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国家编制长远计划的总体要求,从1975年起组织各盟市、各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总共编制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六个五年环保计划规划,其规划的时限与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同步。
从环境监测的情况看,“六五”期间,自治区废水排放总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1981年的3.86亿吨减少到1985年的3.5亿吨。自治区汇总工业企业数逐年增加,由1981年的582家增至1985年的1318家。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在2.4亿吨左右,其中符合排放标准或经过处理后的达标率在逐年上升。废气排放总量逐年上升。工业废渣年产总量基本在1200万吨左右,其中包头尾矿占近50%,工业废渣历年累计堆存量到1985年底达到7955万吨,占地面积达2384万平方米,其中占用农田达591万平方米。
“六五”期间,自治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逐年上升。党中央企业的项目执行的较好,地方项目执行的较差。
从1982年10月执行排污收费办法至1985年年底,自治区共征收排污费2747万元,其中用于污染源治理支出1524万元,开展了1313个治理项目,完成了958项,占治理项目总数的73%。新增加废水处理能力81 555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85万立方米/时;新增处理废渣量555吨/年,企业的排污量大大减少,部分污染物浓度有所减少,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六五”末期,自治区共建起1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 314.8平方公里,其中“六五”期间建了6个,面积为13 14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55%。
“六五”期间,自治区环境保护自身建设共投资556万元,比“五五”期间增加18%,科研、监测用房增加19%,大、中型仪器增加95%,车辆增加1.5倍。
到1985年年底,自治区12个盟市和71个旗县(市)区设立了环保机构,建起了3个环保所、48个环境监察站。自治区环保系统共有职工1255人,比“五五”期末增长85%,其中技术人员由94人增加到1985年的395人,技工以上的技术人员由30人增加到78人,初步形成了环境监察、科研机构等系统的环境保护机制,并逐步完善。
“六五”期间,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表面上看执行了“三同时”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由于投资不落实,不能按期完成治理项目。老污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新污染源还在不断出现。其原因主要是各部门、各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没有把环境保护工作真正纳入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中去。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国家编制长远计划的总体要求,从1975年起组织各盟市、各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总共编制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六个五年环保计划规划,其规划的时限与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同步。
从环境监测的情况看,“六五”期间,自治区废水排放总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1981年的3.86亿吨减少到1985年的3.5亿吨。自治区汇总工业企业数逐年增加,由1981年的582家增至1985年的1318家。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在2.4亿吨左右,其中符合排放标准或经过处理后的达标率在逐年上升。废气排放总量逐年上升。工业废渣年产总量基本在1200万吨左右,其中包头尾矿占近50%,工业废渣历年累计堆存量到1985年底达到7955万吨,占地面积达2384万平方米,其中占用农田达591万平方米。
“六五”期间,自治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逐年上升。党中央企业的项目执行的较好,地方项目执行的较差。
从1982年10月执行排污收费办法至1985年年底,自治区共征收排污费2747万元,其中用于污染源治理支出1524万元,开展了1313个治理项目,完成了958项,占治理项目总数的73%。新增加废水处理能力81 555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85万立方米/时;新增处理废渣量555吨/年,企业的排污量大大减少,部分污染物浓度有所减少,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六五”末期,自治区共建起1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 314.8平方公里,其中“六五”期间建了6个,面积为13 14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55%。
“六五”期间,自治区环境保护自身建设共投资556万元,比“五五”期间增加18%,科研、监测用房增加19%,大、中型仪器增加95%,车辆增加1.5倍。
到1985年年底,自治区12个盟市和71个旗县(市)区设立了环保机构,建起了3个环保所、48个环境监察站。自治区环保系统共有职工1255人,比“五五”期末增长85%,其中技术人员由94人增加到1985年的395人,技工以上的技术人员由30人增加到78人,初步形成了环境监察、科研机构等系统的环境保护机制,并逐步完善。
“六五”期间,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表面上看执行了“三同时”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由于投资不落实,不能按期完成治理项目。老污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新污染源还在不断出现。其原因主要是各部门、各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没有把环境保护工作真正纳入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中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