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中共蒙绥分局召开第一次牧区工作会议提出:“定居游牧区试行农牧结合”,“提倡种植牧草”。
1958年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开始建设草库伦、治沙。到1965年,先后在明沙上种树种草3500亩,控制流沙7万亩,修建各种草原围栏75公里,围建打草场800亩,年打草35万多公斤,建“水、草、林、料”4配套饲料地2000多亩,粮料自给70%。并在治沙中总结、应用了“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先进技术措施。
1965年6月10日至7月16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次召开全区草原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杭锦旗、乌审召公社、镶黄旗等9个草原建设先进典型的经验。
1975年7月,全国畜牧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镶黄旗、乌审旗和青海省刚察县为牧区草原建设样板县。1976年7月,农业部在镶黄旗召开全国草原建设现场会。
截至1987年,全区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保存面积达5467.16万亩(其中包括人工种草2142.37万亩、饲用灌木785.48万亩、飞播牧草663.13万亩、飞播灌木98.91万亩、改良草原1777.27万亩),草原围栏3252.86万亩。
一、种草和草籽生产
元朝至元七年(1260年)“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苜蓿籽被带到准格尔旗。1936年2月绥远省建设厅由澳洲购进金花草、鸡脚草、平原牧草、芦草、野燕麦、多年生黑麦、白金花草、红金花草等8种牧草种籽,委托各牧场试种。
1950年,党中央拨给绥远省白三叶草、苏联猫尾草等14种牧草种籽,由各盟旗试种。1952年和1953年,敖汉旗分别从辽宁省朝阳羊场和甘肃省引进日本苜蓿与紫花苜蓿试种。1953年绥远省畜牧局购进苜蓿草种籽、毛莠莠籽,供各地试种。
195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五里营农事试验场从西北引进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箭舌豌豆、香豆、毛叶苕等绿肥牧草进行麦茬复种,随后在乌盟和河套地区推广。
1957年,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从苏联引进饲料甜菜籽在河套行政区(今巴盟)临河农场繁殖。1959年该场生产饲用甜菜籽11万多公斤,由农业部分配给16个省区推广种植。
1959年4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决定在机械育草站和草原拖拉机站基础上改建为17处牧草种籽繁殖场。1960年从新疆等地调入新疆大叶苜蓿和苏丹草籽1万多公斤,在各牧草种籽繁殖场繁殖,到1964年,生产牧草种籽107.4万公斤,1967年达到670万公斤。
1960~196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饲料作物教研组收集了122个牧草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1961年起,巴盟锡林郭勒草原改良试验站对苏丹草、草木樨、细枝岩黄芪、红豆草以及当地生长的梭梭、柠条、锦鸡儿、驼绒藜、黑沙蒿等进行引种栽培和驯化栽培试验。1964年“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试验中心”进行扁穗雀麦、无芒雀麦、山野豌豆等牧草的引种试验。
1962~1977年,内蒙古农牧学院采用自然和人工传粉的远缘杂交方法育成抗寒、抗旱、抗病、高产的“草原一号”和“草原二号”两个杂种苜蓿新品种,使苜蓿的栽培区向北、向高海拔地区大大推进。
60年代中,全区涌现出一批种草典型单位,主要有敖汉旗以及林家地、长胜公社,准格尔旗以及海子塔、马栅公社,乌审旗乌审召公社等。
1972~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用人工选择的方法选育“直立型黄花苜蓿的培育研究”。1975~197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工作站等单位在锡、乌、伊、巴盟和呼和浩特市的13个基地开展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选出适合各地条件的品种35个。1976~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锡林浩特对禾本科9属20种野生牧草进行驯化试验表明,大芒鹅冠草、羊草、老芒麦等是有前途的优良栽培牧草。1978~1987年,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在土库曼毛叶苕的群体中,通过系统选择选育出“内毛叶苕”,经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已在区内迅速推广,1987年种植面积达10.47万亩。70年代末,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牧草种籽标准化的研究,先后制定出了GB293O-82《牧草种籽检验规程》和GB6164-6143-85豆科、禾本科、藜科等主要栽培牧草种籽质量分级标准,经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实施。1985年开始,从自治区到各盟市、旗县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牧草种籽检验机构。1987年检验牧草种籽量达200万公斤。
