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太、固阳两县全部数百里人烟断绝。因无从觅食,多饿死道周。其男女老弱以绳索连带勒死或全家10余人同日自尽者,均数见不鲜。固阳全县2万余人,逃散几十之八九。萨拉齐、托克托两县向为繁荣区域,……,有因挖食田鼠猫犬而致疫病者,有因食苜蓿蒺藜而致病者,有因食草根枯槁而死者不下数万人,逃往甘肃处蒙古者约五六万人。……。统计全省灾民一百四十九万八千余人。至乌、伊两盟十三旗,……,每旗死者不下二三百人。”①
民国18年(1929),“春夏滴水未落,禾皆枯死。……。省境以连年大旱,蒙地寸草不生,牲畜率皆倒毙,旗民生活均告饥荒。……。乌审、鄂托向称富足,至是亦以天旱草少,人畜俱困,多饿毙者。达拉旗、四子王、茂明安各旗,亦为被灾较重区域。……。各旗蒙汉人民多食死牲之肉,以救饥饿,……。”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大为减小。1957年,入春以来,自治区普遍干旱,种上未出苗和改种晚田的有292万亩。夏季仍继续遭受严重旱灾。全自治区成灾面积2995万余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9.15%。其中重灾1011.3万亩,占成灾面积的33.7%。受灾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37.4%。以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最重,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察哈尔盟次之。粮食总产量为329.9万吨,占计划产量的69.5%,因灾减产144.6万吨。全区受旱灾威胁的牲畜900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40.8%。其中纯牧区的牲畜约500万头(只),占牧区牲畜总头数的41.77%。全年因灾死亡牲畜60万头(只)。如此之灾情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年。
1972年是全区性大旱年。大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历年偏少2~5成,出现近30年最严重的大范围干旱。春季3—5月,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北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河套区等地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少3~9成,春旱最严重的是东部农区,仅昭乌达盟受旱面积828万亩,成灾面积382万亩。入夏后,7、8两月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大部、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盟后山、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包头市和阿拉善盟等地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少2~7成。兴安盟突泉县、哲里木盟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扎鲁特旗等地,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干旱少雨,包头市从6月21日至8月12日干旱少雨,造成上述地区春夏连旱,干旱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全区受旱面积1840万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45%。乌兰察布盟后山和伊克昭盟东部农区灾情严重,大部分农作物改种、补种一般2次,多达4次。由于干旱,作物长势不好,有的地区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出穗不结粒,平均减产3成左右。伊克昭盟西部和锡林郭勒盟牧区,干旱使牧草枯死,部分草场产草量只有正常年产草量的15%,牲畜严重缺草,锡林郭勒盟死亡和损失的牲畜达54265头(只),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死亡成畜25000头(只)。1980年,全区性大旱,受旱时间长,范围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见的。全区大部地区年降水量比历年少2~5成,7月以后雨量尤为偏少,7至8月上旬,全区雨量均不足50毫米,较历年同期少5~8成。昭乌达盟林西县、宁城等地6月下旬至8月初连续干旱少雨,降雨量仅8.4毫米,比历年同期少90%,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6月26日至8月2日基本无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全年降水极少,为近30年中所罕见。全区严重的春旱和伏旱,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355万亩,成灾面积3567万亩,绝收面积947万亩,粮食减产约114亿公斤。牧区受灾草场达37.5万平方公里,占牧区可利用草场的67.3%,受灾牲畜1900余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数近一半。
1987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50余年来未遇过的大旱灾。全区受灾农田439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267万亩,绝收面积1398万亩,受灾草场7亿余亩,死亡牲畜180余万头(只)。1—7月,中、西部地区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比历年同期少60~9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少的一年。7月下旬几乎未降雨,造成严重伏旱,大部地区干土层10~12厘米,到5月末仍有600万亩农田等雨待播,占总播种面积的50%。乌兰察布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全盟1615万亩农作物受到致命灾害,早灾面积占实播面积的91.5%,其中成灾面积1113万余亩,占实播面积的63%,绝收面积为632万余亩,粮食总产量比1986年减少6亿公斤,平均单产29.5公斤,减产约59%,是1952年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牧业上有7331万余亩草场在返青后又因干旱枯死,死亡大小牲畜9163头(只)。
①《各省灾民概况》民国十八年伪国民政府账务处编印
②《绥远通志稿》
