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抢救治疗病人
1948年,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东三旗”)等地发生克山病流行,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新老中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1952年8月,为加强疫区防治克山病的力量,自治区从进行鼠疫防治的队伍中抽调30名高中级卫生防疫人员,在扎兰屯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防治克山病培训班。培训班使用的教材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区后自编的第一部《地方病防治讲义》。该讲义是在参考借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0年印发的《抚松县地方病防治工作资料汇编》和中国医科大学李德裕等从临床、病理、卫生方面所做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病区的实际编写而成。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又一次暴发急型克山病流行,病情来势迅猛,平均每天有11人发病,3人死亡。从1958年11月4日阿荣旗东风人民公社(图布新)丁家屯一位姓孙的村民发病起,至1959年2月29日阿荣旗火箭人民公社(伙尔其)一位姓张的村民发病止,在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207例,死亡296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38.0/10万和131.8/10万。与此同时,鄂伦春旗新垦区小二沟和大杨树也发现6例克山病患者。
此次急型克山病流行历时4个余月,抢救工作刚刚结束,群众正准备春耕,慢型克山病人又明显增多,以致影响耕田。于是,全体防治人员又立即转入对慢型克山病的治疗,经过8个余月的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患者大部分被治愈或好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呼伦贝尔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次克山病流行极为重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抢救病人”号召下,呼伦贝尔盟盟委动员全盟各级中、蒙、西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病区各旗市分片负责抢救治疗病人,动用各种可利用的交通工具送医送药,为病区人民发放防寒急需的棉花和布匹等物资。盟、旗各级均设立防治克山病指挥部,盟指挥部由1名副盟长常驻病区指挥,各病区旗市都有1位书记或旗市长坐镇第一线具体负责组织抢救治疗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派专机向克山病病区运送大批医护人员和药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负责人率领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专科学校、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等单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克山病抢救医疗队及时赶到病区现场,参与对患者的救治。全区各盟市也都纷纷派出医疗队,共同参加克山病的救治工作。党中央卫生部也先后多次派出各学科知名专家或专家小组,来到病区现场考察、指导克山病防治工作。
1.急型克山病的抢救治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一般老百姓常用的治疗方法只有刮痧等民间疗法。根据东北沦陷时期留下的资料进行的统计表明,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高达98.5%,其中许多患者根本没来得及接受治疗就已经死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通过防治时进行的现场调查和历史回顾性调查,对急型克山病的流行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①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区发病均在秋末冬初至次年春末,一般在当年的9月至翌年的3月,多在12月至翌年的1月形成高峰。据呼伦贝尔盟统计,当年12月至翌年1月发病者占总发病人数的14.7%。高峰年之间的间隔不等,无固定的周期性。但存在连续2年出现髙峰的现象(如呼伦贝尔盟在1951—1952年、1958—1959年),发病呈波浪型。②患者性别与年龄的构成方面,男女之比为1∶(2.5~3.9);年龄分布,育龄期妇女最多见,20~45岁的妇女约占总发病人数的50.4~60.4%,其次是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多发,特别是5~9岁儿童尤为突出。随着急型克山病减少,潜在型、慢型克山病在妇女儿童中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③克山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人群选择性。吃病区自产粮的农业人口多发,并多发生在人口较多、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也易发生在新迁入病区的农业户;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人群均可发病,但自产自食稻米的农户很少发病。纯牧区尚未发现有克山病流行。④克山病在新老垦区均有发病。呼伦贝尔盟开垦较晚,发病严重;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垦荒较早,仍有散发病人。从开荒耕耘建屯,到克山病发生,相距年限不等,一般无规律可循。⑤文献报道克山病发病需在病区连续生活3个月以上方能发生,内蒙古地区大量资料则在2年以上。据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病区出生者的检出率为5.08%,非病区出生者则为10.71%,二者差异显著。上述特点表明,内蒙古地区克山病的流行,在宏观上与北方其他省病区相一致,但在局部上与其他省区仍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在东部病区,1948年冬至1952年春,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857例,对克山病的抢救治疗主要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西医治疗克山病除采用樟脑大剂量注射外,配有镇静、止吐、升压,以及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等。中医治疗克山病,多应用急救回阳汤、四逆汤、雷击散等方剂进行辨证施治。
1958—1961年,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中蒙医院)向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布特哈旗等一些克山病发病严重的村、屯派出由中蒙医药人员共同组成的克山病防治队。据该院事后进行的总结统计,这期间该院派出的医疗队总共治疗急慢型克山病人322例,除11例死亡,8例无效外,其余病例全部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有效率为73.9%,总有效率为94.1%。
1958年冬,蒙医初次临症克山病,在与西医会诊后,蒙医认为,克山病与《四部医典》第三卷中的额斯星格升(宿食)、长哈(中寒)、切不尔哈崩(浮肿)等症类似,故以调整消化功能,祛风寒,温中,解毒,散郁,燥湿,利水,益气和安神为主对其进行施治。1958年冬天至1961年7月,蒙医共诊治克山病1203例,其中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23例,治疗慢型克山病患者953例,并对227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进行预防性投药,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从1962年开始,自治区从陕西省和黑龙江省引进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灵治疗急型克山病的先进经验,取得极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这先后还推广“静、氧、温、点、药、守”六字疗法等。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由20世纪40年时代时的45.5/10万,50年代时的49.5/10万,再下降为60年代时的26.0/10万和70年代时的10.0/10万,继而又下降为80年代时的1.5/10万。
