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承压水
1.呼和浩特市1980年调查表明,承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年平均降数为1.10米。城市以北地区下降约20米,以南地区下降约10米,随着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承压水自流界限自勘探初期(1959)向南迁移4公里~5公里,局部开采区已形成开采降落漏斗。1980—1981年监测,市区部分承压水已遭受氰化物、六价铬等污染,其含量尚未超标。氰化物一般含量为0.002毫克/升~0.006毫克/升之间,六价铬含量为0.006毫克/升~0.01毫克/升之间,四个水源地水井均有检出。“七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每年监测井有20余眼,硝酸盐氮最高值超标9倍多,超标率在40%左右,总硬度年均值范围在137.4毫克/升~309毫克/升之间,大肠菌群最多达230个/升,除1990年外其余年度超标率均为100%,挥发酚1986年超标,五年超标率在5%~96%之间,六价铬1986年、1987年、1988年超标率分别为3.7%、4%、3.7%,化学需氧量1988年超标率96%,最高值达28.95毫克/升。
1995年,承压水监测项目均未超标,水质呈弱碱性。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均有检出,氰化物、砷、汞、重金属均未检出。“八五”期间及1995年水环境质量为良好,细菌学指标为类,适用于各种用途。2000年,监测井数4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0。污染相对较轻。“九五”期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出现在1996年。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和总硬度。1997—2000年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6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23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2.包头市昆都仑河扇形地上部承压水。1981年,开采漏斗已扩展到143平方公里,水位差1.43米。1981年,承压水总硬度有增高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其年平均值上升。
1987—1990年,每年监测深水井106眼,超标井数3~22眼。超标井数占测井百分比为2.8%~20.8%。
“八五”期间,包头市承压水质良好,超标率均较小。氟超标率最大。1991—1995年,在18.2%和44.4%之间变化。超标倍数大都在1.5倍以内,六价铬检出率最大,但超标点较少。
“九五”期间,监测井1眼,监测项目14项,超标率100%,主要污染物为非离子氨,最大值超标3倍。其次为镉。
3.赤峰市红山区“七五”期间,每年监测30余眼井,五年中硝酸盐氮年均值变化范围在10.7毫克/升~25.01毫克/升之间,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普遍超标,其余项目基本符合饮用水质标准。
“八五”期间,承压水质量为良好,细菌学指标为类,适用于各种用途。1995年,承压水监测项目均不超标,水质呈弱碱性。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氟化物、硫酸盐检出率均为100%,其余项目均未检出。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5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0.2000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大肠菌群污染普遍。“九五”期间,总硬度污染无显著变化。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6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硒除外的所有选测项目共22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4.乌海市“九五”期间,监测井数14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21.4%。超标污染物为总硬度和氟化物,总硬度污染相对较重,最大超标倍数为0.35倍:2000年,污染相对轻,超标率和超标倍数低,但超标污染物项目多,有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氟化物、六价铬、镉和氯化物,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其次为氟化物和镉。
“十五”期间,监测水井20眼,地下水抽出后不经处理,直接并入城市供水管网供城市用水。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挥发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和铅9个选测项目。海勃湾区6#、7#、10#、12#、17#,海南区自来水1#、11#、18#水源井无超标项目,水质良好,其它取水井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乌达区自来水5#、海勃湾区自来水11#、13#、14#水质较差,主要超标指标及其最大超标倍数为硫酸盐(1.48倍,海勃湾区自来水14#)、氯化物(0.99倍,乌达区自来水5#)、氟化物(0.89倍,海勃湾区自来水13#)和总硬度(0.34倍,海勃湾区自来水4#)。全市共有取水井700多眼,每月轮流取水,每年使用的取水井有20~30眼。超标指标有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和总大肠菌群,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2003—2005年总硬度年样品超标率在34.5%~41.0%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3.3倍(市自来水10#);氯化物年样品超标率在16.4%~33.7%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1.18倍(市自来水23#);硫酸盐年样品超标率7.7%~48.2%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2.11倍(市自来水23#)。乌达区取水井水质最差,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超标普遍。海勃湾区次之,个别取水井不超标。海南区水质很好,无超标指标。
