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的地震区划
资料来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地震志
一、地震危险区划
自治区地震局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开展了地震危险区划,地震烈度区划,城镇、工程场地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一)地震危险区划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地震局开展全国地震危险区划时,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杨承先、曾秋生等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震队(以是称自治区地震队)杨发、刘德简为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区划图,提供自治区地震危险区划资料,在自治区(当时的行政区内)境内划分了8个地震危险区,即海勃湾地震危险区、杭锦后旗地震危险区、五原地震危险区、西山嘴地震危险区、包头地震危险区、呼和浩特地震危险区、岱海地震危险区、二连浩特地震危险区,其结果被1976年出版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划图》所采用。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地震局把编制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列为“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自治区地震局杨发、刘德简、郭文生、吴景峰、邹家义、何福利等承担了编制自治区基础图件任务,编制了自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区划了26个地震潜在震源区,即北山震源区、龙首山震源区、阿拉善右旗震源区、腾格里震源区、乌海震源区、吉兰泰震源区、临河震源区、杭锦后旗震源区、五原震源区、乌梁素海东震源区、白彦花震源区、包头震源区、萨拉齐震源区、呼和浩特震源区、托克托震源区、和林格尔震源区、凉城西南震源区、岱海震源区、苏尼特右旗震源区、阿巴嘎震源区、宁城震源区、通辽震源区、博克图震源区、绰尔—柴河震源区、呼伦湖震源区。
(二)地震烈度区划
1977年,国家地震局出版的1∶3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将自治区境内杭锦后旗一带划为Ⅸ度区,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一带划为Ⅷ度区,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二连浩特市、宁城县等地划为Ⅶ度区,其他地区为Ⅵ度区或小于Ⅵ度区。
1990年,国家地震局出版编制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赋予时间区限和概率水平的含义,给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为当时国际普遍采用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自治区地震局为编图成员单位,杨发、刘德简、郭文生、吴景峰、邹家义、何福利等承担了自治区境内基础图件的编制任务,编制完成了1∶200万自治区地震构造图、新构造图、震中分布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图等系列图件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书。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于
(三)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996年10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确定了编图的基本原则、工作框架,划分了8个专题,动员了国家地震局系统5个直属研究所、28个省(区)地震局的166名专家参加编图工作。
自治区地震局为编图成员单位,杨发、刘德简、郭文生、张建中、何福利等承担了自治区境内基础图件的编制任务,编制完成了1∶200万自治区地震构造图、新构造图、震中分布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图等系列图件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书。
二、地震小区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场地对地震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城市建设和工程场地所采用的地震基本烈度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工程抗震设防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自治区地震局从1984年至1994年先后开展了呼和浩特市地震小区划、准格尔煤田薛家湾地震小区划、河套地区地震小区划、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工作。
(一)呼和浩特市地震小区划
呼和浩特市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处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区域,是全国52个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1983年常务会议精神,决定编制呼和浩特市抗震防灾规划,并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委托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完成规划的基础研究——呼和浩特市地震小区划工作。
自治区地震局根据国家地震局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大纲的要求,组成由杨发为项目负责人,刘德简、郭文生、孙加林、曹刚、吴景峰、张建业、常克贵、徐建德、邹家义、郑燕滨、舒适等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组。从1985年7月至1987年11月,先后有32名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调查、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大量的实际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呼和浩特市地面65平方公里地震小区划。1987年4月,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其结果可作为呼和浩特市建设规划的依据,地震动参数可供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及参考。其研究结果获自治区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准格尔煤田一期工程地震小区划
准格尔煤田位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露天开采煤田。为使重要工程抗震设计依据充分,建设经济合理,生产安全可靠,在国家地震局的安排下,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委托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与自治区地震局共同承担准格尔煤田一期工程地震小区划工作任务。
准格尔煤田地震小区划工作从1989年11月至1991年3月,经过1年多的时间,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地震危险性和潜在震源区划分析、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对小区划内10个工程地震钻孔土层剪切波速测试以及四类典型土的动力三轴试验,采用一维非线性模型,对小区划各孔位进行了土层地震反映计算分析,得到各场地不同概率设防标准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值。同时,还对小区划内边坡地震稳定性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对准格尔煤田工程地震小区划的工作,为准格尔煤田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抗震设防依据,节约投资7000万元~8000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河套地区地震小区划
河套地区地震烈度区划是国家地震局下达自治区地震局的“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杨发为项目负责人,刘德简、旺小东、郭文生、张建业、邹家义等参加。自治区地震局以国家地震局《区域性地震区划编制工作大纲》为依据,充分收集整理河套地区的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河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活动性、未来50年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以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标志和地震活动图像为依据,划分了15个区域潜在震源区,并确定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其结果可为河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地震危险程度的依据,为一般中小型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为城镇抗震防灾对策提供依据。
(四)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
受锡林郭勒盟地震局的委托,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自治区地震工程研究勘察院承担了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
