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内蒙古境内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远在1.6亿年前,从大兴安岭到阿拉善高原,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现已查明并已开发的伊敏、霍林河、元宝山、东胜等煤田,就是古代森林存在的佐证。近代以来,内蒙古的森林面积锐减,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7年自治区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大兴安岭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5﹪,蓄积量减少了17﹪,到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的森林资源为91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7﹪。自治区成立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2369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到1996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8亿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4.19﹪,占全闻林地面积的12.8﹪,其中人工造林8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二位;活立木蓄积量11.2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和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人均造林保存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大兴安岭南是中国最大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面积1103.76万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65.7﹪,林木蓄积8.98亿立方米。在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还有大小不同的10个林区,分别是东部的宝格达山、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大坝、罕林山区;阴山山系的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林区以及西部阿拉善高原的额济纳林区。
原始森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原始森林总面积为1253公顷,有林地面积80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8﹪,林木蓄积量为7.4亿立方米。其中已建立并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管理的森工企业局17个,经营局2个,由国家林业部直属的大兴安岭林业公司管理的企业局、规划局3个,总面积187.64万公顷,有林地92.6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135.7万立方米。尚未开发的有永安山、乌玛、奇乾、激流河、安格林、吉拉林、杜博威等7个规划局和诺敏、汗马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79万公顷,有林地169.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1270.4万立方米;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公司未开发的南翁河经营面积94.9万公顷。
次生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大部分包括在呼伦贝尔市及白狼、五岔沟等8个林业局的范围内,其余次生林区由东到西分布在宝格达山林区,迪彦庙林区、克什克腾林区、罕山林区、赤峰市南部的茅荆大坝林区、大青山林区、蛮汉山林区、乌拉山林区、贺兰山林区和额济纳林区。全区次生林区总面积为108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449万公顷,灌木面积为3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5446万公顷。
人工林 内蒙古境内人工造林始于公元前的秦代,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工造林为数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工造林蓬勃开展,不仅在条件好的平原农区开垦造林,还深入到沙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材种都得到发展,198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表明,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237万公顷,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已达活立木蓄积量2638万立方米。人工林的发展,使自治区平原农区近一半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1/3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特别是从1978年起,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开始进行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从1982年春季起,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
内蒙古各林区生长的乔、灌木树种约46科350种,其中针叶林占43﹪,阔叶林占56.9﹪。主要乔木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华北落叶松、杜松、侧柏、云杉、白桦、黑桦、小叶杨、青杨、胡杨、山杨、钻天杨、串杨、加拿大杨、北京杨、中东杨、健杨、赤峰杨、小黑杨、新疆杨、箭杆杨、旱柳、白榆、黄榆、色木槭(亦称五角枫)、元宝槭、椴树、黄菠萝、水曲柳、柞树(亦称蒙古栎、橡子)、梭梭、沙枣、核桃楸和文冠果。主要灌木树种有锦鸡儿(亦称柠条、雪里洼)、杨紫、花棒、沙拐枣、山杏、山丁子、山楂、榛子、山樱桃、偃松、紫穗槐、胡枝子、柽柳、小红柳、小黄柳、乌柳、杞柳、沙棘、枸杞等。
在古代,内蒙古境内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远在1.6亿年前,从大兴安岭到阿拉善高原,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现已查明并已开发的伊敏、霍林河、元宝山、东胜等煤田,就是古代森林存在的佐证。近代以来,内蒙古的森林面积锐减,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7年自治区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大兴安岭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5﹪,蓄积量减少了17﹪,到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的森林资源为91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7﹪。自治区成立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2369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到1996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8亿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4.19﹪,占全闻林地面积的12.8﹪,其中人工造林8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二位;活立木蓄积量11.2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和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人均造林保存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大兴安岭南是中国最大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面积1103.76万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65.7﹪,林木蓄积8.98亿立方米。在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还有大小不同的10个林区,分别是东部的宝格达山、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大坝、罕林山区;阴山山系的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林区以及西部阿拉善高原的额济纳林区。
原始森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原始森林总面积为1253公顷,有林地面积80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8﹪,林木蓄积量为7.4亿立方米。其中已建立并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管理的森工企业局17个,经营局2个,由国家林业部直属的大兴安岭林业公司管理的企业局、规划局3个,总面积187.64万公顷,有林地92.6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135.7万立方米。尚未开发的有永安山、乌玛、奇乾、激流河、安格林、吉拉林、杜博威等7个规划局和诺敏、汗马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79万公顷,有林地169.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1270.4万立方米;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公司未开发的南翁河经营面积94.9万公顷。
次生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大部分包括在呼伦贝尔市及白狼、五岔沟等8个林业局的范围内,其余次生林区由东到西分布在宝格达山林区,迪彦庙林区、克什克腾林区、罕山林区、赤峰市南部的茅荆大坝林区、大青山林区、蛮汉山林区、乌拉山林区、贺兰山林区和额济纳林区。全区次生林区总面积为108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449万公顷,灌木面积为3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5446万公顷。
人工林 内蒙古境内人工造林始于公元前的秦代,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工造林为数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工造林蓬勃开展,不仅在条件好的平原农区开垦造林,还深入到沙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材种都得到发展,198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表明,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237万公顷,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已达活立木蓄积量2638万立方米。人工林的发展,使自治区平原农区近一半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1/3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特别是从1978年起,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开始进行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从1982年春季起,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
内蒙古各林区生长的乔、灌木树种约46科350种,其中针叶林占43﹪,阔叶林占56.9﹪。主要乔木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华北落叶松、杜松、侧柏、云杉、白桦、黑桦、小叶杨、青杨、胡杨、山杨、钻天杨、串杨、加拿大杨、北京杨、中东杨、健杨、赤峰杨、小黑杨、新疆杨、箭杆杨、旱柳、白榆、黄榆、色木槭(亦称五角枫)、元宝槭、椴树、黄菠萝、水曲柳、柞树(亦称蒙古栎、橡子)、梭梭、沙枣、核桃楸和文冠果。主要灌木树种有锦鸡儿(亦称柠条、雪里洼)、杨紫、花棒、沙拐枣、山杏、山丁子、山楂、榛子、山樱桃、偃松、紫穗槐、胡枝子、柽柳、小红柳、小黄柳、乌柳、杞柳、沙棘、枸杞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