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上午,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召开的内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一直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建设,以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调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防沙治沙。经过综合治理,区内四大沙漠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余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前列。2019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余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5年内封禁面积达200万亩。
多年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2020年,全区共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增强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2019年,全区林草产业年产值56.2亿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超过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5万元。沙产业的发展使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沙漠增绿、农牧民致富的绿富共赢发展道路。
内蒙古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横跨“三北”,大部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面对这样的区情水情实际,自治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基本方针,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64万平方公里,为防治荒漠化危害、修复生态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
2020年7月15日上午,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召开的内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一直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建设,以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调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防沙治沙。经过综合治理,区内四大沙漠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余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前列。2019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余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5年内封禁面积达200万亩。
多年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2020年,全区共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增强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2019年,全区林草产业年产值56.2亿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超过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5万元。沙产业的发展使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沙漠增绿、农牧民致富的绿富共赢发展道路。
内蒙古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横跨“三北”,大部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面对这样的区情水情实际,自治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基本方针,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64万平方公里,为防治荒漠化危害、修复生态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