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潜水
1.呼和浩特市区 位于大青山哈拉沁沟、乌素图沟冲积扇与小黑河冲积平原之间,地下水是呼和浩特市的唯一供水水源。1980年调查,呼和浩特市地区内生产井1059眼,年总开采量为8762万吨,城市及工业用水占70%以上,日平均开采为24万吨,其中深层水日开采为15.71万吨。
地下水动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潜水水位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下降影响范围约200平方公里,在山前倾斜平原区累积降幅为8米~20米,中部区为3米~8米,下部区为1米~3米。根据1980年计算,呼和浩特地区潜水年补给量为3376万吨,承压水年补给量仅为4522万吨,总年补给量约7898万吨。开采量相比亏864万吨。据多年的动态资料分析,人为的开采是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尤其深层承压水更为显著。
地下水水质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潜水水源主要遭受氰、酚、铬、硝酸盐氮等污染,硬度亦有明显升高趋势。氰化物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北工业区焦化厂下游,其中糖业、烟酒仓库机井水中氰化物含量为0.3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六倍。挥发酚:潜水的污染均在零星分布于市区范围内,含量变动较大,1980年在北山梁12号水井中酚含量为0.2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100倍。六价铬: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电镀工业附近,例如水修厂、阀门五七厂、市电子设备厂等附近,在1980年六价铬最高检出含量为0.7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14倍。硝酸盐氮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新、旧城市区和西北工业区。1980年硝酸盐氮大于10毫克/升,超标面积约27.67平方公里,最高含量为48.19毫克/升(旧城大北街),硝酸盐氮大于0.01毫克/升的面积为3.7平方公里,最高含量为0.26毫克/升,氨氮大于0.02毫克/升的面积为33.98平方公里,最高含量为10.78毫克/升,总硬度大于25德国度的面积主要分布在新、旧城区及西北工业区。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汞。最小超标0.17倍,最大超标9倍。有毒物、重金属、大肠菌群均未检出。1995年水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类,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通道街、西水磨地区水质较差,南营子水质较差,不宜饮用。“八五”期间,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历年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8.02%、50.68%,但1995年有明显好转。挥发酚、汞仅1995年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0%、20%,其余变化不明显。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5眼,监测项目15项,监测井超标率80%。污染水平位于6个监测城市之首。主要污染物为细菌总数和硝酸盐氮;污染最重的年度是1998年,主要是细菌总数和亚硝酸盐氮超标严重。1996年、1997年、1999年出现挥发酚超标,1997—1999年,氰化物出现超标,细菌总数、总硬度均连续5年出现超标,与“八五”期间对比,污染上升。细菌总数污染无显著变化。2000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和细菌总数,其中细菌总数污染相对较重。2005年,呼和浩特市监测潜水井4眼,测井超标率同2004年,为100%。其中总大肠菌群超标普遍,氨氮枯水期全部超标。
2.包头市市区 位于大青山、乌拉山山前昆都仑河、东达沟、本坝沟中冲洪积扇及黄河冲积平原之间。市区南有黄河通过,是包钢的供水水源。1980年,城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均开采地下水、主要含水层是第四系砂、砂砾石、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1981年,包头市在山前倾斜平原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工农业开采井1270眼,总开采地下水量382 658万吨/日,其中承压水为109 288万吨,工业采水量占29.4%。六价铬在共青农场以南的一、二机厂排污渠两侧及以东局部地段的检出全部超标。1979—1981年,潜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污染范围不稳定,硝酸盐氮的重污染范围主要分布在昆都仑河东侧,市区以南大部分地段及西部的土里,麻淖一带,亚硝酸盐氮主要分布于包钢厂区以及青山、东河两市区以南的大部分地段。潜水中氰化物的检出浓度未超标,主要分布在昆都仑河排污渠侧的包钢厂区至尾矿坝以南地区。酚的污染面积不大,且呈零星分布。承压水的污染范围为434平方公里,六项主要污染指标综合重污染范围为200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46%,主要分布于各扇形地的中下部。氟的重污染面积比往年有所减少,在黄河平原西南部,氟化物有轻度污染。六价铬,污染主要在一、二机厂、建华机械厂及本厂排污河槽两侧。硝酸盐、亚硝酸盐,重污染地段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建华机械厂、包钢厂区附近。氰化物、酚的污染均轻微。地下水总硬度,1974—1981年,监测区内大部分地段总硬度有上升的趋势,尤以昆都仑河扇形地的西南部及一、二机厂排污渠系两侧甚为严重,总硬度上升原因,主要是引污灌溉和潜水过量开采所致。