1981~1985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巴音哈太荒漠草原试验站采集了175种野生牧草进行驯化栽培,筛选出蒙古冰草、苇状看麦娘、肋脉野豌豆、华北绒藜、伏地扶等25种耐旱、抗风沙的牧草种质资源。
1984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区种草种树综合学术讨论会》。
1984~1985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相继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引入小麦属禾草(即美国的广义冰草属)在呼和浩特地区试种,筛选出适应性及生长状况优良的品种。1986年巴盟梁玉与农民合作,在河套灌区实行“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种植模式获得成功,为农业区引草入田开创出一条新路。
进入80年代以后,全区涌现了一批种草大县、大乡、大村。1987年,全区种草657.7万亩,累计保存2142万亩。准格尔、清水河等10个牧草种籽生产基地旗县的生产量约占生产总量的80%。查汗淖尔、马王庙等10多处牧草种籽繁殖场每年生产各种牧草种籽75~100万公斤,不仅满足区内需要,并有部分牧草种籽支援兄弟省区和出口。
二、建设饲料基地和饲料青贮
1.建设饲料基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不久,政府就决定对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免收农业税,实行“只计产、不计征、不计购”的政策。1955年伊盟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开辟饲料基地3万亩,当年收获饲料119万多公斤,饲草372.5万公斤,打贮草225万公斤。
1958年,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在草原建设中建设“水、草、林、料”四结合的草库伦,在草库伦中打井、种树育苗、种植饲料和优良牧草。开创了饲料基地向小型、家庭经营、配套、稳产、高产发展的先河。
1959年,全区饲料基地达到370多万亩,年产草料4.55亿公斤,解决了162万多头大畜和900多万头只小畜的补饲饲草饲料。
1965年7月16日,全区草原工作会议指出:“选择土质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采取打围墙、挖沟等防护措施、兴修水利、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种植优良牧草和粮料兼收饲料”。把饲料基地引向稳产高产方向发展。
1971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指挥部在镶黄旗召开草原建设现场会议指出:“建设草原,突出的要抓好基本草牧场建设。基本草牧场要有稳产、高产的饲草饲料基地。”
70年代以后,伊盟沙区开始采用打流沙井、配套塑料管和水泵解决水的问题,建设水、草、林、料配套的高产稳产饲草饲料基地。与此同时,阿拉善盟和其他一些有条件地区,采取打机井和引黄灌溉等措施,建设大面积的、有灌溉条件的稳产高产饲料基地。至1987年,仅阿拉善盟就有饲料基地5.7万亩,年产饲料1670万公斤,饲草2004万公斤。1987年联合国组织的13国沙漠考察团到阿拉善左旗腰坝滩考察牧区饲料基地。
1987年全自治区共有饲料基地404万亩。
2.饲料青贮
饲料青贮在内蒙古地区起步较晚,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较快。
1952年,昭盟敖汉旗开始进行青贮试验,1953年在本旗范围逐渐推广。50至60年代,在一些国营农牧场也进行少量饲料青贮用以饲养奶牛。
70年代以后,乌盟化德县采用马铃薯蔓等作材料进行青贮获得成功。1978年自治区畜牧局在化德县召开全区饲料青贮现场会议,总结推广化德县的经验。
197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工作站在呼市郊区碾格图大队开展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业的试点。1974年和1976年,分别采用半干玉米秸青贮和玉米秸添加尿素青贮试验获得成功。197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郊区碾格图大队种草、青贮建设草原的经验。
1977年,哲盟科左后旗进行地面青贮试验取得成功。同年,自治区草原站在呼和浩特市郊八拜公社进行伏草整贮获得成功;在碾格图大队进行豆科牧草(苜蓿、草木樨)单独青贮获得成功。1980年初,赤峰市农机厂生产出青贮收割、切碎联合作业机械,并逐步被推广应用。1983年科左后旗进行塑料袋青贮获得成功。80年代初,赤峰市好鲁库种羊场进行秋草就地半地下青贮成功。1987年,锡盟农管局科技站在锡盟进行伏草整捆青贮成功。
80年代以后,饲料青贮得到快速发展。1982年全自治区青贮面已经发展到5盟市21个旗县,青贮总量达到2.5亿公斤,涌现了一批大批量青贮的旗县,哲盟科左后旗青贮突破0.6亿公斤。
1987年,青贮推广面达到12个盟市72个旗县,年青贮10.59亿公斤。1987年自治区农委把饲料青贮技术作为10项畜牧业增产实用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
三、草库伦建设
草库伦,是蒙古族对有围栏(通常用柳笆、上石墙、刺线等)保护的打草场、接羔草场、放牧场或饲草料基地的习惯叫法,也叫草园。
50年代,伊盟沙区牧民就采取挖沟、打土墙和栽柳笆障等办法建设小规模的草库伦。1958年乌审召公社修建了大大小小60个草库伦,面积7万多亩,每年打草100多万公斤,初步解决了冬春饲草不足的困难。
60年代末70年代初,草库伦建设有很大发展。1975年,仅自治区西部几个盟市,草库伦已发展到544万亩。
