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五”期间
1995年,应完成限期治理项目89项,实际完成66项,完成投资额1348.45万元。关停并转企业2个,搬迁企业、车间各1个。
已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4个、型煤厂12个,建成烟尘控制区52个,面积124.0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3个,面积112.4平方公里。
二、“九五”期间
从1996年在自治区工业污染源普查和第二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工业污染排放系数调研基础上,编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九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绿色工程规划》,有45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第一批绿色工程计划,78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绿色工程项目,项目投资总额76亿元人民币。自治区12个盟市都完成了编制本地区绿色工程计划工作,其中完成较好的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乌海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兴安盟,按期完成了下达的环境规划目标。组织编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组织了西辽河、嫩江水系内蒙古段水污染现状调查,开始编制《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了第四批日元贷款项目的两次三期调查,完成了13个项目的签约,贷款总额100亿日元。
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部分项目也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的整体规划之中,孪井滩水电、狼心山、哨子营水文站、生态环境监测站等9个单独工程项目共投资3166万元人民币。
1996年,自治区共安排污染治理项目112个,总投资2.43亿元,当年竣工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86亿元。竣工项目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1亿吨/年,治理废气能力213.8亿标立方米/年,治理固体废弃物24.9万吨/年。
1996年,完成了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23万平方公里烟控区和12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的复验工作,对包钢稀土三厂等10个单位的限期治理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包头市环保局对排氟企业实行了氟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九五”期间每年削减氟化物排放量100吨。给重点排氟企业确定了年度排氟许可值指标,对氟净化设施运行情况重点进行现场监理,对排氟源的排氟浓度和排氟量定期进行测试,排氟企业加快治理步伐,不断加强内部排氟设施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包头市第一化工厂在资金困难、遭受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增加投入按期完成工程。包钢烧结厂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如期完成了从工艺上消除氟污染的细磨工程,每年少用含氟精矿100多万吨。
为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成立了自治区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取得了国家环保局核发的废物进口环境风险评价证书。并授权满洲里、二连浩特市环保局在进口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行使盟、市级环保部门职权。本着限制进口、从严审批的原则,截至1996年底,共受理进口废物申请40多批,退运出境1批夹杂大量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废铝渣60吨以及5批放射性水平超标的废旧金属61.48吨。
1997年,编制完成了《“九五”期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限期治理计划》,计划纳入治理项目824项,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其中基本落实治理资金的项目有578个,占项目总数的76%,投资额6.2亿元。当年,全区安排污染治理项目329项,总投资1.28亿元,完成285项,完成投资额0.74亿元,对404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搬迁重污染企业18家。
1997年对固体废物进口加大了管理力度,制定了三级审批制度,全年清退出境5批受放射性污染的废旧金属64.34万吨,批准入境废旧钢、铜36.1万吨。
1998年,自治区环保局编制了《全区2000—2005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全区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561个,总投资9318.05万元。完成448项,完成投资9449.05万元。对48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搬迁重污染企业11家。全区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9.3万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28.22万标立方米/小时;新增固体废物处理能力21.76万吨/年。
1998年,对固体废物进口的审批作了更严格的限制,清退出境5批受放射性污染的废金属92.22吨。受理申请26批次,批准入境铜、铅、钢铁等(经自治区环保局复审向国家环保总局转报申请量)33万吨。
1999年,自治区确定了3个企业作为重点进行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单位。内蒙古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粉尘污染严重,对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污染。1998年,内蒙古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自治区限期治理和环保清洁生产审计重点单位,水泥厂重新评估,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投资2000万元,减少粉尘排放71 000吨/年,年经济效益1150万元。经验收监测,粉尘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被评为全区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对实施《西辽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周维德为组长的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邀请自治区计划、财政、城建等部门3次对西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进行筛选、调研,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争取到国债贷款、赠款5800万元用于赤峰、通辽两市污染处理建设。到1999年底,西辽河流域139家重点企业中,有62.6%的企业完成了治理工作,年削减化学需氧量47 027吨,西辽河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当年,西辽河从通辽市人辽宁省断面部分指标接近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完成了年度污染防治工作任务。1999年,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全区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方案》,对全区3046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达标治理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并于5月2日和22日分别在内蒙古电视台和《内蒙古日报》上公布了区级63家重点污染企业名单。组成4个工作组先后4次到各盟市、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11月14—15日召开了全区环保局长座谈会。自治区政府下达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自治区政府云布龙主席在讲话中要求“一控双达标”必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并作为领导干部环保目标责任制下达。
全区下达限期治理项目1345个,完成770个。截至1999年12月31日,全区3046家企业达标率达46.98%,其中,自治区级63家重点源达标率为38.1%,盟市级341家重点源达标率为38.12%,旗县级1181家重点源达标率为41.24%。
2000年,全区进一步展开了“一控双达标”攻坚战。召开了“一控双达标”工作调度会议,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一控双达标”大会战的紧急通知》,召开了全区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与各盟市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落实到人。对全区3046家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核实和分类指导,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先后3次组织检查调研组、行政监察舆论监督组、工作督察组,实地了解、指导、推动达标治理工作。对30家无任何行动的企业在《内蒙古日报》上曝光,给予黄牌警告;编制了12期工作简报,12册“一控双达标”工作手册,同时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台、《环保信息交流》开设栏目,实施追踪报道,发表稿件235篇,促进了“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开展。至2000年底,3046家污染企业治理达标率达到98.1%,累计完成治理投资22亿元。
