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构造上,自治区处于华北地台、西北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衔接地带。主要包括华北地台区的内蒙台隆、鄂尔多斯台向斜,西北地台区的阿拉善台隆,天山—兴蒙褶皱系的天山地槽褶带(华力西期)、阴山北地槽褶皱带(加里东—华力西期)(图
图1-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
一、地壳结构及发育简史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台,其形成与演化至少可追溯到35亿年前。大约在30—35亿年前,在冀东、鄂尔多斯市一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古陆核。
晚太古时代,古陆核遭受剥蚀,在其两侧发育了界河口群等陆缘碎屑沉积和乌拉山群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在距今约30亿年的迁西运动和距今约25亿年的阜平运动影响,使大量花岗岩浆侵入和混合岩化作用,古陆核进一步发展、扩大。在大青山至秦岭之间,形成了范围广阔的大陆型地壳。在早元古时代(距今约25—17亿年)华北地台北缘,沿狼山—色尔腾山一带发生强烈的大陆边缘裂陷作用,局部裂陷作用向南插入大陆内部。断裂活动以近东西向的为主,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形成雏形,形成二道洼群和马家店群。经历了吕梁运动后(距今约17亿年),使鄂尔多斯块体及相邻的原始古陆和活动带连成一体,华北地台结晶基底最终固结形成。
西北地台构造演化,兼有华北地台构造特征,但结晶基底最终形成的时间和构造活动的节律,则更明显受华北地台和南部的扬子地台构造活动的影响。中元古代早期,沿北祁连和西昆仑—阿尔金地段发生强烈的裂陷作用,使统一的中洲大陆分裂成塔里木、柴达木和阿拉善三个地块。在这些裂陷槽中堆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类,该沉积岩类经历了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成为该地区结晶基底的一部分。在柴达木、塔里木和阿拉善北部,经塔里木运动(距今约8.5亿年),形成了结晶基底。华力西中晚期,阿拉善地块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并伴有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纬向构造发展成熟。由此可见,西北地台曾受中、晚元古代构造的影响,其结晶基底最后固结的时间明显晚于华北地台。西北地台至震旦纪才发育成稳定类型的地台盖层。至此,西北地台、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初步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古中国大陆。
天山兴蒙褶皱系的基底是由加里东期优地槽和华力西期冒地槽两套岩系组成。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演化,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线性褶皱和推覆构造,深大断裂。中、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强烈,有多期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褶皱系现代活动依然强烈,区内中等地震活动频繁。
二、地壳变动概况
从大地构造发展旋回来划分,中生代属阿尔卑斯期,其中包括印支和燕山两次构造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在本区有强烈的表现,为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演化奠定了基础。印支运动主要发生在中三叠—晚三叠世末期,在阴山和阿拉善地区发育了阿拉善弧形构造及南北向构造,并伴有酸性岩浆的侵入,在鄂尔多斯块体边缘地带有小断裂形成,地层发生挠曲致使侏罗系与三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燕山运动是本区一次重要的构造变动,一般划分为三期,包括五次构造幕(聂宗笙,1985)。由于燕山运动,华北地台与西北地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活跃时期。鄂尔多斯块体与周缘的分异已十分明显,构造活动强烈。在其周缘形成一系列褶皱和压性断层,构造较为复杂。在阴山、河套和阿拉善地区,近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或逆掩断层活动加剧,并有酸性岩浆侵入。中生代末期区内隆升作用强烈,鄂尔多斯、阿拉善块体结束了内陆拗陷历史,全区以整体抬升为主。进入新生代初期区域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以剥蚀夷平作用为主,形成较为广泛的夷平面。始新世至渐新世,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明显抬升,银川—河套断陷带开始发育,与两侧地块的分异作用明显加强。
在大地构造上,自治区处于华北地台、西北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衔接地带。主要包括华北地台区的内蒙台隆、鄂尔多斯台向斜,西北地台区的阿拉善台隆,天山—兴蒙褶皱系的天山地槽褶带(华力西期)、阴山北地槽褶皱带(加里东—华力西期)(图
图1-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
一、地壳结构及发育简史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台,其形成与演化至少可追溯到35亿年前。大约在30—35亿年前,在冀东、鄂尔多斯市一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古陆核。
晚太古时代,古陆核遭受剥蚀,在其两侧发育了界河口群等陆缘碎屑沉积和乌拉山群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在距今约30亿年的迁西运动和距今约25亿年的阜平运动影响,使大量花岗岩浆侵入和混合岩化作用,古陆核进一步发展、扩大。在大青山至秦岭之间,形成了范围广阔的大陆型地壳。在早元古时代(距今约25—17亿年)华北地台北缘,沿狼山—色尔腾山一带发生强烈的大陆边缘裂陷作用,局部裂陷作用向南插入大陆内部。断裂活动以近东西向的为主,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形成雏形,形成二道洼群和马家店群。经历了吕梁运动后(距今约17亿年),使鄂尔多斯块体及相邻的原始古陆和活动带连成一体,华北地台结晶基底最终固结形成。
西北地台构造演化,兼有华北地台构造特征,但结晶基底最终形成的时间和构造活动的节律,则更明显受华北地台和南部的扬子地台构造活动的影响。中元古代早期,沿北祁连和西昆仑—阿尔金地段发生强烈的裂陷作用,使统一的中洲大陆分裂成塔里木、柴达木和阿拉善三个地块。在这些裂陷槽中堆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类,该沉积岩类经历了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成为该地区结晶基底的一部分。在柴达木、塔里木和阿拉善北部,经塔里木运动(距今约8.5亿年),形成了结晶基底。华力西中晚期,阿拉善地块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并伴有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纬向构造发展成熟。由此可见,西北地台曾受中、晚元古代构造的影响,其结晶基底最后固结的时间明显晚于华北地台。西北地台至震旦纪才发育成稳定类型的地台盖层。至此,西北地台、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初步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古中国大陆。
天山兴蒙褶皱系的基底是由加里东期优地槽和华力西期冒地槽两套岩系组成。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演化,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线性褶皱和推覆构造,深大断裂。中、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强烈,有多期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褶皱系现代活动依然强烈,区内中等地震活动频繁。
二、地壳变动概况
从大地构造发展旋回来划分,中生代属阿尔卑斯期,其中包括印支和燕山两次构造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在本区有强烈的表现,为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演化奠定了基础。印支运动主要发生在中三叠—晚三叠世末期,在阴山和阿拉善地区发育了阿拉善弧形构造及南北向构造,并伴有酸性岩浆的侵入,在鄂尔多斯块体边缘地带有小断裂形成,地层发生挠曲致使侏罗系与三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燕山运动是本区一次重要的构造变动,一般划分为三期,包括五次构造幕(聂宗笙,1985)。由于燕山运动,华北地台与西北地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活跃时期。鄂尔多斯块体与周缘的分异已十分明显,构造活动强烈。在其周缘形成一系列褶皱和压性断层,构造较为复杂。在阴山、河套和阿拉善地区,近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或逆掩断层活动加剧,并有酸性岩浆侵入。中生代末期区内隆升作用强烈,鄂尔多斯、阿拉善块体结束了内陆拗陷历史,全区以整体抬升为主。进入新生代初期区域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以剥蚀夷平作用为主,形成较为广泛的夷平面。始新世至渐新世,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明显抬升,银川—河套断陷带开始发育,与两侧地块的分异作用明显加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