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织科研攻关
1.防治经验总结
1953年5月,自治区卫生厅在扎兰屯召开首届全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1948年后防治克山病的经验,并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克山病综合预防措施(“八好”措施)。为进一步落实防治措施,1954年,召开全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会后相继组建26个克山病急救中心或抢救组。
1959年10月,自治区在扎兰屯又一次召开全区克山病防治专业会议。会议总结1958—1959年克山病在呼伦贝尔地区大流行的经验教训,以及急型克山病抢救,慢型克山病治疗的经验。会议提出“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的协作,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工作方针。并结合全区克山病病区的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克山病防治“八好”措施,制定并通过“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的三项措施(即“三道防线”)。
1969年4月,受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负责,在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召开“全国卤碱(681)治疗克山病现场观摩会议”。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北京军区等部门和全国13个省(区)的有关人员出席会议。
1976年,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率先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服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1980年,在试点的基础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召开专门会议总结服硒防克的经验,初步认为补晒是有效的,于是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
随着克山病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各地改进补砸的方法,大多数病区由口服亚硒酸钠片逐步改为通过食用硒盐补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病区的经济结构和群众的饮食结构及习惯也发生明显变化。针对克山病病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地方病防治部门在及时总结以往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推广“改水、换粮、投硒、吃杂粮”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980—1982年,自治区先后在阿荣旗、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和扎兰屯市连续召开4次全区性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总结1980年前全区克山病防治的情况,部署以服用亚硒酸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科研任务,并确定在6个克山病重病旗县进行试点工作。
1984年3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包括克山病在内的全区地方病防治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议。会议期间,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自治区卫生厅等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内蒙古分会地方病学会、克山病大骨节病专题学组等学术团体及其分支机构,公开出版《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及《地方病防治》(内部)等学术性期刊和小报。2003年12月,公开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克山病防治研究》专著。
1989年6月,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班。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讲授克山病的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知识,接着在全区范围内开始克山病病情监测工作。
1999年6月,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二届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暨总结会议。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会议。
2.病因学研究
(1)流行病学调查
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阿荣旗6个新建村屯的病情动态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迁入的居民3~5年患病最多,并多发于儿童和生育期妇女,多出现于困难、不卫生、后来、吃发霉粮的人家。由此提示克山病致病因子的产生和传播与粮食及饮食有关。
1981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阿荣旗六合、三岔河乡8个自然村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新建村屯居民心脏物理诊察改变率远比老村屯高,新建村屯受侵袭对象主要是从非病区迁入的居民,外来人口居住3~5年后集中发病,居住5年后有下降趋势。表明不同人群对克山病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在人群中可能存在着免疫现象,提示病因有病毒、病菌感染的可能。
1985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进行自然慢型克山病发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结果表明,致病因子在病区依然存在。
(2)病区水质的分析研究和环境考察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与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今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一道对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克山病重病区的水源、水质进行过一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饮用土井水者患病率明显高于饮用泉水者;饮用距河流远的井水患病率高,饮用距河流近的井水患病率则低;水源周围有草甸子或明显污染源发病率也高。推测克山病致病因子可能与生物因素有关。1964—1974年,研究人员又对这一地区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做了病区和非病区对比含量的测定,结果病区高于非病区。
1973—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内外环境钼水平进行多次调查测定,结果显示病区玉米、小米、饮水、人发和尿中钥的含量均低于非病区。
1979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好鲁库—步登山高原沙地进行和克山病有关的综合调查,发现病区饮用水质总的矿物度低,尤以钙、镁离子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而二氧化硅含量比非病区高。经内外环境含量测定表明硒缺乏严重,该地区牲畜白肌病的流行范围基本上与克山病流行吻合。
1980—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地方病防治队、阿荣旗防治地方病办公室和喀喇沁旗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协作,对全区克山病病区旗县2500余分内外环境样品中硒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证实内蒙古克山病病区为低硒区,而且病区人群血、尿、头发中砸的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于是,据此提出晒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986年,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两级地方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所属7个研究所协作完成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克山病关系的综合考察,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水源、植物、粮食、膳食及动物组织中的硒、铜、锌、猛、铁等27种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认为:病区环境形成以低硒为中心的多种元素失调,有不利于心肌或拮抗硒的元素存在。于是又提出克山病的发生与以低硒为主及其他有关元素或某些因子失衡有关。