“佘太、固阳两县全部数百里人烟断绝。因无从觅食,多饿死道周。其男女老弱以绳索连带勒死或全家10余人同日自尽者,均数见不鲜。固阳全县2万余人,逃散几十之八九。萨拉齐、托克托两县向为繁荣区域,……,有因挖食田鼠猫犬而致疫病者,有因食苜蓿蒺藜而致病者,有因食草根枯槁而死者不下数万人,逃往甘肃处蒙古者约五六万人。……。统计全省灾民一百四十九万八千余人。至乌、伊两盟十三旗,……,每旗死者不下二三百人。”①
民国18年(1929),“春夏滴水未落,禾皆枯死。……。省境以连年大旱,蒙地寸草不生,牲畜率皆倒毙,旗民生活均告饥荒。……。乌审、鄂托向称富足,至是亦以天旱草少,人畜俱困,多饿毙者。达拉旗、四子王、茂明安各旗,亦为被灾较重区域。……。各旗蒙汉人民多食死牲之肉,以救饥饿,……。”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大为减小。1957年,入春以来,自治区普遍干旱,种上未出苗和改种晚田的有292万亩。夏季仍继续遭受严重旱灾。全自治区成灾面积2995万余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9.15%。其中重灾1011.3万亩,占成灾面积的33.7%。受灾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37.4%。以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最重,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察哈尔盟次之。粮食总产量为329.9万吨,占计划产量的69.5%,因灾减产144.6万吨。全区受旱灾威胁的牲畜900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40.8%。其中纯牧区的牲畜约500万头(只),占牧区牲畜总头数的41.77%。全年因灾死亡牲畜60万头(只)。如此之灾情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年。
1972年是全区性大旱年。大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历年偏少2~5成,出现近30年最严重的大范围干旱。春季3—5月,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北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河套区等地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少3~9成,春旱最严重的是东部农区,仅昭乌达盟受旱面积828万亩,成灾面积382万亩。入夏后,7、8两月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大部、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盟后山、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包头市和阿拉善盟等地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少2~7成。兴安盟突泉县、哲里木盟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扎鲁特旗等地,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干旱少雨,包头市从6月21日至8月12日干旱少雨,造成上述地区春夏连旱,干旱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全区受旱面积1840万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45%。乌兰察布盟后山和伊克昭盟东部农区灾情严重,大部分农作物改种、补种一般2次,多达4次。由于干旱,作物长势不好,有的地区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出穗不结粒,平均减产3成左右。伊克昭盟西部和锡林郭勒盟牧区,干旱使牧草枯死,部分草场产草量只有正常年产草量的15%,牲畜严重缺草,锡林郭勒盟死亡和损失的牲畜达54265头(只),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死亡成畜25000头(只)。1980年,全区性大旱,受旱时间长,范围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见的。全区大部地区年降水量比历年少2~5成,7月以后雨量尤为偏少,7至8月上旬,全区雨量均不足50毫米,较历年同期少5~8成。昭乌达盟林西县、宁城等地6月下旬至8月初连续干旱少雨,降雨量仅8.4毫米,比历年同期少90%,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6月26日至8月2日基本无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全年降水极少,为近30年中所罕见。全区严重的春旱和伏旱,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355万亩,成灾面积3567万亩,绝收面积947万亩,粮食减产约114亿公斤。牧区受灾草场达37.5万平方公里,占牧区可利用草场的67.3%,受灾牲畜1900余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数近一半。
1987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50余年来未遇过的大旱灾。全区受灾农田439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267万亩,绝收面积1398万亩,受灾草场7亿余亩,死亡牲畜180余万头(只)。1—7月,中、西部地区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比历年同期少60~9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少的一年。7月下旬几乎未降雨,造成严重伏旱,大部地区干土层10~12厘米,到5月末仍有600万亩农田等雨待播,占总播种面积的50%。乌兰察布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全盟1615万亩农作物受到致命灾害,早灾面积占实播面积的91.5%,其中成灾面积1113万余亩,占实播面积的63%,绝收面积为632万余亩,粮食总产量比1986年减少6亿公斤,平均单产29.5公斤,减产约59%,是1952年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牧业上有7331万余亩草场在返青后又因干旱枯死,死亡大小牲畜9163头(只)。
①《各省灾民概况》民国十八年伪国民政府账务处编印
②《绥远通志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