1976年,全国草原建设现场会议在镶黄旗召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草库伦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介绍,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70年代末,自治区有关主管部门针对草库伦建设中的问题,着手对已建草库伦进行普查、调整、整顿,将大划小,建档立卡,加强水草林机等配套建设,进行技术改造。从此,全区的草库伦建设开始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1979年5月,由锡林郭勒盟风能利用研究所、草原造林研究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电围栏,在正镶白旗巴彦宝力格公社道兰都格生产队草场上安装使用。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制成功9DWL-60型风能电围栏。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由于在沙区的塑料管井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和一些地区成片机电井群的出现,伊克昭盟以水为主,水草林机料等配套建设的配套草库伦(也叫家庭草库伦或畜群草库伦)迅速发展。
1985年巴彦淖尔盟的配套草库伦已达到2193处,总面积140116亩,三分之一牧户有了配套草库伦。1987年,乌兰察布盟的配套草库伦达1215处,总面积61.65万亩,全盟过冬牲畜平均0.4亩,其中牧区达到畜均1.4亩。
至1987年,全区草库伦发展到3252.9万亩,其中刺线围栏、网围栏、电围栏和生物围栏已占围栏总数的94%以上。当年,配套草库伦建设技术被自治区农委作为10项实用增产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应用。
四、飞机播种牧草
1958~1959年,国家曾在陕北榆林,甘肃民勤、古浪,内蒙古什拉召、三盛公,新疆精河等地的流动、半流动沙地上进行飞播牧草试验,共播种99149公顷。飞播的草种主要是黑沙蒿、白沙蒿、黄沙蒿、草木樨、马莲、芨芨草、野麻、苦豆子、沙米、棉蓬、梭梭、沙拐枣、锦鸡儿、红柳、白茨、霸王等。
1979年,农牧渔业部在内蒙古的科左后旗、巴林右旗、乌审旗,宁夏的盐池县和陕西的吴县、安塞县进行飞播牧草试验,共飞播19.2万亩,其中内蒙古三旗飞播14万亩,占72.9%。
1979~1982年,巴林右旗4年共飞播牧草7万多亩,其中1979年在流沙上飞播1.2万亩,有效面积20%,盖度30%以上,使飞播的草种在流沙上落了户。1980~1982年,在退化草场上飞播5.9万亩,有效面积达85%以上,亩产鲜草由40~50公斤提高到200~350公斤。
1979~1983年,乌审旗在毛乌素沙漠中心飞播沙蒿、羊柴、草木樨等41.2万亩,植被覆盖度由10%提高到30%,牧草产量增加10倍。
1979年开始,一些新的飞播技术措施开始广泛采用。科左中旗在1979~1983年,乌审旗在1980年,巴林右旗在1982年,都采用了飞播牧草种籽丸衣大粒化技术。与此同时,科左后旗和巴林右旗还采用了飞播豆科牧草接种根瘤菌技术。1985年,科右前旗在退化草原上于早春解冻前进行顶凌飞播牧草获得成功。试验表明,早春飞播比夏季飞播有苗度高、返青早、产量大幅度提高,当年亩产鲜草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第二年达到600多公斤,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飞播牧草技术的又一突破。
1980年开始,国家及自治区每年拨专款用于飞播牧草。
1981~1984年,阿拉善左旗草原局等单位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籽蒿、沙拐枣100万亩获得成功。
1987年,飞播牧草配套技术被自治区农委作为畜牧业10项实用增产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
截至1987年,全自治区飞机播种牧草已遍及11个盟市50多个旗县,当年飞播81.37万亩,累计飞播712.62万亩,约占全国飞播总面积的44~45%。其中有苗面积509.5万亩,有苗面积率71.5%。
五、草原改良
改良草原主要指封育草原,草原灌溉、草原施肥、浅耕翻、盐碱化草场改良、建设灌丛草场等。
1958~1964年,乌审旗乌审召公社采取封育措施改良打草场800多万亩,年打草35万多公斤。1958~1959年,额济纳旗用蓄洪灌溉办法改良天然草场126.7万亩,解决了10.5万头牲畜放牧问题。1964年又灌溉改良109万亩,使草场盖度由30%提高到50%。
6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兽医学院同呼盟新巴尔虎右旗莫达阿木吉草原改良试验站合作,在草甸草原上进行施肥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翁牛特旗海日苏公社灌溉草场5.2万亩,牧草提前10天返青,植被覆盖度增加26.3%,产草量提高73.68%。当年,封滩育草在全区普遍推开。杭锦旗阿斯楞图公社阿色尔大队封打草场3500亩;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公社封紫泥湖草沟,使打草量增加21万公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公社封育退化的羊草、冰草草场6.4万亩,第一年实测比未封的提高28%。
1965年春,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草原改良试验站在紫泥湖边缘的退化芦苇草场进行浅耕翻试验,在800多亩草场进行浅耕补播,第二年产草量成倍增长,亩产干草200多公斤。1966~1968年,在荒漠草原地区的半固定沙地上移栽梭梭、花棒等灌丛草场试验获得成功。