地下水动态:1965—1979年,地下水水位,潜水位下降5米~15米,承压水下降10米~24米,1980—1981年,仍趋于下降。昆都仑河扇形地的潜水,在1981年开采漏斗已扩展到80平方公里,边缘到中心的水位差增加到14米,从阎家梁到武银窖子形成了长达11公里的地下分水岭。在哈德门沟扇形地上部潜水开采漏斗为10.88平方公里,水位差17.0米、八拜沟扇形地上部潜水开采漏斗为19.55平方公里,水位差8.1米。阿善沟扇形地上部潜水开采漏斗为4.75平方公里,水位差4.6米。水质评价:氟、硝酸盐氮的污染较为严重。亚硝酸盐氮、六价铬次之。氰化物、酚局部污染。潜水较承压水污染严重。在867平方公里的监测区内(东达、本坝沟扇形地有63平方公里的潜水已消失),潜水的氟、六价铬等六项污染的综合重污染范围为643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74%。主要分布在各扇形地的中下部及黄河平原大部分地段。1981年,氟的重污染地段向西延伸到尾矿坝、全巴图至骆驼脖子一带,向南延伸到黄河沿岸,约398平方公里。总硬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为数不少的潜层水与承压水混合开采所致。
1987—1990年,每年监测314眼井,浅层井208眼,超标井数1眼~89眼。超标井数占监测井数的0.5%~42.8%。总硬度1987年超标率100%,最大值可达755.6毫克/升,但呈下降趋势,氟化物年均值虽然不超标,但最大值大于饮用水标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个别年度超标,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均较高,最大值不可计数。
“八五”期间,总硬度:超标率各年不同,最大为53.3%,最小为37.5%。超标点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溶解性总固体:超标率各年基本相近,为42.9%~50%。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氯化物:超标率18.7%~31.6%。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刘宝窑子冲洪积扇及黄河冲积平原的部分地段。硫酸盐:超标率15.6%~38.4%,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尾矿坝、包钢渣坝南侧、昆河排污渠东侧,其主要地段有零星分布。硝酸盐氮:检出率因各年监测点不同而不同,超标率从13.7%到30.7%变化。超标点主要分布于昆都仑区、东本扇的中下部、刘家窑子扇的部分地段及黄河平原有零星分布。亚硝酸盐氮:检出率50%~70%,超标率12.5%~34.4%。超标点分布于昆都仑扇形的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氟:检出率为97%以上,超标率24.1%~43.3%。超标点主要分布于昆都仑扇形地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挥发酚、氰:检出率、超标率均较小,个别超标点在包钢和化工厂附近分布。砷:检出率、超标率较小,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六价铬:个别年份检出率相对较大,但超标点较少。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刘家窑扇形地。“八五”期间,地下水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的污染逐年加重,污染范围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扩展。
3.赤峰市红山区 位于英金河的冲洪积平原上,地下水丰富,含水层为砂砾石、砂、砾碎石。地下水是赤峰市红山区主要的供水水源。1981年调查的工作区总面积约114平方公里,其中以赤峰市红山区为中心的50平方公里,作为环境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的范围。工作区内工业生产井及农业灌溉井约300余眼,日开采水量为20万吨左右。
地下水动态:赤峰地区地下水(潜水)动态变化,受气象因素控制明显,进入20世纪后,由于降水减少,地下水消耗多,补给量减少,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回升幅度很小。在河流一级阶地分布区,地下水埋深5米左右,水位下降0.5米~1.0米,水位变化幅度为0.5米以上,在远离河谷之边缘缓丘地带,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0~15米,水位下降1米~2米,地下水位变幅达1米以上。
地下水水质评价:赤峰地区地下水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单一,多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均小于1克/升,pH值稍大于7,但是在市区中的居民,工矿企业集中处,受生活、工业污染影响较大,地下水水质较差,除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以外,还出现了重碳酸氯化物钙型水,个别硫酸氯化物钠、钙型水。这些类型的水主要出现在东旱河以东的工业区。此外,潜水中硝酸根离子较多,在市区外大部虽小于25毫克/升,个别地点有超出45毫克/升,而市区内则大部分超出45毫克/升,个别出现大于100毫克/升。
1979年,监测数据表明,污染物以酚、铅、氰为主。各监测井,挥发酚的检出率50%~60%,超标率20%。铅的检出率70%,但基本无超标。氰的检出率为40%左右,均无超标。其次有汞、砷检出,个别有超标。就污染的特征看,以局部点污染为主,且不稳定,面上污染还未完全形成。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Ⅰ类。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总硬度、大肠菌群、硝酸盐氮和硫酸盐。硫酸盐超标倍数介于0.08~11.7之间。“八五”期间,总硬度、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历年均有超标,超标率分别为56.7%、43.3%、50.0%。“八五”期间,地下水污染中的总硬度、硝酸盐氮、矿化度在逐年上升,总硬度年增长速率为45.83毫克/升,矿化度年增长速率为49.6毫克/升,硝酸盐氮的年增长速率为7.34克/升。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5眼,监测项目17项,测井超标率在80%~85.7%之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大肠菌群污染普遍。总硬度污染无显著变化,硝酸盐氮呈不显著上升。1996—2000年,秩相关检验rs为0.9,移动平均值检验表明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