内蒙古地区的地震区划
资料来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地震志
一、地震危险区划
自治区地震局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开展了地震危险区划,地震烈度区划,城镇、工程场地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一)地震危险区划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地震局开展全国地震危险区划时,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杨承先、曾秋生等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震队(以是称自治区地震队)杨发、刘德简为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区划图,提供自治区地震危险区划资料,在自治区(当时的行政区内)境内划分了8个地震危险区,即海勃湾地震危险区、杭锦后旗地震危险区、五原地震危险区、西山嘴地震危险区、包头地震危险区、呼和浩特地震危险区、岱海地震危险区、二连浩特地震危险区,其结果被1976年出版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划图》所采用。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地震局把编制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列为“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自治区地震局杨发、刘德简、郭文生、吴景峰、邹家义、何福利等承担了编制自治区基础图件任务,编制了自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区划了26个地震潜在震源区,即北山震源区、龙首山震源区、阿拉善右旗震源区、腾格里震源区、乌海震源区、吉兰泰震源区、临河震源区、杭锦后旗震源区、五原震源区、乌梁素海东震源区、白彦花震源区、包头震源区、萨拉齐震源区、呼和浩特震源区、托克托震源区、和林格尔震源区、凉城西南震源区、岱海震源区、苏尼特右旗震源区、阿巴嘎震源区、宁城震源区、通辽震源区、博克图震源区、绰尔—柴河震源区、呼伦湖震源区。
(二)地震烈度区划
1977年,国家地震局出版的1∶3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将自治区境内杭锦后旗一带划为Ⅸ度区,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一带划为Ⅷ度区,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二连浩特市、宁城县等地划为Ⅶ度区,其他地区为Ⅵ度区或小于Ⅵ度区。
1990年,国家地震局出版编制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赋予时间区限和概率水平的含义,给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为当时国际普遍采用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自治区地震局为编图成员单位,杨发、刘德简、郭文生、吴景峰、邹家义、何福利等承担了自治区境内基础图件的编制任务,编制完成了1∶200万自治区地震构造图、新构造图、震中分布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图等系列图件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书。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于
(三)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996年10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确定了编图的基本原则、工作框架,划分了8个专题,动员了国家地震局系统5个直属研究所、28个省(区)地震局的166名专家参加编图工作。
自治区地震局为编图成员单位,杨发、刘德简、郭文生、张建中、何福利等承担了自治区境内基础图件的编制任务,编制完成了1∶200万自治区地震构造图、新构造图、震中分布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图等系列图件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书。
二、地震小区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场地对地震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城市建设和工程场地所采用的地震基本烈度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工程抗震设防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自治区地震局从1984年至1994年先后开展了呼和浩特市地震小区划、准格尔煤田薛家湾地震小区划、河套地区地震小区划、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工作。
(一)呼和浩特市地震小区划
呼和浩特市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处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区域,是全国52个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1983年常务会议精神,决定编制呼和浩特市抗震防灾规划,并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委托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完成规划的基础研究——呼和浩特市地震小区划工作。
自治区地震局根据国家地震局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大纲的要求,组成由杨发为项目负责人,刘德简、郭文生、孙加林、曹刚、吴景峰、张建业、常克贵、徐建德、邹家义、郑燕滨、舒适等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组。从1985年7月至1987年11月,先后有32名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调查、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大量的实际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呼和浩特市地面65平方公里地震小区划。1987年4月,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其结果可作为呼和浩特市建设规划的依据,地震动参数可供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及参考。其研究结果获自治区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准格尔煤田一期工程地震小区划
准格尔煤田位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露天开采煤田。为使重要工程抗震设计依据充分,建设经济合理,生产安全可靠,在国家地震局的安排下,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委托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与自治区地震局共同承担准格尔煤田一期工程地震小区划工作任务。
准格尔煤田地震小区划工作从1989年11月至1991年3月,经过1年多的时间,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地震危险性和潜在震源区划分析、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对小区划内10个工程地震钻孔土层剪切波速测试以及四类典型土的动力三轴试验,采用一维非线性模型,对小区划各孔位进行了土层地震反映计算分析,得到各场地不同概率设防标准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值。同时,还对小区划内边坡地震稳定性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对准格尔煤田工程地震小区划的工作,为准格尔煤田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抗震设防依据,节约投资7000万元~8000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河套地区地震小区划
河套地区地震烈度区划是国家地震局下达自治区地震局的“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杨发为项目负责人,刘德简、旺小东、郭文生、张建业、邹家义等参加。自治区地震局以国家地震局《区域性地震区划编制工作大纲》为依据,充分收集整理河套地区的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河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活动性、未来50年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以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标志和地震活动图像为依据,划分了15个区域潜在震源区,并确定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其结果可为河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地震危险程度的依据,为一般中小型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为城镇抗震防灾对策提供依据。
(四)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
受锡林郭勒盟地震局的委托,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自治区地震工程研究勘察院承担了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