1968年,乌审召公社在芦苇、寸草苔草场上进行耕翻松土试验,到1976年共耕翻改良1200多亩,改良后第二年进入高产期,改良后第四年产草量为未耕翻草地的6.68倍,第五年以后开始下降,到第九年产草量只有未耕翻的1.38倍。
1972~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东乌旗严重退化的冷蒿、针茅和羊草草场进行浅耕翻试验,改良后第三年成为良好的羊草打草场,产草量提高37.9~82.1%。
1972~1986年,赤峰市草原工作站同赤峰市好鲁库种羊场,采用“翻、耙、压、播、管”的办法改良羊草草场41万亩,改良后亩产草量148.1公斤,比改良前提高2.27倍。
1974~1987年,兴安盟突泉县草原工作站用浅耕翻措施累计改良退化羊草场9.73万亩,改良后亩产干草205.25公斤,产草籽5.25公斤。
1977~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松土改良冷蒿和大针茅草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浅耕松土后,大针茅草场平均增产41.5%,冷蒿草场增产68.8%。同时总结出夏季降雨前后用松土机沿等高线作业松深10~15厘米的改良技术关键。
1980~1987年,伊克昭盟草原工作站等单位进行“伊盟大面积种植柠条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建设灌丛草场。到1987年,全盟推广种柠条建设灌丛草场607.2万亩,每年可增产饲草11亿公斤。
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工作站、巴彦淖尔盟草原工作站完成巴盟河套地区种植优良牧草改良盐碱地的研究。总结出含盐量小于0.6%的次生盐渍化土地上采用“优良牧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间、混、套种”的办法;在含盐量大于1%的盐荒地上“开沟起垅、躲盐播种”的办法,7年共改良盐荒草地10万多亩。
1983~1985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同伊克昭盟畜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伊克昭盟不同草原类型区建立草灌结合的人工草地4万多亩,产量比天然草地高6.3倍,并研究出在伊克昭盟不同草场类型适宜的草种、播期、播量与牧草间、混播组合、草灌结合的综合技术。1987年这项成果在伊盟推广120多万亩。
1985~1987年,包头市园林科学所、内蒙古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牧草施用稀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稀土微肥可使牧草产量提高13~23%。
1987年,翁牛特旗用飞机撒施磷酸二氢钾2850公斤,尿素9120公斤,三十烷醇30公斤进行草地叶施肥20300亩。经测定,禾草杂草类草甸草场亩增产干草140公斤,紫花苜蓿草地和飞播沙打旺草地亩增产296.5公斤。
至1987年,全区草原改良总保存面积达1777.3万亩。
六、草原综合项目建设
70年代后期开始,我区利用国内国外资金,采取组装配套综合技术,进行草原综合项目建设,使草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79~1984年,国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翁牛特旗格日僧公社的3个生产大队进行“翁牛特示范牧场”项目建设。开发计划署无偿投资152.4万美元,国内投资778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项目是草原、水利和林业。并从国外购入农牧业机械设备共25种39台(件)。
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向国际农业基金会申请了第一笔优惠贷款,用于内蒙古、黑龙江、河北三省区“中国北方草原与畜牧业发展项目”。内蒙古项目区设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10个公社、牧场。总投资7214万元人民币,其中国际农发基金会贷款为1103.68万特别提款权(折3997.7万元人民币),国内配套1500万元人民币。项目以草原建设为主,普遍推广了草原建设、家畜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并引进国外机械设备和种畜,开展技术培训。
1982~1987年,内蒙古项目区聘请国外专家50.5人·月,提出各种咨询报告7篇。同期项目区出国考察培训46.5人·月,提出报告11篇。
1984年,农牧渔业部投资200万元,自治区配套200万元,在呼伦贝尔盟建立“草原建设肉牛”发展项目。1986年由农业部和自治区有关专家组织验收。
1986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局同农牧渔业部畜牧局签订“内蒙古引黄灌溉种草养畜综合发展项目”协议。协议决定,农牧渔业部投资450万元,自治区、盟旗配套560万元,合计1010万元,在呼和浩特市和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3个建设区进行建设,共建家庭牧场541个,种草2.98万亩,种饲料1.9万亩,养畜6万羊单位。
1986年开始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畜牧局合作进行“草业系统工程项目”试点。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资97.2万元。参试点包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6个试点单位和吉林省的1个试点单位。
1987年开始,农牧渔业部每年投资400万元,在自治区境内38个易于发生灾害的主要牧业旗县进行防灾基地项目建设。