2005年,监测潜水井5眼,测井超标率同2004年,为40%,超标指标为总硬度和硝酸盐氮。
4.乌海市市区 地表是由东向西倾斜,黄河从西侧通过。市区中心高出水面达100多米。地下水来源于两个洪积扇。乌海市地处干旱缺水地带,年降水量在150毫米左右,在枯水期主要依靠黄河水补给,乌海市的饮用水主要取之于地下水。每年丰水期、枯水期采样两次。
1981年,丰水期在海勃湾区布置5个点,在654一厂、拉僧庙(泉水)、乌达电厂、五虎山各布置采样点一个,共计九个点。除矿化度有些偏高,个别点的汞、铬偏高外,其它均符合标准。矿化度普遍高的原因是地层岩石主要成分为石灰石,在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钙所引起的。铬主要是654一厂镀络车间的废水,由车间排入污水沟,排水沟离厂区的1#水井很近,水井又在漏斗区内。1#井水含铬一般在0.038毫克/升~0.049毫克/升。污水沟土壤含铬在0.1%以上。汞偏高主要在电厂水中为0.0018毫克/升,机修厂为0.0025毫克/升,大修厂(1980年监测结果)为0.0275毫克/升。
“七五”期间,乌海市每年监测20余眼井,硝酸盐氮浓度范围在0.5毫克/升~62.7毫克/升之间,最高浓度超标5倍左右。硫酸盐浓度范围在244.63毫克/升~450毫克/升之间,比其他地区偏高,五年中大肠菌群超标在30%~100%。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水质极差,细菌学指标为Ⅳ类。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氨氮、总硬度、氟化物、亚硝酸盐、大肠菌群、铅、硝酸盐氮、硫酸盐、镉、高锰酸盐指数。其中,氟化物超标率33.3%、总硬度超标率27%、氨氮超标率13.5%,亚硝酸盐氮超标率8.19%,其余项目超标率在8%以下。挥发酚、有毒物、重金属均未检出。“八五”期间,总硬度、氟化物和大肠菌群历年均有超标,平均超标率分别为24.02%、20.58%和23.92%。硫酸盐、六价铬污染状况有逐年减轻趋势。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铅、镉、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污染加重的趋势。总体看,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20眼,监测项目17项,测井超标率25%。污染相对最轻;超标率和超标倍数较低,但超标污染物项目多,有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氟化物、六价铬、镉和氯化物,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1999年较重。其次为氟化物和镉。与“八五”期间相比,污染下降。总硬度污染无显著变化。
5.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由呼伦贝尔盟监测站对海拉尔市部分地区饮用水井进行了监测,监测地区有:海拉尔河东、部分机关和居民区、毛纺厂、酒厂周围地区,河西玻璃厂周围地区,河西部分居民区,铁路部分居民区,农林屯部分居民区。井深3.2米~106米,分丰、枯两期采样。铁的含量最高超标33倍,检出率100%,这主要是本地区本底所致,非污染引起。在毛纺厂、酒厂、乳品厂废水区周围地下水色度较高。海拉尔市居民饮用的3米~10米的浅层水,这些水大部分已被工业、生活污水所污染。
“七五”期间,对16眼井进行了13个项目的监测,总硬度1990年超标87.5%,硝酸盐氮前三年不同程度的超标。挥发酚1990年超标35%以上。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只做了一年,其超标率100%。六价铬1988年度超标17%。
“八五”期间,1991年监测15个水源井,大肠菌群是污染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总硬度、氨氮。1992年监测18眼地下水源井,监测项目16项,主要污染物是大肠菌群,其次为细菌总数和硝酸盐氮。
“九五”期间,2000年上报水源井2眼,监测14项,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伊敏河是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重要水源地,监测断面位于海拉尔断桥。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28项。2005年主要指标的超标率及最大超标倍数为铁66.7%、4.3倍,锰42%、38.5倍,高锰酸盐指数58.3%、0.4倍。2003—2005年,铁的年样品超标率在66.7%~91.7%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1.6倍;锰的年样品超标率在42%~83.3%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43.9倍;高锰酸盐指数的年样品超标率在0%~58.3%之间(2003年不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2.9倍。
6.乌兰浩特市 浅层地下水质呈弱碱性。1995年经监测,有4个项目超标,大肠菌群超标,最大值75.7倍,氨氮超标,最大值17.1倍,硝酸盐氮超标,最大值0.4倍,高锰酸盐指数最大值超标1.1倍。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砷、铅、镉均未检出。
7.通辽市科尔沁区 潜水的污染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氮、酚、氰等,分布在市东部工业区。
“八五”期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总硬度变化不大,只在水质较差区呈逐年上升趋势。氟离子在温都花—迷力营子—双泡电厂一带有上升之势。挥发酚、氰化物、汞、总铬、砷历年变化不明显,氟、氨氮、亚硝酸盐氮高居不下,检出率、超标点逐渐增大,硝酸盐氮在部分地区逐年上升。
