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西伯利亚和蒙古国上空形成的高压中心,受到中国青藏高原冷高压的影响而加强,与此同时,在北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低气压,构成了一个“二槽一脊”的温压形势,通常在槽后冷平流的诱导下,蒙古反气旋频频南下,冷空气向南、东南挺进,从而形成寒潮天气。寒潮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它的到来伴有大风降温(个别地区有暴雪发生),严重地威胁着农、林、牧业生产。寒潮,无论是从北路还是从西北路南下,内蒙古均首当其冲。当寒潮冷风过境后,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就被新的干冷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各地便出现持续数日的寒冷、干燥和晴朗的天气,同时又孕育着另一次寒潮的爆发。内蒙古北部的大兴安岭的大寒潮(-10.0~19.9℃)约长达150天,呼伦贝尔高原为130天,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高原北部为100天,纬度较低的鄂尔多斯高原也近50天。春季,南北冷暖气团争雄,锋面往返推移,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无常。在平原地区,3月份开始转暖,而高平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山地,到4月份甚至到5月上旬以后气温才显著回升。因此,当华南、华中已深受海洋变性气团影响出现春雨绵绵、春意益然之际,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土地仍然在北方干冷气团的控制之下,刮着强劲的西北风或西风,成为一年中风力和频率表现最大的季节。在此期间,八级(17米/秒)以上的大风在内蒙古高原地区经常出现,严重危害农、林、牧业生产,而海洋变性气团长途跋涉,很少能深入到内蒙古高原,给这里送来春雨。夏季,由于该区外围有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山系在东西面的包围,又有区内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的阻隔,使海洋季风的势力由东南向西北渐趋削弱,所以内蒙古地区东南季风的作用是不强的,它的能力影响范围一般只能涉及内蒙古高原以东、南部,又能深入到高原的中心,狼山与贺兰山以西的地区,仍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之下。在海陆分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上述特点使内蒙古各项气候因素形成了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弧形带状分布。气候带的这一特点是对植被和土壤的分布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9月上旬开始到10月上旬内蒙古多数地区气流场由夏季流型向冬季流型过渡,地面气压逐渐转变为“二槽一脊”暂时对峙形势,从而出现天高气爽的天气。但北方大陆散热迅速,冷高压增强快,所以冬季风向南推进比夏季风向北推进快,因此,秋季环流持续时间很短。10月中旬后,地面上偏北气流加强,又建立起冬季环流形势。
全区气温大致可归纳为如下特点:一是春温骤升,秋温剧降。反映气候大陆度的年温差和日温差也都十分悬殊,全年气温相差一般在33~45℃之间,绝对高、低温差常在50~70℃之间,日温差往往达15℃上下。二是日照丰富。各地全年日照总时数大约2 500~3 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78﹪,是中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是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内蒙古地区的蒸发量大约相当于年降水量的3~5倍,不少地区超过10倍,荒漠地区可达15~20倍以上,阿拉善的沙漠中高达200倍。全区的蒸发量也是由东向西随温度增高,湿度降低、雨量的减少、日照的增高而递增,除大兴安岭地区年蒸发量小于1 200毫米以外,大部分地区都在1 200~3 000毫米之间,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地区可达4 600毫米。四是多风。冬季、春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大风尤为频繁。全年内风向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冬夏季风的变换。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东南风。大部分地区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也有些地区超过4米/秒。
气候因素是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成量和物质的条件,其中热量的差别与干湿度的不同所形成的水、热组合条件是主导因素。因此,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异大体上是和气候带的分布相吻合的。
由于特殊的气候特点导致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频繁出现的特有的气象灾害。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雨涝、低温冷害、黑灾、白灾、寒潮、冰雹、风灾、霜冻及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内蒙古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不仅是造成全区农牧业生产不稳的重要自然因素,也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其它部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尤以旱灾、白灾及风灾里的沙尘暴对农牧业的影响最大。
旱灾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其中西部的额济纳旗为极干旱区,年降雨量小于50毫米,仅呼伦贝尔市东半部及通辽市的东南一小部分为半湿润区。内蒙古的干旱灾害发生非常频繁,仅1991—1995年,全区平均每年农作物旱灾受旱面积达125.75万公顷,风雹灾害51.35万公顷,水灾51.18万公顷,霜冻4.98万公顷,全区农作物年平均成灾面积达176.33万公顷。