1953年12月,中共蒙绥分局召开第一次牧区工作会议提出:“定居游牧区试行农牧结合”,“提倡种植牧草”。
1958年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开始建设草库伦、治沙。到1965年,先后在明沙上种树种草3500亩,控制流沙7万亩,修建各种草原围栏75公里,围建打草场800亩,年打草35万多公斤,建“水、草、林、料”4配套饲料地2000多亩,粮料自给70%。并在治沙中总结、应用了“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先进技术措施。
1965年6月10日至7月16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次召开全区草原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杭锦旗、乌审召公社、镶黄旗等9个草原建设先进典型的经验。
1975年7月,全国畜牧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镶黄旗、乌审旗和青海省刚察县为牧区草原建设样板县。1976年7月,农业部在镶黄旗召开全国草原建设现场会。
截至1987年,全区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保存面积达5467.16万亩(其中包括人工种草2142.37万亩、饲用灌木785.48万亩、飞播牧草663.13万亩、飞播灌木98.91万亩、改良草原1777.27万亩),草原围栏3252.86万亩。
一、种草和草籽生产
元朝至元七年(1260年)“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苜蓿籽被带到准格尔旗。1936年2月绥远省建设厅由澳洲购进金花草、鸡脚草、平原牧草、芦草、野燕麦、多年生黑麦、白金花草、红金花草等8种牧草种籽,委托各牧场试种。
1950年,党中央拨给绥远省白三叶草、苏联猫尾草等14种牧草种籽,由各盟旗试种。1952年和1953年,敖汉旗分别从辽宁省朝阳羊场和甘肃省引进日本苜蓿与紫花苜蓿试种。1953年绥远省畜牧局购进苜蓿草种籽、毛莠莠籽,供各地试种。
195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五里营农事试验场从西北引进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箭舌豌豆、香豆、毛叶苕等绿肥牧草进行麦茬复种,随后在乌盟和河套地区推广。
1957年,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从苏联引进饲料甜菜籽在河套行政区(今巴盟)临河农场繁殖。1959年该场生产饲用甜菜籽11万多公斤,由农业部分配给16个省区推广种植。
1959年4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决定在机械育草站和草原拖拉机站基础上改建为17处牧草种籽繁殖场。1960年从新疆等地调入新疆大叶苜蓿和苏丹草籽1万多公斤,在各牧草种籽繁殖场繁殖,到1964年,生产牧草种籽107.4万公斤,1967年达到670万公斤。
1960~196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饲料作物教研组收集了122个牧草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1961年起,巴盟锡林郭勒草原改良试验站对苏丹草、草木樨、细枝岩黄芪、红豆草以及当地生长的梭梭、柠条、锦鸡儿、驼绒藜、黑沙蒿等进行引种栽培和驯化栽培试验。1964年“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试验中心”进行扁穗雀麦、无芒雀麦、山野豌豆等牧草的引种试验。
1962~1977年,内蒙古农牧学院采用自然和人工传粉的远缘杂交方法育成抗寒、抗旱、抗病、高产的“草原一号”和“草原二号”两个杂种苜蓿新品种,使苜蓿的栽培区向北、向高海拔地区大大推进。
60年代中,全区涌现出一批种草典型单位,主要有敖汉旗以及林家地、长胜公社,准格尔旗以及海子塔、马栅公社,乌审旗乌审召公社等。
1972~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用人工选择的方法选育“直立型黄花苜蓿的培育研究”。1975~197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工作站等单位在锡、乌、伊、巴盟和呼和浩特市的13个基地开展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选出适合各地条件的品种35个。1976~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锡林浩特对禾本科9属20种野生牧草进行驯化试验表明,大芒鹅冠草、羊草、老芒麦等是有前途的优良栽培牧草。1978~1987年,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在土库曼毛叶苕的群体中,通过系统选择选育出“内毛叶苕”,经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已在区内迅速推广,1987年种植面积达10.47万亩。70年代末,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牧草种籽标准化的研究,先后制定出了GB293O-82《牧草种籽检验规程》和GB6164-6143-85豆科、禾本科、藜科等主要栽培牧草种籽质量分级标准,经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实施。1985年开始,从自治区到各盟市、旗县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牧草种籽检验机构。1987年检验牧草种籽量达200万公斤。