1973年11月至1974年4月,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综合医疗队,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干沟乡小石砬村开展克山病的抢救治疗,用高渗葡萄糖加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2.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1959年,自治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召开以后,在全区范围内对普查出的慢型克山病进行普治。
通过在治疗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总结并形成一套通过家庭病床应用洋地黄为主,同时辅以中蒙医药进行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从而使经过治疗的慢型克山病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五年内的存活率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0%以下,上升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77.9%。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开展以洋地黄类药物为主的综合性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平均有效率达88%以上,这说明洋地黄类药物完全可以应用于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到1965年时,通过家庭病床,以洋地黄为主治疗慢型克山病的工作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这是慢型克山病治疗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时期用于慢型克山病治疗的还有细胞激活剂(肌苷)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及传统医药的加减生脉丸,活血化瘀法和自拟养心煎剂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一度兴起的卤碱(681)疗法,对改善部分慢型克山病患者的体征(如水肿、纳差、烦躁)和自觉症状(疲乏、心慌等)有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病区曾采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硝普钠等治疗慢型克山病,亦有一定疗效。如:1981年,曾采用血管扩张酚妥拉明加多巴胺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顽固性心力衰竭;1982年,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试用透明质酸酶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表明亦有肯定的疗效;198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用低分子羊胸腺肽(THF)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开展治疗观察,结果表明胸腺肽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得到改善;1986年,防治人员应用维生素E治疗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也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效果会更好。但是,不论采取什么疗法,慢型克山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对病人加强生活指导和生活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随访。否则,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年限都将受到影响。
一、抢救治疗病人
1948年,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东三旗”)等地发生克山病流行,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新老中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1952年8月,为加强疫区防治克山病的力量,自治区从进行鼠疫防治的队伍中抽调30名高中级卫生防疫人员,在扎兰屯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防治克山病培训班。培训班使用的教材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区后自编的第一部《地方病防治讲义》。该讲义是在参考借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0年印发的《抚松县地方病防治工作资料汇编》和中国医科大学李德裕等从临床、病理、卫生方面所做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病区的实际编写而成。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又一次暴发急型克山病流行,病情来势迅猛,平均每天有11人发病,3人死亡。从1958年11月4日阿荣旗东风人民公社(图布新)丁家屯一位姓孙的村民发病起,至1959年2月29日阿荣旗火箭人民公社(伙尔其)一位姓张的村民发病止,在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207例,死亡296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38.0/10万和131.8/10万。与此同时,鄂伦春旗新垦区小二沟和大杨树也发现6例克山病患者。
此次急型克山病流行历时4个余月,抢救工作刚刚结束,群众正准备春耕,慢型克山病人又明显增多,以致影响耕田。于是,全体防治人员又立即转入对慢型克山病的治疗,经过8个余月的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患者大部分被治愈或好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呼伦贝尔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次克山病流行极为重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抢救病人”号召下,呼伦贝尔盟盟委动员全盟各级中、蒙、西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病区各旗市分片负责抢救治疗病人,动用各种可利用的交通工具送医送药,为病区人民发放防寒急需的棉花和布匹等物资。盟、旗各级均设立防治克山病指挥部,盟指挥部由1名副盟长常驻病区指挥,各病区旗市都有1位书记或旗市长坐镇第一线具体负责组织抢救治疗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派专机向克山病病区运送大批医护人员和药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负责人率领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专科学校、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等单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克山病抢救医疗队及时赶到病区现场,参与对患者的救治。全区各盟市也都纷纷派出医疗队,共同参加克山病的救治工作。党中央卫生部也先后多次派出各学科知名专家或专家小组,来到病区现场考察、指导克山病防治工作。
