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因其发生时间早、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给当地及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5月8日,自治区主席云布龙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自治区防沙治沙等问题向温家宝副总理作了专门汇报。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牵动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5月12—13日,朱镕基总理受江泽民总书记的委托,亲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正蓝旗和多伦县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搞好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
2000年5月10日,为贯彻落实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问题的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认真研究部署了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工作。5月1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朱总理重要指示,对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工作再一次进行了研究部署。为了抓住雨季,不失时机地开展沙源治理工程。5月15—16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工作会议。
确定工程建设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项目实施重点地区,项目区包括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8个盟市53个旗县,即:阿巴嘎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集宁市、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察右后旗、丰镇市、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察右中旗、卓资县、达茂旗、固阳县、九原区、土默特右旗、石拐区、科右中旗、突泉县、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扎鲁特旗、奈曼旗、库伦旗、开鲁县、科左后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霍林河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呼郊三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2000年,治理任务为300万亩,计划投资30000万元。
2001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2002年4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计农经﹝2002﹞663号)。根据规划,全区建设范围包括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4个盟市的31个旗县被正式列入工程建设范围。即:达茂旗、集宁市、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察右后旗、丰镇市、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阿巴嘎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旗、东乌旗、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规划全区2001—2010年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总任务为退耕还林1700万亩,其中,退耕86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835万亩;造林营林4727.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54.1万亩,飞播造林1610万亩,封山(沙)育林1763万亩。
沙源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坚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活化机制、规范管理、严格管护,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就。据统计,2000—2005年国家累计下达沙源工程林业项目计划总任务为2430.5万亩,实际完成2530.34万亩,占计划的104%。其中,退耕还林1158万亩,实际完成1186. 94万亩,占计划的102%;其中:退耕地造林594万亩,实际完成594万亩,占计划的100%,荒山荒地造林484万亩,实际完成造林510.94万亩,占造林计划的105%,以封代造80万亩,实际完成82万亩,占计划的102%。人工造林476.5万亩,实际完成498.7万亩,占计划的105%;飞播造林250万亩,实际完成259万亩,占计划的104%;封山(沙)育林546万亩,实际完成585.7万亩,占计划的107%。
沙源工程建设给项目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状况、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目前,治理区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局部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得到初步遏制。赤峰市已有58%的沙化土地面积、63%的水土流失面积和41%的“三化”草牧场得到了初步治理;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初见成效;锡林郭勒盟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从以游牧散放到禁牧、轮牧、休牧和舍饲圈养,从毁林毁草开荒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的三大转变。
三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积极推广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经间作、高产饲料基地建设等模式;加大畜种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和高效畜禽养殖业;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植高附加值的经济林、药材和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沙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业,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四是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生态需求和生态意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把沙源工程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通过林牧水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因其发生时间早、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给当地及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5月8日,自治区主席云布龙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自治区防沙治沙等问题向温家宝副总理作了专门汇报。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牵动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5月12—13日,朱镕基总理受江泽民总书记的委托,亲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正蓝旗和多伦县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搞好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
2000年5月10日,为贯彻落实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问题的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认真研究部署了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工作。5月1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朱总理重要指示,对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工作再一次进行了研究部署。为了抓住雨季,不失时机地开展沙源治理工程。5月15—16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工作会议。
确定工程建设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项目实施重点地区,项目区包括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8个盟市53个旗县,即:阿巴嘎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集宁市、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察右后旗、丰镇市、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察右中旗、卓资县、达茂旗、固阳县、九原区、土默特右旗、石拐区、科右中旗、突泉县、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扎鲁特旗、奈曼旗、库伦旗、开鲁县、科左后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霍林河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呼郊三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2000年,治理任务为300万亩,计划投资30000万元。
2001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2002年4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计农经﹝2002﹞663号)。根据规划,全区建设范围包括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4个盟市的31个旗县被正式列入工程建设范围。即:达茂旗、集宁市、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察右后旗、丰镇市、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阿巴嘎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旗、东乌旗、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规划全区2001—2010年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总任务为退耕还林1700万亩,其中,退耕86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835万亩;造林营林4727.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54.1万亩,飞播造林1610万亩,封山(沙)育林1763万亩。
沙源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坚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活化机制、规范管理、严格管护,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就。据统计,2000—2005年国家累计下达沙源工程林业项目计划总任务为2430.5万亩,实际完成2530.34万亩,占计划的104%。其中,退耕还林1158万亩,实际完成1186. 94万亩,占计划的102%;其中:退耕地造林594万亩,实际完成594万亩,占计划的100%,荒山荒地造林484万亩,实际完成造林510.94万亩,占造林计划的105%,以封代造80万亩,实际完成82万亩,占计划的102%。人工造林476.5万亩,实际完成498.7万亩,占计划的105%;飞播造林250万亩,实际完成259万亩,占计划的104%;封山(沙)育林546万亩,实际完成585.7万亩,占计划的107%。
沙源工程建设给项目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状况、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目前,治理区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局部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得到初步遏制。赤峰市已有58%的沙化土地面积、63%的水土流失面积和41%的“三化”草牧场得到了初步治理;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初见成效;锡林郭勒盟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从以游牧散放到禁牧、轮牧、休牧和舍饲圈养,从毁林毁草开荒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的三大转变。
三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积极推广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经间作、高产饲料基地建设等模式;加大畜种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和高效畜禽养殖业;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植高附加值的经济林、药材和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沙产品和草产品加工业,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四是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生态需求和生态意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把沙源工程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通过林牧水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