5.乌兰浩特市1995年地下水质量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Ⅳ类,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其中,市区西南地区水质为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其余76%的地区水质为较差,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大肠菌群、氨氮、硝酸盐氮及高锰酸盐指数。“八五”期间,氨氮、硝酸盐氮、大肠菌群均有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1.9%、22.8%和93.3%。其中,氨氮和大肠菌群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996年监测水井21眼,监测项目15个,大肠菌群100%超标,氨氮、挥发酚也有超标。1997年承压水监测井数4眼,监测项目14项。大肠菌群100%超标,其它13项均未超国家标准。1998年承压水监测井数3眼,监测项目11项,大肠菌群100%超标,高锰酸盐指数二水源1#100%超标。其它项目不超标。1999年监测井数3眼,无超标污染物。2000年监测井数4眼,监测项目16项,除大肠菌群100%超标外,其它各项均符合国家标准。“九五”期间,大肠菌群除1999年,其它4年均超标,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2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6个选测项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砷、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共14项。一是水源个别月份氨氮、总大肠菌群超标。氨氮最大超标0.64倍,总大肠菌群最大超标12倍。二是水源1#总大肠菌群超标4倍。2002—2005年,氨氮年超标率在11%~50%之间,总大肠菌群年超标率在17%~50%。
6.通辽市科尔沁区位于西辽河广阔的冲积、洪积平原中部,地下水丰富,分布广,厚度大,储于多层的砂和砂砾的孔隙是一个复合水层,工作区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科尔沁区由于西辽河的水量小,干涸断流,地下水已成为市区的唯一供水水源。1981年6月份,市区内共有机井2835眼,民用井30 000多眼,年总开采地下水水量约1.1836亿吨,其中工业用水为2000万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下水资源量的消耗日益增加,并且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天然补给量,造成地下水位的埋深由1960年6.5米~2.0米,下降到1980年的5米~7米,形成以热电厂为中心的地下降落漏斗,漏斗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北、北东,长35公里,宽8.5公里。
地下水污染状况:氨氮最高含量达1.6毫克/升,亚硝酸盐氮最高含量为0.2毫克/升,超标率均达80%以上。酚的一般检出含量为0.001毫克/升~0.009毫克/升,最高量为1.013毫克/升,检出率为96%,检出面积为127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32%,超标率为88%,超标面积为92.5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23%。氰的检出含量为0.001毫克/升~0.002毫克/升,未有超标检出率为90%,检出面积25.63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6.4%。砷检出含量为0.001毫克/升~0.005毫克/升,最高含量0.008毫克/升,未有超标检出率为96%,检出面积为67.69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17.1%。
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根据1978年以来的潜水水质监测资料,通辽市区内地下水污染总的发展趋势是逐年增加的,例如酚的超标率1978年为17%,1979年为22.59%,1980年为80%,到1981年增加到88%,相当于1978年的5.6倍,从污染程度来看,轻度污染区的面积在1979年为4.2平方公里,1980年为28平方公里,到1981年已增加到39.6平方公里,相当于1978年的9.3倍。
“七五”期间,1985年以前监测区域轻度和中度污染为主,1986—1990年,中度污染区逐年扩大,污染呈加重趋势而轻度污染零星分布,个别地段已变成重污染区,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总硬度、铁、锰等。良好饮用水区: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包括科尔沁区在内的工作区中部和东部,水化学类型以HC03-Na·Ca,HC03-Ca-Na·Mg型为主,矿化度0.5克/升~1克/升,氨氮超标井数为47%,铁、锰、氟、酚、亚硝酸盐氮都有超标现象;适宜饮用水区:主要分布在牛房子、半截店、东牛堡和东部大席棚、孔家窝堡一带,水化学类型以HC03-Ca-Na型为主,矿化度1克/升~1.5克/升,化学需氧量、氨氮、铁、锰普遍超标,化学需氧量超标1倍左右,氨氮超标10倍,铁超标3.6倍~49.3倍;不适宜饮用水区:主要分布在黄家窝铺和余德店两处,面积12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氨氮、铁、锰、酚均超标,矿化度1克/升~1.5克/升。科尔沁区局部地下水开采强度过大,在市区东部形成以热电厂为中心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最大埋深13.25米,1990年漏斗面积已达105.6平方公里,年平均扩大速度为7.77平方公里。1986—1990年,地下水位累积下降1.74米,年均0.44米。