1981~1985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巴音哈太荒漠草原试验站采集了175种野生牧草进行驯化栽培,筛选出蒙古冰草、苇状看麦娘、肋脉野豌豆、华北绒藜、伏地扶等25种耐旱、抗风沙的牧草种质资源。
1984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区种草种树综合学术讨论会》。
1984~1985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相继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引入小麦属禾草(即美国的广义冰草属)在呼和浩特地区试种,筛选出适应性及生长状况优良的品种。1986年巴盟梁玉与农民合作,在河套灌区实行“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种植模式获得成功,为农业区引草入田开创出一条新路。
进入80年代以后,全区涌现了一批种草大县、大乡、大村。1987年,全区种草657.7万亩,累计保存2142万亩。准格尔、清水河等10个牧草种籽生产基地旗县的生产量约占生产总量的80%。查汗淖尔、马王庙等10多处牧草种籽繁殖场每年生产各种牧草种籽75~100万公斤,不仅满足区内需要,并有部分牧草种籽支援兄弟省区和出口。
二、建设饲料基地和饲料青贮
1.建设饲料基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不久,政府就决定对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免收农业税,实行“只计产、不计征、不计购”的政策。1955年伊盟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开辟饲料基地3万亩,当年收获饲料119万多公斤,饲草372.5万公斤,打贮草225万公斤。
1958年,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在草原建设中建设“水、草、林、料”四结合的草库伦,在草库伦中打井、种树育苗、种植饲料和优良牧草。开创了饲料基地向小型、家庭经营、配套、稳产、高产发展的先河。
1959年,全区饲料基地达到370多万亩,年产草料4.55亿公斤,解决了162万多头大畜和900多万头只小畜的补饲饲草饲料。
1965年7月16日,全区草原工作会议指出:“选择土质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采取打围墙、挖沟等防护措施、兴修水利、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种植优良牧草和粮料兼收饲料”。把饲料基地引向稳产高产方向发展。
1971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指挥部在镶黄旗召开草原建设现场会议指出:“建设草原,突出的要抓好基本草牧场建设。基本草牧场要有稳产、高产的饲草饲料基地。”
70年代以后,伊盟沙区开始采用打流沙井、配套塑料管和水泵解决水的问题,建设水、草、林、料配套的高产稳产饲草饲料基地。与此同时,阿拉善盟和其他一些有条件地区,采取打机井和引黄灌溉等措施,建设大面积的、有灌溉条件的稳产高产饲料基地。至1987年,仅阿拉善盟就有饲料基地5.7万亩,年产饲料1670万公斤,饲草2004万公斤。1987年联合国组织的13国沙漠考察团到阿拉善左旗腰坝滩考察牧区饲料基地。
1987年全自治区共有饲料基地404万亩。
2.饲料青贮
饲料青贮在内蒙古地区起步较晚,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较快。
1952年,昭盟敖汉旗开始进行青贮试验,1953年在本旗范围逐渐推广。50至60年代,在一些国营农牧场也进行少量饲料青贮用以饲养奶牛。
70年代以后,乌盟化德县采用马铃薯蔓等作材料进行青贮获得成功。1978年自治区畜牧局在化德县召开全区饲料青贮现场会议,总结推广化德县的经验。
197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工作站在呼市郊区碾格图大队开展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业的试点。1974年和1976年,分别采用半干玉米秸青贮和玉米秸添加尿素青贮试验获得成功。197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郊区碾格图大队种草、青贮建设草原的经验。
1977年,哲盟科左后旗进行地面青贮试验取得成功。同年,自治区草原站在呼和浩特市郊八拜公社进行伏草整贮获得成功;在碾格图大队进行豆科牧草(苜蓿、草木樨)单独青贮获得成功。1980年初,赤峰市农机厂生产出青贮收割、切碎联合作业机械,并逐步被推广应用。1983年科左后旗进行塑料袋青贮获得成功。80年代初,赤峰市好鲁库种羊场进行秋草就地半地下青贮成功。1987年,锡盟农管局科技站在锡盟进行伏草整捆青贮成功。
80年代以后,饲料青贮得到快速发展。1982年全自治区青贮面已经发展到5盟市21个旗县,青贮总量达到2.5亿公斤,涌现了一批大批量青贮的旗县,哲盟科左后旗青贮突破0.6亿公斤。
1987年,青贮推广面达到12个盟市72个旗县,年青贮10.59亿公斤。1987年自治区农委把饲料青贮技术作为10项畜牧业增产实用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
三、草库伦建设
草库伦,是蒙古族对有围栏(通常用柳笆、上石墙、刺线等)保护的打草场、接羔草场、放牧场或饲草料基地的习惯叫法,也叫草园。
50年代,伊盟沙区牧民就采取挖沟、打土墙和栽柳笆障等办法建设小规模的草库伦。1958年乌审召公社修建了大大小小60个草库伦,面积7万多亩,每年打草100多万公斤,初步解决了冬春饲草不足的困难。
60年代末70年代初,草库伦建设有很大发展。1975年,仅自治区西部几个盟市,草库伦已发展到544万亩。
