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地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 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水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共有大小河流l 000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263.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14.3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378.15亿立方米。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的分布上差异很大,东部多于西部,山地丘陵多于高原。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中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区的30%,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自治区的天然降水量在100~4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减,其中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70%。
【水系】内蒙古分外流和内流两大水系。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是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外流水系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4个水系,流域面积为5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73亿立方米,主要汇入鄂霍次克海和渤海;内流水系有乌拉盖河、塔布河2个水系,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亿立方米 。
【土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植被】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河流】内蒙古主要河流有乌拉盖河、昌都河、锡林郭勒(蒙古语音译,郭勒即河流)、塔布河(即锡拉木伦河)、艾不盖河、额济纳河等。大部分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向。主要河流皆发源于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两侧。
【湖泊】内蒙古湖泊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之间的呼伦贝尔高原、西辽河平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丘陵区、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等广大地区。内蒙古的湖泊湖面小和湖水浅居多,淡水湖少和盐湖居多。只有少数接受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面和湖水深度较大。其中湖水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呼伦湖,500~1 000平方公里的有中蒙共享的贝尔湖,100~500平方公里的有乌梁素海、达里诺尔、查干诺尔、岱海、黄旗海等。全区湖泊80%以上属盐湖,是我国盐湖的重要分布区。
【山脉】内蒙古山脉蜿蜒数千里,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大兴安岭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 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 100~1 400米。阴山山脉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东西走向,属古老断块山。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南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长约1 200千米,平均海拔1 500~2 000米,山顶海拔2 000~2 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 000~1 500米。 贺兰山脉又称阿拉善山,均是蒙古语野骏马的不同谐音。地处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之东,银川平原以西,为内蒙古和宁夏界山。以山脊分水岭为界,西坡在阿拉善左旗境内,东坡属宁夏。南北走向,长约270公里,宽2 040公里。海拔2 000~2 500米,主峰在巴彦浩特镇东南达呼洛老山(银陕敖山),海拔3 556米,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高点。
【地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地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 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水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共有大小河流l 000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263.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14.3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378.15亿立方米。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的分布上差异很大,东部多于西部,山地丘陵多于高原。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中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区的30%,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自治区的天然降水量在100~4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减,其中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70%。
【水系】内蒙古分外流和内流两大水系。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是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外流水系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4个水系,流域面积为5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73亿立方米,主要汇入鄂霍次克海和渤海;内流水系有乌拉盖河、塔布河2个水系,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亿立方米 。
【土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植被】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河流】内蒙古主要河流有乌拉盖河、昌都河、锡林郭勒(蒙古语音译,郭勒即河流)、塔布河(即锡拉木伦河)、艾不盖河、额济纳河等。大部分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向。主要河流皆发源于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两侧。
【湖泊】内蒙古湖泊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之间的呼伦贝尔高原、西辽河平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丘陵区、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等广大地区。内蒙古的湖泊湖面小和湖水浅居多,淡水湖少和盐湖居多。只有少数接受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面和湖水深度较大。其中湖水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呼伦湖,500~1 000平方公里的有中蒙共享的贝尔湖,100~500平方公里的有乌梁素海、达里诺尔、查干诺尔、岱海、黄旗海等。全区湖泊80%以上属盐湖,是我国盐湖的重要分布区。
【山脉】内蒙古山脉蜿蜒数千里,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大兴安岭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 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 100~1 400米。阴山山脉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东西走向,属古老断块山。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南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长约1 200千米,平均海拔1 500~2 000米,山顶海拔2 000~2 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 000~1 500米。 贺兰山脉又称阿拉善山,均是蒙古语野骏马的不同谐音。地处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之东,银川平原以西,为内蒙古和宁夏界山。以山脊分水岭为界,西坡在阿拉善左旗境内,东坡属宁夏。南北走向,长约270公里,宽2 040公里。海拔2 000~2 500米,主峰在巴彦浩特镇东南达呼洛老山(银陕敖山),海拔3 556米,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高点。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