“八五”期间,水质良好区:分布于工作区以西大部分地区及中部的小片地区。水化学类型为HC03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超标,但超标率不大;水质较好区: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中东部,水化学类型以HC03型为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普遍超标,超标率较大,个别地区氟、总硬度超标;水质较差区:分布于温都花—迷力营子—双沟电厂厂区,市区南部的建国村一百货仓库及红星乡高家窑、修德店一带。为高矿化、髙硬度的HC03·S04型或S04·HC03型水。超标项目有总硬度、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1996年,监测井3眼,监测项目11项,总铁超标率91.6%~100%,锰100%超标。1997年,监测井5眼,监测项目15项,总铁、锰100%超标。1999年,监测井3眼,监测项目15项,总铁、锰100%超标。2000年,监测井5眼,监测项目14项,除总铁、锰100%超标外,其他无超标污染物。
2005年,上报水源地6个,监测10项必测项目和5项选测项目,铁、锰超标普遍,各水厂铁的超标率在33%~90%之间,最大超标为铁南水厂,超标8.37倍;锰的超标率在90%以上,最大超标为西水厂,超标13.7倍。2001—2004年,6个水厂铁、锰超标率均为100%,铁的年最大超标倍数在2.11倍~3.98倍之间;锰的年最大超标倍数在4.7~5.9之间。2005年,取水井变动,铁的超标率发生明显变化。平均超标率为67%,下降了33个百分点。锰的超标率也有所下降,但个别水厂铁、锰点状污染加重;铁南水厂最大超标倍数为8.37倍,西水厂锰的最大超标倍数为13.7倍。
7.锡林浩特市“九五”期间,监测承压水井1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100%。污染相对较重,超标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和镉,其中亚硝酸盐氮超标出现在1998年,镉超标出现在2000年,超标1.3倍,但无显著上升趋势。铅在2000年测出,超标0.26倍。11个城市污染排序第1。
“十五”期间,2005年,上报水源地1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23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8.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九五”期间,监测承压水井1眼,监测14项。氟化物100%超标,超标倍数0.68倍。2003年水源地2个,取样品数7次,氟化物超标1.6倍,超标率66.7%。2005年水源地2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和选测项目,共23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9.鄂尔多斯市东胜区1981年东胜市地区工业废水流经处,土地多属于沙壤和沙土,质地疏松无结构,渗透性强,造成地下水污染。城关镇四万居民的水源地,西沙渠队,南门小队饮用了被硫化物污染的井水,城区自来水由于伊盟绒毛厂工业废水的污染(工业废水含硝酸盐氮56.06毫克/升、亚硝酸盐氮7.75毫克/升),使自来水二项指标超标。
“七五”期间,东胜市五年来对饮用水井监测数据表明,化学需氧量1987年、1988年、1990年均有超标,1989年3个样品超标率为100%,1990年超标率50%。硝酸盐氮每年均有超标,最高浓度可达30毫克/升以上。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标,大肠菌群最高超标率可达90%以上。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有7个项目超标。氨氮全部测点超标,超标率达88.9%,最大超标3.74倍。总硬度、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铁及大肠菌群均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44倍、0.65倍、0.02倍、23.5倍、1.03倍和5倍,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未检出。
2000年,上报监测井1眼,监测项目14项,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2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和选测项目,共23项。2001—2002年,只监测“王家坡”1个水源,2003—2005年,增加“罕台川”水源。主要超标指标为总大肠菌群。“王家坡”水源年超标率在30%~100%之间,2005年最低(30%),2001年最高(100%),“十五”期间,总大肠菌群污染逐年减轻。“罕台川”水源总大肠菌群偶有超标,明显好于“王家坡”水源。
10.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九五”期间监测井数1眼,监测项目14项,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1个,即万丰开发区水源地。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氮、铁、锰、总硬度。2003—2005年,氨氮均有超标,年超标率在42%~100%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4.05倍。2005年,铁的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为0.7,亚硝酸盐氮、锰、总硬度在个别年份偶有超标。
11.巴彦浩特镇2005年上报水源地1个,监测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和总大肠菌群6个必测项目和硝酸盐氮、铁、锰、砷、镉和铅6个选测项目,共12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二、承压水