1976年,全国草原建设现场会议在镶黄旗召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草库伦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介绍,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70年代末,自治区有关主管部门针对草库伦建设中的问题,着手对已建草库伦进行普查、调整、整顿,将大划小,建档立卡,加强水草林机等配套建设,进行技术改造。从此,全区的草库伦建设开始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1979年5月,由锡林郭勒盟风能利用研究所、草原造林研究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电围栏,在正镶白旗巴彦宝力格公社道兰都格生产队草场上安装使用。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制成功9DWL-60型风能电围栏。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由于在沙区的塑料管井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和一些地区成片机电井群的出现,伊克昭盟以水为主,水草林机料等配套建设的配套草库伦(也叫家庭草库伦或畜群草库伦)迅速发展。
1985年巴彦淖尔盟的配套草库伦已达到2193处,总面积140116亩,三分之一牧户有了配套草库伦。1987年,乌兰察布盟的配套草库伦达1215处,总面积61.65万亩,全盟过冬牲畜平均0.4亩,其中牧区达到畜均1.4亩。
至1987年,全区草库伦发展到3252.9万亩,其中刺线围栏、网围栏、电围栏和生物围栏已占围栏总数的94%以上。当年,配套草库伦建设技术被自治区农委作为10项实用增产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应用。
四、飞机播种牧草
1958~1959年,国家曾在陕北榆林,甘肃民勤、古浪,内蒙古什拉召、三盛公,新疆精河等地的流动、半流动沙地上进行飞播牧草试验,共播种99149公顷。飞播的草种主要是黑沙蒿、白沙蒿、黄沙蒿、草木樨、马莲、芨芨草、野麻、苦豆子、沙米、棉蓬、梭梭、沙拐枣、锦鸡儿、红柳、白茨、霸王等。
1979年,农牧渔业部在内蒙古的科左后旗、巴林右旗、乌审旗,宁夏的盐池县和陕西的吴县、安塞县进行飞播牧草试验,共飞播19.2万亩,其中内蒙古三旗飞播14万亩,占72.9%。
1979~1982年,巴林右旗4年共飞播牧草7万多亩,其中1979年在流沙上飞播1.2万亩,有效面积20%,盖度30%以上,使飞播的草种在流沙上落了户。1980~1982年,在退化草场上飞播5.9万亩,有效面积达85%以上,亩产鲜草由40~50公斤提高到200~350公斤。
1979~1983年,乌审旗在毛乌素沙漠中心飞播沙蒿、羊柴、草木樨等41.2万亩,植被覆盖度由10%提高到30%,牧草产量增加10倍。
1979年开始,一些新的飞播技术措施开始广泛采用。科左中旗在1979~1983年,乌审旗在1980年,巴林右旗在1982年,都采用了飞播牧草种籽丸衣大粒化技术。与此同时,科左后旗和巴林右旗还采用了飞播豆科牧草接种根瘤菌技术。1985年,科右前旗在退化草原上于早春解冻前进行顶凌飞播牧草获得成功。试验表明,早春飞播比夏季飞播有苗度高、返青早、产量大幅度提高,当年亩产鲜草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第二年达到600多公斤,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飞播牧草技术的又一突破。
1980年开始,国家及自治区每年拨专款用于飞播牧草。
1981~1984年,阿拉善左旗草原局等单位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籽蒿、沙拐枣100万亩获得成功。
1987年,飞播牧草配套技术被自治区农委作为畜牧业10项实用增产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
截至1987年,全自治区飞机播种牧草已遍及11个盟市50多个旗县,当年飞播81.37万亩,累计飞播712.62万亩,约占全国飞播总面积的44~45%。其中有苗面积509.5万亩,有苗面积率71.5%。
五、草原改良
改良草原主要指封育草原,草原灌溉、草原施肥、浅耕翻、盐碱化草场改良、建设灌丛草场等。
1958~1964年,乌审旗乌审召公社采取封育措施改良打草场800多万亩,年打草35万多公斤。1958~1959年,额济纳旗用蓄洪灌溉办法改良天然草场126.7万亩,解决了10.5万头牲畜放牧问题。1964年又灌溉改良109万亩,使草场盖度由30%提高到50%。
6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兽医学院同呼盟新巴尔虎右旗莫达阿木吉草原改良试验站合作,在草甸草原上进行施肥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翁牛特旗海日苏公社灌溉草场5.2万亩,牧草提前10天返青,植被覆盖度增加26.3%,产草量提高73.68%。当年,封滩育草在全区普遍推开。杭锦旗阿斯楞图公社阿色尔大队封打草场3500亩;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公社封紫泥湖草沟,使打草量增加21万公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公社封育退化的羊草、冰草草场6.4万亩,第一年实测比未封的提高28%。
1965年春,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草原改良试验站在紫泥湖边缘的退化芦苇草场进行浅耕翻试验,在800多亩草场进行浅耕补播,第二年产草量成倍增长,亩产干草200多公斤。1966~1968年,在荒漠草原地区的半固定沙地上移栽梭梭、花棒等灌丛草场试验获得成功。
1968年,乌审召公社在芦苇、寸草苔草场上进行耕翻松土试验,到1976年共耕翻改良1200多亩,改良后第二年进入高产期,改良后第四年产草量为未耕翻草地的6.68倍,第五年以后开始下降,到第九年产草量只有未耕翻的1.38倍。
