,7—8月为100毫米;河套平原80%保证率年降水量仅86毫米,4—6月13毫米,7—8月44毫米,难以保证作物生长正常需水要求。从干旱时间分布看,干旱最严重的时期,恰恰是作物生长需水最关键时期。各地春季干旱最严重,造成作物不能正常播种和出苗。夏季虽是内蒙古的雨季,降水量为全年高峰期,仍存在不同程度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
内蒙古的农业生产还易受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的影响。低温冷害在春、夏、秋季都可出现,影响的农作物有水稻、高粱、玉米、谷子、豆类、果树及蔬菜等。障碍型冷害灾很少出现。延迟型冷害,是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或某一个阶段遇到低温,造成生育时期后延,抽穗延迟,灌浆速度慢,不能及时成熟,植株遭受低温冷害而死。延迟型冷害对玉米生产影响最大。低温冷害发生时常伴有连阴雨、寡照、干旱、霜冻等,起到加重危害的作用。包括:低温与多雨相伴,形成湿冷型灾害,对玉米、高粱作物危害最大,它的出现将延迟成熟,造成贪青减产。低温与干旱相伴,形成低温干旱型灾害,对大豆危害最大,对其他作物也有很大的影响。低温与秋季早霜相伴,形成低温早霜型灾害,使容易贪青晚熟的水稻、高粱、玉米遭受大幅度减产。低温与寡照相伴,形成阴冷型灾害,对喜温喜光作物影响最大。
此外,内蒙古的农业生产还易受冰雹、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二、气候对牧业的影响
内蒙古有9.7×107公顷的草地,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天放牧为主,与当地气候条件的好坏密切相关,影响牧业生产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白灾和暴风雪。
3—9月期间的干旱直接影响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和人工牧草的播种、出苗,从而导致青草期缩短和牲畜饱青期推迟。一般来说,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比正常年份推迟10~15天,严重干旱年份可推迟20~30天,有时还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牲畜体质乏弱,甚至死亡。在牧区,冬天缺水便是牧业上的“黑灾”。随着牧区打井抗旱工作的开展,现在内蒙古抗御黑灾的能力已大大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灾的影响已明显减小。
白灾发生的地域主要在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山脉以北草原,白灾发生规律为中部多于东西两侧。东部地区北部多于南部。近50年来,共出现区域性中等以上白灾14次,差不多3~4年就要发生一次区域性白灾。牧区白灾的起始期为初冬(10月末至11月)至次年2月、10月和11月大雪天气过程出现频率达29%,以上。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易形成座冬雪乃至白灾,1月和2月出现大雪天气过程的频率为8%,可使前期座冬雪增厚变成白灾或加重前期白灾的危害。据统计,白灾发生在10月末一11月的占白灾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1月、2月,出现在12月的最少。发生在3月、4月、5月的白灾,往往伴随风雪型寒潮天气,多形成暴风雪天气。从白灾发生频率各年代变化看,牧区白灾发生呈明显增加趋势。
牧区暴风雪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牧区和锡林郭勒盟中东部牧区是内蒙古暴风雪多发区,年暴风雪日数为5~10天,乌兰察布市北部牧区和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为常发区,年暴风雪日数为3~5天,兴安盟、通辽市北部、赤峰市北部牧区为暴风雪偶发区,年暴风雪日数仅1~3天。内蒙古平均3年会有一次严重的暴风雪天气发生,暴风雪天气发生的时间为9月到次年5月期间,其中72%的暴风雪天气出现在春季的4—5月,9月到次年3月期间出现的暴风雪天气不到总数的30%。
近20年中,2006年与2007年冬季东北部降雪频繁,积雪较深,低温持续时间长,对牧区接羔保育、运输、牧事活动影响较大,西部局部地区出现白灾。春季东北部降水偏少,牧草生长受阻,中西部局部地区沙尘多,降水少,使牧草返青推迟了20多天。夏季东北部气温波动大,降水少,牧草生长受阻,中西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伏旱,北部牧区干旱少雨,牧草提早进入枯黄期,牧畜膘情、牧草质量差,使人、畜饮水困难,初秋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霜冻加干旱,影响牲畜抓秋膘、打贮草,后秋气温异常偏高,利于青贮饲料成熟、收晒。2007年进入隆冬后牧区为暖冬给接冬羔及母畜生长发育、牲畜出牧提供了较好的热量条件;春季终霜结束早,温度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牧草提前返青,后春东部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旱严重,牧草长势差,影响产量;夏季大部牧区遭受严重伏旱,北部牧区天然牧草提前干枯死亡,主要牧区牧草减产严重;秋季牧区初霜偏晚,气温偏高,利于牧草成熟、收晒和牲畜抓秋膘。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