8.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1976年,由乌兰察布盟防疫站、集宁市卫生防疫站、集宁市环保监测站共同组织,对城区22平方公里的34眼水井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分析项目28项。汞超标率38%,最高值达0.0057毫克/升。六价铬超标率90%,这与集宁市轴承、车具等厂采用渗坑排放含铬废水有关。挥发酚12%超标。硝酸盐氮超标6.77倍,细菌总数超标6.5倍,大肠菌群最多达92个/升。1979年对桥西地下浅层水八眼水井,17个项目,调查面积4平方公里。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检出率100%,氨氮检出率62.5%,三态氮的等标污染负荷指数之和所占分担率为47%。挥发酚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2.64倍。硫化物有检出,超标37.5%。这与皮件厂排放废水有关。氟化物检出率100%,超标率87.5%,超标不多,与本底值高有关。
桥东区水井与市自来水水质监测分析:1981年对桥东区(市委院内)水井水质进行化验,同时对市委院内的自来水水质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自来水水质基本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集宁市自来水水源地远在察右前旗地域内,未受到污染),只有硝酸盐氮超过标准一倍多,总硬度46.16,氯化物较高,为202.59毫克/升。“七五”期间,集宁市每年监测14眼井,硝酸盐氮年均值在18.37毫克/升~55.57毫克/升之间,最高值达154毫克/升,超标14倍多。除1986年外其余年度超标率达100%,PH值最大值9.9,1987年超标率达64%,个别年度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总硬度和氯化物、氟化物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
“八五”期间,1995年地下水水质呈弱碱性,有7个项目超标。总硬度全部测点超标,最大值0.93倍,大肠菌群有83.3%测点超标,最大值39倍,细菌总数50%测点超标,最大值1.5倍,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均有33.3%测点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30倍和0.34倍,氟化物全部检出,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铅未检出。
1995年,地下水水质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Ⅳ类。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市中心地带细菌学指标为Ⅰ类,其余测点均为Ⅳ类。综合污染程度最重的是集宁市西郊地区、其次是集宁市东郊地区。主要污染因子是大肠菌群、总硬度、细菌总数、亚硝酸盐氮、氯化物、六价铬及氨氮。
“九五”期间,监测潜水井7眼,监测项目15项,污染相对较重,位居6个监测城市污染排序第二,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大肠菌群、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污染最重的年度是1997年,主要是亚硝酸盐氮污染,此外,1996年、1999年出现六价铬超标,细菌总数连续5年超标,1997—2000年,总硬度和硝酸盐氮均出现超标。总硬度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硝酸盐氮污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
2002年,监测7眼井,监测项目14项,总硬度除榆林湾50%超标外,其它6眼井超标率100%。硝酸盐氮有4眼井100%超标,大肠菌群有5眼井100%超标。
2002—2004年,2个水厂氟化物均超标,一水厂好于二水厂。二水厂的年超标率在67%~100%之间,最大超标1.6倍。2005年,个别高氟取水井被取缔,水质全面达标。
9.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00年监测井数3眼,监测项目24项,测井超标率66.7%,超标污染物为总硬度、硝酸盐氮。其中总硬度污染相对较重,与“八五”期间相对比,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硝酸盐氮呈不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其中总硬度污染普遍。“九五”期间,总硬度污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硝酸盐氮无显著变化。2005年,监测潜水井1眼,癖大肠菌群超标11倍,其它项目均不超标。
10.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地下水是临河市的唯一水源。临河区地下水为潜水,埋深1.5~3米,年变化幅度约2米左右,绝大部分水在径流过程中作垂直方向排泄(蒸发)。潜水的大量蒸发,致使在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作用带到了土壤的上层,使得潜水的矿化度提高。地下水的补给:临河地下水主要补给源:(1)灌溉渗入。(2)渠道渗漏。(3)黄河水渗入。(4)大气降水。1981年,巴彦淖尔盟环境监测站根据临河市地区水井的分布情况,共采集58眼井的水样,其中深水井(大于60米)4眼,浅水井(深度在15米~60米,大部分在20米左右,共51眼,敞口井3眼,采样井址大体上按250米的间隔掌握,对于重点污染源(医院、工厂等)四周都布置了采样点,监测了18个项目,共取得数据900余个,结果—明:总硬度平均值27.98,最高达42.06;pH平均值8.05,最高值8.5。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勘测公司对临河糖厂进行了地质勘测。当时地下水的pH值为7.6~7.8,总硬度最高值为25.50。一般在20左右。这说明,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临河市地下水的碱性,总硬度已明显提高;铁的平均含量为1.53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5倍。最高含量达5毫克/升~54毫克/升,电导率平均值为1322.7微欧姆/厘米,属矿化水。监测中发现,电导率随井的深度而变化,一般是上层水较大,中层水较小,深层水又变大。临河地区饮水用30米~60米深度的为好,打百米井无意义;砷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很高,据对57口井测定,52口井检出了砷,31口井超过饮用水标准,平均含量为0.019毫克/升。亚硝酸盐、细菌、大肠菌群在水中的含量很高,平均值已超过了饮用水标准。
“七五”期间,临河市1986年和1987年每年监测50多眼井,监测项目中总硬度超标率70%以上。氨氮超标率100%。挥发酚1987年超标29%以上。铁、锰超标98%,砷超标24%以上,氟化物1986年超标94%以上,水质差。