(3)粮食真菌与克山病病因关系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医学院、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在水土病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分析研究,并完成7批动物实验,复制出与克山病心肌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引起国内同专业研究者的注意。
1971年后,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从病区玉米、小米、小麦、高粱样品中培养分离真菌,结果镰刀菌属重病区急性发病户高于非病区和轻病区,并发现粮食上的半寄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储存当中的数量是逐渐变化的,到克山病发病前腐生真菌占绝对优势,从而提示应在腐生真菌中寻找与克山病有关的毒株。
从1990年开始,地方病研究部门对全区克山病病区粮食中的致病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病区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明显低于非病区:病区粮食中除硒含量低以外,其他生命元素如铜、锌、铁等也较低,而砷、汞等含量却较高,形成多种元素失调。呼伦贝尔盟在调查中发现,患克山病最多的人群是吃自产粮的农民,而吃供应粮的职工户患病情况则很轻。
(4)否定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内蒙古地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和病区现场验证性人群试验,从根本上否定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3.实验测试临床研究
(1)实验测试方面
围绕克山病进行的实验测试临床研究全区曾完成以下主要课题:(1)饮水中有机物与克山病关系的初步探讨;(2)克山病重病屯换水前后居民尿中肌红蛋白地对比测定;(3)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4)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酚酸类化合物的分析;(5)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区水中硫酸根、钙、镁总硬度的调查分析;(6)克山病患者血清抗心肌抗体测定;(7)钼的化学拮抗剂造成低钼条件对大白鼠心肌形态的研究;(8)586份样品硒测定结果的分析;(9)克山病血液生物化学初步研究;(10)血液流变性测定在克山病防治上的意义;(11)克山病病人血清结合珠蛋白的测定等。
(2)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方面
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今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开始对急型克山病早期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三项早期症状。20世纪60年代初,自治区医务工作者通过对607例痨型克山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制定痨型克山病的诊断标准。自1971年起,全区开始在急型克山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心肌酶学测定。
197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协作,对克山病早期诊断进行研究。
1978年,昭乌达盟卫生防疫站应用间接血凝集测定克山病患者血清心肌抗体,专家认为该方法可以作为克山病辅助诊断方法。同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病生教研室曾先后就克山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问题进行过研究。围绕心电图P波终末电势对慢型克山病的诊断做了深入探讨,其指标均被列入1982年全国克山病诊断指标之内。
针对克山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充血型心肌病变等特点,围绕克山病的临床治疗,先后进行中医药,蒙医药、中西结合,蒙西医结合和单纯应用西医西药进行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有加减生脉丸、自制三心丸、自拟养心煎剂,大剂量樟脑注射,卤碱疗法,洋地黄综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等。
20世纪70年代后,应用西医西药治疗克山病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一些,主要有肌酐、酚妥拉明、硝普钠、亚硒酸钠加维生素E、透明质酸酶、羊胸腺肽等药物的治疗研究等,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和洋地黄综合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疗效较好。
三、组织科研攻关
1.防治经验总结
1953年5月,自治区卫生厅在扎兰屯召开首届全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1948年后防治克山病的经验,并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克山病综合预防措施(“八好”措施)。为进一步落实防治措施,1954年,召开全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会后相继组建26个克山病急救中心或抢救组。
1959年10月,自治区在扎兰屯又一次召开全区克山病防治专业会议。会议总结1958—1959年克山病在呼伦贝尔地区大流行的经验教训,以及急型克山病抢救,慢型克山病治疗的经验。会议提出“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的协作,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工作方针。并结合全区克山病病区的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克山病防治“八好”措施,制定并通过“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的三项措施(即“三道防线”)。
1969年4月,受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负责,在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召开“全国卤碱(681)治疗克山病现场观摩会议”。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北京军区等部门和全国13个省(区)的有关人员出席会议。
1976年,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率先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服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1980年,在试点的基础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召开专门会议总结服硒防克的经验,初步认为补晒是有效的,于是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
随着克山病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各地改进补砸的方法,大多数病区由口服亚硒酸钠片逐步改为通过食用硒盐补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病区的经济结构和群众的饮食结构及习惯也发生明显变化。针对克山病病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地方病防治部门在及时总结以往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推广“改水、换粮、投硒、吃杂粮”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980—1982年,自治区先后在阿荣旗、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和扎兰屯市连续召开4次全区性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总结1980年前全区克山病防治的情况,部署以服用亚硒酸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科研任务,并确定在6个克山病重病旗县进行试点工作。
1984年3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包括克山病在内的全区地方病防治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议。会议期间,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自治区卫生厅等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内蒙古分会地方病学会、克山病大骨节病专题学组等学术团体及其分支机构,公开出版《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及《地方病防治》(内部)等学术性期刊和小报。2003年12月,公开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克山病防治研究》专著。
1989年6月,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班。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讲授克山病的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知识,接着在全区范围内开始克山病病情监测工作。
