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防治
1.宣传动员群众
急型克山病常发生在每年的冬季,患病的人群多为居住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贫困的居民,而且新由外地迁来的人家极易感染,并有家庭发病的倾向。卫生防疫人员在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时,用的是既容易听懂,读来又朗朗上口,听后还便于记忆、传播的顺口溜形式。
“头场雪,三九天,杀年猪,过小年”讲的是克山病的多发时间。
“北风口,尿炕地,头顶锅,马架房”告诉人们的则是克山病的多发地区、地点。
“新来户,贫困户,多病户,多子女户,不卫生户”宣传的则是最容易感染克山病的家庭。
“寒冷刺激,精神冲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说的则是能导致克山病发病的诱因。
针对上述急型克山病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关于克山病病因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克山病防治工作者还从“防寒,防烟,防潮,防止诱因,搞好卫生”入手,提出“苫好房,抹好墙,修好烟筒,扒好炕,打好间壁,糊好门窗,掏好水井,修好茅厕”等“八好”预防行动方针。而“八好”行动,实际上就是后来实行的克山病综合性防治措施的雏形。
2.三道防线
1958年冬季,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再次暴发克山病流行,该盟的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三旗)平均每日发生急型克山病11人,死亡3人。全盟年均发病率飙升为538/10万,病死率高达25%。1959年,呼伦贝尔盟的克山病疫情依然居高不下,发病率仍保持在325/10万左右,病情更趋复杂,病死率一度上升到43%。两年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987例,病死629例。
面对克山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实行的“八好”预防措施受到冲击,单靠控制诱因是不可能预防克山病的发生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防治克山病战略行动方针。并根据防治过程中掌握和发现的克山病的流行规律,以及有关克山病发生原因的传染、中毒、营养缺乏病因学说,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先前制定的防治克山病“八好”措施进行补充修订。补充修订后的克山病防治措施由三句话20个字组成:“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综合预防
具体内容有8条:①居住条件改造好;②饮食卫生改善好;③粮食蔬菜调剂好;④环境卫生保持好;⑤妇幼保健开展好;⑥卫生宣传普及好;⑦生产、防克结合好;⑧村屯建设规划好。这8条后来被人们称为“新八好”。
第二道防线:普查普治,抢救治疗
具体内容是: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对检出的病人登记造册,采取防治措施,并对病人进行生活指导。旗县以下医疗机构分片包干承担治疗任务,加强巡回医疗,搞好家庭病床,减少潜在型转急型,慢型转急型的发病率。同时,掌握病情动态,一经发现急型患者立即就地抢救。旗、县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医疗队到病区开展防治,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医疗人员。各级克山病防治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都要坚持“四勤”(勤走、勤问、勤检查、勤会诊),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制度。
第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防克组织
具体内容是:从指挥部门到具体防治机构,要建立健全渠道畅通的管理、信息与工作网络。乡以上行政及主管部门要建立有防克指挥部,生产大队、小队则分别设置防克领导小组和防克员。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参加,统筹安排,坐镇指挥。对村屯防克工作实行五负责制:①综合预防,由生产队长管;②宣传教育,由政治队长管;③“四勤四早”,由防治员管;④病情报告,由家属、亲邻负责;⑤抢救治疗,由管片医生管。
随着克山病病因学研究取得进展,克山病的预防在1963年以后又改进归纳为“四改”“三防”,即“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改善膳食搭配,改善水质”和“防寒,防潮,防止粮食霉变”。
1961—1966年,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开展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克山病综合防治时,国家出资为老革命根据地和喀喇沁旗克山病重病区旺业甸、美林沟和四十家子的群众改造居住的“马架房”712户、2058间,并对改造后的病区居民住房提出实现“五化”的要求,即烟囱上房化(使1960间房的烟囱建在房顶)、居室顶棚化(为2642间居民住房吊了顶棚)、窗户玻璃化、喝水暖瓶化(不喝生水)、小便地盆化(夜间不到屋外小便,防止寒冷刺激)。
另外,国家在喀喇沁旗克山病病区修建深坑防寒厕所2214个,猪鸭等家养畜圈1012个,并且打汲水井12眼、深水井1眼,修建2个公共浴池。
1980年前后,随着区外服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经验的引进,服硒成为预防克山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自治区为此共投资100余万元资金。1978—1983年,仅6个重病旗(县)就累计服硒1060余万人份。
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最早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地区之一。1976年以来,该盟的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服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自治区东部地区急型克山病的发生病例数由1948—1949年的779例下降为1977—1978年的437例,发病率由20世纪40年代的454.7/10万下降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32.7/10万。
改革开放后,随着病区居民生活水平、营养状况的改善,各种防治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克山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1984年全区急型克山病例数下降到仅有20例,发病率为1.7/10万。全区从1986年后一直没有发现有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潜在型克山病、慢型克山病的检出率亦由1982年的6.63%和2.55%下降为1995年的1.64%和0.41%。
3.加强病情监测
从1986年开始,自治区按照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下发的(〔1982〕31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考核标准”及“内蒙古考核验收标准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开展克山病病区防治效果考核验收工作,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和病情控制程度三个方面,对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的8个病区旗县区进行克山病防治效果的考核验收,卫生部的领导亦亲临现场视察和指导考核工作。
1990年,自治区在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莫力达瓦旗宝山镇腰小泉子自然屯、喀喇沁旗美林乡小美林自然屯建立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到1994年通过5年连续监测,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但新的潜在型克山病和慢型克山病仍时有发生。三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5.09%,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56%。5年间新发生潜在型克山病15例,潜在型克山病转为正常10例,转为慢型2例,死亡2例。此外,7例慢型克山病病人,5年间死亡3例,新发2例。