三、“十五”期间
200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继续抓好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一些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全区环境质量比上一年总体略有好转,生态环境恶化速度有所降低。200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环保投入25.52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65%。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959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0.88%、82.72%和58.53%;工业废水年排放量2.10亿吨,排放达标率71.57%;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57亿吨,处理率34.99%;城市生活垃圾年处理总量116.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31.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40.3万吨,综合利用率30.30%。继续实施了呼和浩特、包头两市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的环保项目,截至2001年底,有9个项目竣工,又有9个项目开工,共完成18.1亿元人民币的环保项目。
200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保系统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及第四次全区环境保护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落实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433”工程为主线,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管理水平,全区环境质量比上一年总体略有好转,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3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环保投入33.3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92%。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5997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0.0%、78.9%和52.0%;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2.27亿吨,排放达标率69.3%;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49亿吨,处理率33.5%;城市生活垃圾年处理总量178.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40.4万吨,综合利用率27.5%。继续实施了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环保项目,大部分项目已竣工或即将竣工。同时,协调中日双方有关部门对需变更的个别项目进行调整,督促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00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保系统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落实全区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03年,草原、森林的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均取得新进展,部分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突出,多数监测城市的地下水和河流湖库存在超标现象,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2.86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年环保投入47.32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21%。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7960.5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64.0%、76.1%和54.0%;工业废水年排放量5.08亿吨,排放达标率63.9%;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72亿吨,处理率36.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64.53万吨,综合利用率32.5%。
为深化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公众环境安全,自治区环保局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突破:一是在全区开展了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重点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针对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开展了行业清理整顿工作;三是抓了重点城市和主要流域的污染防治;四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区加速推进了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工程;五是以发展有机食品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农业生态建设;六是强化核辐射环境监管,妥善处置危险化学品;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环境执法和监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200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12.08亿元,与2003年同比增长19.4%。全年环保投入66.31亿元,占同期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 517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64.2%、49.7%和29.9%;工业废水年排放量2.28亿吨,排放达标率61.13%;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97亿吨,处理率39.8%;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89.4万吨,综合利用率31.45%。自治区工业污染治理当年完成40 997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28 00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环保投资40 997万元。到年底,自治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657套,废水处理能力185.4万吨/日。
松辽水系,督查扎兰屯市的玖龙兴安纸桨有限公司污水治理工程,责令其停产治理。黑龙江水系,海拉尔区晨鸣纸业中段废水治理工程建成并通过验收。自治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88 048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40 246万元。到2004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434套,废气处理能力11 884万标立方米/时。
2005年,自治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44 752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15 912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投资28 840万元,到年底,自治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745套,废水处理能力234万吨/日。自治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当年完成投资94 287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23 57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投资70 709万元。到年底自治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521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3 914万标立方米/时。
四、“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经济总量大幅攀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在总体经济构成中要占很大比重,防治污染的任务艰巨。
2006年,全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63 972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42 685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投资21 287万元。全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218 060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179 469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气投资38 591万元。全区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投资额24 256.9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5024.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固体废物1671.4万元,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建设17 560.7万元。
