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周以来,内蒙古地区始终战事频仍,两千多年中,战事与边策的波动,致人口几度增减,草原生态环境也经历了“恶化——恢复——再度恶化”的几次交替,终致形成今天的地貌及地域经济格局。举凡攻略或守土之战事,必先解决给养供应问题,而最佳选择无疑是屯田和徙民守边。这是古代内蒙古地区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的原动力之一。
秦统一中国后,北逐匈奴,发谪徙边,有组织地对内蒙古西部草原进行垦殖。因秦代屯田时间较短,对当时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生态未能造成严重破坏。
直到西汉中期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还是很好的。史料载,汉代阴山山脉地区,“东西千余里,草木繁盛,多禽兽”,那时,除了最西部的阿拉善地区外,内蒙古的其它地区大概还没有沙漠。从西汉中期开始,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等地的草原被大面积垦殖,草原垦殖延续了2个世纪。东汉以后,兵连祸结,垦区农业亦渐衰败。至此延续了180余年的草原垦殖随之偃息,农田复为牧地。鄂尔多斯地区的沙化现象就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的。此后4个多世纪里,内蒙古草原复为以游牧,因垦殖遭到破坏的草原获得到了休养生息,鄂尔多斯地区先前出现的沙丘并没有扩展。
公元4世纪末,铁弗匈奴自漠北迁至朔方,并筑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唐称夏州)以为国都,且大事农耕。当时的鄂尔多斯“临广泽而带清流”,水丰草美。采取“息众课农”政策,在牧区垦殖农耕。至北魏末年草原沙化现象已很明显,亦今毛乌素沙地之雏形,从统万城兴建到沙漠出现仅仅一百年左右。可见草原垦殖加速了沙化的进程。
隋唐时期,今内蒙古地区垦殖风亦盛。隋朝统治虽维持不足四十年,但仍由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尽管唐代在内蒙古草原的垦殖没有达到汉代的规模,但由于这时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已不如汉代,导致了迅速荒漠化的结果。隋唐时期在内蒙古东部也有屯田之举,范围包括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大片地区。
唐代鄂尔多斯地区的毛乌素沙地已经形成,鄂尔多斯地区南部风沙肆虐;“普纳沙”、“库结沙”的名字也多见于史料和文献,这就是库布齐沙漠的前身,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据《全唐文》记载,“夏州(辖境包括内蒙古的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广长几千里,皆流沙。”宋、元300余年间内蒙古草原曾有过相当规模的屯田,甚至辽、金还在内蒙古东南部(现赤峰、通辽地区)掳掠或迁移汉民进行垦殖,但与汉、唐时期的“以耕代牧”不同,是“以耕助牧”;那时,鄂尔多斯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也基本得以恢复。
明朝初期,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多为水草丰美的腴田沃土。明中叶以后,由于大量移民到此,耕垦面积日益扩大,建材和薪炭需求有增无减,森林、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局部地区已显现出土壤沙化的势头,后因垦田废弃,就地起沙变得普遍。早已逼近长城的毛乌素沙漠乘机肆虐,到嘉靖年间,鄂尔多斯南缘边墙一带在流沙的侵袭下,已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了。然而流沙并未停止,它向南蚕食,湮没了陕西榆林附近的大片土地,这时毛乌素沙漠竟穿越长城屏障,向南延伸。北方九边的土地资源受到大面积的破坏。植被垦辟殆尽,土壤肥力枯竭,由此引起大面积沙化。
若论各代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破坏之重,当首推清代。清初,朝廷禁止口内农民到口外垦殖蒙地,使得内蒙古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大部分沙地得以恢复。但自清康熙(1662~1723年)后,内蒙古地区的人口持续增长。大量水草丰美的草原被垦殖。到18世纪、19世纪之交,农业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已经形成独立的地域经济。清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最早形成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是土默川和卓索图盟(辖区包括今赤峰南部、辽宁西部及通辽西南部分地区)一带,后逐步扩大。在清末实行“放垦蒙地”政策之前,河套地区的可耕地已经全部垦毕。清末的徙民守边、放垦蒙地新政,使得内蒙古垦区面积急剧扩大,是以牺牲这些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当时除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地区和阿拉善等偏远地区和早已农耕化的卓索图盟、归化土默特和河套地区,垦殖活动在当时的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热河省、察哈尔八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这一自东向西的广大地区普遍开展起来。其垦殖面积之大、范围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民国时期,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当政,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订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伴随从沿海各省通往内蒙古铁路的修筑,移民大量涌入,使草原地区开垦规模更加扩大。从民国元年至民国17年(1912~1928年),共开垦草原380万公顷(5700万亩)。如此数十年连续不断的开垦,其直接后果便是草原区域的大面积减少和草原地区的荒漠化。
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大规模、大范围的垦殖,农区急剧扩大,到20世纪初,牧区已经大幅度北移西迁,农区占据了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和阴山丘陵的滩川地。牧区被挤到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山脉以北、贺兰山脉以西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地区。还有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的半农半牧区。至此,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地域经济格局基本定型,并且延续至今。