11.满洲里市“九五”期间,污染相对较重,主要污染物为氟化物,5年各监测井点均超标。1996年、1997年污染相对较重,经检验氟化物污染呈显著下降趋势。200
一、潜水
1.呼和浩特市区 位于大青山哈拉沁沟、乌素图沟冲积扇与小黑河冲积平原之间,地下水是呼和浩特市的唯一供水水源。1980年调查,呼和浩特市地区内生产井1059眼,年总开采量为8762万吨,城市及工业用水占70%以上,日平均开采为24万吨,其中深层水日开采为15.71万吨。
地下水动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潜水水位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下降影响范围约200平方公里,在山前倾斜平原区累积降幅为8米~20米,中部区为3米~8米,下部区为1米~3米。根据1980年计算,呼和浩特地区潜水年补给量为3376万吨,承压水年补给量仅为4522万吨,总年补给量约7898万吨。开采量相比亏864万吨。据多年的动态资料分析,人为的开采是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尤其深层承压水更为显著。
地下水水质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潜水水源主要遭受氰、酚、铬、硝酸盐氮等污染,硬度亦有明显升高趋势。氰化物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北工业区焦化厂下游,其中糖业、烟酒仓库机井水中氰化物含量为0.3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六倍。挥发酚:潜水的污染均在零星分布于市区范围内,含量变动较大,1980年在北山梁12号水井中酚含量为0.2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100倍。六价铬: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电镀工业附近,例如水修厂、阀门五七厂、市电子设备厂等附近,在1980年六价铬最高检出含量为0.7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14倍。硝酸盐氮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新、旧城市区和西北工业区。1980年硝酸盐氮大于10毫克/升,超标面积约27.67平方公里,最高含量为48.19毫克/升(旧城大北街),硝酸盐氮大于0.01毫克/升的面积为3.7平方公里,最高含量为0.26毫克/升,氨氮大于0.02毫克/升的面积为33.98平方公里,最高含量为10.78毫克/升,总硬度大于25德国度的面积主要分布在新、旧城区及西北工业区。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汞。最小超标0.17倍,最大超标9倍。有毒物、重金属、大肠菌群均未检出。1995年水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类,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通道街、西水磨地区水质较差,南营子水质较差,不宜饮用。“八五”期间,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历年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8.02%、50.68%,但1995年有明显好转。挥发酚、汞仅1995年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0%、20%,其余变化不明显。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5眼,监测项目15项,监测井超标率80%。污染水平位于6个监测城市之首。主要污染物为细菌总数和硝酸盐氮;污染最重的年度是1998年,主要是细菌总数和亚硝酸盐氮超标严重。1996年、1997年、1999年出现挥发酚超标,1997—1999年,氰化物出现超标,细菌总数、总硬度均连续5年出现超标,与“八五”期间对比,污染上升。细菌总数污染无显著变化。2000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和细菌总数,其中细菌总数污染相对较重。2005年,呼和浩特市监测潜水井4眼,测井超标率同2004年,为100%。其中总大肠菌群超标普遍,氨氮枯水期全部超标。
2.包头市市区 位于大青山、乌拉山山前昆都仑河、东达沟、本坝沟中冲洪积扇及黄河冲积平原之间。市区南有黄河通过,是包钢的供水水源。1980年,城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均开采地下水、主要含水层是第四系砂、砂砾石、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1981年,包头市在山前倾斜平原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工农业开采井1270眼,总开采地下水量382 658万吨/日,其中承压水为109 288万吨,工业采水量占29.4%。六价铬在共青农场以南的一、二机厂排污渠两侧及以东局部地段的检出全部超标。1979—1981年,潜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污染范围不稳定,硝酸盐氮的重污染范围主要分布在昆都仑河东侧,市区以南大部分地段及西部的土里,麻淖一带,亚硝酸盐氮主要分布于包钢厂区以及青山、东河两市区以南的大部分地段。潜水中氰化物的检出浓度未超标,主要分布在昆都仑河排污渠侧的包钢厂区至尾矿坝以南地区。酚的污染面积不大,且呈零星分布。承压水的污染范围为434平方公里,六项主要污染指标综合重污染范围为200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46%,主要分布于各扇形地的中下部。氟的重污染面积比往年有所减少,在黄河平原西南部,氟化物有轻度污染。六价铬,污染主要在一、二机厂、建华机械厂及本厂排污河槽两侧。硝酸盐、亚硝酸盐,重污染地段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建华机械厂、包钢厂区附近。氰化物、酚的污染均轻微。地下水总硬度,1974—1981年,监测区内大部分地段总硬度有上升的趋势,尤以昆都仑河扇形地的西南部及一、二机厂排污渠系两侧甚为严重,总硬度上升原因,主要是引污灌溉和潜水过量开采所致。