1972~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东乌旗严重退化的冷蒿、针茅和羊草草场进行浅耕翻试验,改良后第三年成为良好的羊草打草场,产草量提高37.9~82.1%。
1972~1986年,赤峰市草原工作站同赤峰市好鲁库种羊场,采用“翻、耙、压、播、管”的办法改良羊草草场41万亩,改良后亩产草量148.1公斤,比改良前提高2.27倍。
1974~1987年,兴安盟突泉县草原工作站用浅耕翻措施累计改良退化羊草场9.73万亩,改良后亩产干草205.25公斤,产草籽5.25公斤。
1977~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松土改良冷蒿和大针茅草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浅耕松土后,大针茅草场平均增产41.5%,冷蒿草场增产68.8%。同时总结出夏季降雨前后用松土机沿等高线作业松深10~15厘米的改良技术关键。
1980~1987年,伊克昭盟草原工作站等单位进行“伊盟大面积种植柠条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建设灌丛草场。到1987年,全盟推广种柠条建设灌丛草场607.2万亩,每年可增产饲草11亿公斤。
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工作站、巴彦淖尔盟草原工作站完成巴盟河套地区种植优良牧草改良盐碱地的研究。总结出含盐量小于0.6%的次生盐渍化土地上采用“优良牧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间、混、套种”的办法;在含盐量大于1%的盐荒地上“开沟起垅、躲盐播种”的办法,7年共改良盐荒草地10万多亩。
1983~1985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同伊克昭盟畜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伊克昭盟不同草原类型区建立草灌结合的人工草地4万多亩,产量比天然草地高6.3倍,并研究出在伊克昭盟不同草场类型适宜的草种、播期、播量与牧草间、混播组合、草灌结合的综合技术。1987年这项成果在伊盟推广120多万亩。
1985~1987年,包头市园林科学所、内蒙古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牧草施用稀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稀土微肥可使牧草产量提高13~23%。
1987年,翁牛特旗用飞机撒施磷酸二氢钾2850公斤,尿素9120公斤,三十烷醇30公斤进行草地叶施肥20300亩。经测定,禾草杂草类草甸草场亩增产干草140公斤,紫花苜蓿草地和飞播沙打旺草地亩增产296.5公斤。
至1987年,全区草原改良总保存面积达1777.3万亩。
六、草原综合项目建设
70年代后期开始,我区利用国内国外资金,采取组装配套综合技术,进行草原综合项目建设,使草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79~1984年,国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翁牛特旗格日僧公社的3个生产大队进行“翁牛特示范牧场”项目建设。开发计划署无偿投资152.4万美元,国内投资778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项目是草原、水利和林业。并从国外购入农牧业机械设备共25种39台(件)。
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向国际农业基金会申请了第一笔优惠贷款,用于内蒙古、黑龙江、河北三省区“中国北方草原与畜牧业发展项目”。内蒙古项目区设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10个公社、牧场。总投资7214万元人民币,其中国际农发基金会贷款为1103.68万特别提款权(折3997.7万元人民币),国内配套1500万元人民币。项目以草原建设为主,普遍推广了草原建设、家畜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并引进国外机械设备和种畜,开展技术培训。
1982~1987年,内蒙古项目区聘请国外专家50.5人·月,提出各种咨询报告7篇。同期项目区出国考察培训46.5人·月,提出报告11篇。
1984年,农牧渔业部投资200万元,自治区配套200万元,在呼伦贝尔盟建立“草原建设肉牛”发展项目。1986年由农业部和自治区有关专家组织验收。
1986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局同农牧渔业部畜牧局签订“内蒙古引黄灌溉种草养畜综合发展项目”协议。协议决定,农牧渔业部投资450万元,自治区、盟旗配套560万元,合计1010万元,在呼和浩特市和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3个建设区进行建设,共建家庭牧场541个,种草2.98万亩,种饲料1.9万亩,养畜6万羊单位。
1986年开始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畜牧局合作进行“草业系统工程项目”试点。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资97.2万元。参试点包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6个试点单位和吉林省的1个试点单位。
1987年开始,农牧渔业部每年投资400万元,在自治区境内38个易于发生灾害的主要牧业旗县进行防灾基地项目建设。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