1.急型克山病的抢救治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一般老百姓常用的治疗方法只有刮痧等民间疗法。根据东北沦陷时期留下的资料进行的统计表明,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高达98.5%,其中许多患者根本没来得及接受治疗就已经死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通过防治时进行的现场调查和历史回顾性调查,对急型克山病的流行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①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区发病均在秋末冬初至次年春末,一般在当年的9月至翌年的3月,多在12月至翌年的1月形成高峰。据呼伦贝尔盟统计,当年12月至翌年1月发病者占总发病人数的14.7%。高峰年之间的间隔不等,无固定的周期性。但存在连续2年出现髙峰的现象(如呼伦贝尔盟在1951—1952年、1958—1959年),发病呈波浪型。②患者性别与年龄的构成方面,男女之比为1∶(2.5~3.9);年龄分布,育龄期妇女最多见,20~45岁的妇女约占总发病人数的50.4~60.4%,其次是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多发,特别是5~9岁儿童尤为突出。随着急型克山病减少,潜在型、慢型克山病在妇女儿童中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③克山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人群选择性。吃病区自产粮的农业人口多发,并多发生在人口较多、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也易发生在新迁入病区的农业户;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人群均可发病,但自产自食稻米的农户很少发病。纯牧区尚未发现有克山病流行。④克山病在新老垦区均有发病。呼伦贝尔盟开垦较晚,发病严重;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垦荒较早,仍有散发病人。从开荒耕耘建屯,到克山病发生,相距年限不等,一般无规律可循。⑤文献报道克山病发病需在病区连续生活3个月以上方能发生,内蒙古地区大量资料则在2年以上。据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病区出生者的检出率为5.08%,非病区出生者则为10.71%,二者差异显著。上述特点表明,内蒙古地区克山病的流行,在宏观上与北方其他省病区相一致,但在局部上与其他省区仍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在东部病区,1948年冬至1952年春,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857例,对克山病的抢救治疗主要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西医治疗克山病除采用樟脑大剂量注射外,配有镇静、止吐、升压,以及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等。中医治疗克山病,多应用急救回阳汤、四逆汤、雷击散等方剂进行辨证施治。
1958—1961年,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中蒙医院)向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布特哈旗等一些克山病发病严重的村、屯派出由中蒙医药人员共同组成的克山病防治队。据该院事后进行的总结统计,这期间该院派出的医疗队总共治疗急慢型克山病人322例,除11例死亡,8例无效外,其余病例全部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有效率为73.9%,总有效率为94.1%。
1958年冬,蒙医初次临症克山病,在与西医会诊后,蒙医认为,克山病与《四部医典》第三卷中的额斯星格升(宿食)、长哈(中寒)、切不尔哈崩(浮肿)等症类似,故以调整消化功能,祛风寒,温中,解毒,散郁,燥湿,利水,益气和安神为主对其进行施治。1958年冬天至1961年7月,蒙医共诊治克山病1203例,其中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23例,治疗慢型克山病患者953例,并对227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进行预防性投药,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从1962年开始,自治区从陕西省和黑龙江省引进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灵治疗急型克山病的先进经验,取得极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这先后还推广“静、氧、温、点、药、守”六字疗法等。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由20世纪40年时代时的45.5/10万,50年代时的49.5/10万,再下降为60年代时的26.0/10万和70年代时的10.0/10万,继而又下降为80年代时的1.5/10万。
1973年11月至1974年4月,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综合医疗队,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干沟乡小石砬村开展克山病的抢救治疗,用高渗葡萄糖加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2.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1959年,自治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召开以后,在全区范围内对普查出的慢型克山病进行普治。
通过在治疗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总结并形成一套通过家庭病床应用洋地黄为主,同时辅以中蒙医药进行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从而使经过治疗的慢型克山病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五年内的存活率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0%以下,上升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77.9%。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开展以洋地黄类药物为主的综合性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平均有效率达88%以上,这说明洋地黄类药物完全可以应用于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到1965年时,通过家庭病床,以洋地黄为主治疗慢型克山病的工作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这是慢型克山病治疗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时期用于慢型克山病治疗的还有细胞激活剂(肌苷)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及传统医药的加减生脉丸,活血化瘀法和自拟养心煎剂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一度兴起的卤碱(681)疗法,对改善部分慢型克山病患者的体征(如水肿、纳差、烦躁)和自觉症状(疲乏、心慌等)有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病区曾采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硝普钠等治疗慢型克山病,亦有一定疗效。如:1981年,曾采用血管扩张酚妥拉明加多巴胺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顽固性心力衰竭;1982年,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试用透明质酸酶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表明亦有肯定的疗效;198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用低分子羊胸腺肽(THF)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开展治疗观察,结果表明胸腺肽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得到改善;1986年,防治人员应用维生素E治疗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也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效果会更好。但是,不论采取什么疗法,慢型克山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对病人加强生活指导和生活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随访。否则,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年限都将受到影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