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4年,全区完成草原建设1005万公顷,草原建设保有面积为2467万公顷,其中人工种植保有面积273万公顷,飞播牧草67万公顷,饲用灌木140万公顷,改良草地213万公顷,饲料作物种植93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1667万公顷。以家庭为单位的配套草库伦建设达到4万处,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截至2004年底,全区禁牧休牧面积为3733万公顷,其中禁牧面积为1300万公顷,休牧面积为2447万公顷,划区轮牧面积373万公顷。禁牧休牧后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01—2005年,全区计划造林面积399万公顷,实际完成44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67万公顷,飞播造林完成82万公顷,封山育林完成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4.82%提高到17.57%。
2001—2005年,全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1万公顷,其中,水平梯田22万公顷,沟坝地6.4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68万公顷,人工种草55万公顷。黄土高原新建骨干工程211座,修建中、小型淤地坝3732座。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坡面到沟壑,从支沟到干沟,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相配套,有效地拦截治理区内的径流和泥沙,改善生态和生产条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治理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已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初步实现“整体得到一定遏制,局部地区有所好转”的局面。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测算,1994—1999年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为0.87%,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已降为-0.25%,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沙地生态状况实现向好的方向转化。据监测,五大沙地草覆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经过多年的治理,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生态状况有了极大地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也初见成效。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漠周边均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阻止沙漠前移。
“十五”期间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自治区90%以上的盟市和旗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整体有所遏制,局部地区有所好转”的局面。
一、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1.大兴安岭林区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5.7个百分点,2006年已达75.7%。经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株数、针叶林比重等都有所上升,森林资源实现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年均增长1100余万立方米,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森林资源增值超过200亿元。
2.西辽河平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33.61万公顷。工程涉及128个苏木(乡镇)、34个国有农牧林场,有16.5万农户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补助。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通辽市将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西辽河平原后续产业开发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已初步建立起林草牧结合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模式。种植灌木饲料和间作牧草8万公顷,封育天然草场20余万公顷,年产优质牧草100余万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6年来,国家共为内蒙古投资30余亿元,工程治理区的沙源流失和风蚀沙化得到初步遏制。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华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初见成效;锡林郭勒盟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自治区300余万公顷农田、500余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得到林带保护,800万公顷风沙危害面积和700余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开始从游牧散放向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圈养转变,种植业开始从广种薄收向准高产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二、草原建设与保护
2006年,自治区草原建设总规模达931.0万公顷,同2005年相比,增加44.4%。其中,草原围栏557.5万公顷,人工种草79.9万公顷,改良草场123.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31.7公顷,飞播牧草7.0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31.2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311.6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3%。其中禁牧面积1607.7万公顷,休牧面积2703.9万公顷。自治区草原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7年来,西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49.5公斤/公顷增加到132.0公斤/公顷,增加167%;中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250.5公斤/公顷增加到547.5公斤/公顷,增加119%;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750公斤/公顷增加到1410公斤/公顷,增加88%,可利用草原的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30.6%提高到2006年的36.1%。其中,全区最早实施禁牧政策的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30%提高到的70%以上。全区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牲畜总头数由2000年的614万头(只)增加到2006年的1500万头(只),牧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453元提高到2006年的5308元,使全区畜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提高的良性循环之路。
2007年,在全区遭受严重旱灾和鼠虫灾害的情况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仍取得较好成绩: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486.49万公顷,其中草地围栏202.87万公顷,人工种草73.13万公顷,改良草场46.0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31.87万公顷,飞播牧草7.38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25.17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453.3万公顷,轮牧面积533.3万公顷。
