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上,注重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质量效益。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使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上,提倡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用材兼用林,加大了混交林的营造比重。在种植结构调整上,注重林业长、中、短期效益的协调发展,重点推广了生态经济沟、生物经济圈以及引农、引草、引药入林等立体种植模式。同时,各地区结合农牧业生产,营造农田防护林和草牧场防护林,使平原农区林网和牧区草库伦防护林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并以科尔沁沙地防护林体系和毛乌素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广大沙区建设了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了以小流域为中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自治区十年九旱,造林难,成活更难。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各地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把科技兴林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生产环节,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创造出适合自治区实际的先进适用技术。如:“抗旱造林系列技术”“飞机播种造林治沙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针叶树育苗技术”等50余项,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加快林业发展、提高造林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断加强了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科研与生产配套,推广与服务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批热爱林业工作,勇于吃苦,技术力量雄厚的林业队伍。在工程建设中,把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和完善政策为动力,实行工程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在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造林方针和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国有造林、集体造林、股份合作造林、联户造林、个人造林相结合,统一治理,分散经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有的林业经营体制。
落实和完善政策,活化机制,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活化宜林“四荒”使用权为重点,积极探索与新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动性,有利于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有利于争取外来资金的林业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工程建设成效在全区已得到充分显现。通过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状况,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逐步减少,“人进沙退”正在变成现实。重点治理地区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态势,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20%和15%以上。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自1978年以来,紧紧依托“三北”防护体系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586万亩,森林覆被率由1977年的8.9%提高到目前的20.8%,初步建成了乔灌草、带网片、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一些重点风沙危害地区如今已呈现出林茂、草多、粮丰、畜旺的喜人景象。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经过治理,初步实现了逆转,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4.6%提高到16.2%。
在广大的平原、滩川区通过大力开展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主体的平原绿化,农田林网化程度由建设前的22.8%,提高到70%以上。使曾经遭受风沙危害而沙化、退化的3200余万亩基本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5000余万亩农田受到林网庇护。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结合,山区建设与综合开发结合,使25%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工程的实施,为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的推动了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升级,舍饲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畜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1978年的3586万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1亿多头(只)。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99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600余万吨,跻身于全国产粮大省行列,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除了为农牧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外,自身的直接效益也越来越显著。目前,全区“三北”地区森林蓄积量已达18376.2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量6446.5万立方米,是建设初期的15倍。通过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牧民建房、农具用材、烧柴等问题,并带动了以林副产品、经济林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全区现有以林木资源为原料的人造板厂20余家,以经济林为原料的制酒厂、饮料厂、制药厂等20余家,此外,还建成一大批果品、柳编制品、家具、工艺品、木材加工利用等生产厂家。资源的转化,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工程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了以加工促转化,以转化促绿化的良性循环。2005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5元。
在工程建设上,注重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质量效益。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使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上,提倡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用材兼用林,加大了混交林的营造比重。在种植结构调整上,注重林业长、中、短期效益的协调发展,重点推广了生态经济沟、生物经济圈以及引农、引草、引药入林等立体种植模式。同时,各地区结合农牧业生产,营造农田防护林和草牧场防护林,使平原农区林网和牧区草库伦防护林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并以科尔沁沙地防护林体系和毛乌素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广大沙区建设了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了以小流域为中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自治区十年九旱,造林难,成活更难。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各地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把科技兴林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生产环节,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创造出适合自治区实际的先进适用技术。如:“抗旱造林系列技术”“飞机播种造林治沙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针叶树育苗技术”等50余项,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加快林业发展、提高造林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断加强了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科研与生产配套,推广与服务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批热爱林业工作,勇于吃苦,技术力量雄厚的林业队伍。在工程建设中,把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和完善政策为动力,实行工程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在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造林方针和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国有造林、集体造林、股份合作造林、联户造林、个人造林相结合,统一治理,分散经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有的林业经营体制。
落实和完善政策,活化机制,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活化宜林“四荒”使用权为重点,积极探索与新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动性,有利于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有利于争取外来资金的林业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工程建设成效在全区已得到充分显现。通过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状况,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逐步减少,“人进沙退”正在变成现实。重点治理地区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态势,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20%和15%以上。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自1978年以来,紧紧依托“三北”防护体系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586万亩,森林覆被率由1977年的8.9%提高到目前的20.8%,初步建成了乔灌草、带网片、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一些重点风沙危害地区如今已呈现出林茂、草多、粮丰、畜旺的喜人景象。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经过治理,初步实现了逆转,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4.6%提高到16.2%。
在广大的平原、滩川区通过大力开展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主体的平原绿化,农田林网化程度由建设前的22.8%,提高到70%以上。使曾经遭受风沙危害而沙化、退化的3200余万亩基本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5000余万亩农田受到林网庇护。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结合,山区建设与综合开发结合,使25%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工程的实施,为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的推动了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升级,舍饲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畜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1978年的3586万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1亿多头(只)。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99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600余万吨,跻身于全国产粮大省行列,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除了为农牧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外,自身的直接效益也越来越显著。目前,全区“三北”地区森林蓄积量已达18376.2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量6446.5万立方米,是建设初期的15倍。通过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牧民建房、农具用材、烧柴等问题,并带动了以林副产品、经济林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全区现有以林木资源为原料的人造板厂20余家,以经济林为原料的制酒厂、饮料厂、制药厂等20余家,此外,还建成一大批果品、柳编制品、家具、工艺品、木材加工利用等生产厂家。资源的转化,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工程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了以加工促转化,以转化促绿化的良性循环。2005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5元。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