白灾 是牧区特有的气象灾害,因积雪覆盖草场而导致牲畜无法采食而直至牲畜大量因冻、因饿而死亡,严重的白灾对当地畜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如1997年10月26—29日锡林郭勒盟的特大暴雪使全盟牲畜死亡三分之一;2001年11月—2002年2月,锡林郭勒盟以东地区多次出现较大范围降雪过程。通辽市有4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 000万元;锡盟有18.2万人、994.5万头(只)牲畜受灾。内蒙古白灾出现频率很高,在20﹪~40﹪,以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北部发生频率较大。
沙尘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沙尘暴容易发生的地区,也是国内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区。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大部和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地区的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植被严重破坏,沙漠化严重,极易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上述地区严重的生态破坏以及发源于此地的沙尘暴,对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0世纪50—60年代,全区性风灾3—5年一遇;70年代2年一遇;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发生。阿拉善盟的沙尘暴,近300年来,平均30年发生1次;1950—1990年平均2年发生1次;进入90年代几乎年年发生。1993年发生的特大沙尘暴,风速达到20~29米/秒,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间接损失15亿元。1998年4月15日起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沙尘暴,向东南推移,造成17日北京的泥雨,飘尘落到半个中国。
20世纪50—80年代,除海拉尔市、乌兰浩特市降水略有增加,其余各盟市政府所在地降水普遍减少。通辽市、赤峰市、锡林浩特市、集宁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年均降水减少64~20毫米,东胜市、巴彦浩特镇分别减少49毫米、59毫米。
2001—2005年,全区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天气12起,其中仅2003年因春季降水较多,地表湿润,全区发生3起沙尘暴天气。强沙尘暴天气对农牧业、交通、人民生活、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2005年,全区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总悬浮颗粒物最高日平均浓度出现在阿拉善左旗测点,为34.555毫克/立方米,超Ⅱ级标准114.18倍;可吸入颗粒物最高日平均浓度出现在集宁区测点,为6.366毫克/立方米,超Ⅱ级标准41.44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暴有发展趋势,频率增多,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2001—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天气12起,其中2003年因春季降水较多,地表湿润,全区仅发生3起沙尘暴天气。强沙尘暴天气对农牧业、交通、人民生活、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2001年全区发生沙尘暴天气18次,其中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的30年罕见的特大沙尘暴,27人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2002年全区发生沙尘暴12次,其中3月19—20日,巴彦淖尔市境内遭受强沙尘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3月19—21日、4月6—8日,锡林郭勒盟境内两次遭受强沙尘暴袭击,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 500万元;11月10—11日锡林郭勒盟发生大风和沙尘暴,直接经济损失2 700万元;2004年3月10—11日,兴安盟南部出现历史罕见大风,沙尘暴给全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305.56万元,同年3月26—28日,自治区自西向东出现强沙尘暴天气,直接经济损失5 000万元。再如,1993年至1995年阿拉善盟连续3年发生特大沙尘暴,使阿盟27万平方公里土地的89﹪受灾,重灾区地表土被刮走10多公分,交通、通讯阻断,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以上。
2006年,自治区共发生大范围沙尘天气15次,局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12次,沙尘强度大于2005年,发生频次、影响范围略低于2005年。年度内沙尘气溶胶最高浓度值为38.16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27倍,最小值为1.55,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5倍;PM10最高浓度9.48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9倍,最低浓度0.251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2倍。其中4月10—11日的沙尘天气为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2006年1月—5月,自治区发生强沙尘暴7起,沙尘暴2起,扬沙天气13起,浮尘天气5起,共计发生沙尘天气27次。危害及涉及范围最大的沙尘天气为4.10~4.11的强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天气涉及自治区大部地区,其中监测到沙尘暴的地区有阿拉善左旗、包头、达茂旗、呼和浩特、四子王旗、集宁、锡林浩特、通辽。呼和浩特地区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最多为18次,按气溶胶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最新划分标准,主要以扬沙和浮尘为主,达到强沙尘暴标准的有2次;其他地区如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以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为主。