1999年6月,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二届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暨总结会议。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会议。
2.病因学研究
(1)流行病学调查
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阿荣旗6个新建村屯的病情动态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迁入的居民3~5年患病最多,并多发于儿童和生育期妇女,多出现于困难、不卫生、后来、吃发霉粮的人家。由此提示克山病致病因子的产生和传播与粮食及饮食有关。
1981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阿荣旗六合、三岔河乡8个自然村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新建村屯居民心脏物理诊察改变率远比老村屯高,新建村屯受侵袭对象主要是从非病区迁入的居民,外来人口居住3~5年后集中发病,居住5年后有下降趋势。表明不同人群对克山病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在人群中可能存在着免疫现象,提示病因有病毒、病菌感染的可能。
1985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进行自然慢型克山病发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结果表明,致病因子在病区依然存在。
(2)病区水质的分析研究和环境考察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与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今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一道对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克山病重病区的水源、水质进行过一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饮用土井水者患病率明显高于饮用泉水者;饮用距河流远的井水患病率高,饮用距河流近的井水患病率则低;水源周围有草甸子或明显污染源发病率也高。推测克山病致病因子可能与生物因素有关。1964—1974年,研究人员又对这一地区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做了病区和非病区对比含量的测定,结果病区高于非病区。
1973—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内外环境钼水平进行多次调查测定,结果显示病区玉米、小米、饮水、人发和尿中钥的含量均低于非病区。
1979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好鲁库—步登山高原沙地进行和克山病有关的综合调查,发现病区饮用水质总的矿物度低,尤以钙、镁离子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而二氧化硅含量比非病区高。经内外环境含量测定表明硒缺乏严重,该地区牲畜白肌病的流行范围基本上与克山病流行吻合。
1980—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地方病防治队、阿荣旗防治地方病办公室和喀喇沁旗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协作,对全区克山病病区旗县2500余分内外环境样品中硒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证实内蒙古克山病病区为低硒区,而且病区人群血、尿、头发中砸的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于是,据此提出晒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986年,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两级地方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所属7个研究所协作完成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克山病关系的综合考察,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水源、植物、粮食、膳食及动物组织中的硒、铜、锌、猛、铁等27种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认为:病区环境形成以低硒为中心的多种元素失调,有不利于心肌或拮抗硒的元素存在。于是又提出克山病的发生与以低硒为主及其他有关元素或某些因子失衡有关。
(3)粮食真菌与克山病病因关系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医学院、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在水土病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分析研究,并完成7批动物实验,复制出与克山病心肌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引起国内同专业研究者的注意。
1971年后,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从病区玉米、小米、小麦、高粱样品中培养分离真菌,结果镰刀菌属重病区急性发病户高于非病区和轻病区,并发现粮食上的半寄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储存当中的数量是逐渐变化的,到克山病发病前腐生真菌占绝对优势,从而提示应在腐生真菌中寻找与克山病有关的毒株。
从1990年开始,地方病研究部门对全区克山病病区粮食中的致病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病区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明显低于非病区:病区粮食中除硒含量低以外,其他生命元素如铜、锌、铁等也较低,而砷、汞等含量却较高,形成多种元素失调。呼伦贝尔盟在调查中发现,患克山病最多的人群是吃自产粮的农民,而吃供应粮的职工户患病情况则很轻。
(4)否定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内蒙古地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和病区现场验证性人群试验,从根本上否定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3.实验测试临床研究
(1)实验测试方面
围绕克山病进行的实验测试临床研究全区曾完成以下主要课题:(1)饮水中有机物与克山病关系的初步探讨;(2)克山病重病屯换水前后居民尿中肌红蛋白地对比测定;(3)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4)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酚酸类化合物的分析;(5)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区水中硫酸根、钙、镁总硬度的调查分析;(6)克山病患者血清抗心肌抗体测定;(7)钼的化学拮抗剂造成低钼条件对大白鼠心肌形态的研究;(8)586份样品硒测定结果的分析;(9)克山病血液生物化学初步研究;(10)血液流变性测定在克山病防治上的意义;(11)克山病病人血清结合珠蛋白的测定等。
(2)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方面
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今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开始对急型克山病早期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三项早期症状。20世纪60年代初,自治区医务工作者通过对607例痨型克山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制定痨型克山病的诊断标准。自1971年起,全区开始在急型克山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心肌酶学测定。
197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协作,对克山病早期诊断进行研究。
1978年,昭乌达盟卫生防疫站应用间接血凝集测定克山病患者血清心肌抗体,专家认为该方法可以作为克山病辅助诊断方法。同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病生教研室曾先后就克山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问题进行过研究。围绕心电图P波终末电势对慢型克山病的诊断做了深入探讨,其指标均被列入1982年全国克山病诊断指标之内。
针对克山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充血型心肌病变等特点,围绕克山病的临床治疗,先后进行中医药,蒙医药、中西结合,蒙西医结合和单纯应用西医西药进行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有加减生脉丸、自制三心丸、自拟养心煎剂,大剂量樟脑注射,卤碱疗法,洋地黄综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等。
20世纪70年代后,应用西医西药治疗克山病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一些,主要有肌酐、酚妥拉明、硝普钠、亚硒酸钠加维生素E、透明质酸酶、羊胸腺肽等药物的治疗研究等,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和洋地黄综合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疗效较好。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