2007年,全区污染减排取得进展,二氧化硫和和需氧量排放量实现“双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了主动防控。2007年全区主要污染物与2006年相比,除烟尘排放量基本持平外,其它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二氧化硫6.5%,工业粉尘25.7%,化学需氧量3.4%,氨氮11.6%,工业固体废物68.3%;全区主要工业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75.1%、二氧化硫42.4%、烟尘97.4%、粉尘90.7%,与2006年相比,分别提高7.9、18.3、0.6、5.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6.7%,提高12.7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4.0%和88.6%,提高4.8和13.8个百分点,烟尘排放达标率为69.9%,与2006年基本持平;单位GDP能耗下降4.2%,工业企业单位产值新鲜用水量下降17.0%;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下降2.8%。
2007年,环保能力建设和治理经费投入加大。经自治区环保局多方协调,国家环保总局、自治区财政厅均增加对环保能力建设和企业治理资金投入。全年安排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10 077万元,污染治理经费9920万元,共计19 997万元;争取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5367万元。
2008年,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治理污染投入明显增强。全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已经全部建立了独立的环保局。全年安排治理污染项目63个,投入11 750万元。
2008年,全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836套,比上年增加2.6%,废水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合计391.2万吨/日,同比增加30.3%;全年工业废水处理量88 345万吨,同比增加28.8%。
全年工业化学需氧量的产生量为49.81万吨,去除量36.80万吨,去除率73.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2.6%,增加8.9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8.7%,增加5.8个百分点。
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为266.95万吨,去除量为141.09万吨,去除率52.8%,比上年增加10.4个百分点;工业烟尘的产生量为2401.01万吨,去除量2358.17万吨,去除率98.2%,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工业粉尘的产生量为257.15万吨,去除量236.19万吨,去除率91.8%,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
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9.5%,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烟尘排放达标率78.7%,增加8.8个百分点;粉尘排放达标率92.5%,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污染治理效果明显。
2008年,环境保护及有关部门在治理工业固废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全区各盟市开展了对尾矿库及铀矿的环保检查。主要检查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竣工验收、环保设施和措施落实情况;尾矿库企业排,登记情况、尾矿库污染物达标情况;企业弃库、闭库环境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尾矿库是否影响饮用水源安全;检查尾矿库(坝)下游是否有居民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检查有关企业是否制定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对在隐患的尾矿库,要求责令限期治理。(2)加强进口废物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废物进口管理规定,对申报的进口废物进行严格审核。(3)按照环境保护部的部署,开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监管调查工作,进行危废申报登记,将危废产生及经营单位列入重点源进行监管。
一、“八五”期间
1995年,应完成限期治理项目89项,实际完成66项,完成投资额1348.45万元。关停并转企业2个,搬迁企业、车间各1个。
已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4个、型煤厂12个,建成烟尘控制区52个,面积124.0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3个,面积112.4平方公里。
二、“九五”期间
从1996年在自治区工业污染源普查和第二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工业污染排放系数调研基础上,编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九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绿色工程规划》,有45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第一批绿色工程计划,78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绿色工程项目,项目投资总额76亿元人民币。自治区12个盟市都完成了编制本地区绿色工程计划工作,其中完成较好的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乌海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兴安盟,按期完成了下达的环境规划目标。组织编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组织了西辽河、嫩江水系内蒙古段水污染现状调查,开始编制《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了第四批日元贷款项目的两次三期调查,完成了13个项目的签约,贷款总额100亿日元。
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部分项目也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的整体规划之中,孪井滩水电、狼心山、哨子营水文站、生态环境监测站等9个单独工程项目共投资3166万元人民币。
1996年,自治区共安排污染治理项目112个,总投资2.43亿元,当年竣工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86亿元。竣工项目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1亿吨/年,治理废气能力213.8亿标立方米/年,治理固体废弃物24.9万吨/年。
1996年,完成了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23万平方公里烟控区和12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的复验工作,对包钢稀土三厂等10个单位的限期治理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包头市环保局对排氟企业实行了氟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九五”期间每年削减氟化物排放量100吨。给重点排氟企业确定了年度排氟许可值指标,对氟净化设施运行情况重点进行现场监理,对排氟源的排氟浓度和排氟量定期进行测试,排氟企业加快治理步伐,不断加强内部排氟设施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包头市第一化工厂在资金困难、遭受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增加投入按期完成工程。包钢烧结厂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如期完成了从工艺上消除氟污染的细磨工程,每年少用含氟精矿100多万吨。
为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成立了自治区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取得了国家环保局核发的废物进口环境风险评价证书。并授权满洲里、二连浩特市环保局在进口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行使盟、市级环保部门职权。本着限制进口、从严审批的原则,截至1996年底,共受理进口废物申请40多批,退运出境1批夹杂大量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废铝渣60吨以及5批放射性水平超标的废旧金属61.48吨。
1997年,编制完成了《“九五”期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限期治理计划》,计划纳入治理项目824项,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其中基本落实治理资金的项目有578个,占项目总数的76%,投资额6.2亿元。当年,全区安排污染治理项目329项,总投资1.28亿元,完成285项,完成投资额0.74亿元,对404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搬迁重污染企业18家。
1997年对固体废物进口加大了管理力度,制定了三级审批制度,全年清退出境5批受放射性污染的废旧金属64.34万吨,批准入境废旧钢、铜36.1万吨。