1995—1999年,对上述的3个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进行监测,第二个5年监测亦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3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4.83%,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43%。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潜在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35.35/10000,慢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
1997年、1998年分别对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开展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阿荣旗分层抽样调查6个乡18个自然屯9495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65%,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59%;莫力达瓦旗分层抽样调查5个乡,15个自然屯,5337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38%,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41%。
1999年,对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鄂伦春旗开展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1997—1999年,呼伦贝尔盟4个旗县(市)共抽样调查19个乡(镇)、55个村屯,临床体检19017人,检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19人,慢型克山病人82人,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5%和0.43%。
2002—200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派遣工作组,先后对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的克山病老疫区进行两次抽样检测调查。在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天太永村全国克山病监测点调查的482名居民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4.15%;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0.83%;描记心电图467份,异常心电图51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10.92%。在多伦县十五号乡、上都河乡历史克山病重病村屯小石粒、老北沟村调查的125名重点好发人群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16%;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3.23%;描记心电图135份,异常心电图27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20%。
2005年,党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展克山病的调查及治疗项目。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选取15个自然村,共计对1600人进行克山病病情调查,并对160例潜、慢型克山病病人采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心肌能量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的效果。
至2005年,全区12个克山病病区旗县(市、区)中,已经有2/3达到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的标准。
二、综合防治
1.宣传动员群众
急型克山病常发生在每年的冬季,患病的人群多为居住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贫困的居民,而且新由外地迁来的人家极易感染,并有家庭发病的倾向。卫生防疫人员在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时,用的是既容易听懂,读来又朗朗上口,听后还便于记忆、传播的顺口溜形式。
“头场雪,三九天,杀年猪,过小年”讲的是克山病的多发时间。
“北风口,尿炕地,头顶锅,马架房”告诉人们的则是克山病的多发地区、地点。
“新来户,贫困户,多病户,多子女户,不卫生户”宣传的则是最容易感染克山病的家庭。
“寒冷刺激,精神冲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说的则是能导致克山病发病的诱因。
针对上述急型克山病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关于克山病病因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克山病防治工作者还从“防寒,防烟,防潮,防止诱因,搞好卫生”入手,提出“苫好房,抹好墙,修好烟筒,扒好炕,打好间壁,糊好门窗,掏好水井,修好茅厕”等“八好”预防行动方针。而“八好”行动,实际上就是后来实行的克山病综合性防治措施的雏形。
2.三道防线
1958年冬季,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再次暴发克山病流行,该盟的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三旗)平均每日发生急型克山病11人,死亡3人。全盟年均发病率飙升为538/10万,病死率高达25%。1959年,呼伦贝尔盟的克山病疫情依然居高不下,发病率仍保持在325/10万左右,病情更趋复杂,病死率一度上升到43%。两年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987例,病死629例。
面对克山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实行的“八好”预防措施受到冲击,单靠控制诱因是不可能预防克山病的发生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防治克山病战略行动方针。并根据防治过程中掌握和发现的克山病的流行规律,以及有关克山病发生原因的传染、中毒、营养缺乏病因学说,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先前制定的防治克山病“八好”措施进行补充修订。补充修订后的克山病防治措施由三句话20个字组成:“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综合预防
具体内容有8条:①居住条件改造好;②饮食卫生改善好;③粮食蔬菜调剂好;④环境卫生保持好;⑤妇幼保健开展好;⑥卫生宣传普及好;⑦生产、防克结合好;⑧村屯建设规划好。这8条后来被人们称为“新八好”。
第二道防线:普查普治,抢救治疗
具体内容是: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对检出的病人登记造册,采取防治措施,并对病人进行生活指导。旗县以下医疗机构分片包干承担治疗任务,加强巡回医疗,搞好家庭病床,减少潜在型转急型,慢型转急型的发病率。同时,掌握病情动态,一经发现急型患者立即就地抢救。旗、县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医疗队到病区开展防治,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医疗人员。各级克山病防治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都要坚持“四勤”(勤走、勤问、勤检查、勤会诊),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制度。
第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防克组织
具体内容是:从指挥部门到具体防治机构,要建立健全渠道畅通的管理、信息与工作网络。乡以上行政及主管部门要建立有防克指挥部,生产大队、小队则分别设置防克领导小组和防克员。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参加,统筹安排,坐镇指挥。对村屯防克工作实行五负责制:①综合预防,由生产队长管;②宣传教育,由政治队长管;③“四勤四早”,由防治员管;④病情报告,由家属、亲邻负责;⑤抢救治疗,由管片医生管。
