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向燕山山脉过渡地带,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横亘赤峰中部,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赤峰市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赤峰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开展长期不懈的防沙治沙工作,历经五、六、七十年代的艰难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为带动的全面铺开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带动的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力度,为构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贡献赤峰力量。
——森林资源大幅度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初步构建。突出表现在森林面积持续增长和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截至2020年9月,赤峰市森林面积达45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72%,较新中国成立时分别增长3858万亩、30.5个百分点;据2014年第五次全国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3996万亩减少到2830万亩,减少1166万亩。治理区固定沙地、人工半固定沙地面积迅速扩展,固定沙地占全部沙地面积的85%,流动沙地、天然半固定沙地面积逐步减少,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平川地区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山区基本实现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农田、草牧场沙化趋势得到根本性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无霜期延长5.3天,大风天数年均减少9.4天,全市年均扬沙天气仅有3天,比60年代减少17天。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数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森林资源的增加为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的发展平台。赤峰市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参与生态保护、发展林业产业、落实补助政策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拓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林业成为山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9月,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74.6亿元,农牧民在林业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以经济林建设为例,全市经济林保有面积达到120万亩,宁城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1.3万亩,盛果期面积6.8万亩,年产水果13.5万吨,年创产值6.8亿元,带动从业人员9.8万人。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90%以上,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通过发展果树经济林,全村现有果树6300余亩,年产优质内蒙野果60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仅水果一项人均增收1.5万元,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村。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工作合力更加强劲。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逐步深入,全市干部群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生态立市”“生态立旗”战略得到深入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绿色村庄创建工作蓬勃开展,身边增绿、植树护绿深入人心,参与防沙治沙成为一种行动自觉。赤峰市防沙治沙、林业生态建设也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赤峰市先后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防沙治沙已经成为外界人士认识赤峰、了解赤峰的窗口和名片。
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向燕山山脉过渡地带,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横亘赤峰中部,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赤峰市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赤峰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开展长期不懈的防沙治沙工作,历经五、六、七十年代的艰难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为带动的全面铺开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带动的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力度,为构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贡献赤峰力量。
——森林资源大幅度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初步构建。突出表现在森林面积持续增长和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截至2020年9月,赤峰市森林面积达45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72%,较新中国成立时分别增长3858万亩、30.5个百分点;据2014年第五次全国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3996万亩减少到2830万亩,减少1166万亩。治理区固定沙地、人工半固定沙地面积迅速扩展,固定沙地占全部沙地面积的85%,流动沙地、天然半固定沙地面积逐步减少,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平川地区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山区基本实现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农田、草牧场沙化趋势得到根本性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无霜期延长5.3天,大风天数年均减少9.4天,全市年均扬沙天气仅有3天,比60年代减少17天。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数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森林资源的增加为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的发展平台。赤峰市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参与生态保护、发展林业产业、落实补助政策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拓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林业成为山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9月,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74.6亿元,农牧民在林业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以经济林建设为例,全市经济林保有面积达到120万亩,宁城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1.3万亩,盛果期面积6.8万亩,年产水果13.5万吨,年创产值6.8亿元,带动从业人员9.8万人。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90%以上,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通过发展果树经济林,全村现有果树6300余亩,年产优质内蒙野果60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仅水果一项人均增收1.5万元,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村。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工作合力更加强劲。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逐步深入,全市干部群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生态立市”“生态立旗”战略得到深入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绿色村庄创建工作蓬勃开展,身边增绿、植树护绿深入人心,参与防沙治沙成为一种行动自觉。赤峰市防沙治沙、林业生态建设也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赤峰市先后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防沙治沙已经成为外界人士认识赤峰、了解赤峰的窗口和名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