自商周以来,内蒙古地区始终战事频仍,两千多年中,战事与边策的波动,致人口几度增减,草原生态环境也经历了“恶化——恢复——再度恶化”的几次交替,终致形成今天的地貌及地域经济格局。举凡攻略或守土之战事,必先解决给养供应问题,而最佳选择无疑是屯田和徙民守边。这是古代内蒙古地区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的原动力之一。
秦统一中国后,北逐匈奴,发谪徙边,有组织地对内蒙古西部草原进行垦殖。因秦代屯田时间较短,对当时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生态未能造成严重破坏。
直到西汉中期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还是很好的。史料载,汉代阴山山脉地区,“东西千余里,草木繁盛,多禽兽”,那时,除了最西部的阿拉善地区外,内蒙古的其它地区大概还没有沙漠。从西汉中期开始,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等地的草原被大面积垦殖,草原垦殖延续了2个世纪。东汉以后,兵连祸结,垦区农业亦渐衰败。至此延续了180余年的草原垦殖随之偃息,农田复为牧地。鄂尔多斯地区的沙化现象就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的。此后4个多世纪里,内蒙古草原复为以游牧,因垦殖遭到破坏的草原获得到了休养生息,鄂尔多斯地区先前出现的沙丘并没有扩展。
公元4世纪末,铁弗匈奴自漠北迁至朔方,并筑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唐称夏州)以为国都,且大事农耕。当时的鄂尔多斯“临广泽而带清流”,水丰草美。采取“息众课农”政策,在牧区垦殖农耕。至北魏末年草原沙化现象已很明显,亦今毛乌素沙地之雏形,从统万城兴建到沙漠出现仅仅一百年左右。可见草原垦殖加速了沙化的进程。
隋唐时期,今内蒙古地区垦殖风亦盛。隋朝统治虽维持不足四十年,但仍由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尽管唐代在内蒙古草原的垦殖没有达到汉代的规模,但由于这时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已不如汉代,导致了迅速荒漠化的结果。隋唐时期在内蒙古东部也有屯田之举,范围包括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大片地区。
唐代鄂尔多斯地区的毛乌素沙地已经形成,鄂尔多斯地区南部风沙肆虐;“普纳沙”、“库结沙”的名字也多见于史料和文献,这就是库布齐沙漠的前身,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据《全唐文》记载,“夏州(辖境包括内蒙古的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广长几千里,皆流沙。”宋、元300余年间内蒙古草原曾有过相当规模的屯田,甚至辽、金还在内蒙古东南部(现赤峰、通辽地区)掳掠或迁移汉民进行垦殖,但与汉、唐时期的“以耕代牧”不同,是“以耕助牧”;那时,鄂尔多斯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也基本得以恢复。
明朝初期,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多为水草丰美的腴田沃土。明中叶以后,由于大量移民到此,耕垦面积日益扩大,建材和薪炭需求有增无减,森林、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局部地区已显现出土壤沙化的势头,后因垦田废弃,就地起沙变得普遍。早已逼近长城的毛乌素沙漠乘机肆虐,到嘉靖年间,鄂尔多斯南缘边墙一带在流沙的侵袭下,已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了。然而流沙并未停止,它向南蚕食,湮没了陕西榆林附近的大片土地,这时毛乌素沙漠竟穿越长城屏障,向南延伸。北方九边的土地资源受到大面积的破坏。植被垦辟殆尽,土壤肥力枯竭,由此引起大面积沙化。
若论各代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破坏之重,当首推清代。清初,朝廷禁止口内农民到口外垦殖蒙地,使得内蒙古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大部分沙地得以恢复。但自清康熙(1662~1723年)后,内蒙古地区的人口持续增长。大量水草丰美的草原被垦殖。到18世纪、19世纪之交,农业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已经形成独立的地域经济。清朝时期,内蒙古地区最早形成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是土默川和卓索图盟(辖区包括今赤峰南部、辽宁西部及通辽西南部分地区)一带,后逐步扩大。在清末实行“放垦蒙地”政策之前,河套地区的可耕地已经全部垦毕。清末的徙民守边、放垦蒙地新政,使得内蒙古垦区面积急剧扩大,是以牺牲这些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当时除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地区和阿拉善等偏远地区和早已农耕化的卓索图盟、归化土默特和河套地区,垦殖活动在当时的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热河省、察哈尔八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这一自东向西的广大地区普遍开展起来。其垦殖面积之大、范围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民国时期,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当政,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订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伴随从沿海各省通往内蒙古铁路的修筑,移民大量涌入,使草原地区开垦规模更加扩大。从民国元年至民国17年(1912~1928年),共开垦草原380万公顷(5700万亩)。如此数十年连续不断的开垦,其直接后果便是草原区域的大面积减少和草原地区的荒漠化。
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大规模、大范围的垦殖,农区急剧扩大,到20世纪初,牧区已经大幅度北移西迁,农区占据了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和阴山丘陵的滩川地。牧区被挤到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山脉以北、贺兰山脉以西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地区。还有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的半农半牧区。至此,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地域经济格局基本定型,并且延续至今。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