随着克山病病因学研究取得进展,克山病的预防在1963年以后又改进归纳为“四改”“三防”,即“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改善膳食搭配,改善水质”和“防寒,防潮,防止粮食霉变”。
1961—1966年,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开展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克山病综合防治时,国家出资为老革命根据地和喀喇沁旗克山病重病区旺业甸、美林沟和四十家子的群众改造居住的“马架房”712户、2058间,并对改造后的病区居民住房提出实现“五化”的要求,即烟囱上房化(使1960间房的烟囱建在房顶)、居室顶棚化(为2642间居民住房吊了顶棚)、窗户玻璃化、喝水暖瓶化(不喝生水)、小便地盆化(夜间不到屋外小便,防止寒冷刺激)。
另外,国家在喀喇沁旗克山病病区修建深坑防寒厕所2214个,猪鸭等家养畜圈1012个,并且打汲水井12眼、深水井1眼,修建2个公共浴池。
1980年前后,随着区外服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经验的引进,服硒成为预防克山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自治区为此共投资100余万元资金。1978—1983年,仅6个重病旗(县)就累计服硒1060余万人份。
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最早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地区之一。1976年以来,该盟的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服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自治区东部地区急型克山病的发生病例数由1948—1949年的779例下降为1977—1978年的437例,发病率由20世纪40年代的454.7/10万下降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32.7/10万。
改革开放后,随着病区居民生活水平、营养状况的改善,各种防治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克山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1984年全区急型克山病例数下降到仅有20例,发病率为1.7/10万。全区从1986年后一直没有发现有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潜在型克山病、慢型克山病的检出率亦由1982年的6.63%和2.55%下降为1995年的1.64%和0.41%。
3.加强病情监测
从1986年开始,自治区按照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下发的(〔1982〕31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考核标准”及“内蒙古考核验收标准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开展克山病病区防治效果考核验收工作,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和病情控制程度三个方面,对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的8个病区旗县区进行克山病防治效果的考核验收,卫生部的领导亦亲临现场视察和指导考核工作。
1990年,自治区在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莫力达瓦旗宝山镇腰小泉子自然屯、喀喇沁旗美林乡小美林自然屯建立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到1994年通过5年连续监测,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但新的潜在型克山病和慢型克山病仍时有发生。三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5.09%,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56%。5年间新发生潜在型克山病15例,潜在型克山病转为正常10例,转为慢型2例,死亡2例。此外,7例慢型克山病病人,5年间死亡3例,新发2例。
1995—1999年,对上述的3个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进行监测,第二个5年监测亦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3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4.83%,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43%。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潜在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35.35/10000,慢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
1997年、1998年分别对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开展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阿荣旗分层抽样调查6个乡18个自然屯9495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65%,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59%;莫力达瓦旗分层抽样调查5个乡,15个自然屯,5337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38%,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41%。
1999年,对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鄂伦春旗开展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1997—1999年,呼伦贝尔盟4个旗县(市)共抽样调查19个乡(镇)、55个村屯,临床体检19017人,检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19人,慢型克山病人82人,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5%和0.43%。
2002—200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派遣工作组,先后对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的克山病老疫区进行两次抽样检测调查。在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天太永村全国克山病监测点调查的482名居民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4.15%;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0.83%;描记心电图467份,异常心电图51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10.92%。在多伦县十五号乡、上都河乡历史克山病重病村屯小石粒、老北沟村调查的125名重点好发人群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16%;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3.23%;描记心电图135份,异常心电图27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20%。
2005年,党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展克山病的调查及治疗项目。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选取15个自然村,共计对1600人进行克山病病情调查,并对160例潜、慢型克山病病人采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心肌能量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的效果。
至2005年,全区12个克山病病区旗县(市、区)中,已经有2/3达到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的标准。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