1.呼和浩特市1980年调查表明,承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年平均降数为1.10米。城市以北地区下降约20米,以南地区下降约10米,随着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承压水自流界限自勘探初期(1959)向南迁移4公里~5公里,局部开采区已形成开采降落漏斗。1980—1981年监测,市区部分承压水已遭受氰化物、六价铬等污染,其含量尚未超标。氰化物一般含量为0.002毫克/升~0.006毫克/升之间,六价铬含量为0.006毫克/升~0.01毫克/升之间,四个水源地水井均有检出。“七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每年监测井有20余眼,硝酸盐氮最高值超标9倍多,超标率在40%左右,总硬度年均值范围在137.4毫克/升~309毫克/升之间,大肠菌群最多达230个/升,除1990年外其余年度超标率均为100%,挥发酚1986年超标,五年超标率在5%~96%之间,六价铬1986年、1987年、1988年超标率分别为3.7%、4%、3.7%,化学需氧量1988年超标率96%,最高值达28.95毫克/升。
1995年,承压水监测项目均未超标,水质呈弱碱性。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均有检出,氰化物、砷、汞、重金属均未检出。“八五”期间及1995年水环境质量为良好,细菌学指标为类,适用于各种用途。2000年,监测井数4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0。污染相对较轻。“九五”期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出现在1996年。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和总硬度。1997—2000年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6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23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2.包头市昆都仑河扇形地上部承压水。1981年,开采漏斗已扩展到143平方公里,水位差1.43米。1981年,承压水总硬度有增高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其年平均值上升。
1987—1990年,每年监测深水井106眼,超标井数3~22眼。超标井数占测井百分比为2.8%~20.8%。
“八五”期间,包头市承压水质良好,超标率均较小。氟超标率最大。1991—1995年,在18.2%和44.4%之间变化。超标倍数大都在1.5倍以内,六价铬检出率最大,但超标点较少。
“九五”期间,监测井1眼,监测项目14项,超标率100%,主要污染物为非离子氨,最大值超标3倍。其次为镉。
3.赤峰市红山区“七五”期间,每年监测30余眼井,五年中硝酸盐氮年均值变化范围在10.7毫克/升~25.01毫克/升之间,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普遍超标,其余项目基本符合饮用水质标准。
“八五”期间,承压水质量为良好,细菌学指标为类,适用于各种用途。1995年,承压水监测项目均不超标,水质呈弱碱性。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氟化物、硫酸盐检出率均为100%,其余项目均未检出。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5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0.2000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大肠菌群污染普遍。“九五”期间,总硬度污染无显著变化。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6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硒除外的所有选测项目共22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4.乌海市“九五”期间,监测井数14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21.4%。超标污染物为总硬度和氟化物,总硬度污染相对较重,最大超标倍数为0.35倍:2000年,污染相对轻,超标率和超标倍数低,但超标污染物项目多,有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氟化物、六价铬、镉和氯化物,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其次为氟化物和镉。
“十五”期间,监测水井20眼,地下水抽出后不经处理,直接并入城市供水管网供城市用水。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挥发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和铅9个选测项目。海勃湾区6#、7#、10#、12#、17#,海南区自来水1#、11#、18#水源井无超标项目,水质良好,其它取水井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乌达区自来水5#、海勃湾区自来水11#、13#、14#水质较差,主要超标指标及其最大超标倍数为硫酸盐(1.48倍,海勃湾区自来水14#)、氯化物(0.99倍,乌达区自来水5#)、氟化物(0.89倍,海勃湾区自来水13#)和总硬度(0.34倍,海勃湾区自来水4#)。全市共有取水井700多眼,每月轮流取水,每年使用的取水井有20~30眼。超标指标有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和总大肠菌群,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2003—2005年总硬度年样品超标率在34.5%~41.0%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3.3倍(市自来水10#);氯化物年样品超标率在16.4%~33.7%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1.18倍(市自来水23#);硫酸盐年样品超标率7.7%~48.2%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2.11倍(市自来水23#)。乌达区取水井水质最差,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超标普遍。海勃湾区次之,个别取水井不超标。海南区水质很好,无超标指标。