2007年,自治区共发生沙尘天气25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11次,波及自治区大部,发生频次低于2006年18次。沙尘气溶胶最高浓度值21.73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72倍;PM10最高浓度4.25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28倍。其中3月28—31日的沙尘天气为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2007年,自治区发生强沙尘暴3起,沙尘暴7起,扬沙天气6起,浮尘天气9起,共计发生沙尘天气25次。年度内危害及涉及范围最大的是3月28—3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这次监测到沙尘暴的地区有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锡林浩特、苏尼特右旗、巴彦淖尔、达茂旗、呼和浩特、四子王旗、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集宁、赤峰、通辽、乌兰浩特。
与2006年比较,在强度上要弱于2006年,但在频次上要强于2006年;其次为包头和呼和浩特,包头沙尘天气发生23次,主要以浮尘为主,达到强沙尘暴标准的有3次;呼和浩特沙尘天气发生11次,主要以浮尘为主,达到强沙尘暴标准的有3次;其他地区如阿拉善左旗、右旗以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为主,苏尼特左旗、赤峰、二连浩特、多伦县以沙尘暴、扬沙为主。
2008年,自治区共发生沙尘天气12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2次,波及全区大部,发生频次低于2007年25次。沙尘气溶胶TSP最高浓度值为21.725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72倍;其中PM10最高浓度13.249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88倍。其中5月26—29日的沙尘天气为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这次监测到沙尘暴的地区有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锡林浩特、苏尼特右旗、巴彦淖尔、达茂旗、呼和浩特、四子王旗、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集宁、赤峰、通辽、乌兰浩特、包头、多伦。
与2007年比较,在强度、频次上都要弱于2007年;其次为呼和浩特和集宁,两地沙尘天气发生6次,主要以浮尘为主,达到沙尘暴、强沙尘暴标准的各有1次;其他地区如阿拉善左旗、右旗、达茂旗、二连浩特、多伦县以强沙尘暴、沙尘暴和扬沙为主,乌兰浩特以扬沙、浮尘为主。
内蒙古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西伯利亚和蒙古国上空形成的高压中心,受到中国青藏高原冷高压的影响而加强,与此同时,在北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低气压,构成了一个“二槽一脊”的温压形势,通常在槽后冷平流的诱导下,蒙古反气旋频频南下,冷空气向南、东南挺进,从而形成寒潮天气。寒潮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它的到来伴有大风降温(个别地区有暴雪发生),严重地威胁着农、林、牧业生产。寒潮,无论是从北路还是从西北路南下,内蒙古均首当其冲。当寒潮冷风过境后,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就被新的干冷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各地便出现持续数日的寒冷、干燥和晴朗的天气,同时又孕育着另一次寒潮的爆发。内蒙古北部的大兴安岭的大寒潮(-10.0~19.9℃)约长达150天,呼伦贝尔高原为130天,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高原北部为100天,纬度较低的鄂尔多斯高原也近50天。春季,南北冷暖气团争雄,锋面往返推移,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无常。在平原地区,3月份开始转暖,而高平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山地,到4月份甚至到5月上旬以后气温才显著回升。因此,当华南、华中已深受海洋变性气团影响出现春雨绵绵、春意益然之际,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土地仍然在北方干冷气团的控制之下,刮着强劲的西北风或西风,成为一年中风力和频率表现最大的季节。在此期间,八级(17米/秒)以上的大风在内蒙古高原地区经常出现,严重危害农、林、牧业生产,而海洋变性气团长途跋涉,很少能深入到内蒙古高原,给这里送来春雨。夏季,由于该区外围有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山系在东西面的包围,又有区内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的阻隔,使海洋季风的势力由东南向西北渐趋削弱,所以内蒙古地区东南季风的作用是不强的,它的能力影响范围一般只能涉及内蒙古高原以东、南部,又能深入到高原的中心,狼山与贺兰山以西的地区,仍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之下。在海陆分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上述特点使内蒙古各项气候因素形成了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弧形带状分布。气候带的这一特点是对植被和土壤的分布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9月上旬开始到10月上旬内蒙古多数地区气流场由夏季流型向冬季流型过渡,地面气压逐渐转变为“二槽一脊”暂时对峙形势,从而出现天高气爽的天气。但北方大陆散热迅速,冷高压增强快,所以冬季风向南推进比夏季风向北推进快,因此,秋季环流持续时间很短。10月中旬后,地面上偏北气流加强,又建立起冬季环流形势。