地下水动态:1965—1979年,地下水水位,潜水位下降5米~15米,承压水下降10米~24米,1980—1981年,仍趋于下降。昆都仑河扇形地的潜水,在1981年开采漏斗已扩展到80平方公里,边缘到中心的水位差增加到14米,从阎家梁到武银窖子形成了长达11公里的地下分水岭。在哈德门沟扇形地上部潜水开采漏斗为10.88平方公里,水位差17.0米、八拜沟扇形地上部潜水开采漏斗为19.55平方公里,水位差8.1米。阿善沟扇形地上部潜水开采漏斗为4.75平方公里,水位差4.6米。水质评价:氟、硝酸盐氮的污染较为严重。亚硝酸盐氮、六价铬次之。氰化物、酚局部污染。潜水较承压水污染严重。在867平方公里的监测区内(东达、本坝沟扇形地有63平方公里的潜水已消失),潜水的氟、六价铬等六项污染的综合重污染范围为643平方公里,占监测面积的74%。主要分布在各扇形地的中下部及黄河平原大部分地段。1981年,氟的重污染地段向西延伸到尾矿坝、全巴图至骆驼脖子一带,向南延伸到黄河沿岸,约398平方公里。总硬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为数不少的潜层水与承压水混合开采所致。
1987—1990年,每年监测314眼井,浅层井208眼,超标井数1眼~89眼。超标井数占监测井数的0.5%~42.8%。总硬度1987年超标率100%,最大值可达755.6毫克/升,但呈下降趋势,氟化物年均值虽然不超标,但最大值大于饮用水标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个别年度超标,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均较高,最大值不可计数。
“八五”期间,总硬度:超标率各年不同,最大为53.3%,最小为37.5%。超标点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溶解性总固体:超标率各年基本相近,为42.9%~50%。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氯化物:超标率18.7%~31.6%。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刘宝窑子冲洪积扇及黄河冲积平原的部分地段。硫酸盐:超标率15.6%~38.4%,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尾矿坝、包钢渣坝南侧、昆河排污渠东侧,其主要地段有零星分布。硝酸盐氮:检出率因各年监测点不同而不同,超标率从13.7%到30.7%变化。超标点主要分布于昆都仑区、东本扇的中下部、刘家窑子扇的部分地段及黄河平原有零星分布。亚硝酸盐氮:检出率50%~70%,超标率12.5%~34.4%。超标点分布于昆都仑扇形的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氟:检出率为97%以上,超标率24.1%~43.3%。超标点主要分布于昆都仑扇形地中下部及黄河冲积平原。挥发酚、氰:检出率、超标率均较小,个别超标点在包钢和化工厂附近分布。砷:检出率、超标率较小,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六价铬:个别年份检出率相对较大,但超标点较少。超标点主要分布于刘家窑扇形地。“八五”期间,地下水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的污染逐年加重,污染范围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扩展。
3.赤峰市红山区 位于英金河的冲洪积平原上,地下水丰富,含水层为砂砾石、砂、砾碎石。地下水是赤峰市红山区主要的供水水源。1981年调查的工作区总面积约114平方公里,其中以赤峰市红山区为中心的50平方公里,作为环境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的范围。工作区内工业生产井及农业灌溉井约300余眼,日开采水量为20万吨左右。
地下水动态:赤峰地区地下水(潜水)动态变化,受气象因素控制明显,进入20世纪后,由于降水减少,地下水消耗多,补给量减少,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回升幅度很小。在河流一级阶地分布区,地下水埋深5米左右,水位下降0.5米~1.0米,水位变化幅度为0.5米以上,在远离河谷之边缘缓丘地带,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0~15米,水位下降1米~2米,地下水位变幅达1米以上。
地下水水质评价:赤峰地区地下水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单一,多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均小于1克/升,pH值稍大于7,但是在市区中的居民,工矿企业集中处,受生活、工业污染影响较大,地下水水质较差,除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以外,还出现了重碳酸氯化物钙型水,个别硫酸氯化物钠、钙型水。这些类型的水主要出现在东旱河以东的工业区。此外,潜水中硝酸根离子较多,在市区外大部虽小于25毫克/升,个别地点有超出45毫克/升,而市区内则大部分超出45毫克/升,个别出现大于100毫克/升。
1979年,监测数据表明,污染物以酚、铅、氰为主。各监测井,挥发酚的检出率50%~60%,超标率20%。铅的检出率70%,但基本无超标。氰的检出率为40%左右,均无超标。其次有汞、砷检出,个别有超标。就污染的特征看,以局部点污染为主,且不稳定,面上污染还未完全形成。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Ⅰ类。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总硬度、大肠菌群、硝酸盐氮和硫酸盐。硫酸盐超标倍数介于0.08~11.7之间。“八五”期间,总硬度、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历年均有超标,超标率分别为56.7%、43.3%、50.0%。“八五”期间,地下水污染中的总硬度、硝酸盐氮、矿化度在逐年上升,总硬度年增长速率为45.83毫克/升,矿化度年增长速率为49.6毫克/升,硝酸盐氮的年增长速率为7.34克/升。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5眼,监测项目17项,测井超标率在80%~85.7%之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大肠菌群污染普遍。总硬度污染无显著变化,硝酸盐氮呈不显著上升。1996—2000年,秩相关检验rs为0.9,移动平均值检验表明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