1998年,自治区环保局编制了《全区2000—2005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全区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561个,总投资9318.05万元。完成448项,完成投资9449.05万元。对48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搬迁重污染企业11家。全区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9.3万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28.22万标立方米/小时;新增固体废物处理能力21.76万吨/年。
1998年,对固体废物进口的审批作了更严格的限制,清退出境5批受放射性污染的废金属92.22吨。受理申请26批次,批准入境铜、铅、钢铁等(经自治区环保局复审向国家环保总局转报申请量)33万吨。
1999年,自治区确定了3个企业作为重点进行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单位。内蒙古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粉尘污染严重,对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污染。1998年,内蒙古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自治区限期治理和环保清洁生产审计重点单位,水泥厂重新评估,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投资2000万元,减少粉尘排放71 000吨/年,年经济效益1150万元。经验收监测,粉尘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被评为全区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对实施《西辽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周维德为组长的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邀请自治区计划、财政、城建等部门3次对西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进行筛选、调研,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争取到国债贷款、赠款5800万元用于赤峰、通辽两市污染处理建设。到1999年底,西辽河流域139家重点企业中,有62.6%的企业完成了治理工作,年削减化学需氧量47 027吨,西辽河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当年,西辽河从通辽市人辽宁省断面部分指标接近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完成了年度污染防治工作任务。1999年,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全区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方案》,对全区3046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达标治理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并于5月2日和22日分别在内蒙古电视台和《内蒙古日报》上公布了区级63家重点污染企业名单。组成4个工作组先后4次到各盟市、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11月14—15日召开了全区环保局长座谈会。自治区政府下达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自治区政府云布龙主席在讲话中要求“一控双达标”必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并作为领导干部环保目标责任制下达。
全区下达限期治理项目1345个,完成770个。截至1999年12月31日,全区3046家企业达标率达46.98%,其中,自治区级63家重点源达标率为38.1%,盟市级341家重点源达标率为38.12%,旗县级1181家重点源达标率为41.24%。
2000年,全区进一步展开了“一控双达标”攻坚战。召开了“一控双达标”工作调度会议,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一控双达标”大会战的紧急通知》,召开了全区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与各盟市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落实到人。对全区3046家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核实和分类指导,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先后3次组织检查调研组、行政监察舆论监督组、工作督察组,实地了解、指导、推动达标治理工作。对30家无任何行动的企业在《内蒙古日报》上曝光,给予黄牌警告;编制了12期工作简报,12册“一控双达标”工作手册,同时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台、《环保信息交流》开设栏目,实施追踪报道,发表稿件235篇,促进了“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开展。至2000年底,3046家污染企业治理达标率达到98.1%,累计完成治理投资22亿元。
三、“十五”期间
200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继续抓好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一些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全区环境质量比上一年总体略有好转,生态环境恶化速度有所降低。200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环保投入25.52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65%。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959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0.88%、82.72%和58.53%;工业废水年排放量2.10亿吨,排放达标率71.57%;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57亿吨,处理率34.99%;城市生活垃圾年处理总量116.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31.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40.3万吨,综合利用率30.30%。继续实施了呼和浩特、包头两市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的环保项目,截至2001年底,有9个项目竣工,又有9个项目开工,共完成18.1亿元人民币的环保项目。
200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保系统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及第四次全区环境保护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落实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433”工程为主线,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管理水平,全区环境质量比上一年总体略有好转,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3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环保投入33.3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92%。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5997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0.0%、78.9%和52.0%;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2.27亿吨,排放达标率69.3%;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49亿吨,处理率33.5%;城市生活垃圾年处理总量178.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40.4万吨,综合利用率27.5%。继续实施了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环保项目,大部分项目已竣工或即将竣工。同时,协调中日双方有关部门对需变更的个别项目进行调整,督促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00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保系统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落实全区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03年,草原、森林的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均取得新进展,部分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突出,多数监测城市的地下水和河流湖库存在超标现象,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2.86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年环保投入47.32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21%。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7960.5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64.0%、76.1%和54.0%;工业废水年排放量5.08亿吨,排放达标率63.9%;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72亿吨,处理率36.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64.53万吨,综合利用率32.5%。