全区气温大致可归纳为如下特点:一是春温骤升,秋温剧降。反映气候大陆度的年温差和日温差也都十分悬殊,全年气温相差一般在33~45℃之间,绝对高、低温差常在50~70℃之间,日温差往往达15℃上下。二是日照丰富。各地全年日照总时数大约2 500~3 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78﹪,是中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是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内蒙古地区的蒸发量大约相当于年降水量的3~5倍,不少地区超过10倍,荒漠地区可达15~20倍以上,阿拉善的沙漠中高达200倍。全区的蒸发量也是由东向西随温度增高,湿度降低、雨量的减少、日照的增高而递增,除大兴安岭地区年蒸发量小于1 200毫米以外,大部分地区都在1 200~3 000毫米之间,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地区可达4 600毫米。四是多风。冬季、春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大风尤为频繁。全年内风向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冬夏季风的变换。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东南风。大部分地区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也有些地区超过4米/秒。
气候因素是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成量和物质的条件,其中热量的差别与干湿度的不同所形成的水、热组合条件是主导因素。因此,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异大体上是和气候带的分布相吻合的。
由于特殊的气候特点导致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频繁出现的特有的气象灾害。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雨涝、低温冷害、黑灾、白灾、寒潮、冰雹、风灾、霜冻及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内蒙古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不仅是造成全区农牧业生产不稳的重要自然因素,也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其它部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尤以旱灾、白灾及风灾里的沙尘暴对农牧业的影响最大。
旱灾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其中西部的额济纳旗为极干旱区,年降雨量小于50毫米,仅呼伦贝尔市东半部及通辽市的东南一小部分为半湿润区。内蒙古的干旱灾害发生非常频繁,仅1991—1995年,全区平均每年农作物旱灾受旱面积达125.75万公顷,风雹灾害51.35万公顷,水灾51.18万公顷,霜冻4.98万公顷,全区农作物年平均成灾面积达176.33万公顷。
白灾 是牧区特有的气象灾害,因积雪覆盖草场而导致牲畜无法采食而直至牲畜大量因冻、因饿而死亡,严重的白灾对当地畜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如1997年10月26—29日锡林郭勒盟的特大暴雪使全盟牲畜死亡三分之一;2001年11月—2002年2月,锡林郭勒盟以东地区多次出现较大范围降雪过程。通辽市有4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 000万元;锡盟有18.2万人、994.5万头(只)牲畜受灾。内蒙古白灾出现频率很高,在20﹪~40﹪,以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北部发生频率较大。
沙尘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沙尘暴容易发生的地区,也是国内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区。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大部和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地区的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植被严重破坏,沙漠化严重,极易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上述地区严重的生态破坏以及发源于此地的沙尘暴,对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0世纪50—60年代,全区性风灾3—5年一遇;70年代2年一遇;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发生。阿拉善盟的沙尘暴,近300年来,平均30年发生1次;1950—1990年平均2年发生1次;进入90年代几乎年年发生。1993年发生的特大沙尘暴,风速达到20~29米/秒,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间接损失15亿元。1998年4月15日起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沙尘暴,向东南推移,造成17日北京的泥雨,飘尘落到半个中国。
20世纪50—80年代,除海拉尔市、乌兰浩特市降水略有增加,其余各盟市政府所在地降水普遍减少。通辽市、赤峰市、锡林浩特市、集宁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年均降水减少64~20毫米,东胜市、巴彦浩特镇分别减少49毫米、59毫米。