2005年,监测潜水井5眼,测井超标率同2004年,为40%,超标指标为总硬度和硝酸盐氮。
4.乌海市市区 地表是由东向西倾斜,黄河从西侧通过。市区中心高出水面达100多米。地下水来源于两个洪积扇。乌海市地处干旱缺水地带,年降水量在150毫米左右,在枯水期主要依靠黄河水补给,乌海市的饮用水主要取之于地下水。每年丰水期、枯水期采样两次。
1981年,丰水期在海勃湾区布置5个点,在654一厂、拉僧庙(泉水)、乌达电厂、五虎山各布置采样点一个,共计九个点。除矿化度有些偏高,个别点的汞、铬偏高外,其它均符合标准。矿化度普遍高的原因是地层岩石主要成分为石灰石,在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钙所引起的。铬主要是654一厂镀络车间的废水,由车间排入污水沟,排水沟离厂区的1#水井很近,水井又在漏斗区内。1#井水含铬一般在0.038毫克/升~0.049毫克/升。污水沟土壤含铬在0.1%以上。汞偏高主要在电厂水中为0.0018毫克/升,机修厂为0.0025毫克/升,大修厂(1980年监测结果)为0.0275毫克/升。
“七五”期间,乌海市每年监测20余眼井,硝酸盐氮浓度范围在0.5毫克/升~62.7毫克/升之间,最高浓度超标5倍左右。硫酸盐浓度范围在244.63毫克/升~450毫克/升之间,比其他地区偏高,五年中大肠菌群超标在30%~100%。
1995年,水质呈弱碱性,水质极差,细菌学指标为Ⅳ类。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氨氮、总硬度、氟化物、亚硝酸盐、大肠菌群、铅、硝酸盐氮、硫酸盐、镉、高锰酸盐指数。其中,氟化物超标率33.3%、总硬度超标率27%、氨氮超标率13.5%,亚硝酸盐氮超标率8.19%,其余项目超标率在8%以下。挥发酚、有毒物、重金属均未检出。“八五”期间,总硬度、氟化物和大肠菌群历年均有超标,平均超标率分别为24.02%、20.58%和23.92%。硫酸盐、六价铬污染状况有逐年减轻趋势。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铅、镉、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污染加重的趋势。总体看,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
“九五”期间,监测井数20眼,监测项目17项,测井超标率25%。污染相对最轻;超标率和超标倍数较低,但超标污染物项目多,有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氟化物、六价铬、镉和氯化物,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1999年较重。其次为氟化物和镉。与“八五”期间相比,污染下降。总硬度污染无显著变化。
5.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由呼伦贝尔盟监测站对海拉尔市部分地区饮用水井进行了监测,监测地区有:海拉尔河东、部分机关和居民区、毛纺厂、酒厂周围地区,河西玻璃厂周围地区,河西部分居民区,铁路部分居民区,农林屯部分居民区。井深3.2米~106米,分丰、枯两期采样。铁的含量最高超标33倍,检出率100%,这主要是本地区本底所致,非污染引起。在毛纺厂、酒厂、乳品厂废水区周围地下水色度较高。海拉尔市居民饮用的3米~10米的浅层水,这些水大部分已被工业、生活污水所污染。
“七五”期间,对16眼井进行了13个项目的监测,总硬度1990年超标87.5%,硝酸盐氮前三年不同程度的超标。挥发酚1990年超标35%以上。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只做了一年,其超标率100%。六价铬1988年度超标17%。
“八五”期间,1991年监测15个水源井,大肠菌群是污染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总硬度、氨氮。1992年监测18眼地下水源井,监测项目16项,主要污染物是大肠菌群,其次为细菌总数和硝酸盐氮。
“九五”期间,2000年上报水源井2眼,监测14项,无超标污染物。
“十五”期间,伊敏河是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重要水源地,监测断面位于海拉尔断桥。监测项目为所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28项。2005年主要指标的超标率及最大超标倍数为铁66.7%、4.3倍,锰42%、38.5倍,高锰酸盐指数58.3%、0.4倍。2003—2005年,铁的年样品超标率在66.7%~91.7%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1.6倍;锰的年样品超标率在42%~83.3%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43.9倍;高锰酸盐指数的年样品超标率在0%~58.3%之间(2003年不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2.9倍。
6.乌兰浩特市 浅层地下水质呈弱碱性。1995年经监测,有4个项目超标,大肠菌群超标,最大值75.7倍,氨氮超标,最大值17.1倍,硝酸盐氮超标,最大值0.4倍,高锰酸盐指数最大值超标1.1倍。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砷、铅、镉均未检出。
7.通辽市科尔沁区 潜水的污染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氮、酚、氰等,分布在市东部工业区。
“八五”期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总硬度变化不大,只在水质较差区呈逐年上升趋势。氟离子在温都花—迷力营子—双泡电厂一带有上升之势。挥发酚、氰化物、汞、总铬、砷历年变化不明显,氟、氨氮、亚硝酸盐氮高居不下,检出率、超标点逐渐增大,硝酸盐氮在部分地区逐年上升。
8.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1976年,由乌兰察布盟防疫站、集宁市卫生防疫站、集宁市环保监测站共同组织,对城区22平方公里的34眼水井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分析项目28项。汞超标率38%,最高值达0.0057毫克/升。六价铬超标率90%,这与集宁市轴承、车具等厂采用渗坑排放含铬废水有关。挥发酚12%超标。硝酸盐氮超标6.77倍,细菌总数超标6.5倍,大肠菌群最多达92个/升。1979年对桥西地下浅层水八眼水井,17个项目,调查面积4平方公里。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检出率100%,氨氮检出率62.5%,三态氮的等标污染负荷指数之和所占分担率为47%。挥发酚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2.64倍。硫化物有检出,超标37.5%。这与皮件厂排放废水有关。氟化物检出率100%,超标率87.5%,超标不多,与本底值高有关。
