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发生在中国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过渡地带上,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安徽、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主要发生在农村。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急型多发生在冬季,而慢型和亚急型则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本病主要的患病人群为农业人口中的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断奶后学龄前儿童及自产自给的农民,且有家庭发病倾向。病区的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发病。
克山病在内蒙古的主要流行区位于东经114.85°~126.1°,北纬41.58°~49.8°。涉及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包括呼伦贝尔市的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鄂伦春旗,赤峰市的松山区、克什克腾旗、宁城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多伦县和兴安盟的扎赉特旗等4个盟市12个旗县区的129个乡镇苏木1022个村屯,与黑龙江、河北等省的克山病病区毗邻。病区旗县人口为422.47万,病区总人口数为184.4万。2004年底,有现患病人2.3万人,为历史最低水平。
一、自治区成立前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克山病主要流行于现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等地区。
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垦荒较早,曾在1918年、1922年、1943年发生过。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罗圈铺屯,1934—1941年,每年平均有302人患克山病,因克山病年均死亡5.3人;1942—1945年,克山病年均死亡人数上升到13.5人。
根据调查,1905年冬至1906年春,1920年冬至1921年春,1927年冬至1928年春,1939年冬至1940年春,克山病在这一地区有过四次较大的流行,使旺业甸和美林方圆90里地区的居民,死人之多到吊丧哭灵之声不绝于耳的地步。在1905年和1920年的两次流行中,仅小美林沟村和东局子村,死于克山病的人就分别有50余人和30余人。其中东局子村全家死绝的有4户。弄得人心惶惶,居民们纷纷外逃,个别村屯因此成为无人居住的“墟屯”。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对喀喇沁旗克山病区10个自然村屯1921年、1933年、1942年,克山病流行情况进行过一次回顾性调查,发现在这3个年度里,被调查的10个自然村屯死于克山病的人数分别为100余人、30余人和200余人。其中1942年的克山病流行中,有20余户人家死绝。受克山病流行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地区的许多村屯依然遗留有死亡人口明显多于出生人口之不正常状态。
呼伦贝尔盟开垦较晚,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过多次克山病流行,疫情并不严重。1931—1942年,由于日伪统治者组织开拓团在这一地区进行“火犁”开地,大批移民由黑龙江省迁入呼伦贝尔盟境内,从而使克山病进一步得以蔓延。
195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队与北京医学院流行病研究组对呼伦贝尔盟的2个少数民族屯、7个汉族屯的建屯史和克山病流行史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克山病在新老垦区都有发病,开荒较晚者发病严重。
9个村屯建屯开荒史及克山病始发年份调查表
表3-9
注:有☆者为少数民族屯。
克山病发生在中国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过渡地带上,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安徽、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主要发生在农村。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急型多发生在冬季,而慢型和亚急型则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本病主要的患病人群为农业人口中的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断奶后学龄前儿童及自产自给的农民,且有家庭发病倾向。病区的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发病。
克山病在内蒙古的主要流行区位于东经114.85°~126.1°,北纬41.58°~49.8°。涉及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包括呼伦贝尔市的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鄂伦春旗,赤峰市的松山区、克什克腾旗、宁城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多伦县和兴安盟的扎赉特旗等4个盟市12个旗县区的129个乡镇苏木1022个村屯,与黑龙江、河北等省的克山病病区毗邻。病区旗县人口为422.47万,病区总人口数为184.4万。2004年底,有现患病人2.3万人,为历史最低水平。
一、自治区成立前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克山病主要流行于现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等地区。
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垦荒较早,曾在1918年、1922年、1943年发生过。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罗圈铺屯,1934—1941年,每年平均有302人患克山病,因克山病年均死亡5.3人;1942—1945年,克山病年均死亡人数上升到13.5人。
根据调查,1905年冬至1906年春,1920年冬至1921年春,1927年冬至1928年春,1939年冬至1940年春,克山病在这一地区有过四次较大的流行,使旺业甸和美林方圆90里地区的居民,死人之多到吊丧哭灵之声不绝于耳的地步。在1905年和1920年的两次流行中,仅小美林沟村和东局子村,死于克山病的人就分别有50余人和30余人。其中东局子村全家死绝的有4户。弄得人心惶惶,居民们纷纷外逃,个别村屯因此成为无人居住的“墟屯”。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对喀喇沁旗克山病区10个自然村屯1921年、1933年、1942年,克山病流行情况进行过一次回顾性调查,发现在这3个年度里,被调查的10个自然村屯死于克山病的人数分别为100余人、30余人和200余人。其中1942年的克山病流行中,有20余户人家死绝。受克山病流行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地区的许多村屯依然遗留有死亡人口明显多于出生人口之不正常状态。
呼伦贝尔盟开垦较晚,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过多次克山病流行,疫情并不严重。1931—1942年,由于日伪统治者组织开拓团在这一地区进行“火犁”开地,大批移民由黑龙江省迁入呼伦贝尔盟境内,从而使克山病进一步得以蔓延。
195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队与北京医学院流行病研究组对呼伦贝尔盟的2个少数民族屯、7个汉族屯的建屯史和克山病流行史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克山病在新老垦区都有发病,开荒较晚者发病严重。
9个村屯建屯开荒史及克山病始发年份调查表
表3-9
注:有☆者为少数民族屯。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