2001—2005年,全区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天气12起,其中仅2003年因春季降水较多,地表湿润,全区发生3起沙尘暴天气。强沙尘暴天气对农牧业、交通、人民生活、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2005年,全区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总悬浮颗粒物最高日平均浓度出现在阿拉善左旗测点,为34.555毫克/立方米,超Ⅱ级标准114.18倍;可吸入颗粒物最高日平均浓度出现在集宁区测点,为6.366毫克/立方米,超Ⅱ级标准41.44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暴有发展趋势,频率增多,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2001—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天气12起,其中2003年因春季降水较多,地表湿润,全区仅发生3起沙尘暴天气。强沙尘暴天气对农牧业、交通、人民生活、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2001年全区发生沙尘暴天气18次,其中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的30年罕见的特大沙尘暴,27人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2002年全区发生沙尘暴12次,其中3月19—20日,巴彦淖尔市境内遭受强沙尘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3月19—21日、4月6—8日,锡林郭勒盟境内两次遭受强沙尘暴袭击,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 500万元;11月10—11日锡林郭勒盟发生大风和沙尘暴,直接经济损失2 700万元;2004年3月10—11日,兴安盟南部出现历史罕见大风,沙尘暴给全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305.56万元,同年3月26—28日,自治区自西向东出现强沙尘暴天气,直接经济损失5 000万元。再如,1993年至1995年阿拉善盟连续3年发生特大沙尘暴,使阿盟27万平方公里土地的89﹪受灾,重灾区地表土被刮走10多公分,交通、通讯阻断,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以上。
2006年,自治区共发生大范围沙尘天气15次,局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12次,沙尘强度大于2005年,发生频次、影响范围略低于2005年。年度内沙尘气溶胶最高浓度值为38.16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27倍,最小值为1.55,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5倍;PM10最高浓度9.48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9倍,最低浓度0.251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2倍。其中4月10—11日的沙尘天气为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2006年1月—5月,自治区发生强沙尘暴7起,沙尘暴2起,扬沙天气13起,浮尘天气5起,共计发生沙尘天气27次。危害及涉及范围最大的沙尘天气为4.10~4.11的强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天气涉及自治区大部地区,其中监测到沙尘暴的地区有阿拉善左旗、包头、达茂旗、呼和浩特、四子王旗、集宁、锡林浩特、通辽。呼和浩特地区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最多为18次,按气溶胶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最新划分标准,主要以扬沙和浮尘为主,达到强沙尘暴标准的有2次;其他地区如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以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为主。
2007年,自治区共发生沙尘天气25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11次,波及自治区大部,发生频次低于2006年18次。沙尘气溶胶最高浓度值21.73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72倍;PM10最高浓度4.25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28倍。其中3月28—31日的沙尘天气为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2007年,自治区发生强沙尘暴3起,沙尘暴7起,扬沙天气6起,浮尘天气9起,共计发生沙尘天气25次。年度内危害及涉及范围最大的是3月28—3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这次监测到沙尘暴的地区有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锡林浩特、苏尼特右旗、巴彦淖尔、达茂旗、呼和浩特、四子王旗、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集宁、赤峰、通辽、乌兰浩特。
与2006年比较,在强度上要弱于2006年,但在频次上要强于2006年;其次为包头和呼和浩特,包头沙尘天气发生23次,主要以浮尘为主,达到强沙尘暴标准的有3次;呼和浩特沙尘天气发生11次,主要以浮尘为主,达到强沙尘暴标准的有3次;其他地区如阿拉善左旗、右旗以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为主,苏尼特左旗、赤峰、二连浩特、多伦县以沙尘暴、扬沙为主。
2008年,自治区共发生沙尘天气12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2次,波及全区大部,发生频次低于2007年25次。沙尘气溶胶TSP最高浓度值为21.725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72倍;其中PM10最高浓度13.249毫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88倍。其中5月26—29日的沙尘天气为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这次监测到沙尘暴的地区有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锡林浩特、苏尼特右旗、巴彦淖尔、达茂旗、呼和浩特、四子王旗、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集宁、赤峰、通辽、乌兰浩特、包头、多伦。
与2007年比较,在强度、频次上都要弱于2007年;其次为呼和浩特和集宁,两地沙尘天气发生6次,主要以浮尘为主,达到沙尘暴、强沙尘暴标准的各有1次;其他地区如阿拉善左旗、右旗、达茂旗、二连浩特、多伦县以强沙尘暴、沙尘暴和扬沙为主,乌兰浩特以扬沙、浮尘为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