桥东区水井与市自来水水质监测分析:1981年对桥东区(市委院内)水井水质进行化验,同时对市委院内的自来水水质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自来水水质基本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集宁市自来水水源地远在察右前旗地域内,未受到污染),只有硝酸盐氮超过标准一倍多,总硬度46.16,氯化物较高,为202.59毫克/升。“七五”期间,集宁市每年监测14眼井,硝酸盐氮年均值在18.37毫克/升~55.57毫克/升之间,最高值达154毫克/升,超标14倍多。除1986年外其余年度超标率达100%,PH值最大值9.9,1987年超标率达64%,个别年度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总硬度和氯化物、氟化物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
“八五”期间,1995年地下水水质呈弱碱性,有7个项目超标。总硬度全部测点超标,最大值0.93倍,大肠菌群有83.3%测点超标,最大值39倍,细菌总数50%测点超标,最大值1.5倍,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均有33.3%测点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30倍和0.34倍,氟化物全部检出,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铅未检出。
1995年,地下水水质总体水平为较差,细菌学指标为Ⅳ类。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市中心地带细菌学指标为Ⅰ类,其余测点均为Ⅳ类。综合污染程度最重的是集宁市西郊地区、其次是集宁市东郊地区。主要污染因子是大肠菌群、总硬度、细菌总数、亚硝酸盐氮、氯化物、六价铬及氨氮。
“九五”期间,监测潜水井7眼,监测项目15项,污染相对较重,位居6个监测城市污染排序第二,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大肠菌群、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污染最重的年度是1997年,主要是亚硝酸盐氮污染,此外,1996年、1999年出现六价铬超标,细菌总数连续5年超标,1997—2000年,总硬度和硝酸盐氮均出现超标。总硬度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硝酸盐氮污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
2002年,监测7眼井,监测项目14项,总硬度除榆林湾50%超标外,其它6眼井超标率100%。硝酸盐氮有4眼井100%超标,大肠菌群有5眼井100%超标。
2002—2004年,2个水厂氟化物均超标,一水厂好于二水厂。二水厂的年超标率在67%~100%之间,最大超标1.6倍。2005年,个别高氟取水井被取缔,水质全面达标。
9.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00年监测井数3眼,监测项目24项,测井超标率66.7%,超标污染物为总硬度、硝酸盐氮。其中总硬度污染相对较重,与“八五”期间相对比,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硝酸盐氮呈不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超标污染物有总硬度、硝酸盐氮,其中总硬度污染普遍。“九五”期间,总硬度污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硝酸盐氮无显著变化。2005年,监测潜水井1眼,癖大肠菌群超标11倍,其它项目均不超标。
10.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地下水是临河市的唯一水源。临河区地下水为潜水,埋深1.5~3米,年变化幅度约2米左右,绝大部分水在径流过程中作垂直方向排泄(蒸发)。潜水的大量蒸发,致使在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作用带到了土壤的上层,使得潜水的矿化度提高。地下水的补给:临河地下水主要补给源:(1)灌溉渗入。(2)渠道渗漏。(3)黄河水渗入。(4)大气降水。1981年,巴彦淖尔盟环境监测站根据临河市地区水井的分布情况,共采集58眼井的水样,其中深水井(大于60米)4眼,浅水井(深度在15米~60米,大部分在20米左右,共51眼,敞口井3眼,采样井址大体上按250米的间隔掌握,对于重点污染源(医院、工厂等)四周都布置了采样点,监测了18个项目,共取得数据900余个,结果—明:总硬度平均值27.98,最高达42.06;pH平均值8.05,最高值8.5。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勘测公司对临河糖厂进行了地质勘测。当时地下水的pH值为7.6~7.8,总硬度最高值为25.50。一般在20左右。这说明,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临河市地下水的碱性,总硬度已明显提高;铁的平均含量为1.53毫克/升,为饮用水标准的5倍。最高含量达5毫克/升~54毫克/升,电导率平均值为1322.7微欧姆/厘米,属矿化水。监测中发现,电导率随井的深度而变化,一般是上层水较大,中层水较小,深层水又变大。临河地区饮水用30米~60米深度的为好,打百米井无意义;砷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很高,据对57口井测定,52口井检出了砷,31口井超过饮用水标准,平均含量为0.019毫克/升。亚硝酸盐、细菌、大肠菌群在水中的含量很高,平均值已超过了饮用水标准。
“七五”期间,临河市1986年和1987年每年监测50多眼井,监测项目中总硬度超标率70%以上。氨氮超标率100%。挥发酚1987年超标29%以上。铁、锰超标98%,砷超标24%以上,氟化物1986年超标94%以上,水质差。
11.满洲里市“九五”期间,污染相对较重,主要污染物为氟化物,5年各监测井点均超标。1996年、1997年污染相对较重,经检验氟化物污染呈显著下降趋势。200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