为深化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公众环境安全,自治区环保局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突破:一是在全区开展了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重点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针对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开展了行业清理整顿工作;三是抓了重点城市和主要流域的污染防治;四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区加速推进了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工程;五是以发展有机食品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农业生态建设;六是强化核辐射环境监管,妥善处置危险化学品;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环境执法和监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200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12.08亿元,与2003年同比增长19.4%。全年环保投入66.31亿元,占同期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 517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64.2%、49.7%和29.9%;工业废水年排放量2.28亿吨,排放达标率61.13%;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97亿吨,处理率39.8%;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89.4万吨,综合利用率31.45%。自治区工业污染治理当年完成40 997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28 00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环保投资40 997万元。到年底,自治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657套,废水处理能力185.4万吨/日。
松辽水系,督查扎兰屯市的玖龙兴安纸桨有限公司污水治理工程,责令其停产治理。黑龙江水系,海拉尔区晨鸣纸业中段废水治理工程建成并通过验收。自治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88 048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40 246万元。到2004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434套,废气处理能力11 884万标立方米/时。
2005年,自治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44 752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15 912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投资28 840万元,到年底,自治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745套,废水处理能力234万吨/日。自治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当年完成投资94 287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23 57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投资70 709万元。到年底自治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521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3 914万标立方米/时。
四、“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经济总量大幅攀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在总体经济构成中要占很大比重,防治污染的任务艰巨。
2006年,全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63 972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42 685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投资21 287万元。全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218 060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179 469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气投资38 591万元。全区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投资额24 256.9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5024.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固体废物1671.4万元,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建设17 560.7万元。
2007年,全区污染减排取得进展,二氧化硫和和需氧量排放量实现“双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了主动防控。2007年全区主要污染物与2006年相比,除烟尘排放量基本持平外,其它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二氧化硫6.5%,工业粉尘25.7%,化学需氧量3.4%,氨氮11.6%,工业固体废物68.3%;全区主要工业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75.1%、二氧化硫42.4%、烟尘97.4%、粉尘90.7%,与2006年相比,分别提高7.9、18.3、0.6、5.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6.7%,提高12.7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4.0%和88.6%,提高4.8和13.8个百分点,烟尘排放达标率为69.9%,与2006年基本持平;单位GDP能耗下降4.2%,工业企业单位产值新鲜用水量下降17.0%;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下降2.8%。
2007年,环保能力建设和治理经费投入加大。经自治区环保局多方协调,国家环保总局、自治区财政厅均增加对环保能力建设和企业治理资金投入。全年安排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10 077万元,污染治理经费9920万元,共计19 997万元;争取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5367万元。
2008年,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治理污染投入明显增强。全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已经全部建立了独立的环保局。全年安排治理污染项目63个,投入11 750万元。
2008年,全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836套,比上年增加2.6%,废水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合计391.2万吨/日,同比增加30.3%;全年工业废水处理量88 345万吨,同比增加28.8%。
全年工业化学需氧量的产生量为49.81万吨,去除量36.80万吨,去除率73.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2.6%,增加8.9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8.7%,增加5.8个百分点。
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为266.95万吨,去除量为141.09万吨,去除率52.8%,比上年增加10.4个百分点;工业烟尘的产生量为2401.01万吨,去除量2358.17万吨,去除率98.2%,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工业粉尘的产生量为257.15万吨,去除量236.19万吨,去除率91.8%,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
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9.5%,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烟尘排放达标率78.7%,增加8.8个百分点;粉尘排放达标率92.5%,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污染治理效果明显。
2008年,环境保护及有关部门在治理工业固废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全区各盟市开展了对尾矿库及铀矿的环保检查。主要检查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竣工验收、环保设施和措施落实情况;尾矿库企业排,登记情况、尾矿库污染物达标情况;企业弃库、闭库环境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尾矿库是否影响饮用水源安全;检查尾矿库(坝)下游是否有居民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检查有关企业是否制定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对在隐患的尾矿库,要求责令限期治理。(2)加强进口废物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废物进口管理规定,对申报的进口废物进行严格审核。(3)按照环境保护部的部署,开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监管调查工作,进行危废申报登记,将危废产生及经营单位列入重点源进行监管。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