5.乌兰浩特市1995年地下水质量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Ⅳ类,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其中,市区西南地区水质为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其余76%的地区水质为较差,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大肠菌群、氨氮、硝酸盐氮及高锰酸盐指数。“八五”期间,氨氮、硝酸盐氮、大肠菌群均有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1.9%、22.8%和93.3%。其中,氨氮和大肠菌群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996年监测水井21眼,监测项目15个,大肠菌群100%超标,氨氮、挥发酚也有超标。1997年承压水监测井数4眼,监测项目14项。大肠菌群100%超标,其它13项均未超国家标准。1998年承压水监测井数3眼,监测项目11项,大肠菌群100%超标,高锰酸盐指数二水源1#100%超标。其它项目不超标。1999年监测井数3眼,无超标污染物。2000年监测井数4眼,监测项目16项,除大肠菌群100%超标外,其它各项均符合国家标准。“九五”期间,大肠菌群除1999年,其它4年均超标,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2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6个选测项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砷、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共14项。一是水源个别月份氨氮、总大肠菌群超标。氨氮最大超标0.64倍,总大肠菌群最大超标12倍。二是水源1#总大肠菌群超标4倍。2002—2005年,氨氮年超标率在11%~50%之间,总大肠菌群年超标率在17%~50%。
6.通辽市科尔沁区位于西辽河广阔的冲积、洪积平原中部,地下水丰富,分布广,厚度大,储于多层的砂和砂砾的孔隙是一个复合水层,工作区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科尔沁区由于西辽河的水量小,干涸断流,地下水已成为市区的唯一供水水源。1981年6月份,市区内共有机井2835眼,民用井30 000多眼,年总开采地下水水量约1.1836亿吨,其中工业用水为2000万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下水资源量的消耗日益增加,并且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天然补给量,造成地下水位的埋深由1960年6.5米~2.0米,下降到1980年的5米~7米,形成以热电厂为中心的地下降落漏斗,漏斗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北、北东,长35公里,宽8.5公里。
地下水污染状况:氨氮最高含量达1.6毫克/升,亚硝酸盐氮最高含量为0.2毫克/升,超标率均达80%以上。酚的一般检出含量为0.001毫克/升~0.009毫克/升,最高量为1.013毫克/升,检出率为96%,检出面积为127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32%,超标率为88%,超标面积为92.5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23%。氰的检出含量为0.001毫克/升~0.002毫克/升,未有超标检出率为90%,检出面积25.63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6.4%。砷检出含量为0.001毫克/升~0.005毫克/升,最高含量0.008毫克/升,未有超标检出率为96%,检出面积为67.69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17.1%。
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根据1978年以来的潜水水质监测资料,通辽市区内地下水污染总的发展趋势是逐年增加的,例如酚的超标率1978年为17%,1979年为22.59%,1980年为80%,到1981年增加到88%,相当于1978年的5.6倍,从污染程度来看,轻度污染区的面积在1979年为4.2平方公里,1980年为28平方公里,到1981年已增加到39.6平方公里,相当于1978年的9.3倍。
“七五”期间,1985年以前监测区域轻度和中度污染为主,1986—1990年,中度污染区逐年扩大,污染呈加重趋势而轻度污染零星分布,个别地段已变成重污染区,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总硬度、铁、锰等。良好饮用水区: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包括科尔沁区在内的工作区中部和东部,水化学类型以HC03-Na·Ca,HC03-Ca-Na·Mg型为主,矿化度0.5克/升~1克/升,氨氮超标井数为47%,铁、锰、氟、酚、亚硝酸盐氮都有超标现象;适宜饮用水区:主要分布在牛房子、半截店、东牛堡和东部大席棚、孔家窝堡一带,水化学类型以HC03-Ca-Na型为主,矿化度1克/升~1.5克/升,化学需氧量、氨氮、铁、锰普遍超标,化学需氧量超标1倍左右,氨氮超标10倍,铁超标3.6倍~49.3倍;不适宜饮用水区:主要分布在黄家窝铺和余德店两处,面积12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氨氮、铁、锰、酚均超标,矿化度1克/升~1.5克/升。科尔沁区局部地下水开采强度过大,在市区东部形成以热电厂为中心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最大埋深13.25米,1990年漏斗面积已达105.6平方公里,年平均扩大速度为7.77平方公里。1986—1990年,地下水位累积下降1.74米,年均0.44米。