2008年,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497.19万公顷,其中草地围栏224.75万公顷,人工种草72.43万公顷,改良草场63.4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04.31万公顷,飞播牧草6.60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25.62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820万公顷,轮牧面积552.41万公顷;2008年,全区草原鼠害发生严重,危害面积721.53万公顷,鼠害防治面积158.86万公顷,累计投入劳力17.3万人次,飞行193架次,防治器械2.4万台(套)、出动车辆1.9万辆(次),防治效果在90%以上;全区草原虫害危害严重,危害面积1447.80万公顷,虫害防治面积201.08万公顷,累计投入劳力18.0万人次,飞行473架次,防治喷雾器6.4万台(套)、车辆9247辆。经过长期坚持不懈采取各项措施保护与建设草原,自治区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2001—2004年,全区完成草原建设1005万公顷,草原建设保有面积为2467万公顷,其中人工种植保有面积273万公顷,飞播牧草67万公顷,饲用灌木140万公顷,改良草地213万公顷,饲料作物种植93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1667万公顷。以家庭为单位的配套草库伦建设达到4万处,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截至2004年底,全区禁牧休牧面积为3733万公顷,其中禁牧面积为1300万公顷,休牧面积为2447万公顷,划区轮牧面积373万公顷。禁牧休牧后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01—2005年,全区计划造林面积399万公顷,实际完成44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67万公顷,飞播造林完成82万公顷,封山育林完成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4.82%提高到17.57%。
2001—2005年,全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1万公顷,其中,水平梯田22万公顷,沟坝地6.4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68万公顷,人工种草55万公顷。黄土高原新建骨干工程211座,修建中、小型淤地坝3732座。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坡面到沟壑,从支沟到干沟,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相配套,有效地拦截治理区内的径流和泥沙,改善生态和生产条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治理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已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初步实现“整体得到一定遏制,局部地区有所好转”的局面。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测算,1994—1999年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为0.87%,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已降为-0.25%,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沙地生态状况实现向好的方向转化。据监测,五大沙地草覆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经过多年的治理,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生态状况有了极大地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也初见成效。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漠周边均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阻止沙漠前移。
“十五”期间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自治区90%以上的盟市和旗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整体有所遏制,局部地区有所好转”的局面。
一、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1.大兴安岭林区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5.7个百分点,2006年已达75.7%。经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株数、针叶林比重等都有所上升,森林资源实现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年均增长1100余万立方米,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森林资源增值超过200亿元。
2.西辽河平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33.61万公顷。工程涉及128个苏木(乡镇)、34个国有农牧林场,有16.5万农户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补助。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通辽市将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西辽河平原后续产业开发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已初步建立起林草牧结合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模式。种植灌木饲料和间作牧草8万公顷,封育天然草场20余万公顷,年产优质牧草100余万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6年来,国家共为内蒙古投资30余亿元,工程治理区的沙源流失和风蚀沙化得到初步遏制。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华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初见成效;锡林郭勒盟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自治区300余万公顷农田、500余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得到林带保护,800万公顷风沙危害面积和700余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开始从游牧散放向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圈养转变,种植业开始从广种薄收向准高产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二、草原建设与保护
2006年,自治区草原建设总规模达931.0万公顷,同2005年相比,增加44.4%。其中,草原围栏557.5万公顷,人工种草79.9万公顷,改良草场123.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31.7公顷,飞播牧草7.0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31.2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311.6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3%。其中禁牧面积1607.7万公顷,休牧面积2703.9万公顷。自治区草原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7年来,西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49.5公斤/公顷增加到132.0公斤/公顷,增加167%;中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250.5公斤/公顷增加到547.5公斤/公顷,增加119%;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750公斤/公顷增加到1410公斤/公顷,增加88%,可利用草原的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30.6%提高到2006年的36.1%。其中,全区最早实施禁牧政策的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30%提高到的70%以上。全区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牲畜总头数由2000年的614万头(只)增加到2006年的1500万头(只),牧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453元提高到2006年的5308元,使全区畜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提高的良性循环之路。
2007年,在全区遭受严重旱灾和鼠虫灾害的情况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仍取得较好成绩: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486.49万公顷,其中草地围栏202.87万公顷,人工种草73.13万公顷,改良草场46.0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31.87万公顷,飞播牧草7.38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25.17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453.3万公顷,轮牧面积533.3万公顷。
2008年,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497.19万公顷,其中草地围栏224.75万公顷,人工种草72.43万公顷,改良草场63.4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04.31万公顷,飞播牧草6.60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25.62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820万公顷,轮牧面积552.41万公顷;2008年,全区草原鼠害发生严重,危害面积721.53万公顷,鼠害防治面积158.86万公顷,累计投入劳力17.3万人次,飞行193架次,防治器械2.4万台(套)、出动车辆1.9万辆(次),防治效果在90%以上;全区草原虫害危害严重,危害面积1447.80万公顷,虫害防治面积201.08万公顷,累计投入劳力18.0万人次,飞行473架次,防治喷雾器6.4万台(套)、车辆9247辆。经过长期坚持不懈采取各项措施保护与建设草原,自治区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