“八五”期间,水质良好区:分布于工作区以西大部分地区及中部的小片地区。水化学类型为HC03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超标,但超标率不大;水质较好区: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中东部,水化学类型以HC03型为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普遍超标,超标率较大,个别地区氟、总硬度超标;水质较差区:分布于温都花—迷力营子—双沟电厂厂区,市区南部的建国村一百货仓库及红星乡高家窑、修德店一带。为高矿化、髙硬度的HC03·S04型或S04·HC03型水。超标项目有总硬度、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1996年,监测井3眼,监测项目11项,总铁超标率91.6%~100%,锰100%超标。1997年,监测井5眼,监测项目15项,总铁、锰100%超标。1999年,监测井3眼,监测项目15项,总铁、锰100%超标。2000年,监测井5眼,监测项目14项,除总铁、锰100%超标外,其他无超标污染物。
2005年,上报水源地6个,监测10项必测项目和5项选测项目,铁、锰超标普遍,各水厂铁的超标率在33%~90%之间,最大超标为铁南水厂,超标8.37倍;锰的超标率在90%以上,最大超标为西水厂,超标13.7倍。2001—2004年,6个水厂铁、锰超标率均为100%,铁的年最大超标倍数在2.11倍~3.98倍之间;锰的年最大超标倍数在4.7~5.9之间。2005年,取水井变动,铁的超标率发生明显变化。平均超标率为67%,下降了33个百分点。锰的超标率也有所下降,但个别水厂铁、锰点状污染加重;铁南水厂最大超标倍数为8.37倍,西水厂锰的最大超标倍数为13.7倍。
7.锡林浩特市“九五”期间,监测承压水井1眼,监测项目14项。测井超标率100%。污染相对较重,超标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和镉,其中亚硝酸盐氮超标出现在1998年,镉超标出现在2000年,超标1.3倍,但无显著上升趋势。铅在2000年测出,超标0.26倍。11个城市污染排序第1。
“十五”期间,2005年,上报水源地1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23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8.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九五”期间,监测承压水井1眼,监测14项。氟化物100%超标,超标倍数0.68倍。2003年水源地2个,取样品数7次,氟化物超标1.6倍,超标率66.7%。2005年水源地2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和选测项目,共23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9.鄂尔多斯市东胜区1981年东胜市地区工业废水流经处,土地多属于沙壤和沙土,质地疏松无结构,渗透性强,造成地下水污染。城关镇四万居民的水源地,西沙渠队,南门小队饮用了被硫化物污染的井水,城区自来水由于伊盟绒毛厂工业废水的污染(工业废水含硝酸盐氮56.06毫克/升、亚硝酸盐氮7.75毫克/升),使自来水二项指标超标。
“七五”期间,东胜市五年来对饮用水井监测数据表明,化学需氧量1987年、1988年、1990年均有超标,1989年3个样品超标率为100%,1990年超标率50%。硝酸盐氮每年均有超标,最高浓度可达30毫克/升以上。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标,大肠菌群最高超标率可达90%以上。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有7个项目超标。氨氮全部测点超标,超标率达88.9%,最大超标3.74倍。总硬度、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铁及大肠菌群均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44倍、0.65倍、0.02倍、23.5倍、1.03倍和5倍,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未检出。
2000年,上报监测井1眼,监测项目14项,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2个,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和选测项目,共23项。2001—2002年,只监测“王家坡”1个水源,2003—2005年,增加“罕台川”水源。主要超标指标为总大肠菌群。“王家坡”水源年超标率在30%~100%之间,2005年最低(30%),2001年最高(100%),“十五”期间,总大肠菌群污染逐年减轻。“罕台川”水源总大肠菌群偶有超标,明显好于“王家坡”水源。
10.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九五”期间监测井数1眼,监测项目14项,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上报水源地1个,即万丰开发区水源地。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氮、铁、锰、总硬度。2003—2005年,氨氮均有超标,年超标率在42%~100%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4.05倍。2005年,铁的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为0.7,亚硝酸盐氮、锰、总硬度在个别年份偶有超标。
11.巴彦浩特镇2005年上报水源地1个,监测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和总大肠菌群6个必测项目和硝酸盐氮、铁、锰、砷、镉和铅6个选测项目,共12项。无超标指标,水质良好。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